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谈张学良的所谓生活作风问题兼复无斋主人与起轩 -- 温相

共:💬94 🌺8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雕兄好文章,分析得透彻

小张这个人,为人确实是比较坦诚,直率,待人有情有义,不肯轻易负人的。这一点,当时同他打过交道的各类人物,无论国方,共方,无论对西安事变持肯定态度,否定态度,对小张的为人,可以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蒋夫人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曾经提到她和宋子文要去西安谈判,当时南京有人说你们不要去,去了一定也被张,杨扣留,蒋夫人当即斩钉截铁地说,“以汉卿之为人,绝不至如此。” 这至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张的人品。

小张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于凤至对他的“风流韵事”比较宽容,大概起因于一件事情,于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曾大病一场,几乎挺不过去,当时就有人对张学良建议,说于有个表妹,你是不是娶她,这样也好照顾孩子,张当时说,人还没有过去,怎么能谈这个呢?后来于病好,大概因为这点,于从不管张在外面的事情。

张也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九一八的责任,整个中国几乎都在说,是蒋的命令,是那封电报,可是他却对唐德刚说,绝对不是,是他自己的责任。张晚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再次口述历史的时候,执笔人张之宇姐妹继续追问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张说,“(指自己)平时作威作福,一旦有事,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哪有这样的事情!”。

曾替张学良掌管东北银行和东北大学的学者宁承恩,在其回忆录<<百年回首>>中提到过另外一件事,当时的东北银行,是张家控股的,918事变以后,被日本人控制,但是关内仍有部分储户。按法律,战争引起的变故,银行完全可以不支持这些人的存款的,但是张当时指示宁,仍然想方设法,支付这些储户的本息。张做事情,总是想力求漂亮,这是宁在回忆录中的评价。

在中原大战以后,到918事变以前, 张控制华北,节制29路军宋哲元等部队,军饷支持,总是尽量满足友军的要求,从没有苛克的情况,918事变以后,全国舆论汹汹,但华北各非东北军部队,却基本上仍然支持张,直到张下野,辞职,宋哲元接受平津,但张在任时所任命的官员,宋仍旧全部留任。 后来留在华北的少量东北军部队,宋仍然为其负责开支,西安事变前夕,张将其调到西北,宋也不闻不问。

学良出身军阀家庭,有军阀气息是不免的,但是时代大潮下,也会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宜师宜友”,“茂辰即我,我即茂辰”,曾为同盟会员的郭松龄。当时旧军人出身的人,沾染很多坏气息,比如毒瘾(张自忠将军也就是一例)的人相当多,这个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能就此说明此人人品多么恶劣。军阀出身的旧军人,良猷不齐,有张宗昌这样的流氓,也有陆小曼的前夫王赓这样通情达理的好男人。 老张是土匪出身,但做事也不那么夸张,小张从小受正规教育,平时接触的军政界之外的朋友,以基督教青年会的朋友居多,也给他很多很好的影响,当时也就是教会的朋友,带他去天津南开,听张伯伶教授的演讲,一句“中国不亡,因为有我”,即令年轻的学良振奋不已。当时的青年,有几个不爱国的,走上不同的道路,很多时候是出身,运气,机会决定的,不能说是“军阀”,就一定都是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的流氓和变态。

总之,小张这个人,或许政治权谋尚不够成熟,能力也有欠缺,有过918事变那样的重大失误,而对西安事变,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必然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但是,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怀的爱国者(张自己晚年也表示,什么功臣,英雄之类的称号不敢当,但是“爱国者”这个头衔,还是愿意接受的),为人也是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有情有义的,这个,从所遗留的历史档案,亲历者的回忆录,不论是来自共方,还是来自国方的资料来看,基本上都是支持这个看法的居多。

家园 【原创】再谈一点张学良--近复无斋兄

我说张是一条好汉,也就是个人方面的让人称赞的地方很多,比如讲义气、待人宽厚等,这都是一个人的美德,不能因为他丢了东北连这些都不承认了。也就是说张作为一个人来说还是挺有一些魅力的。

张为人豪爽,待人真诚。周恩来的办公室主任童小鹏等人回忆周恩来对张十分欣赏,叶帅也曾经做过具体的回忆,王幼平在世的时候,我去他家看他,老人家讲起张学良和周恩来的关系引用了周恩来的一句话叫“快慰平生”。周恩来一生为朋友流眼泪的时候不多,王若飞死了,叶挺死了,他哭了,以后好像其他人死的时候只有杨立三,文革中也就是贺龙那一次。他又哭过一次,但是,在张学良的问题上周恩来哭过一次,而且还是当众哭的,他自己说这个眼泪不是代表他个人的,而是代表党的,其实,这和他当时的身份有关,以后他一直代表过党,但是,流的眼泪就比较有限。能让周恩来为之落泪的人想必该不是泛泛之辈。

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回忆一件事,周恩来在1962年以后曾经托付香港郭氏转交给张学良一个礼物,童小鹏说这是一个带有圆心的项链一类的东西,周恩来写了十个六个字,其中八个字是“保重身体、后会有期”这件事是童小鹏通过华润公司亲自办理的,所以,他的回忆应该比较可靠。(见载于《中共党史资料》原文《周恩来和张学良的交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当然这里面有统战的东西在内,但是,表达周恩来私人感情也是有很大成分的。我国有句古话叫惺惺相惜,如果彼此相差太悬殊的话,应该不会具备这种感情的。张学良晚年接受郭冠英等人采访时说起周恩来是屈折而死,一句话点出了晚年周恩来的境遇,远在台海的另一边的张学良用最简单的词句来表达了对老朋友的相知,又岂偶然哉?

张在东北军中的威望张自己说是从郭松龄反奉以后开始出现的,其实就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关系也很能说明问题,郭为人恃才傲物,不大容易亲近,奉军新老派人物在郭眼中不过土鸡瓦犬而已,不过,郭独服张,张独信郭,二人不分彼此,在发现郭松龄使用郭松龄这一点上,不仅张作霖比不了张学良,就是蒋介石帐下又有几个军事指挥能者如郭松龄者的?作为一方统帅不需事必躬亲,主要在于发现人才。刘备有一个诸葛亮就能三分天下,后人对于刘先主的眼光谁敢小窥?当然,我不是说张就是刘备,郭就是武侯,但是,张在发现郭的方面上确有值得一书的地方,何谓能力?此之谓也。

至于说到热河抗战,张学良自然有他应付的责任,不过张作相、宋哲元也一样有份,1933年2月16日晚上在顺承王府开会,宋哲元公开给张学良难堪,不执行张的命令,而张作相在开战以后集结兵力不到一半,日寇当时集中关东军精锐几乎三个师团的兵力,再加上伪军张海鹏、于芷山等部队,有十几万之众,而张学良所部多少呢?张当时号称有二十万的军队,可是,中央的支援诸如黄杰等人,张学良根本指挥不动,东北军内部也就是部分人听令,但同时一些东北军将领早被日寇吓破了胆,张作相就是一个例子。

蒋介石口口声声要北上督师,然则督在哪里呢?在恐日问题上,张学良和张作霖是一脉相承的,张学良晚年就自承说怎么打?打不过人家嘛。(人家指的是日寇),而且,张学良恐惧日本和蒋介石也有一定的共鸣,蒋本人对日本也是畏之如虎,不敢轻易言战的。此外,国民党相当一批高官诸如何应钦、阎锡山等人都是对日本恐惧不已的,张的这种心理是有一定的内因和土壤的。

