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广东农村见闻 -- 洗心

共:💬187 🌺1447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真要防患未然会对土地如此不珍惜? 乱占耕地?

为了建四层楼不让孩子上学又是什么防患未然?

"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应该维持一定的冗余

农村是需要加强基础设施,但不是这么加强的。广东还算好的,不少农村“豪宅”厕所、下水问题没解决, 抽水马桶只是摆设,屋外污水横流。只考虑攀比,大,而实际需要是第二位,甚至根本不考虑。 比如我在山东随口问了一家, 冬季取暖大概四顿煤,比北京人均取暖能源消费高一倍以上,就是因为建房的时候只图大, 隔热取暖这种很现实的需要根本没有考虑。

可以100年几代人都不用再盖房

那么, 84 年的建的小楼还有不少空房间,仅仅因为不够新就要推倒重建算怎么回事?

农村缺乏理性规划乱建, 政府没有规划和引导是最大的责任,农民自身非理性攀比是第二位的责任。但也没有必要为农民这种攀比乱找借口。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政府官员的面子工程人人都骂,但我越来越觉得, 这不只是官僚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里面这方面有问题。 农民个个都要攀比建大房, 如果当了官搞面子工程难道不是顺理成章?

月初到斯德哥尔摩做了个讲座, 在一个朋友家住了一晚上,他住的房子是1934年修的;另一晚上是旅馆, 是1780年的老房子修整的。连同他们的皇宫也不大,显得旧,按中国标准挺寒酸的。 我路过两次都没有意识到就是皇宫,只知道按欧洲惯例这种两百年前看起来很气派的老房子一定颇有来历,临走那天晚上和一个在那里呆了十年的中国朋友一起去吃饭再次路过才被告知原来是皇宫。 他曾经做过 Sida (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瑞典国际发展合作局)在中国资助的项目。 国内乡镇的官员到瑞典来交流,大多抱怨瑞典破旧寒酸,比如旅馆房间怎么这么小之类(我的旅馆房间大概三张单人床大小,厕所洗澡间公用, 可以想象国内官员住这种旅馆会抱怨连天) ; 带瑞典人到中国去, 常常有县里的办公大楼都引得瑞典人感叹“我们全瑞典,都找不出如此气派的政府楼”。

我倒是觉得,瑞典人这种所谓“破旧寒酸”,满足需要就适可而止, 是瑞典小国寡民却能够平稳发展的一大原因。

家园 居然被举报了? 那俺宝推你
家园 忙总说的这种是没办法的

珠三角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很大一部分都很富,农民靠村办企业和卖地租地,不事生产每天无所事事也能得到比普通城市百姓高甚至高一截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你让他们去种田是不可能的(不包括小规模自给自足农家菜的种植)。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收回耕地再请外地农民过来种植是唯一的办法了,但这样要么成本过高,要么损害当地村民以及村镇政府的利益。

家园 我是这样理解的

能不能请你引用的时候, 也将这句"从政府的角度考虑"一并引用

从政府的角度考虑, "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应该维持一定的冗余. 我们管这个叫"开发西部".

-----------------------------------

我是这样理解的:

80年代, 农村经济刚刚好转, 就是建房热, 而且都是倾其所有, 搞高标准住房. 一个是补欠帐, 另一个是怕政策再次转向后可以"100年几代人都不用再盖房". 这是第一次推倒重来. "100年几代人都不用再盖房", 能盖多大盖多大.

从80年代, 到2000年, 农村家庭的现金收入(包括打工收入, 去掉通货膨胀因素)增长翻了几倍.

后来再推倒重来, 80年代的"高"标准, 在2000年看是很低的标准了, 宅基地就一块, 要么继续住80年代的标准的住房. 要想提高生活水平, 只有推倒重来. 村干部要是能再批一块宅基地, 老房子当然不会拆, 不过可能就会侵占更多的耕地了. 我家农村的亲友曾动员我们也去申请一块宅基地. 农民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 户口和宅基地都限定的前提下, 要想提高生活水平, 翻盖是正常的需求. 这是第2次推倒重来. 能盖多好盖多好. 依然有"100年几代人都不用再盖房"的想法.

给了城镇户口, 到是可以开始到县或镇上买房了. 农村没有下水道的问题, 是政府的责任. 到是正说明了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于农村家庭的现金收入(包括打工收入, 去掉通货膨胀因素)增长.

我了解的江苏长江沿岸某地情况, 2008年前后, 第三次推倒重建, 大部分十年左右或更新的房子. 这次是撤村进镇. 90年代后期,到2006年盖的房全部推倒, 自留地宅基地收回, 土地置换后, 在新的地点(花了2000万,搞了个高速公路出口), 盖了住宅楼和标准厂房. 水, 电, 下水, 一并解决了. 这次, 有了养老金, 医疗保险. 每户都分了几套楼房. 连上小学的都有婚房, 目前是用来养鸡了.

