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给力啊! -- 毛斯拉
同时,南方系的支持者我感觉确实要多于环球时报。当然最多的是酱油众
嘿嘿
去采访<环球>肯定不是哪个小记自己脑袋一热干的事.是一群南周凑到一起,想好了的问题怎么编排<环球>.
问题问的太陈旧了,随便有个五年网龄的,经常混论坛的都能给他说个123了,更何况人家体制内吃这口饭的人呢..自讨没趣也就算了,看看网易深度含沙射影的说人家脑残.斯文扫地!
真是狗肉上不了大席.
1、首先,互联网上的声音大小根本不能完全代表当今中国的民意,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不过仅仅十年,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而大规模流行更是不过五六年光阴,就算到了现在,网民人数也不过仅仅占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2、互联网更不是中国社会的等比例缩影。毫无疑问,网民中占最大比例的是13岁到25岁的青少年,所有的知名网络应用如QQ、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等最大的用户群体几乎都是这些青少年。他们不但是人数最多的,也是最活跃、声音最大的。
3、很不幸,这些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叛逆心理最重的时期,生活经历单纯,家—学校—网络,基本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有钱有闲,经常泡网,对于自己享用的物质生活感觉理所当然,眼睛只会盯着自己从网络新闻中所看到的社会阴暗面,于是表现得非常激愤,对现行社会制度容易持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向往传说中的外国圆月亮,以为把那个圆月亮拉过来全中国便立刻一片光明有如天堂。
网络上最大用户群体是这个素质,所以人人、开心等网站充斥着那些幼稚天真的言论就不足为奇了。
4、中国现在的中坚力量,即掌握着最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力量的,是35岁到60岁的这个群体,虽然他们的总人数远远大于13至25岁的青少年,但其中上网的人数却要大大低于青少年群体,活跃度更是要低得多,因为他们的生活重心是工作和家庭,赡养老人,教育孩子,还要面对社会竞争,各种压力很大,即便上网,也更多地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单向的信息来源,在网上并不活跃。
至于25岁到35岁的群体,人数不如前两个群体,大部分都是刚刚踏入社会,肩负工作压力,事业初初起步,面对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处于转变和成熟期,思想的变化波动很大,相对于前两个群体来说算是一个中间和承接阶层。
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环球时报在现实中销量很大,网络上却不如南方系偏激言论受追捧的原因了。
所以,根据理工科思维,请老兄不要再动不动就拿开心、人人网上的那些流量来认为代表中国社会的民意了。
以我为例,我高中的同学在qq上建了个群(高中87级),加入的人到是不少,可是平时非常冷清,好几天才会有个人贴个从别处转来的帖子活跃一下。想来也是,快40岁的人,家庭事业事情一大堆,哪里有会有什么闲工夫来泡网呢?
所以把人人或者开心之类的社交网站上的言论当作中国的主流民意,说真的,实在有点太幼稚了。
98年之前轮教可谓是盛极一时,比现在南方系影响力大多了。
轮教后来的情况我就不解释了,你懂得。
不知道爱卡是轮子重灾区吧?要不要给你提供几个轮子在爱卡的帖子?
还真以为爱卡代表中年?
代表中年汽车族的,是汽车之家,别让轮子把你智商拖累了。
当年何祚庥的“谁让你不幸生在中国”事件,但整体上舆论是对何非常不利的,从事后的解释看基本上是被记者断章取义了。但因为何不掌握话语权,只能被媒体抹黑,没有太好的对抗办法。
对于媒体话语权力量的最好描述是武林外传49集《慕容嫣专访莫掌门,吕秀才定义真侠士》。我曾经被媒体这样搞过一次,所以感触非常的深。
问题在于这次的被采访对象,也是具有话语权的,第一时间已经将采访内容发布出来了。这和武林外传的故事的进程是一样的,在电视剧里,观众一直看到了采访的过程,很了解慕容嫣笔下的“真相”。但是在真实的武林世界里,绝大多数是观众看不到采访的过程,只能通过江湖月报了解慕容嫣笔下的“真相”。作为电视剧的观众自然知道这两个“真相”的差别,但作为江湖月报的读者呢?
要知道慕容嫣可是自律的撰稿人,其目的是通过真诚的文字还原xx的真相的。而且她还可以真诚的宣布,她所写的都是“真相”,而且确实都是被采访者提供的。
高明的记者完全不需要这样
说到底,在很多人眼里,南方系不过是一群耍嘴皮子厉害的酸腐文人而已,能力特别是执行力太烂了。
南方系是怎么划分的?比如新浪上网友对薄熙来就是一边倒地支持。难道薄熙来也是南方系力挺的?
你以为南方系还很吃香么?都是要看具体的事件。
你整一个环球时报发表的对越强硬的文章上去,肯定是一片“打打打”
你整个南方的地震天谴论,肯定是一片骂。
所以归根结底,南方还是环球,大部分人并没有预设的立场。自然,现在的年轻人对政府啊党啊又红又专什么的有天然的反感,但是南方系浪了这么多年攒下的“名声”也是不小啊。
更重要的是,网络民意自然影响很大,但与真正的主流民意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点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