此外,东北军在西北的战绩比起蒋介石来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蒋介石带甲百万、历时数年,还有外国顾问、德国装备,追击疲惫的红军几万里居然始终没有消灭。红军一旦到达陕北,虽说是喘息未定,可已经有了立足之地,这时候,张学良所部纵有再大的本事想废了红军已经不可能了。

家园 【题外话】介绍一下我的朋友起轩兄

我和起轩老兄相识于另外一个网站,那时候我还在写一个好像是胡耀邦的贴子,起轩对其中赵紫阳的表现不以为然,和我有些争鸣,当时我告诉起轩说我以后会有贴子给他答复的,以后就有了那个赵紫阳对胡耀邦最后一击的贴子。

起轩给我的印象是不盲从,对历史的态度挺认真的,这次他和我争论张学良一事时引用了他听来的一些老沈阳的说法,我没有做过调查,所以,不准备发言。但是,以我对起轩一贯的看法是起轩是一定听过类似的说法的,因为起轩不是那些为了给论坛添麻烦甚至不惜改变转贴题目借以哗众取宠的人。说起轩传谣造谣,我以为不然。最多是听来的说法需要征信和考证罢了。

起轩和我的有些对历史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我喜欢和他有所争论,就像我和无斋兄争鸣一样自觉有趣,因为起轩和其他的几位我网上的好友一样,只论事实不论其他,像有些人因为给林彪翻案,一旦说了一些不利于林彪的东西以后如丧考妣、破口大骂,说你是党妈妈的好儿子云云,还有因为抗战的事情不合那些蒋介石粉丝的胃口就说你是中共的网特走狗云云,起轩兄和我争论以来从不如此,于此可见其人的修养。

所以,在张学良这件事我还希望能够继续同无斋兄、起轩兄继续争论一下,也许在我们的下一次的争论中还会激发更多的亮点。这里顺便提一句,我以前有位好朋友叫过客重重,他对张的看法更为激烈,并且对张很轻蔑,他给我的短信中集中的谈及张的某些隐私,其量级也不在起轩兄所说的说法之下,所以,有些事究竟真相如何,还待历史的进一步的澄清。

家园 说的好!
家园 希望和愉快的继续与无斋兄并起轩兄一起聊聊张学良:

这样我们都会有所收获,呵呵

家园 子衿才是好文。

我那是闲聊,比不得子衿这样丰富的史料信息。

家园 我没有否认张学良有个好爸爸这点:

得自父亲和门庭的余荫这点,我和无斋兄看法并无不同。

家园 此外,我在《民族抗战中的三大罪魁祸首》中:

已经论述了张学良不抵抗的错误,我认为张在抗战之初作为祸首第二未必就是冤枉他。

家园 不完全赞成煮酒兄的说法

首先送花一朵。

其实,历史人物的复杂,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分清非此即彼。我承认,晚年张学良是一个比较坦诚,也比较不会推卸负责的人。但,是不是坦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我看也未必。比如他对张作霖,就过多溢美之词。对枪杀杨宇霆,到死都没有承认这是一场权力斗争,还说什么“国仇家恨,固于一身,不得不除”。 杨宇霆对杨学良是不服,但是不是想取他代之,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不要说杨宇霆向来反日,就是张学良和张作相在一起,杨宇霆绊倒得了?况且,和张惠景、汤玉麟等也不和,就算是他把张作霖弄掉的,又轮到他在东北做庄吗?他指挥不动东北军的精锐部队,这点他也知道的。我们可以看不起杨宇霆,但是不应该这样低估他的智商。对于九一八,张是能承担责任的,但是他说他不抗战的内心原因是恐惧日本人吗?如果九一八像中原大战那样有利可图,我估计早就打起来了。

从某种意义来说,历史是一比糊涂帐。说什么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对于历史人物的私生活,无论说他是怎样的人,都很难拿出充分的证据来,最多只是拿出必要的证据。但是,对这是不是一定要“疑罪从无”呢?我觉得也不一定。我和煮酒兄的争论,不是我说关于张学良的传言一定就是真的,煮酒兄说一定就是假的。而是我说比较可能是真的,煮酒兄说很可能是假的。

分析一下张学良,“易帜”之后割据东北像独立王国,对“杨常”事件的处理像黑道火并,西安事变像绿林绑架,事后送蒋更像“单刀赴会”这类的故事看多了。大事都这样,小事不按牌理出牌应该更加常见。

  煮酒兄是比较喜欢分析水浒的,水浒中也有些人物不太符合常理,按理说,好汉们造反,其目的还不是为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是,对于柴进来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算不是一种负担,起码也是降低了生活水平。那么,柴进为什么还和好汉们勾结在一起呢?yi三娘不但和梁山好汉又不共戴天之仇,还有被矮脚虎调戏的的经历。按理说,他们成亲后,yi三娘就算惹不起好汉们,也跑不了,起码会磨磨洋工吧?但是yi三娘偏偏在历次作战中都是那么积极。

  现在人多少意识到人们心理的复杂性,比如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描写欧阳克(欧阳克在武林中的地位我觉得和张学良在民国中的地位差不多),看起来就有点矛盾,他是风流倜傥的,也确实有不少女人跟她,但是,如果凭这一点就确定他不会抢女人,理由还不够充分。对于张学良,也未尝如此。他确实受过现代教育,也可以说出自名门。但是在他身上,现代思想,封建行为,绿林作风都是有的。

关于“强奸”等谣言,我偏向于信的。煮酒兄分析不可能的是一般的情况,我也赞成。但是,也确实有例外的情况。远的如成吉利思汗,拿破仑等,近的如远华案中的姬少将,按理说他们要什么的女人,什么样的女人不来。但是,确确实实有些女人不认识趣的,确确实实有逼婚,强娶甚至动粗的事情发生。张是不是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是比较有可能的。比如和谷瑞玉,婚后在感情还没有完全破裂时就有大打出手的经历。张是翟文选的上司,在民国时期,按一般情况来说,张要翟文选的妹妹,翟文选只能乖乖地送上去。别人想造什么不利于张的谣言也困难。但是确确实实产生了这样的谣言,而且这谣言这么有生命力,倒可以说明和随便造的谣言是不一样的。不但因为有张确实和翟文选的妹妹好上了的事实,而且还有赵确确实实是出家了的事实。要官场上的人放弃乌纱,就像要猫放弃鱼,一个字,难。除非已经哀大于心死。如果翟文选不是受到很大的刺激,我像是不会轻易出家的。别人王正廷的的妹妹都可以和张好,为什么他的就不能?而且,说不定还可以顺着张的粗腿爬上去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有钱人强奸了一个漂亮女孩,漂亮女孩的男朋友来报仇,结果,误杀了有钱人的保镖。结果,漂亮女孩的男朋友被判死刑。一年后,漂亮女孩嫁给了有钱人。几年之后,有钱人要离婚,漂亮女孩不肯,哭得可伤心啊。案例到这里就完了,但是,如果别人要有钱人谈他的婚姻,他觉得最应该谈的是他强奸了漂亮女孩还是他要离婚的时候,漂亮女孩死活不肯离开他呢?

