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灌水】看完了美剧《罗马》 -- 月色溶溶
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越狱(Prison Break)
还有我喜欢的:
第十三号仓库(Warehouse 13)、别对我撒谎(Lie to me)、浩劫余生(Jericho)、英雄(Hero)、大西洋帝国(Boardwalk Empire)、巴比伦饭店(Hotel Babylon 这个其实是英剧,BBC的)
看过这个片子,凯撒安排了很多军队中的士兵(军官)作为元老,列席元老院会议。但是,在凯撒被刺杀时,怎么却没有见到这些人的身影和反应呢?!更没有见到有人挺身而出,护卫或者说营救凯撒,而让那些孱弱的元老贵族们,得以一个一刀的对凯撒进行“有序”的列队捅刀刺杀?!
电视剧中,元老们设计一个计谋,虚构的主角百夫长卢修斯给巧妙地支开了。卢修斯陪同凯撒出席元老院会议,在路上,有个像巫婆一样的老妇人,暗示卢修斯的老婆与人有染,卢修斯就跑回家去看,把凯撒自己留在元老院。只要有一两个老兵死命保护,凯撒可能受伤,但不至于致命。
最近刚看完火线第一季 感觉不错
还有“硕鼠”和“道路以目”也是出自此典。
先有“硕鼠”,再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然后“道路以目”,最后“共和”,3000年的历史轮回。
罗马对外交协议的扭曲和无视是一贯的,但中国也没那么老实,除非如汉初对匈奴无力有效反击,才会认希望大家都言而有信,争天下时刘邦前脚和项羽划鸿沟为界,一个月后就开始追击项羽。当年楚怀王与刘邦等约先入关者王,项羽后来也照样没鸟这约定。
说中国军队不以撤退为耻是错误的。在罗马相对的汉朝,曾对匈奴人“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十分惊异。秦汉军法继承自战国,士兵同伍逃亡而不止、不报,全伍皆处徒刑两年,战时畏死不前,临阵逃脱,在千人大会上车裂。对将领,汉武元光6年关市反击,李广和公孙敖一个力战被擒后逃回,一个遭到匈奴重创,折7000人,两人回来都是罪当斩,赎为庶人。这样的严厉军法和罗马的十一抽杀律等颇为类似,是农耕民族军队在扩大和成熟中必然产生的。
另外罗马兵制,除早期伊特鲁利亚兵制是如同希腊的重装兵密集方阵,到共和时代大队形成,各中队120人组成可一个小方阵作为作战的基础单位,以三线战法作战,这已经是欧洲古代最有弹性的阵型,虽然看似没有中国的八阵变化那么多,但所谓八阵大部分也是假招子,真的用上也就是方圆两阵和两翼迂回的雁行。中国战国的大型战阵例如“孙膑十阵(其实作战也只有八阵)”都是由队(属)-伯-曲,曲有200人,是以方阵作为作战基础单位,再去组成更为复杂的弹性阵型。
中国当时的战场指挥,也是以金鼓旗等信号来进行指挥,在组织形式等方面,实际汉军与罗马十分相似。区别主要在于战略,但在与迦太基的汉尼拔作战之后,罗马在战略方面提升很大,尤其是在罗马帝国初期。在海权建设上,罗马的经验也要优于汉朝。而汉军在汉武一代积累的远程骑兵奔袭经验,也是罗马所没有的,因此罗马帝国军在远征中采取的手段就是步步为营,到达一处便修筑城市,虽然没有汉朝的方式灵活,但从汉于朔方筑城和晁错的筹边策来看,汉与罗马的征服和边防布置可谓是殊途同归。
罗马军多有作战机械,中国在这方面差一些,但罗马军团在弓弩方面也不如中国军队,招募的辅助兵团弓箭手很多歪瓜裂枣。
盔甲方面两军的铁甲应该颜色接近,汉军铁甲又称玄甲、札甲,而罗马的钣铁鳞甲也许是欧洲盔甲最接近东方样式的时期,当然共和末期很多军团还是用锁子甲,而且由于盔甲和武器是由当地征调,凯撒的军团装备应该没有剧中这么鲜亮。罗马步兵用铁制投枪,腰佩短剑,汉军多戟,普通步兵少有戴剑和环手铁刀的,但骑兵除外,所以武器的差别应该是很明显的。
感觉盔甲都是一片片的,手里拿着的盾也差不多。那些旗帜一出来,我就觉得眼熟,原来大家打仗,都要先表明身份的。
爱看影视作品,不小心谈到战争,班门弄斧了。谢谢妖猫兄的精彩评述,长见识。
孙子兵法中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也只有在中国才有那么多丰富的战争文化。上兵伐谋,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理、天气等因素使力量倍增,这在西方战争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兵力不如的时候,逃避也是一个选项,虽然不如骑马民族用得那么彻底,并不是羞耻的事情。汉的对游牧民族战法的惊异是很搞笑的,刘邦PK项羽时,退了不知多少次,逃了不知多少次,白登被围不知用了什么下作办法才保全实力跑回老家。不是后来国势日强,越来越不肯接受那种屈辱地位了和看似软弱的战法了。
不过在农耕文明面对骚扰边境的骑马民族时,背后就是不设防的农村,退无可退,不设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实施逃、避原则要面对很大的政治压力,边防的地方官往往与城池共存亡。有鉴于此,有位明智的骑马民族首领拒不建立都城。到现代最熟稔孙子兵法原则的是毛公,他和朱德共同创立的游击战十六字诀,简直是游牧民族战法的直接继承者,这往往令对手国军非常恼火。建国后毛公视察福建前线时,发现堡垒重重,他非常恼火,哪有这么打仗的?这是一种浪费极大效率有限的战法。毛公并不以被国军骚扰为忧,也不以国军登陆为耻,给将领很大的施展空间。对印自卫反击战他和张国华将军所说的,打败了可以再打嘛,这样的领导比汉武帝的水平高多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抗美援朝都不是正式宣战,而是用中国特色的警告。宣战来自于西方传统,虽然也是经常违反。
