淘客熙熙

主题:《内经》时代的五脏观 -- 弦音醉舸

共:💬31 🌺8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内经》时代的五脏观

题外话:连续写了两个月的时间了,写完这篇,《内经》中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上都分析到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框架的面目基本梳理清晰,有了这些做基础,这么多年的中医的是是非非争论,旁观者也应该有些头绪了。传统医学是伟大的,但由于原有概念的失真,导致了传统医学的走向出现了严重偏差;我们部分复原传统医学的理论,发现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有着广泛融合的基础。至于如何融合,这高度不是我个人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我也无志于此。接下来估计应该在这个话题上停笔了,谢谢大家这两个月来的支持。

---------------------------------------

《内经》时代医学对待五脏是平等对视的,五脏各有自己的特性并随着季节的变动而周期性的调适,我强调这个,是因为近些年来,某个学派的流行,造成一味重视心肾水火二藏,有意无意间有忽略其余脏器重要性的及平等性的倾向。或者说这种倾向,并非源于近代,上可追溯到《外经微言》的流行,《外经微言》是1980年整理古医籍过程中发现的古书,著作权又被归于了“陈士铎”(他充其量是在原书后加了些注解,应该是另有渊源,陈士铎绝大部分“著作”,扩编自《华佗神医秘传》一书,另有一些经他手加了注释的书籍也归到了他名下),其中宣扬的“君火、相火”理论,对近代的影响不可估量,有考证称这本书在乾隆时代对叶天士的影响,直接肇源了三焦辩证及温病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也给了“水火阴阳”为支撑的“易医”、“道医”们有力的理论支撑,以至于现在“补火”成了中医爱好者们最自矜的法宝。另外,五脏虽然与“五行”这个名词有关系(此五行是历法的五行),但与哲学概念的“五行生克”则毫无关联。

《内经》时代的五脏观,将五脏分别对应于四季变化(早期是十月历的五季变化(水、木、火、土、金),后因历法的改变,遂更改为对应于四季变化):肝应春气,心应夏气,肺应秋气,肾应冬气,然后脾王于四季(早期是肝应春气,心应夏气,脾应长夏之气,肺应秋气,肾应冬气,每气各占72日,从冬至为始,周始循环,这个是十月历下五脏与季节变化的对应),这种对应,在《内经》就有着两套体系此消彼长的争议,由于配合历法的修改,后世基本上以“脾旺于四季”为说,其科学不科学,我们可以暂时搁置,这两套学说,均在宣扬人体五脏对季节变化的系统同步,以符合“天人相应”的理念,并阐释作为处于天地之中的人,只有适合“因时而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对身体的保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套基础并不牢固的理论有一定实践指导的价值。

《内经》五脏理论体系中,很明显有对“肾脏”的偏爱,但这种偏爱,是发生学基础上的,而不是形态实践层面上。《太素.寿限》:“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更齿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伏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白;七七,任脉虚,伏冲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年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藳;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同篇中且有“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喜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魄离故言喜误;九十岁,肾气焦,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以肾气为终末,从某种程度也是强调了肾气的重要。但是,这些强调,应该有限度的在五脏发生人体盛衰节律中使用,不可以因此便将肾脏凌驾于其余四脏之上(好比一间屋子,其组成最主要的成份是钢筋水泥砖块之类,其生命力的长短(使用寿命)也确然决定于这些物质的盛衰,但是不能将这些凌驾于房屋的主要功能(居住、审美)之上。)。

在《太素.阴阳大论》中,对于五脏是平等而视的,各脏均有自己的特性:“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在《太素.阴阳杂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输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输在胸胁;西方风生于秋,病在肺,输在肩背;北方风生于冬,病在肾,输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输在脊,故精者身之本也。故春气病在头,夏气病在藏,秋气病在肩背,冬气病在四支......”《脏腑气液》:“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精气并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并于脾则畏,是谓精气并于藏也(内伤);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五液:心主汗,肝主泪,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生;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对于更多的五脏各自的特性,有心的朋友应该很容易就找到相关资料,此处略过,《内经》更多强调的是在人体这个体表体内之气交流的基础上,外邪及内伤对五脏的损伤,以下重点介绍这个方面。

对于形态实践层面,《内经》中的五脏是平等的,如《太素.阴阳杂论》之论“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则满喘而呕;心痹者不通,烦则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喜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演坏;肾痹者善胀,尻以伐踵,脊以伐项;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在《内经》中,绝无以哲学意味的“五行生克”学说使用的痕迹,五脏之间“寒热相移”,并不遵循所谓的“生克”学说的逻辑,见《太素.寒热相移》:“肾移寒于脾,臃肿少气;脾移寒于肝,臃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鬲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坚,水气客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裹囊,治主肺者;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衂;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靡;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癖死,不可治......”。