  对张,我觉得也适用这个例子,当初半推半就,甚至动了一点粗的例子并不罕见,但是后来没有一个不是想跟他的(这点有些像欧阳克)。正因为这样,张的晚年,对于这样的事,虽然可以畅所欲言了,他却没有提到,不是再回避什么,而是因为他觉得不值一提,还不如提和别人老婆通奸更有代表意义。

  说到最后,还是要谈到证据来。唉,对于这些流言绯闻,就像中国足坛上的黑哨,虽然吹得很响,但是,谁能拿出证据来呢?如果没有证据,就说中国不存在黑哨,我想,谁也不会相信的。

  好在我们都不是法官检察官,所以就不要谈什么谁起诉,谁举证,疑罪从无了。对于流言,我的看法,首先引述传言

,立存此照,然后提出我的观点,信不信由你。

  

家园 相爷好文,献花;另提及蒋的私德

我突然想到了李医生那本大名鼎鼎的回忆录,里面削尖了脑袋的想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毛泽东很可能染有性病……和网上某些蒋的粉丝对其私德的吹捧对比,恰好对温相的观点作了最有力的呼应。

性病性病,被某些人士所全力抨击的毛某人和它完全不沾边,倒是被他们所全力吹捧的蒋某人铁板钉钉的跑不掉,而且还到了因为治疗不及时拖到晚期造成生育能力丧失的程度。

证据很多:其一、蒋本人的日记提供了他在上海嫖妓的直接证据;当时蒋不算有钱,逛的是长三堂子(因一次嫖资大洋三圆而得名)这样中等妓院,以当时上海色情行业性病流行的大背景,先总统蒋公和性病亲密接触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二、陈洁如的回忆录可资佐证,里面明确提及她从蒋介石处传染性病(不是梅毒,很可能是淋病)的事情。

其三、蒋的婚姻史和生育史给予了最有力的背书。蒋一生有三到四次婚姻(标准不同,数字略有差异),除了第一个老婆给他留下了蒋经国,此后再无生育;特别是和宋美龄持续数十年的婚姻,参考宋氏三姐妹的生育史和结婚时两个人的年龄,没有留下一男半女、甚至连妊娠都没有过,是很不正常的;最有可能、最合情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蒋介石早在结婚之初,即丧失了生育能力。

家园 那种观点不太同意.

实际上有观点认为,正是西安事变提前了日本侵华时间,导致许多准备工作前功尽弃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中日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晚了五年, 对中国来说是早了五年.

早五年的话, 中国还更是一盘散沙, 日本很可能得逞,完全控制中国了.

晚五年的话, 中国可能就能抵挡住日本的进攻. 不会是双方打得精疲力竭, 形成僵局.

家园 翟文选,其人简历如下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家了?

--------------

翟文选,字熙人,1878年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举人出身。历任黑龙江将军府全省文案处提调官,安达厅盐抚民通判。1909年任呼伦厅抚民同知。中华民国成立,翟文选为黑龙江省驻京代表。1913年,翟文选出任黑龙江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

1917年,翟文选当选为参议。1920年9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东三省盐运使。尽管在其任期内,适逢东北盐业萧条,但他仍能把盐业作得有声有色。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被炸殒命,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委任翟文选为奉天省省长,兼任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副委员长。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31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任命翟文选、王树常等人为奉天省政府委员,翟文选为省政府主席。1929年1月29日,奉天省改为辽宁省。3月29日,奉天市改为沈阳市,以示东北为地方政府。

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初,求治求贤之心若渴。鉴于父亲对王永江知人善任的先例,出乎意料请翟文选出任辽宁省省长。但省政府各厅、处皆为张学良手下,这些人觉得天下是他们打出来的,翟文选既非圈里人,也非辽宁人,战功也没有,怎能高居他们之上。因而人事纠纷不断,翟文选驾驭乏术,多方制肘,不好工作。遂于一年后饰词以病请辞,由臧式毅继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翟文选举家潜居天津。

1937任万国道会总会理事。芦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侵略者诱降,在天津旧书市购买前吉林将军富文斌家书墨迹,视为珍宝。1950年4月23日病逝于天津,终年73岁。

---------------------

至于所谓北大女生的故事,也未免把北洋军阀的控制能力想象得太厉害了,当时的北大女生是什么样的人,大都有怎样的家世背景,怎能容得他这样胡来?奉稻?阀能统治东北十余年,一度控制整个北中国,曾饮马长江,行事为人如果真同土匪无异,岂能服人?0世纪的中国,毕竟已经不是茹毛饮血的时代。

说到谷瑞如,倒是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因为谷经常请一些京剧演员来家里唱堂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引起其中某些人的不满,为此谷曾受到很严厉的申斥,这说明张家这样作为上层统治者的家族,也是非常顾及社会影响的。

至于王正廷的妹妹, 完全是两人两厢情愿,而且是女方主动。王正廷,???r是南京政府的"外交部樘",?K非??的?傧拢?是寿介石的人褚,王正廷?]有必要去??好???W良而做出"只好?⒚妹眠M呈"的事。 事??上,王正廷也根本?]有??好咿???W良,甚至在"中?|路事件"办生後在後理??理陪 趟俄的??判上王和???W良?a生了相??大的歧??,??甚至曾建阻寿,希望寿能撤?Q王正廷,但是寿也?]答??,事??上??陪王的晷?S一直不好,王正廷如真的需要或真的想要??好???W良,是不可能????陪??作?Φ摹? 因为有张, 王交往的事实, 结果变成了"只好?⒚妹眠M呈", 谣言往往就是这么产生的, 说是一点不沾边吧? 也不是, 但两者却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说民国年间造谣困难,恐怕也不是事实,张从政那么多年,政治上,军事上有实力的敌人不少,求官不成的也不少,918事变张学与蝴蝶共舞就是最大的谣言。 当时的东北军军官,后来曾任台湾联勤副总司令的何世礼,在918事变50周年之际,郑重其事地在台北为张学良辟谣,当日张为招待英国公使,邀他父亲何东爵士看京戏,戏未完,张离开,当时客人不知何事,怪张无礼,第二天清早才知沈阳事变。 当时,张与蝴蝶共舞的谣言出来后,明星公司就在报刊广告,公开辟遥,说因为拍戏,剧组人员很少私人空间,导演张石川及演员洪深,郑小秋,夏佩珍等联名为她作证,根本不可能和张共舞。蝴蝶后来在台北也公开说,不但 918 不同张在一起,更是从来不认识张。 这样一件小事,双方都否认,同时还有第三方证人,文献齐备,事实清楚,即便如此,该谣言仍然流传半个世纪之久,恐怕也还会继续流传,有生命力吧?可是是真实的么?

