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前者是精英的,后者是大众的。单论师资,两者又岂是可比的。民国不是黔首的民国。如此而已。
一笑
小砖知道驻米胡大使~
知道俞大部长~~咳咳,后来的“国防部长”嘛,还有他家族的八卦以及和魔都现任总督(巡抚?)的关系~
知道谷部长~(知识来源自王外马甲的蒲公英~嘿嘿)
知道张院长~恩,教育家~
知道王部长~他不是外交部长吗?(顺带说一句:游戏钢铁雄心里,选择校长势力又积极转变政体走向民主会导致“蒋委座”下台,王部长接任“政府首脑”~嗯,为什么是他?别问小砖!我之前也不知道他~)
知道孙院长~当年应该和李长官抢过国府副总统,而且他爹太出名了,现在国庆抬出来的大头照片他爹还是第一位!比毛嗲嗲还靠前~~
旁边放一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核心工具都是统计学,而且预测基本都不准——或者说只有一定概率的准确性。第三嘛错误基本不需要自己买单。
不厚道
政府寿命和高官的外国文凭比例成反比关系。
山区晚上照明条件很差,所以可以看到天空上有很多星星,
到了城市,照明太好了,几乎看不到天上有星星了。
民国还是少部分人垄断知识的时代,一帮子人结成小圈子,相互吹捧,如互联网早期星罗棋布的BBS,每个BBS都有大虾牛人,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那个时候大牛多,如今看不到了。
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如此评价人才挤挤的国民政府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一场悲剧。我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弄明白,这个“国民政府”中任何一个说着流利英语的高官都是和他的国民完全脱节的。他们对自己的人民,甚至对重庆这座古老的城市都一无所知,要想找他们了解一点中国的真实情况简直就是缘木求鱼。这批人生活在英语之中,彼此说的,想的,梦的都是英语。“
我以为,这些话用来形容如今不少积极与国际接轨的知道分子,也很合适呀
是输在国军将领手里。而国军军队的领导大多是本国产的,以黄埔系列为主的。
《海港》《英雄巴山班》《狂飙》《井冈山斗争故事》。。。
胡适在新文化刚刚起来的时候抓住了时间上的空白点,他连先锋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个侦察兵。
给后世的印象就是,样样都搞,样样稀松,我们写历史不得不给他写一笔,但实在选不出什么能上教科书的好成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话文、白话诗歌和红楼研究。
所谓民国出大师,一方面因为新文化处于草创期,容易看见突破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普及度极低,一年才万把大学生,导致精英被浓缩。
不好过低评价。后人是沿着他们走出来的路而走的。他们的工作是创造出新生的中文。这个好比坦克的使用是英军在一战首先使用的。但是真正战略性的使用坦克还是二战的德国。
如果木措,这个是说陪都时候的国民政府。的确那些高官可能是与重庆当地的情况脱节。他们不过是从南京迁徙过来了。你要注意到这个米国记者,也许他有个人的偏见,对这些人的米国style感到厌恶。这个记者手的米国教育未必比这些高管好的。注意到这点你就会觉得这些高官并不饭桶:站队站在米国人这边。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胜利,不过国军八年战争打的如何窝嚷-随你怎么骂,中国是以大国战胜国出现在二战后的国际舞台上。
“积极与国际接轨的知道分子”
先把现在的TG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给处理掉吧:他们知道下的现在的军队建设防线就是国际接轨。看看PLA的军装-和现在的国军都可以换穿服装了,军队现在编制的“营”基本打击单位,建立特种精锐部队,发展空天部队,大量的裁剪常规陆军,发展航母-那点不是向米军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