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王朝的覆灭 -- 咚咚锵
这决策很明显不符合常规。一般海贼打来了,就应该发展自己的海防,把海贼击溃,才是正当的解决办法。汉武帝因为匈奴来劫掠,就禁止自己国民去匈奴交界的地方活动了吗?
总之我觉得明朝这个海禁的决策,是中了别人的圈套,更可能是被买办渗透了。否则不可能出台这个政策的。
美国独立战争,几个领导人,华盛顿什么的,其实也都是奴隶主阶层啊,是上层贵族呢。陈胜吴广式的造反却是没有。小胡子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那可不是造反,你说的尽人皆知与事实不符。
法国大革命可以算是造反,但是你看看都发生了什么:
第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罗伯斯比尔(Robespierre)为首的雅各宾派(The Jacobins)、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宪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1][2]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 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比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比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General Napoleon Bonaparle)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简单摘选一下: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参见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
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General Napoleon Bonaparle)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说来说去,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法国就一直动荡不安,并遭到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联盟的围剿。到最后还是拿破仑,这个后来加冕成为法国皇帝的人,挽救了法国。否则的话,法国最后会是什么样子?
还不是因为缺衣少吃,没有活路了才会起来造反的吗?有造反这个前提在,那么说生产力或者各种物资足够了,总是没什么说服力。
一方面,这要追溯到秦始皇时代了,当时统一天下之后,收天下之金,铸九鼎,就是减少民间拥有的金属品。虽然后来有所放松,但是这个思路却被后来的统治者延续下来了。据说元朝汉人几户人家才让用一把菜刀,不知道是真是假。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让金属器具获得大发展。
另一方面,看今天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就知道,中国缺的,不是煤,而是矿。没有矿,想发展金属的东西,那是无米之炊啊。
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儒家阻止了工业革命。现代化其实不是资本主义或市场化的功劳,因为资本主义或市场化其实早就有了。现代化是工业革命的功劳。中国传统中,有知识的人排斥一线实践和劳动,所以不可能产生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17xx年开始的,在此之前200多年的大航海时代其实和蒙古类似,就是一鼓风。如果没有17xx年的工业革命,这些大航海时代的事迹就会像蒙古对世界的征服一样成为历史。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欧其实殖民能力很差,只能对付几乎原始的部落和沿海地区。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了旧式纺车,使那些买不起珍妮机的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也放弃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小自耕农无力与资本主义大农场竞争,他们逐渐受到排挤而破产之后,也就沦落为农业或者工业中的无产者了。
珍妮纺纱机虽然大大提高了棉纱产量,但纺出的纱不结实,细而易断。由于珍妮机带动的沙锭日益增多,却需要手工来摇转纺轮,这样就使人力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便需要在质量和动力方面加以改进。1769年,钟表匠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用水力推动,机器上安装着许多滚轴,旋转很快,纺出的纱质地坚韧。
由于水力纺纱机体积大,又必须设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旧式纺车或珍妮机那样安装在家庭内,而必须建立厂房,集中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就为工厂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棉纺厂,成为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主。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虽然结实,但是很粗糙。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棉纱的质量。
1779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骡机综合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纺出来的棉纱既结实又精细。此外,还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初,骡机带动二三十个纱锭,后来随着机器的改进逐渐增加,到十八世纪末,已经有了能够带动四百个纱锭的纺纱机了。自从骡机发明与广泛应用以后,集中从事生产的纺纱工厂迅速增加起来。
棉纱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织布抛到了后面,于是,纺与织之间又出现新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良织布机。1785年,牧师埃德门特·卡特莱特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但是,这种机器非常呆笨,销路不广。后来,经过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进,这种织布机才日益完善,逐渐推广应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还发明了一种整布机,霍洛克斯又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众所周知,水烧热了之后就膨胀为水蒸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们在很早就知道了。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亚历山大里亚的赫罗,就认识到蒸汽的动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他曾经制造过一种利用水蒸汽旋转的玩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尝试过设计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纸。然而,为了工业的目的把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的试验,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法国物理学家尼斯·帕旁称得上是第一个蒸汽力的实验者,他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发明并没有实际用于工业上。1698年,英国人托玛斯·塞维利发明了利用蒸汽力而制成的抽水机,但是不够坚固,经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压力,常常破裂。1705年,铁匠托马斯·纽科门在塞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抽水机。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制造和修理自然科学仪器的工作时,注意到纽科门式蒸汽机之所以浪费很多热量和时间,是因为汽缸里既要产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上一个隔离式冷凝器装置后,蒸汽不是在汽缸内冷却凝固,而是让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一个单独保持冷却的冷凝器,这样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温度,真空也能够不断产生。