在男女,感情问题上不专一,和强横霸道,流氓无赖完全是两码事,小张,主要是从为人来看,不是这样的人,而且所有流传的这方面的谣言,不但没有一个是有证据,而且从情理上来说,也没有一个是值得推敲的。

家园 来而不往非礼也。

回送一花。

天马兄的分析很有道理。兄言“从某种意义来说,历史是一比糊涂帐。”,至少我

与天马兄在这点上是很有共鸣的。分歧之处,不过就是认为哪个情况符合真实历史

的概率更高而已。

天马兄指出煮酒前文中的一些论证问题,比如小张即使很坦诚磊落也未必会承认强

奸之事等等,这些我认同天马兄的说法。小张虽然坦诚磊落,但这个也只是相对而

言的,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坦诚,比如他对自己做掉杨宇霆一节的自我辩护,等等。

所以拿他坦诚而未言强奸,来推证他从未强奸,确有不妥。

不过,正如子衿所指出的那样,小张的父教以及他所接受的西方人文主义教育,都

令他太象是那种欺男霸女的恶徒。小张对弱势集团那种天生的同情心、侧忍之心,

更令我感觉他动粗强奸的可能性很小。

天马兄举了欧阳克的例子,并说他与小张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个我是有保留的。在

好美色也容易获得普通美女欢心这个方面,以及在有个猛人父亲自己却志大才疏这

个方面,两人确实很相似。但是在另一些方面,白驼少主却很难望少帅之项背。少

帅有周恩来、宋美龄、宋子文 (甚至也可以包括半个蒋中正) 这样的人中龙凤为挚

友,也有郭松龄、杨虎城这样的有血性男子为友盟,而白驼少主的朋友呢?彭连虎、

沙通天、参仙老怪、藏边和尚之伦也算么?即使算,又岂能与周蒋宋郭杨那样的人

物相比?再者,少帅的军政才能和城府手段虽非一流,但其人口碑甚佳,总体上待

人宽厚真诚,欧阳克又谈得上什么口碑呢?他不过就是个还不算太坏、太阴险的人

罢了。

说白了,欧阳克虽有可取之处,但总体上还是个坏人,张少帅虽颇多指摘之处,但

总体上是个好人。天马兄拿坏人欧阳克用强征服少女的事来论证张少帅也有相当可

能这么干,从逻辑上好像有点那个哈?

嗯,水浒那个好像是扈三娘吧?(音“户”。感觉作者有点那个意思的,特别是她用

双刀,两个对手一个王英使单枪,一个林冲用长毛,呵呵)

不错,少帅那种风流自赏的人物,也备不齐会有动粗的可能。但,就这种人来说,

究竟是不动粗的可能性更大呢还是动粗的可能性更大呢?在正反两方面硬证据都拿

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据逻辑常理以及概率思路,来猜测这个问题了,天马

兄以为然否?

至于天马兄以 小张动粗强奸的谣言如此顽固 为依据,来证明可能确有其事,这个,

和和,谣言的一个重要属性似乎就是生命力强大而顽固,似乎不足为凭哈。

哈哈
家园 哈哈哈,证据如下

首先声明,下文所引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所著《How did the sun rise over Yanan》之一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未在大陆出版。未经许可,不得转贴,本人对其观点不作任何评论,更不表示赞同。同时,如斑竹认为不妥或认为违反规定,请删除。

一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在处理国共关系及八路军军事战略方针上的分歧

1937 年5 至6 月,毛泽东利用刘少奇向张闻天发起试探性的攻击遭到挫折,这表明在通往中共领袖的道路上,毛泽东还有待克服重重障碍。白区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形势发生剧变,毛泽东迅速搁置对十年内战期间党的历史经验的①王明:〈为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国而奋斗〉(为中共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和中共新政策实行一周年而作)(又题为〈新中国论〉),见《共产国际》(中文版),第7 卷,第4、5 期合刊,1936 年8 月。

② 1936 年8 月15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中共「必须保持同张学良的接触」,但明确表示反对中共关于吸收张学良入党的打算。参见〈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 年8 月15 日)〉,载《中共党史研究》,1988 年第2 期。西安事变发生后,共产国际于1936 年12 月16 日致电中共中央,命令中共必须「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一冲突」,并提出「张学良的发动,无论其意图如何,客观上只会有害于中国人民的各种力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只会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7 年1 月19 日,共产国际再次致电中共中央,批评中共以前对蒋介石采取的错误方针,敦促中共必须「彻底摆脱这种错误方针」,并且认为中共直至1937 年1 月还在「执行分裂国民党而不是同它合作的方针」。参见〈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载《中共党史研究》,1988 年第3 期。

③Edgar Snow:Rcd Star Over China(London:RandomHouse;1979),P505.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讨论,全力应付眼前的局面。

抗战之初,中共获得了合法地位,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这就是如何处理国共关系,使中共的实力,尤其是中共军队的实力借抗战得到发展;以及如何统一在新形势下党内高层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自己在党的核心层中的地位。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非总是朝着有利于毛的方向发展。从1937 年8 月下旬开始,围绕国

共合作方针及八路军军事战略方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产生了意见分歧,这种分歧在洛

川会议上首次表现出来,继而又表现为毛泽东与周恩来及与以朱德、彭德怀为首的八路

军总部的分歧。

1937 年8 月22 至25 日,中共为确定在抗战期间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方针,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党和军队领导人共二十三人。数十年来,在中共党史编纂学中,这次会议都被解释为「毛泽东思想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然而历史事实是,毛的意见在洛川会议上并没有得到党内高层的一致拥护,周恩来等的主张却获得与会者的普遍共呜。

洛川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评价国民党的抗战及确定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原则;中共究竟应以「山地游击战」、抑或是「运动游击战」作为军事战略方针。

分歧的一方为毛泽东、张闻天,另一方为周恩来、博古、朱德、张国焘、彭德怀等。

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反动本质并未因抗战而改变,因此国民党的抗战必然失败。毛认为蒋介石进行的只是一场半心半意、单方面的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无疑会归于失败,国民党迟早要投降日本。或者,如果国民党军队一部分继续作战,就会遭到日本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中共就要在全国起领导作用。因此中共不能再迎合国民党而必须保持自己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独立和自主,一旦情况允许或必要,就起来反对它。 ①

毛泽东的上述主张,除了得到张闻天一人的明确支持外,周恩来等多数与会者均表

示异议。

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中共和八路军的独立只能是相对的,中共不应公开对抗南京

的命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共应积极抗战,信守向国民党许下的精诚合作、共同

争取全胜的诺言。

周恩来对毛泽东有关国民党必定会投降日本的论断也持异议。周恩来认为,「蒋介石既已开始抗战,就决不会中途妥协」,鉴于蒋介石秉性倔强以及国内外形势,没有什么可不放心的。 ②

①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的讲话至今尚未全文披露,现在可见的毛在洛川会议上的讲话是收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此文是毛在1937 年8 月为中央宣传部写的宣传鼓动提纲。该提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据《毛泽东年谱》和《张闻天传》称,1937 年8 月9 日,毛泽东对原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中提出的「八大纲领」加上了补充意见,扩充为十条。参见《毛泽东年谱》,中卷,页12;程中原:《张闻天传》,页386。但是李德却说〈十大纲领〉系王明在莫斯科起草、经过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批准而颁布的。本处引用的毛在洛川会议上的讲话,出自李德:《中国纪事》,页288-89。李德声称,有关洛川会议上的争论情况,是参加会议的博古告诉他的。毛泽东起草的宣传大纲除了包含〈十大纲领〉的内容外,还加上了由他撰写的「甲、乙、丁」部分,这一部分构成了毛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导言和结语。毛在导言和结语中融人了他对〈十大纲领〉的补充,这就是对国民党「单纯政府抗战的方针」的批评。另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 一1938),第11 册,第330 页的注释;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 册,页387。

②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 册,页389;另参见A?季托夫:〈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领导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1937―1939)〉。载苏联《远东问题》,1981 年第3 期,转引自《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页350。

79

在洛川会议上,引起争议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共在抗战阶段究竟应制定何种军事战略

