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俾斯麦的失误与毛泽东的成功 -- relishi
我并非高层人生,自然也不可能去验证事情的真正面貌。
文中关于毛泽东鼓动苏美竞争的观点,也不是我先想到,而是一个美国人写毛泽东传记时从国际政治着眼提到的。我觉得从冷战前后结果的逻辑演绎上是合理的,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其实,如果超脱实在论的眼界,观点是真是假,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使思维逻辑更多样化。一个人要想眼界更高一层,除了事实的实逻辑外,还可以去了解虚逻辑。就像虚数在自然界本不存在,但却给数学带来了巨大的飞跃。
对一件事,可以观察的并非只有前因后果,还可以把其中的逻辑规律和相关的现实环境抽取出来,再假设逻辑规律和现实环境改变会发生什么。民间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能将不同的逻辑规律和环境归纳组合起来,把握到哪些逻辑规律和哪些环境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现实,那么就更能预测下一个“三十年河西”会发生什么。
毛泽东曾说他是“靠总结规律吃饭的”,所指的也大概如此而已。
你以为他打法国就是一时之兴?那是获得英国默许的, 也就是说, 一旦法德战争出现不利于德国的趋势, 英国人会来"调停", 基本可以肯定是有利于德国的调停
不信? 看看法德之战前, 德国人吞并汉诺威和北面两个小邦, 英国人吭声了吗, 汉诺威可是英国的盟邦哦
当然德国跟英国这么好是有代价的: 在俾斯麦任上, 德国海军始终只具备岸防能力,根本不具备对抗法国海军的能力. 而当时德国正在积极开拓海外资源和市场,也就是说,德国人的海运随时会被法国人切断!
但换个角度看, 尽管德国的海运对法国是不设防的, 那么更不会对英国造成威胁. 英国人完全可以放心看着德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发展,甚至暗中支持. 正是这样看似主动暴露自己的弱点, 反而获得了英国的信任.英国绝对不会放任一个"听话的"德国被法国或者俄国打败, 至于几十年后英国要是衰落了, 韬光养晦几十年的德国正好顺理成章得成为英德同盟的领导者
俾斯麦其实不傻, 他赌的是时间和英国的必然衰落
两线问题是指德国两边的法国和俄国。这两个地方人口、资源和战争潜力都和德国在一个数量级,而又可以使德国腹背受敌。英国可以支撑法国和俄国作战,但无法单独在大陆上和德国争斗。这也是现在中国的地缘比一战时德国好的地方,周边国家中唯一能接受美国支持并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是俄国,现在也被废掉了。所以美国特想搞亚太均势战略,但找不到着力点。
“英国人完全可以放心看着德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发展”, 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但德国绝不可能接受。
如果中国自费武功,不再发展,也可以和美国消除敌意,你觉得现在中国会接受吗?你会接受吗?
只有一个问题,谁是国际资本?你这里欧洲美国犹太人都是被国际资本控制或收割的,苏联社会主义中国是被国际资本敌视或者打压的。
那么,谁是国际资本?
可能一开始就只有几个核心家族,然后通过金钱和婚姻扩张。因为案底太多,已经无法退出。只能在和人类为敌的道路上继续。
德国在1870年的工业能力和人口水平支撑得起对法俄的两线作战, 但前提是德国的工业和人口必须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撑. 很明显, 在德国国内资源不够的前提下, 海外资源是唯一的来源. 俾斯麦看到了这一点, 而且更看到了要维持海外资源的运输需要怎样的代价, 所以他才会选择宁愿当英国羽翼下的"二流国家", 来解决眼前最实际的问题. 而且俾斯麦的目的很明确, 在法国和俄国削弱到不足以威胁德国之前, 德国不会挑战英国的地位, 他要求法国割让阿-萨地区, 本质就是为了削弱法国的资源潜力, 这样在英德同盟的背景下, 法国的工业能力随时会因为英国切断了法国的资源线路而停止工作. 至于德国会不会甘心当二流国家,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但俾斯麦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原因就在于他知道德国最终会比英国强大, 而他要做的就是为德国的最终强大创造一切条件, 包括时间上的条件, 所以他愿意以个人的政治前途为代价, 来换取这些条件. 随后的历史证明, 他的判断和路线至少比民族主义心更强的威廉2世要准确得多.
你是茶馆m5hui?
中国现在没有挑战美国的利益,还给美国输送大量的补贴。为什么美国还要遏制中国?中国现在如果去搞日本,你认为美国会不会干涉?
"在法国和俄国削弱到不足以威胁德国之前, 德国不会挑战英国的地位",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德国如何对英国释放善意,只要德国对法国取得优势,英国就会站在法国一边遏制德国。
威廉二世只是加速了德英的敌对,而并非是敌对的主要原因。
是的
所以你的判断不绝对, 相对于美国, 德国跟英国的亲戚关系更近, 而且是血亲
英国没有踩美国,是因为在一战和二战被德国搞的筋疲力尽,对美国已经没有余力了。毕竟,德国就在欧洲大陆,如果被德国主导大陆,对英国威害更大。
实际上,19世纪中美国也是在对英国的恐惧中发展起来的,不过地理位置和运气好,法国和德国的先后挑战把英国人的注意力限制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