《内经》时代绝无“五行生克”这套哲学概念对医学的渗透,这从《内经》其后的医学流传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再看稍后的《华佗内照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华佗方十卷,并注云:“梁有《华佗内事》五卷”,“内事”者,内视也,即《华佗内照法》),其对五脏也是平等对待:心、肝、脾、肺、肾,均有“风、气、热、冷、虚”这五种病理状态发生的可能,其《五脏相入》更是不肯能有“五行生克”存在的空隙:“肝病入心......;肺病入心......;肾病入心......;脾病入心......;心病入肺......;肾病入肺......;脾病入肺.....;心病入肾......;心病入脾......;肾病入脾......;肝病入脾......;肺病入肝......”,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五脏相入是以疾病的发生具体发生状态来描述的(心、肺、脾这三大系统受其余脏器病理状态的影响最大,肝肾两藏则主要是自生病),并没有五行生克的使用痕迹。

后世哲学“阴阳”及哲学“五行”概念对医学的渗透之大,直让《内经》时代的这些概念完全被替代,直愣愣将医学扯向玄学,面朝万劫难复之深渊。好在,这几千年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实证的基础上,留下了“复原归真”的可能,也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搭建了厚实的桥梁。

通宝推:重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啊!!
家园 方法不对干啥都不行,尤其是持续时间长。

“将五脏分别对应于四季变化”,后来验证过么?如果只是一直采用这样的结论,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才怪了。

家园 人的气血分布是有季节规律的

,这个应该没争议,现代医学中对疾病发生的时间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目前虽然没有相关的课题确认“五脏与四季变化对应”的结论正确与否,但是也没有相关的课题来否认。在我文章中我也说了,其对应可能有程式套用的关系,但其理念是有价值的,至少提示了人体气血分布的季节规律。如果您有兴趣或精力,不妨做做这方面的研究,证伪也可以。

家园 俺是外行,估计要证伪不难,

专业人士愿不愿意做是另外回事。

把夏天的中国人送到澳大利亚或阿根廷,气血是按夏天分布,还是按冬天分布?经常南北两半球常旅行的人的气血是咋按季节分布的?

结论可能是按啥分布都没关系,不影响健康,哈哈。

家园 你这么表达,

可能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天人相应”的道理,不用那么费周折,满世界跑,大夏天找个冷库,一进一出,就可以验证或者体会什么是“相应”了,在冷库中,人体会按照冷库的温度来调整气血的分布,以适应寒冷,出了冷库,就又回到原有的调节模式了。这和你南北球串时人体的气血调节一个道理,所以不长飞行的人,前几次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或者倒时差的情况,因为人体的适应模式不能及时更新。这么描述,您能理解多一点了吧。

家园 兄对这个人什么看法?

http://blog.sina.com.cn/luodalun

家园 请教:有的人某些脏器摘除,但身体依然健康是怎么回事啊?

比如意外事故而摘除脾脏之类的。

家园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

我的猜测,赤道地区附近人群是否应以心脉为主?极地地区人群以肾脉为主?是否因为平衡缘故,当地人群与皮肤颜色对应内脏功能是否增强?一个肾对心的制约,一个肺对肾的帮助。

这样理解似乎又扯到五行了,内经不是有对人群划分的五行分类么?对人种而言,能否用五行划分?

家园 人体有强大的代偿适应功能

,脾脏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其摘除,还有其它淋巴结会代偿原有脾脏的功能,当然,代偿肯定是不完全的,比如灭火血小板的功能就不可能代偿,于是就要药物干预来维持一个平衡。再如中风血管栓塞,大脑会自行重建侧枝循环,来代偿这支栓塞血管的供血功能,于是有部分中风患者可以痊愈,但因为侧枝重建的过程是自然发生,不可能完美实现损伤大脑皮层的修复,所以也有很多患者因此有遗留症状;再如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物依然存在,可是疼痛症状会逐渐消失并不明显影响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人体的代偿适应机制。

家园 貌似是讲故事的

,翻了一下博客,没看到深入的中医学知识讲解,好像是在走中医常识的普及?

家园 这个方面没有研究,

你说的“阴阳二十五人”,只是一种以阴阳五行为名的归类法,对人的观察总结而已,属于望诊的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不能仅依据这个来指导临床。

家园 华佗神医秘传

在豆丁网上看到了这部书,只前50页讲病理,后面全是药方,对于现代实际临床治疗效果如何?

家园 入门可以看看他的文章

真要学东西,还是看专业书。

罗博士说的,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大众应知应会。

他是北中医搞舌诊的。北中医的舌诊网页做的很不错。

看了,你就多少知道中医的体系有多庞大。

家园 还是别玩什么证明证伪的游戏了

建议看看北大的“科学是什么”外链出处吧。

哲学的花枪,就别耍了吧。

说点自己能把别人弄的一愣一愣的玩意吧。

悦人悦己,多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