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简单说一下张建伟等人的《走向共和》 -- 温相
张建伟现在在北京青年学者中算是对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张反省的最猛的一位,被《中国青年报》卢跃刚、李大同等人吹的无以复加,记得卢跃刚在质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某人的文章中就隆重的讥讽赵某你读过张建伟的《温故戊戌年》吗?就像当年文革时某人质问刘少奇你读过《共产党宣言》一样的气势。(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气势,而不是全部)
张建伟的书以前我就读过,比如他交由社会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一书,那是大抵张建伟本人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出名,所以,这本小册子中对于引用高阳的东西还加了引号,而后,在他新出版的张建伟的《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五卷》比如著名的《温故戊戌年》、《流放紫禁城》等再涉及高阳的作品时就不再那么痛快的加注引号了。
在《走向共和》这本书中,原创作者是盛和煜、张建伟,然而,里面很多历史的东西都是留有张建伟的痕迹,最有名的就是著名的张氏晚清史名句--领军机大臣。
清制:军机大臣全称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军机的称为,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在军机大臣中居为首位的一般成为领班军机大臣或者首席军机大臣,就是没有什么叫“领军机大臣”的。
张建伟的作品包括《走向共和》都是以文学基调为主加以历史反思,本来就不必和纯粹的历史教科书相提并论,但是,即便是这样,必要的历史名词也应该校对准确,以免给人露怯的印象。特别是像张建伟这种作品,被卢跃刚等人称为“振聋发聩”的“警世名著”更需要注意细节才是。
然而,在翻读世纪翻案巨作《走向共和》时,这个领军机大臣再次跳入眼帘,自始知道又是张建伟的大作或者大思路了,这本书涉嫌抄袭或者改写高阳的《慈禧全传》,我已经在回复海天的那个贴子中提到了,另外,在走向共和这本书的后面关于袁世凯、瞿鸿队等人斗法的故事基本取材于高阳的《瀛台落日》那一卷,大家可以自己找来高阳和张建伟的书相互对照。
我个人感觉现在北京学术界有股子不正常的现象,好像一说到历史反思就是把原来丑陋的历史人物或者现象重新挖掘出来加以现代化的理解,似乎这样就是公平、公正、公允,似乎这样反思历史以后,我们就得到飞跃,奇怪也者。
古代每个人都想‘位列三公’,现代仍有人想‘位列三公’。俺觉得,前者难,后者更不容易!
做《康熙微服私访》中的三德子的位置,呵呵
他刚刚给台湾国防部长动过手术,技术不错!!!
我本来以为看过不少东西以后自己已经麻木,可以不管史实光注意故事编的好坏程度了。可那天看到走向共和里那些极其细节化的权谋时,还是忍不住琢磨:典出何处?
不过,高阳的作品,我自己太熟悉了,而且基本上他的东西我都有,所以,早在看张的以前的书我就发现这个毛病了,其实还有其他几位这几年新冒出来写清史方面小说或者其他方面作品的也有抄高阳原作的毛病,以后我给你短信说明吧。
每个人的感觉不同,表现的历史就会不同,所以刺激的思想会碰撞,会发光吧!
《走向共和》,我看的是电视连续剧。
其中,孙中山在各个时期的演讲台词,我认为是整部作品的精华。前面的历史,都是为了这些台词做的铺垫。
没有了孙中山的这些演讲,整部作品的价值不会那么高。^_^
张建伟的那套"老中国之死"的报告文学我出国之前都买了,都仔细看完了,一言难尽啊...
你说他喜欢"引用"高阳的东西,是有道理的...一个细节: 翁同和为什么要在甲午海战时刁难李鸿章,连光绪都没办法? 原因是曾国藩为丧师失地事上奏朝廷,曾处决了翁的弟弟翁同书(原浙江巡抚)...连带...
高阳的书我也很喜欢看,有味道,也长见识..就是太散了...我最喜欢的是那套"红顶商人"...哈哈...
温相你若做"红顶商人",我就想做古应春;不行的话,做刘三叔也可以啊...
雪岩待人接物的炼达,谋篇布局的手面,常令我辈神往啊...
罗琐了...
根据高阳的小说“慈禧全传”,翁同书似乎未死。
“慈禧前传”第十章:
翁同??转念到此,越发焦急,朱学勤心有不忍,便拍胸安慰他说:“叔平,你放心,此
事包在我身上,决无死罪!”...于是他透露了一个消息,皇帝上学,还要加派师傅,这件大事,恭王与两宫太后已经商议过好几次,慈安太后遵照先帝的意旨,颇有主张,要起用老成宿望、品格方正的大臣授读,已经定了三个人,除掉早有所闻的倭仁以外,另外两个是祁?Q藻和翁心存。这样,上面自然会看在师傅的情面上,加恩赦免翁同书的死罪。
"玉座朱帘"第十八章,翁同和在被任命为帝师晋见两宫太后时禀告:
”臣兄翁同书,现在甘肃花马池,都兴阿营中效力。“
翁同书似乎是原安徽巡抚,非浙江巡抚。
不过看多了就觉得有些罗嗦。
不知道对错,哈哈..
这本书印象不太好,觉得高阳有一点盛名之下,等看过《八大胡同》,对他的印象就转了过来,几乎怀疑不是一个人写的。的确,高阳的书故事情节性很出色。
建议一定读一下高阳的《红楼梦断》,我非常喜欢的一套书。
区区的高阳版红楼梦断前四部(春,秋,游,剑)是非常早年的海峡文艺出版社版本。装祯朴素无华,纸张质量也不好,且无序无跋。但开篇一句写李煦“午梦初回”端的是高阳经典笔法。我还是在北京王府井书店老店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买到的。
另外,我的高阳著胡雪岩前三本也是早期吉林一家小出版社的版本。记得那家书店还不开架,当年隔着柜台在一米多外居然分辨出书脊上的小字“高阳 著”,当即掏钱。后来又陆续集齐了全套胡雪岩系列,还是多家出版社的百衲本。
高著大将曹彬只是小品。另外写清史以外的题材还是可以一读。
八大胡同更是余暇之作,篇幅短小精悍,补金色昙花的留白。
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