方针。早在8 月1 日,毛与张闻天致电周恩来等,提出中共军队应「在整个战略方针下

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 ①8 月4 日,

毛与张闻天又致电正在山西云阳镇的周恩来、朱德等,再次提出中共军队「应执行侧面

的游击战」,毛并强调,「对此方针游移是必败之道」。②8 月5 日,毛、张再致电周、

朱、博古、彭德怀、任弼时等,提到「红军担负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

部,消灭敌人的一部」,但是,毛紧接着又强调,红军只宜作侧面战,而不是「独当一

面」。 ③8 月9 日,毛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红军应当实行独立自主的指

挥与分散的游击战争。……防人之心不可无,应有戒心」。8 月10 日,毛在致彭雪枫

的电文中更是具体指导道,在与国民党方面交涉时,「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隐瞒

红军若干不应该隐瞒的缺点」,「例如只会打游击战,不会打阵地战;只会打山地战,

不会打平原战;只宜于在总的战略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指挥,不宜于以战役战术上的集中

指挥去束缚」。 ④毛泽东为共产党和红军的前途深谋远虑,极为担心中共军队将在对日

作战中吃大亏。他知道党内许多高级干部已被爱国主义冲昏了头脑,可是毛又不能把话

说得太直接,于是只能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向他的同事和部属反复解释,百般劝说。

毛泽东在8 月22 日的发言中强调,中共必须把国内战争时期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

游击军和游击战,八路军的任务是分散兵力,用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至于和日军

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⑤

周恩来不同意毛有关八路军避开日军进攻只进行游击战的主张,他提议应以「运动

游击战」作为军事战略方针。周恩来说,「还是运动游击战好」。⑥周恩来认为,如果

避开日军,那会给党的声誉带来损害,似乎中共没有全力抗日。周表示「即使八路军在

这种运动战中,蒙受相当的损失,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可以在全国人民面前,证明我们

努力抗战」。 ⑦

朱德、彭德怀支持周恩来的意见。朱德认为在保持中共军事独立性的同时,在一些

重大战略问题上应服从南京军委会,这样做对于中共有切实的好处,八路军可以从南京

得到军饷和装备。朱、彭还提出,中共军队应与国民党军队真诚合作,八路军应避免阵

地战,但是应进行把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争,即「运动游击战」。 ⑧

毛泽东处于少数地位,不得不暂时退却。在张闻天的调和下,洛川会议用妥协的办

法,尽量弥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的分歧。在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问题上,张闻天声称,

国民党所进行的战争虽然隐藏着失败的极大危险,但在另一方面,若能唤起千百万群众

①《毛泽东年谱》,中卷,页8。

②《毛泽东年谱》,中卷,页9。

③《毛泽东年谱》,中卷,页9。

④转引自龚希光:〈朱德与华北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载《党的文献》,1996 年第6 期;另参见《毛泽东年谱》,中卷,页12。

⑤《毛泽东年谱》,中卷,页15;另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 册,页387。

⑥参见《周恩来年谱》,页378;另参见〈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 年8 月22 日),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编:《周恩来传(1898 一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0 年),页371。

⑦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 册,页390;另A?季托夫:〈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领导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1937―1939)〉,原载苏

联《远东问题》,1981 年第3 期,转引自《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页350。

⑧奥托?布劳恩(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页29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0

支持统一战线,最后的胜利则是肯定的。 ①张闻天的这种折衷性的表述,被与会者一致接受。

洛川上会议对于军事战略方针虽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是也形成了某种折衷性

的意见,这就是,八路军先在山西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一定程度的并肩作战,当前线不守

时,八路军再分散到整个华北地区,依毛泽东的意见开展活动。 ②

在洛川会议上,毛与周的分歧以双方的互相让步而得到暂时的解决。周恩来在洛川

会议上,虽然对毛在国共关系等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有所保留,但是毛的大部分意见与周

恩来并无冲突,周也同意在两党关系上要进一步冲破国民党的限制,要坚持中共对红军

的领导。③然而,周恩来在洛川会议上的言论却引起毛泽东的严重不安,毛十分担心周

的主张将会对红军将领产生影响,但是会议期间的一些重要组织措施,又减缓了毛泽东

的忧虑。1937 年8 月23 日,新改组的中央军委成立,毛泽东正式担任了书记一职(实

际上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任副书记(「副主席」),毛已名正言顺地成为党对

军队的最高领导。洛川会议并决定由周恩来担任负责与国民党谈判、领导国统区中共组

织的长江沿岸委员会书记,周将主要在国统区工作。这项安排也有利于毛,从而为毛泽

东加紧在八路军贯彻自己的主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洛川会议一结束,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O 师、第一二九

师迅速开进山西。事态的发展完全不出毛泽东之所料,由朱、彭、任弼时组成的前方中

央军委军分会(亦称「华北军分会」)果然受到周恩来的影响,提出了「运动游击战」

的口号(「运动游击战」又称「游击运动战」)

洛川会议后,周恩来于8 月29 日抵达西安,原准备和博古、彭德怀去南京,与国

民党继续谈判,并筹组中共长江沿岸委员会。8 月30 日、31 日,毛泽东两次急电周,

要周勿去南京转赴太原,与阎锡山会谈有关红军入晋事宜。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

周恩来因不满意洛川会议,故意在山西停留而不去南京,因而遭到毛的多次埋怨,此说

有误,盖因张国焘当时并不完全了解毛、周之间的秘密联络。 ④在百废待举的非常时刻,

毛似乎只图发挥周的外交与组织才干,而疏忽了周恩来留晋可能将对八路军军事战略方

针产生的复杂影响。

1937 年9 月7 日,周恩来与阎锡山在代县会谈,随后又转赴大同会见傅作义,就

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区域、指挥关系、作战原则与阎、傅达成协议,双方商定八路军将

以游击运动战作为作战原则。周并主动提出将派八路军一一五师配合阎军,布防平型关

一带,在侧翼待机歼敌。彭德怀在与阎锡山会见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9 月13 日,

周恩来将和阎锡山谈判情况电告毛泽东、张闻天,要求派八路军两个师迅速集中徕源、

①奥托?布劳恩(李德):《中国纪事(1932 一1939)》,页290;另参见程中原:《张闻天传》,页390。

②在张闻天的调和下,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没有提及八路军应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为

自己的军事战略方针,这反映了在洛川会议上围绕军事战略问题而发生的争论尚未最后解决。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

一1938),第11 册,页325-26。

③ (原书无注)

④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 册,页40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1

灵丘、阜平地区,依靠太行山发展游击运动战。①

此时周恩来提出的「游击运动战」已从原先的「运动游击战」后进一步,显示了周

对毛的让步。尽管周恩来的立场已有明显软化,但是,周恩来所表现出的与国民党合作

的热情仍使毛泽东极为忧虑,毛泽东没有回复周要求派八路军两个师援晋的电报。 ②自

9 月中旬至下旬,毛接连电示周、彭等,反复强调中共应保存力量,「坚持依傍山地与

不打硬仗的原则」, ③避免与日军发生正面冲突,在军事上。保持高度行动自由,「用

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 ④尽速向敌后挺进,创建共产党根据地。

1937 年9 月17 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和八路军各师正副师长,再次强调:

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

山西)支持进击战争的决定作用。⑤

9 月21 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率八路军总部到达太原。当晚,任弼

时、邓小平等与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及彭真等人开会讨论八路军行动方针问题。就在

同一天,毛泽东再电彭德怀,以极为强烈的语气,分析了华北抗战的形势,指出不管阎

锡山与日军「决战胜败如何,太原与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毛批评党内有个别同志

被暂时的情况所迷惑,没有深刻认识「这种客观必然趋势」而把红军主力全部用于支持

友军的正规抗战。毛警告道,如果照此办理,「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入于被动

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⑥毛责成彭「对个别同志不妥的观点给予深

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并敦促彭要「从远处大处着想」。毛泽东在这封电

报中反复告诫道:

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

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作用,这就是具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不

是运动战)。

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产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

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 ⑦

远在延安窑洞的毛泽东对于前方的周恩来和红军诸将领能否执行自己的指示毫无

把握,于是只能依靠电报不断陈述自己的一贯主张。9 月25 日,毛泽东急电周恩来和

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杨尚昆、朱瑞等,重申「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

向」。 ⑧同日,毛泽东又致电朱德、任弼时、周恩来,提醒他们匆将红军实力暴露出来,

以免遭受不测:

①《周恩来年谱》,页381。

②根据对《周恩来年谱》的分析,在1937 年9 月中下旬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电报采取两种方法处理,凡周要求加派八路军增援国民党军

的电报,毛一般不予回复;周建议组织游击战争,向山地转移的电报,毛均立即覆电表示同意。

③〈1937 年9 月12 日毛泽东致彭德怀〉,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1 册,页337。

④〈1937 年9 月16 日毛泽东致林彪等〉,载中央档案馆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1 册,页338。

⑤〈1937 年9 月17 日毛泽东致朱德、彭德怀等〉,载《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年),页83。

⑥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 一1938),第11 册,页339。

⑦〈关于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原则的指示〉(1937 年9 月21 日毛泽东致彭德怀),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 一1938),

第11 册,页339-40。

⑧〈关于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楷示〉(193 年9 月25 日毛泽东致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等),载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1 册,页353。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2

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暴露红军目标,引

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

请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待必要条件具备时实行。①

毛泽东在这封电报中所提的「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实际上即是要求朱、彭

勿派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尽管毛泽东飞檄传书,三番五次急电周恩来、彭德怀等,劝说他们务必克服求战心

理,爱护、保存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才保存下来的那股血脉――不到三万的红军兵力,

②但是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仍然坚持要配合国民党抗战。在周恩来的积极策划下,1937

年9 月23 日,进驻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命令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右翼配合阎军作战,一

二O 师从左翼驰援驻守雁门关的阎军。同日,华北军分会常委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将

有关军力部署电告毛泽东。③

1937 年9 月25 日,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在晋东北的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板垣

师团第21 旅团。歼敌千馀人,取得八路军出征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显然,一一五师

首战平型关是贯彻了周恩来等关于八路军配合友军作战及「运动游击战」军事战略方针,

而和毛有关避免与日军正面作战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大相迳庭。但是由

于平型关战斗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赢得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

也表示了高兴。尽管华北军分会9 月23 日给毛的电报和周恩来于9 月24 日向毛泽东、

张闻天发出的八路军参与平型关战斗的军力布置的电报,都未得到毛泽东的覆电。 ④

在中共党史编纂学中,平型关战斗长期被描述为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而获胜利的一

个成功范例。1945 年春在延安召开的「华北座谈会」上,彭德怀被指控在抗战初期违

背毛泽东军事战略方针而遭受严厉指责,朱德、任弼时等也被迫对此作了「自我批评」

⑤林彪却丝毫未受牵连。只是到了七十年代初,林彪事件爆发,官方才把林彪与彭德怀

并列,指责彭德怀、林彪是「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走卒」。即使如此,七十年代的

中共党史编纂学仍未公开批评平型关战斗,因为在批判了彭德怀领导的1940 年「百团

大战」后,再否定平型关战斗,将有损毛泽东和中共抗战的形象。

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及其广泛的政治影响,突出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坚持「运动

①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 一1938),第11 册,页351。

②长久以来,国共双方都激烈指责对方消极抗战,强调自己独力支撑抗战,取得打败日帝的胜利。国民党方面宣称,1937 年9 月26 日

毛泽东曾对八路军发出下列指示:「中日战争是本党发展的绝好机会,我们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七分发展,两分应付,一分抗日。」参见古

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11 分册(台北:中央日报社,1977 年),页117。前苏联方面的论着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前苏共中央对外联络

部高级官员罗满宁以奥?鲍里索夫的笔名出版的《苏中关系(1945 一1980)》披露,毛在抗战初期要求中共和八路军「用一分力量和日本

斗,用二分力量来和国民党斗,用七分力量来发展自己」,参见《苏中关系(1945 一198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年),

页100。对台湾和苏联方面的这类言论,大陆方面既不承认,也未正式否认。1976 年4 月,「四人帮」在上海的写作组为了影射周恩来,化

名「史锋」出版了《反封王明投降主义路线的斗争》的小册于,在删去了毛泽东最鲜明的几段话后,首次不加引号地公布了毛泽东在1937

年9 月21 日电报的精神。参见史锋:《反封王明投降主义路线的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页24。由于史锋的小册子第一次披

露了毛的电报,很快引起苏联方面的重视,他们认为毛的电报证明了苏联方面六十年代以来对毛消极抗战的批评。参见A?季托夫:〈抗日

战争初期中共领导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1937 一1939)〉,原载苏联《远东问题》,1981 年第3 期,转引自《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

学者论文选译》,页351。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传》,页407-408。

④毛泽东在1937 年9 月24 日没有就周恩来报告的有关八路军参与平型关战斗的军力布置的电报作出答复,但是在同一天毛给周恩来、

朱德的电报中却强调山西地方党目前应将工作重点放在五台山脉,立即组织地方支队和群众组织,一切工作应在敌占太原的设想下作布置

的出发点。显然,当时毛与周恩来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参见《周恩来年谱》,页383;《毛泽东年谱》,中卷,页23。

⑤龚希光:〈朱德与华北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载《党的文献》,1996 年第6 期;另参见《任弼时传》,第41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3

游击战」的成效,一度也使毛泽东对原坚持的观点产生了稍许动摇,毛在固守原有的游

击战主张的同时,对运动战不再绝对排斥。平型关战斗后的第四天,1937 年9 月29 日,

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阎(锡山)必要求我军与他配合来打一

仗,为了给晋军以更好的影响,如果在确实有利的条件下,当然是可以参加的」。 ①

自平型关战斗获胜后直至10 月中旬,毛泽东对周恩来有关建议八路军配合国民党

作战的电报转而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10 月4日,毛致电朱、彭、任弼时等,指示「对

于国民党交给我们指挥之部队。应采取爱护协助态度,不使他们担任最危险的任务,不

使他们给养物资缺乏」。②次日,毛覆电同意周在10 月4 日提出的有关调王震旅归还贺

龙师建制,以加强阎军抵御日军进攻忻口的建议。10 月14 日,毛覆电批准周在10 月

12 日有关调张宗逊旅主力及刘伯承师先头团截击日军后方,配合晋军中路作战的建议。

③直至10 月25 日,毛在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还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

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运动战」。④

毛泽东对运动战态度的松动,大大鼓舞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1937 年10 月8