1769年, 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作往返运动的缺点,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可以将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
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
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煤炭可以说是近代工业的食粮,如果没有煤,就没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正因为英国的煤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所以才支撑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由于烧煤使空气污染,封建统治者严厉禁止采煤。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扩大,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看看英国工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商业的发达,以及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而这两条却是中国缺少的。
除了这两条以外,前面的讨论还说到几个原因,小结一下,虽然中国具有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东林党掌握政权;白银大量流入,资金充足;以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这三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良好前提条件,但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没有发生在中国,原因有:
1。中国统治者对民间金属用品控制很严,不原意民间拥有很多金属用具。
2。中国缺少铁矿石。
3。中国商业不够发达,统治者一直抑制商业。
4。中国人员流动性不够。这当然是典型农耕文明的特点。
5。中国有资源的地方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距离相隔较远。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中国虽然有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重实践和劳动,是主要原因。而这是儒家的毒害。可以看中日在应对西方列强时的反应。包括今日的知识分子喜欢讨论"制度",讲"制度决定论",却看不起技术,不重分析一手问题和材料,喜欢空谈,也是儒家遗毒。毛泽东最伟大的地方之一就是扳动了中国人的思维,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再分析解决(以唯物论和辩证法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今天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人,缺乏实践和劳动,不看实际,不重辩证法。
日本的起家
日本是钢铁起家的:"重工业优先,手工业为重工业服务"。
1839-1842年中国的鸦片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842年,佐贺藩根据荷兰人的书《Liege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开始造炮,发现失败,是因为铁不过关。1852年,佐贺藩成立了名为“精炼方”的研究机构,研究冶金和铸造,还研究蒸汽机和蒸汽船。大岛根据荷兰人书中的示意图,日本土法上马,后被称为“大岛型”高炉,1858年12月1日制洋铁成功。这一天被称为铁的纪念日,大岛高任也被称做日本铁之父。
日本的“铁”及其相关的重化学近代产业,由于与西方差距甚远,很长的时间没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靠政府的补贴和保护维持。政府本身没有钱,1868年开始政府组织手工业力量办丝绸业,出口换到的钱投入钢铁业;1880年9月10日,官营釜石制铁所第一号高炉点火,平均日产15.4吨。这可是完全日本人自主技术,最初是从荷兰人的书开始的。1886年10月16日,经过48次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与进口铁仿佛”的灰口铁。1889年终于成功试射了用这种铁生产的海岸炮弹。其后,这种“釜石再制铁”成为大阪炮兵工厂的主要炮弹材料,是甲午战争中主要炮弹来源。1894年是日本铁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日本自建的近代高炉制铁年产量突破1万吨,达到12735吨。甲午战争实际是日本优势的铁压倒了中国。注意,这个时候日本的丝绸出口(日本收入的核心产业)比中国少得多。
1894年6月,号称亚洲最大的汉阳铁厂建成投产,引进全套的外国设备,全套的外国操作者,只有一个中国技术人员。洋设备适应不了本土的燃料和矿石,生产不出合格的铁,没有办法解决也不想办法解决。
1897年,日本政府获得中国的战争赔款后(靠的是自己的土铁打赢的),终于能够引进全套德国设备建立官营八幡制铁所。1901年建成投产。一样遇到洋设备适应不了本土燃料和矿石的难题。但日本由于已经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了,轻松改造洋设备成功,并开始研制各种钢材,推进各种钢材的国产化。
到了1903年,日本手工业出口的丝绸才超过中国。也就是说1903年以前中国出口丝绸所赚比日本多得多,却因为没有"重工业优先,手工业为重工业服务"的理念,完全是蹉跎岁月。此时日本已经是一个列强的姿态了,1904年即参加日俄战争打败了俄国。
之后就更不用比了。中国的黄金十年日本可以造航母。
钟伟(愚蠢小猪):<大国兴衰之道——铁·制度·文化>
中国有知识的人排斥一线实践和劳动,可是英国那些贵族们,把那些圈地运动中的农民,以及那些在工厂中劳动的工人,可也没当人看。
前面几个帖子已经小结了一下,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还是有原因的。
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坏处,实际上如果是秦始皇的法家和墨家思想继续延续的话,很早就能发明这些东西了。
西方知识分子不排斥实践和劳动,这是最主要的区别。工业革命要求知识和劳动相结合,中国没有这种结合,而西方有。
一种说法是18世纪的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特别是卫生条件差的贫困人口。黑死病之后工人工资上涨,手工业主收益严重下降。
企业主为了生存被迫去寻求机械代替。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最终“珍妮纺纱机”拯救了纺织业,“蒸汽机”改变了煤矿和交通业,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中国宋代和明代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最终没有能转变为之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一是文明进程被异族入侵打断,二是当时社会没有劳工短缺的压力,也就没有迫切寻求产业升级,机械替代人力的压力和动力。
魏自己去串连反东林的其他朋党罢了。客观上起到了清除东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