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过去家庭条件差的人家,孩子上大学也很难

我伯父,1960年读到高二,因为家里面困难(我爷爷去世早,家里就靠我奶奶一个人撑着),死活不肯读了,他的成绩很好、连县一中的校长跑来做家访、动员他继续读,他也不肯。

我父亲更惨,离小学毕业还差俩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得,书是没得读了,出去当民工吧——所以他的教育履历很特殊,1983年、以小学学历参加成人高考。

我母亲的情况也类似,文化大革命爆发就辍学了,也是出去当了一段时间民工,后来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的读到初二,就彻底不读了,最后也是参加成人高考、完成了半拉子高等教育。(PS: 当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女工程师,可惜,这个愿望一辈子也没实现)

相反,我后来接触到的那些50~60年代上大学的老教授、老先生们,没有任何人“出身寒门”。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女老师,北京地质学院、和影帝差不多是一届的,她的父亲是30年代留英的的博士……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1966年清华自控系毕业,她的祖父是晚清进士、外放过盐务道的实缺,辛亥革命前做到了一省学政的官职,父亲是20年代的老清华;当年她可是指着清华工物系考的,最后因为家庭成分太高、政审通不过给转到自控系了。

家园 50~60年代特殊,因为那个时点你想上大学,先得上高中,

而旧社会上高中对于一个寒门来说是非常难的。所以我说,开国之后,比起中国以往的朝代来说,要算好的了。

我妈妈是60年上的大学,我外公算是有点钱。但是我妈妈说,如果不是解放,大约也不会让她一个女孩子读大学。我的姨妈们基本在解放前也就读了初中。我爸爸也是60年上的大学,我爷爷是贫民,我老爸说,如果没解放,他也就读个初中那就顶天了,也许小学毕业就得当学徒了。

妈妈上大学的老师,几乎全部在文革时受冲击,解放前读大学的,有几个家里是农民啊。所以我个人认为,解放前与解放后,寒门上大学的比例是提高的。

家园 比例有提高,但是依然占少数

你举的例子,你母亲那一支,绝对不是“寒门”,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如此。你父亲那边,解放后经济条件好转、社会地位上升,也不符合“寒门子弟”的概念。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寒门子弟”这个相对的概念依然存在,那么他们上大学的困难就一定会比普通人群大,至于要挤入第一流的大学,就更只能是少数了。

家园 同意,反正我爸妈读的也不是清华,北大。不算在比例中。

我父亲那边因为是在城市里,所以不算寒门?我爷爷和外公都是41年过世的,所以他们二个上大学,是靠兄姐的支援,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他们二个最常说的就是,如果不解放,他们不可能上大学。

寒门上大学,真的很难。

家园 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推广普及,寒门学子的受教育机会增加

这是一个基本趋势,已经被中国过去60年的发展所证实。

但是,“寒门”这个概念的存在,就说明,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客观上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他们在争取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中、会遭遇到更大的困难,尤其是挤入金字塔最顶端的机会、很小。这个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高考体制存在,就无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寒门学子”通过高考向上走的机会就丧失了,因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本身,无论是金字塔尖端、还是中间、还是底端,本身就给了他们更多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更不要说,这种改变,如果兢兢业业积累下来,在下一代投入竞争的时候,效果会更明显。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某一个家庭残缺、特别困难的学生,高考的时候肯定是考不上重点大学的、也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那么他只好上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最普通最平常的老师。但是,等到他的下一代参与社会竞争的时候,就有了基本的条件、如果自己努力、就可以去投入金字塔顶端的竞争——这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

所以,南方系那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曲解、甚至是捏造数据,在无视“寒门学子”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偷换和转移概念,捏造和虚构了一个所谓的“教育不公平,阶层流动固化”的骗局。

家园 支持你,说的比我明白多了。
家园 可能没这么简单

即使你花十几万去读了这个所谓的“重点中学”,最后也不一定能比别人考好。因为能付得起这十几万的家庭多了去了,即使有这样的所谓“重点中学”,质量也会差很多。 在我所见的很多情况是,那些所谓的“重点中学”真正重点的部分是各种“重点班”“实验班”或者“火箭班”(虽然这是禁止的,但是事实上他们依然存在)。

比如我们这里的一个省属重点A中学,名声特别大,花钱可以进去读,如今已经称为了一个贵族学校。但是这个学校又弄了个“实验班”,而想进这个实验班,唯一的条件是成绩好,不收任何费用,而且成绩最好的一部分学生会有很多奖励。

另外,我认为这个调查有很大漏洞,其中一个就是忽略了大学的差异。北大和清华是很不同的。 如果了解中国的文理分科就知道,农村学生更倾向于读理工科。 比如我所在的工科为主的学校,大部分学生出自农村。

ps。说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教育不公平,有一种可能,并不是教育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理工科。也就是说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并不代表更容易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就认识很多同学,他们花钱去了好学校,但是在高考面前,还是一如既往的弱小。 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实质是层层选拔,它似乎并没有起到让差生变成好生的作用。

关键词(Tags): #教育
家园 是的,原文还忽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进入好的高中并不意味着能进入好的大学。

家园 几乎是这样吧

所谓麻在蓬中不扶而挺,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我初中上的是一极其普通的学校,于是中考本地重点线没上

高中上的是全省也是本地前三的学校,高考考砸也进了第一志愿的211

家园 抱歉,各自保留意见吧。

从该文的标题来看,是抨击资源分配不公的这个事实,文章里面,当然会一如既往的塞自己的私货,对这个,我不感觉惊讶。他们能给出一个好的药方,倒也奇怪了。

但是在我看来,至少把这个主要矛盾,摆到了大家面前,这是该文章的正面意义所在。虽然这个事实大家都知道,但是印在报纸上,和你我在论坛上灌水,或者街谈巷议,还是有力度的差别的。

所以,我觉得,你分析、抨击这篇文章,没多大意义。

要抓,就抓主要矛盾。

家园 这叫做体制派

不是有人说吗,西西河其实左派不多,体制派很多。

家园 你说的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么

留学预备校,基本不参加国内高考

家园 这样的学生正适合择校

我见到过的花钱择校的,基本上没什么效果。

  对那些在一般学校能冒尖又刚好上不了重点的,花钱上重点反而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因为到重点学校他老是最后几名,老师也不会重视。

所谓麻在蓬中不扶而挺,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高中的教导主任在咨询会上跟某家长说,你是愿意交2万5进我们学校求取更好的机会呢?还是省这2万5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效果还没这里好呢?

我初中上的是一极其普通的学校,于是中考本地重点线没上

高中上的是全省也是本地前三的学校,高考考砸也进了第一志愿的211

家园 正确的观点不需要用错误的逻辑和数据来支持。

与兄共勉。

家园 得,县城老师怎么得罪你了闹钟?

凭什么说人家道德滑坡?

我当过1年高中老师,是在本市第一中学,名声很大,北大给的第一批准许校长推荐上学的十四所高中之一。

知道我工资多少么?全部到手是832.5每月!是在TMD21世纪!受不了穷,辞职不干跑了。我当时算是道德败坏的典型了,持刀砍过家长。可我真还没发现我身边的老师有什么对不起那工资的地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