日,华北军分会在一份文件中正式提出八路军以「运动游击战」作为作战的战略方针。

⑤这份文件还含蓄地批评了那种认为抗战必然导致失败的观点是「宿命论」,主张八路

军在保卫太原的战斗中应配合、支持友军作战。⑥10 月下旬,在周恩来的积极组织和毛

泽东的默认下,八路军三个师全部出动,配合国民党发起忻口会战,重创日军,取得重

大战果。

毛泽东对八路军采取「运动战」作战方式的默许和宽容,随着山西抗战形势的变化

而很快结束。1937 年10 月中旬后,山西形势日趋恶化,毛泽东又迅速退回到原来的立

场,重谈游击战,毛甚至更进一步,开始批判起「右倾投降主义的倾向」。1937 年10

月13 日,毛泽东、张闻天把给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潘汉年的电报同时转抄周恩来。

毛、张在这封电报中,敲山震虎,激烈指责「同国民党和平共居」,「只知同国民党统

一,处处迁就他的要求,而不知同他的错误政策作斗争」的「投降主义倾向」。10 月

17 日,毛与张闻天联名,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并告周恩来:「军分会10 月8 日

指示文件有原则错误,望停止传达。」⑦同日,毛、张又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发出指示,

首次提出「投降主义的危险,开始成为党内的主要危险」的论断。 ⑧毛泽东、张闻天虽

未挑明所指何人,但10 月13 日的电文和中央书记处10 月17 日指示所内含的对周恩来

警告之涵义,则是不言而喻的。

周恩来对来自毛泽东、张闻天方面的讯息迅速作出反应,周在接到中共中央「坚持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页413。本文所引用的毛泽东这份电文在《毛

泽东年谱》中卷被略去。参见《毛泽东年谱》,中卷,页25-26。

②《毛泽东年谱》,中卷;页27。

③周恩来年谱》,页385-86。

④《毛泽东年谱》,中卷;页34。

⑤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页173;另参见《彭德怀自述》,页222-23。

⑥龚希光:〈朱德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载《党的文献》,1996 年第6 期。

⑦《毛泽东年谱》,中卷,页31。

⑧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1 册,页365、37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4

同阎锡山合作,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的来电后,于10 月21 日给延安覆电,声称

自己「十多天均本此方针,在党内军内既反右倾,又反『左倾』」。①

周恩来的辩解在山西抗战日趋恶化的形势下显得十分软弱,11 月18 日,日军侵占

太原,国民党军纷纷撤退,八路军配会国民党军作战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客观形势迫使

八路军开始分散兵力,逐步从运动游击战转到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使毛泽东更加确信

自己原先对国民党抗战的分析和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主张是完全正确

的。12 月12 日,毛在政治局会议的讲话中旧事重提,他针对10 月8 日华北军分会训

令中对抗战「宿命论」的批评,指出,公开批评中央是失败主义是不对的。 ②尽管华北

军分会所讲的「宿命论」主要是针对以刘少奇为首的北方局,但由于毛在9 月21 日电

报中实际上也是持这种观点,因而毛将这种批评看成是针对自己的。使毛难以容忍的是,

八路军在1937 年11 月至1938 年2 月,仍然进行了几次集中作战。1938 年2 月,彭德

怀指挥的八路军为配合阎锡山「反攻太原」和在晋东南为粉碎日军九路进攻,继续采用

了集中作战的运动战形式。周恩来则走得更远,1938 年6 月15 日,周恩来从汉口给毛

发电。提议八路军集结较大兵力于一些较大城市附近,以调动日军和打击日军增援部队。

毛虽然并不完全反对在有利条件下八路军也可以打运动战。但他的主旨与周恩来等并不

一致。因此毛对这份电报的反应是,避开周的具体要求,告诫周在具体作战方面「需全

依敌我当前实际条件而定,不因人家议论而自乱步骤」。③周恩来等对配合国民党作战

所持的积极态度,加深了毛泽东对周恩来、彭德怀的不满,成为数年后周、彭在整风运

动中挨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37 年8、9、10 三个月,毛与周等围绕共产党军队是否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及中

共应采取何种军事战略方针而产生的分歧,对毛、周关系,尤其对毛、彭关系,投下了

沉重的阴影。在中共核心层,除了张闻天与毛泽东站在一边,只有刘少奇旗帜鲜明地支

持毛。

二毛泽东的理论攻势与刘少奇对毛的支持

1937年11月对于毛泽东是一个忧多于喜的时刻。在毛泽东一再敦促和反复劝说下,

周恩来等虽然在军事战略方针问题上部分地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但在如何处理与国民

党的关系等问题上仍固守与国民党积极合作的方针。毛与周恩来等的分歧尚未最后解

决,又有一个更棘手的难题困扰看毛,这就是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即将返回延安,毛已预

感到在党的核心层中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为了防止周恩来与即将返国的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结成同盟,同时也是为了争取

党内更多高级干部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向反对派发起进攻。

①《周恩来年谱》,页387。

②龚希光:〈朱德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载《党的文献》,1996 年第6 期。

③《毛泽东年谱》,中卷,页78。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5

1937 年11 月12 日,距王明飞抵迪化(乌鲁木齐)的前两天,毛泽东在延安党的

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报告――〈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

务〉。在这个报告中,毛继续发展他在洛川会议上对国民党抗战方针的批判,毛认为,

上海太原失陷已证实了他关于国民党很快会失败的预言。毛声称,国民党的「片面抗战」

虽然也带有「革命性」,但却是「一定失败的」。目前抗战已进入一个「青黄不接的时

期」,其依据就是日军进攻不断获胜。

毛泽东这个报告最引起党的干部惊骇的是他对党内「阶级投降主义」的指责。毛不

惜使用最激烈的词语,将党的核心层内与自己相左的主张斥之为「右倾机会主义」,甚

至耸人听闻地把它称之为「阶级投降主义」,并将其说成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后备军」,

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客观同谋者。毛正式宣布,右倾投降主义已成为中共党内的主要危险。

毛泽东还少有的对中共军队进行了批评。作为党在军队方面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

难以抑制他对彭德怀等的强烈不满,毛开始谴责起八路军中的「新军阀主义的倾向」,

声称其表现为八路军中有人以接受国民党委任为荣耀」。随后毛话锋一转,又表扬八路

军执行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尽管毛明知八路军进行的是「运动游

击战」,他本人曾三番五次、苦口婆心敦促彭德怀等改弦易辙。毛采取打一下、再拉一

把的策略,在对彭德怀等猛击一掌后,仍竭尽全力争取彭德怀等接受自己的主张。

正当毛泽东孤军作战时,刘少奇给予了他宝贵的支持。

刘少奇未参加洛川会议。1937 年7 月28 日,刘少奇以北方局书记的身分抵达太原,

主持刚迁到此地的北方局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刘少奇把主要精力放在动员、群众抗战

和支持薄一波联络阎锡山、建立山西新军的方面,而与朱德、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较少

发生直接联系。

刘少奇虽没有卷入到洛川会议上的争论,但是他在两个重大问题上的观点却与毛泽

东十分接近。

刘少奇支持毛泽东对国民党的政治判断,并进一步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左、中、右三

派的划分。1937 年9 月20 日,刘少奇在与周恩来联名给毛泽东、张闻天等的电报中(此

份电报基本反映的是刘少奇的观点,在《周恩来年谱》中未提及此电报),提出中共在

山西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应是「巩固左派,联合中派,孤立右派」,而区分左、中、右派