合同工负责种地, 村委会收租金, 分给村民. 土地还在, 权益还在, 但传统的农民已经没了, 承包的都是甘肃人, 而且专业化了. 想看看原来本村地里的农作物, 要骑15-20分钟的摩托车才看的到.

原来, 90年代是老弱病残在种地, 农忙时, 乡镇企业还放农忙假, 现在连农忙假也没了.

这次没有"100年几代人都不用再盖房"了. 人家进城了, 有社会保障了.

家园 德国农村上百年甚至两百年的老房子比比皆是

当然,厕所,下水大都是后来改进的。

80年代中国农村建的房子,真需要改进不比这个基础好得多?那座即将被推倒的84年建的两层半小楼,比我现在与人合住的65年建的townhouse 只好不差。

动不动就推倒重来, 难道不是极大的浪费? 美好生活就是不管是否需要, 房子一定要比别人有面子?

还有, 广东这种建筑大跃进的地方, 取土造砖也是现阶段耕地破坏的一大原因。 所谓中国人勤俭节约,在这个问题上我真是看不出来。

至于你说的例子,长三角、珠三角的农民收入,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由于政府偏向性政策所带来的地租性收入,很难推广:这种不需要干活就坐收地租的美好日子,让种地的甘肃人情何以堪。 当然,相比之下,江苏还是不错的,耕地流失的情况比广东好得多。

家园 江苏一些地方是类似这样操作的,比广东好

楼上就有网友谈到例子,当地农民基本成了坐收地租的地主了,还是挺享福的,可见尽管有些预想的阻力,只要想做还是可行。

广东真是烂,短视。

家园 那是你吃得少

整天当饭吃你试试。

家园 差别很大,我说的不是粤北山区

紧靠着珠三角,是土地肥沃的平原,有一些小丘陵。 我看到的被抛荒、被乱占的都是很好的平原地。 其实,当地人想要多占宅基地,建大房, 稍微组织得好一点, 可以不占耕地,而是集中把一些丘陵开发出来,也方便集中解决厕所、下水、以及将来网络等基础建设问题。 可惜基本上占的都是最好的耕地, 把自家最靠近村庄的承包地改成宅基地,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某镇干部是当地人,很得意的说他家是他们村第一个出来建房的(也就是说从原有村庄出来,在承包地上建房)。

广东从前至少是粮食自足的。 至于你说得粤北山区,没去过, 据说从过去到现在都穷。

家园 的确,中国的农田已经超负荷使用了

长年施用化肥,对土壤破坏很大,需要休耕轮作,恢复地力。现在国内基本都是连作,时间长了之后,会带来减产、病虫害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是强制实行两年轮作制。

如果考虑休耕这样,可耕作的土地就更紧张了。土地抛荒之后地力不是一下子能恢复的。

家园 美国的家庭农场越来越少了

据我在德州和加州的经验,一家一户的家庭农业已经很少了。以加州来说,一般的看法是100公顷以下的农场已经无法靠简单的农业产品存活了。就连最挣钱的棉花如果在100公顷以下都不能维持一个家庭。如果能找到牧草的销路,种玉米还不如直接种牧草。很多种粮食和棉花的小农场主基本上都是兼职。平时在镇上或是城里有一份兼职的工作,住在农场,下班以后才能做一些农活。有些农场主干脆就是住在城里,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每年除了有一些周末回到农场照顾一下以外,所有的种植工作不过就是一年打几个电话。开春打电话叫机耕。中间打几个电话叫飞机除虫,除草,秋天打个电话叫收割。在另一个方面,很多小农场已经被大农业公司兼并。加州和德州都有一些上百万公顷的农场。这种农场都是职业化管理。经理带工头加上几个技术专家。十几二十个人做为骨干。根据农时雇季节工。一些小农场托庇于这些大型的农业企业也能维持。

家园 这个量很少

至少目前还没有体现出明显效果。具体数据在公开场合没找到。

家园 是的,美国农民其实被收割得很厉害

产业链整合, 大农业公司越来越有优势, 家庭农场越来越难。欧洲这一点很不一样。 美国是一个没有村庄的地方, 一头是town/city, 一头是 homestead,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 village, 也是家庭农场难于生存的一大原因。

看过数据,好像美国农场平均大小是在400公顷以上。 德国是在20公顷以下,如果只算前西德地区还更低。

家园 这个是地产党的“功劳”,俺以前说过这样发展地产

是竭泽而渔,是毁掉工农业的基础,是新时代的土地兼并,房产是慢慢掌握到金融投资、投机富人们的手里,而不是真正需求人的手里。

打倒地产党是要的,学习香港模式的地产发展本身就是大错。

德国地产才最值得学习。

不把地产业整顿好,发展思路理清楚,农村政权组织形式沿续现在或者搞土地集中农业合作,未来的结果都不会好。

家园 说到点子上了,花
家园 传统观念

赚镖子、造房子、娶娘子、生孩子、抱孙子、翘辫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