大体说起来,东西方战争特点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孙子的军事理论体系,与西方最大的区别可能还是在哲学体系上。中国兵家和政治家,在治国治军和战争方面,首先求道,其次求法,末则求术。孙子提出的战争胜败的基本的五个因素,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国家大战略布局的军事家,这也就是兵者之道。当然《孙子》之中也有讲战争之法,也就是战略和军制这些,也包括后勤补给等方面。
但问题是,中国这套由道及法的学术体系,带来一个难学的问题,道和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很容易因为理解有限而导致“纸上谈兵”,而真正简单易学的“术”也就是战术的东西,中国兵家似乎讲的很少,另外,即便学过术,没有道法指导如何使用,到头来也会变成硬搬战例,落得类似马谡的下场。所以中国的兵家总还是要靠天赋,虽然有一堆堆的兵书,光看也没用。
罗马人在大战略方面,受了希腊人的影响,神秘主义倾向太重,研究的就少,这似乎也是神权强大的国家的通病。但希腊在后期争霸中,积累了一些外交行动的经验,不少历史学著作留下很好的外交战例,可供学习。另外,希腊还是有色诺芬《长征记》这样的战记,这种书虽然带有一定的演义色彩,没有《孙子》、《司马法》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供天赋较高的兵家学习“术”并进而自己总结法甚至道的东西,还算合适。后来努尔哈赤学《三国》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中国的兵学,退避和逃是不同的,刘邦打仗真的不行,对上的项羽和匈奴冒顿单于的战术素养和战斗力又太可怕,所以每每接战不利,只能逃,纪信等纯属白死。白登之围,刘邦轻车急进,和步兵脱节,被匈奴切割包围,幸亏屡出奇计的陈平,利用单于阏氏的女人特点,才算放了刘邦一马。因此战术上知道战而难胜,退避甚至是用大范围机动绕到敌军薄弱,或者是用“三师肆楚”这样的国家战略级别的袭扰战法,在中国很经典的计谋。但如果准备主力决战,打到一半跑路了,这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了,即便是主公如此,不能惩处,也绝对是不光彩的。
孙子讲慎战,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尽量调动敌人,不该打就不打,可退可避,避实击虚。战国之后中国军队的追击能力以明显提高,如果贸然接战,不利欲走,很有可能就要被敌军追杀几十里甚至百里。项羽之所以屡次打跑刘邦却不能灭,也是因为汉军在布势上远超过楚军,项羽多次都是长途回援,兵力有限,能打赢已经是奇迹,楚军不是不想追,是实在没气力再追。
罗马人没有这么复杂,也是因为最初对上的萨宾人甚至是统治了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的战斗并不复杂,罗马缺乏骑兵,动员民兵缺乏训练也就不能发动追击,因此复杂的战术战略机动无法进行。但罗马初期的外交行动很有水准。
直到碰上汉尼拔,罗马人在兵制成熟的同时,有机会在失败中学习战略。罗马最经典的退避战术,费边战法就是被汉尼拔逼出来,后来大西庇阿的西班牙和非洲征服,对罗马人而言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凯撒、庞培、吴大维都有过避敌锋芒的战例,可见罗马人已经从费边避战而瓦罗贸然出兵坎尼招致打败上,学到了退避比被敌军逃亡逐北要强的多这样的教训。
因此我觉得,不能单纯说东西方战争因为文化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造成不同表象的原因主要还在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如果研究中国和希腊罗马的战争,会发现在双方政治和经济情况接近的时候,会有很多相同的表现。例如中国周和春秋的车战,与希腊的民兵重装方阵,看似完全不同,本质都是逐渐落后的奴隶主阶级顽固的试图继续统治战场的一种方式,这个我在当初谈车兵的帖子中谈到过很多。而到奴隶制末期和封建制早期,东西方的作战主力都是步兵,通过军功和严刑峻法的萝卜加大棒,将一群群农民或农奴驱上战场。不过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变态封建主义的道路,所以和罗马与之后蛮族西欧的发展完全不同。但在比较好表现了封建制的日本,武士的战争体系与欧洲骑士的作战体系也有很多令人意外的共同点。
最近读通鉴,正读到这一段呢。
南北朝时期是以前读历史最头大的一段之一,现在看起来还真是铸就了中国北方文化大融合。天下大乱,枭雄并起,比三国好看多了。
卢修斯被巧妙支开了,但元老院里的那几十上百号成为元老的士兵呢?!
里面演西塞罗的演员在BBC版的《傲慢与偏见》里演了柯林斯先生,略带夸张,但惟妙惟肖。
就是战争的对象是谁?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比如,汉匈,南北朝和三国之间,春秋战国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