的标准则在于他们是否「能听取我们的意见」。①刘少奇的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具有

震撼性的,涉及到党对统一战线策略的最重要方面,以至于毛泽东在刘少奇的来电上批

示,「如此类电报须绝对保守秘密」。②抗战之初,中共领导人一般都认为,评价国民

党的标准只是看其对抗战的态度,虽然张闻天在洛川会议的补充报告中提过国民党内存

在「左、中、右」三派分野的问题,但张划分国民党「左、中、右」三派的标准仍是对

抗战的态度,张并将蒋介石封为「中派」。③然而刘少奇的看法符合毛泽东的思路,启

①《刘少奇年谱》,上卷,页189。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1986 年汇编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页192、193。

③程中原:《张闻天传》,页38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6

发了他稍后详细论证这个问题。在对国民党及其领导抗战的评价方面,刘少奇和毛泽东

一样,是属于「悲观派」,而和周恩来等「乐观派」有明显的区别。

刘少奇对毛泽东有关开展游击战的主张也同样给予了坚决支持。抗战爆发后,刘少

奇是中共党内最早提出进行游击战的少数人之一。1937 年8 月3 日,刘少奇致电张闻

天,汇报他已下达在平、津发动游击战的指示。①9 月28 日,在接到毛泽东关于「整个

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电报的三天后,刘少奇致电张闻天,通报他已下

令平、津党组织「动员大批干部同志与抗日游击分子下乡,发展领导游击」。②太原失

守前的1O 月16 日,刘少奇又发表了日后引起党内高层争议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

本政策问题〉一文。

对于发展中共武装问题,刘少奇与毛泽东一样都极度重视。1937 年9 月21 日,在

太原举行的八路军负责人与北方局领导人联席会议上,刘少奇提出要「扩大八路军到拥

有数十万人枪」的意见。③据杨尚昆和当时任北方局军委书记的朱瑞在1945 年3 月延安

举行的华北座谈会上的发言,在八路军是否要配合阎锡山军队打仗的问题上,华北局(即

是北方局――笔者注)负责人主张八路军应分散打游击,发动群众,因为太原反正是保

不住的。④11 月17 日,刘少奇和北方局副书记杨尚昆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提出「扩

大红军要成为华北全党及红军全体指战员第一位重要工作」,「必须计划在三月内扩大

到十万,半年内扩大到二十万」。⑤而在这之前的11 月1 日,刘少奇向延安报告,四个

月内北方局已在山西、河北建立起十几支中共领导的较大的游击队,人数达六、七千人,

⑥随后华北地区中共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几乎遍布华北所有地区,人数达到数万。

在毛泽东暂时处于少数地位、周恩来的看法在党内占上风的时刻,刘少奇的态度对

毛是一个很大的支持。然而在对形势的估计及党的任务等问题上,刘少奇的意见仍与毛

有一定的距离。例如,刘少奇在1937 年8 月3 日给张闻天的电报中虽提出开展游击战

的建议,但对游击战的认识与毛并不完全一致。刘少奇认为进行游击战的目的是「响应

抗日军的武装斗争」,配合「武装暴动,收复平津」。 ⑦刘少奇在动员平津党员下乡打

游击的同时,还指示「改组完全公开的同乡会并加入汉奸团体」。⑧刘少奇提出此问题

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共产党的事业,但刘的这个建议毕竟太显眼,极易引起误解,造成

刘少奇缺乏原则性、思想太「右」的印象。刘少奇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

一文中虽然强调「游击战争是令后华北人民抗日的主要斗争形式」,但在11 月17 日给

毛泽东、张闻天的电报中又提出「争取华北游击战争胜利,重复转变为正规战」, ⑨而

①刘少奇:〈为发给各地指示信给中央的报告〉(1937 年8 月3 日),载《文献和研究》(1986 年汇编本),页191;另参见《刘少奇年谱》,

上卷,页183。

②43〈刘少奇致洛甫电〉(1937 年9 月25 日)。载《文献和研究》(1986 年汇编本),页1942 另参见《刘少奇年谱》,上卷,页190。

③《刘少奇年谱》,上卷,页190。

④龚希光:〈朱德与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载《党的文献》,1996 年第6 期。

⑤〈刘少奇、杨尚昆致毛泽东、洛甫电〉(1937 年11 月17 日),载《文献和研究》(1986 年汇编本),页198;另参见《刘少奇年谱》,

上卷,页199。

⑥参见马齐彬等:〈刘少奇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载《文献和研究》(1986 年汇编本),页291;但是在《刘少奇年谱》中,这个

数字被笼统为「数千人」,页196。

⑦《刘少奇年谱》,上卷,页186、191。

⑧《刘少奇年谱》,上卷,页186、191。

⑨载《文献和研究》(1986 年汇编本),页191、197。在《刘少奇年谱》中,对刘这句话予以删节,见《刘少奇年谱》,上卷,页199。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87

与毛的主张不尽一致。尽管刘与毛的认识存在若干差异,然而在毛泽东急需党内高层积

极支持的时刻,这些差异丝毫不影响毛泽东对刘少奇的重视。

尽管毛泽东已获得刘少奇的重要支持,但是党内上层的态势并没有朝着有利于毛的

方向发展,随看王明抵达延安日期的日益临近,毛的忧虑愈益强烈。毛凭着自己对党内

斗争历史的深切了解和对眼前党内争论的判断,确信中共上层内部的关系将随着王明返

国而发生新的组合,一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志将会聚集在王明的周围。

毛泽东对王明素无好感,愤恨王明依仗莫斯科的支持而获得党内高位。毛也嫉恨王

明垄断了与斯大林的联系,「挟天子以令诸侯」。毛更难以容忍王明以中共唯一理论家

自居,独霸了中共意识形态的解释权。毛泽东虽还不知王明返国将携带莫斯科什么新指

示,但从一年前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干预就可判断,莫斯科和王明主要将关注中共对国民

党的统一战线方针,而这些都是和自己的主张不尽相同的。

在这微妙的时刻,毛泽东最不放心的是周恩来、朱德以及博古等人。

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在1931 至1935 年基本上是国际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在

这三人中。毛可以得到张闻天的全力支持。对于在军中毫无基础、其声望和权威都因刘

少奇的挑战而遭到削弱的张闻天而言,要维护现有地位的唯一途径,只能是继续与毛合

作。对于毛泽东而言,博古的危害也相对较弱,博古自遵义会议被赶下台后,声望已大

大下降,即使博古再与王明合流,若无周恩来的支持,也掀不起风浪。周恩来是核心层

中最重要角色,周在党内军内拥有雄厚的基础,周和朱德、刘伯承等一贯在国际派和毛

之间摇摆,虽然在更多的情况下,周恩来等对毛多作妥协和让步,但抗战以来,周的看

法与毛存有不小的分歧,极有可能在王明与毛泽东之间偏向王明。

1937 年11 月,是毛泽东最为艰难的日子。他只能抓紧时间,主动出击,在王明将

回国而未回国之际,把自己的理论石块先甩出去,同时严密控制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

严禁任何人插手,以求对莫斯科指示灵活处理,「为我所用」。一切该做的毛泽东都做

了,下一步就是迎接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王明

家园 赞一下,此乃以文会友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