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90):两岸会商和南先生 -- 本嘉明
就我一点对藏传佛教的了解,贡献几条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学习藏传佛教是要大量的钱的”
这是很不确切的,我们来看,学习显宗教理方面,以拉萨三大寺为例,学僧只需负担自己的生活,而没有学费的说法,《雪域求法记》里就记载很多蒙古喇嘛,千里迢迢学法,穷的要死,床也买不起,只好和衣睡在地上,但学得认真,成绩一样极好。拉卜楞寺的创始人嘉木样大师在哲蚌寺求学的时候,穷到一度每天靠吃一把泡水的黄豆充饥的地步,当今格鲁派最年长的一位拉然巴格西回忆当年求学时,一年到头只吃过五顿饱饭!而延请师长讲法,师长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学习密宗法门方面,以西藏人最崇敬的米拉日巴为例,他把自己唯一的财物一口空锅供养给了上师,上师照样传法给他,他照样得了大成就。从以上例子来看,学习藏传佛教是要大量的钱,不知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不靠谱说法。
“藏教虽然是显密兼修,但明显密宗才是塔尖的部分”
虽然密教是藏传佛教不共的特色,但是从一般的观点看,若没有塔尖,塔基还是存在,若没有塔基,塔尖算什么呢?汉人多以为西藏佛教就是密宗和密法,这是一种天大的笑话。在色拉寺等三大寺中,学僧加起来当年便有二万以上,他们必须花近二十年学习显乘经论,在这期间根本不会接触密法,也根本不准许修持密法。这三座佛教学府是西藏佛教的最高权威及中枢,但全都不是密宗学府。
“汉传经典翻译后,原来的梵文本,到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因为中国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有这种自信,能够把梵文经典翻译好,而不必保留梵文原本。”
说这种大话真是不怕闪了舌头,古代典籍的流失本是一种损失,现在经过某些人舌灿莲花,反而成了一种光荣,此之所谓矫饰。
“对藏传水平认定的权利在三大寺啊,你这些个上师证书是贡嘎活佛本人搞得,三大寺没认吧。”
三大寺只是学习显宗教理的地方,它不负责认定什么上师,它最多评定你的佛学水平(辩论嘛,是驴子是马拿出来溜溜),西藏从古至今也不存在什么“上师证书”这种玩意。
学习佛法本身确实花不了什么钱,只要你不饿死,可以使劲的学。
但是如果你看过这本书,那么你应该知道我所说的大量的钱花在什么地方了,看过这本书的一目了然。
至于显密之争,不是这次讨论的重点,因为南怀瑾的欺骗水平远没有到这个程度。
"西藏从古至今也不存在什么“上师证书”这种玩意。"
我说得就是这个意思,还有那个传发传戒的藏文证书,都是骗人的,闻所未闻。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中,汉民族是非常注意保留自己文化的民族了。汉文佛经保留了大量的经典,可以说主要的都保留下来了。相比之下,原来用作翻译汉文佛典的梵文原本在汉地(不含西域)不是用流失来形容,可以说是消失殆尽。汉文经典的保留,当然得益于汉人的世代极力保护,如宋朝开始的经藏编纂,又如房山云居寺石刻藏经——竟然在石头上刻佛经,薪火传承,不绝如缕。相比之下,汉人对于当时的佛经原本梵文佛经就不够珍惜了。一般来说,译文肯定不如原文更接近作者原意,译文歪曲原文比比皆是。即使到现代,外文翻译还是个问题。假设,如果古人认为梵文佛经重要(也许汊文翻译不够忠实),是不是要想方设法保留下来,留待以后对比、校正。实际上却是,古代汉人一直都不重视梵文原本的保存。流传下来的汉文经典,可以看到一本汉文佛经要经过好几次翻译,而每一次又是谁翻译,哪一本译本最流行,都清楚。但梵文原本,一句话没交待。当然,说实话,我也是人云亦云。只不过觉得人家如此解释有点道理。对不对,大家指正。我并无想维护什么,无关宏旨。
除外,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唐朝以前汉地佛教大都有半官方性质,有贵族气息,所谓都寺佛教。僧侣里面有许多文化水平高的人,许多僧人学习梵文。如玄奘大师西行之前,就曾学习过梵语。通晓梵文的僧人不少。要学习梵文,就有包括梵文佛经在内的梵文典籍。可到了“三武一宗”的大规模灭佛运动,都市佛教寺院毁灭,僧侣流亡山林,而有众林寺院。宋朝开始,中国佛教盛极而衰,众林寺院的僧侣,文化水平普遍没那么高,好象也没有学习梵文的僧侣——印度本地的佛经都已经灭亡了吧。特别是禅宗的影响,不注重义理,对于经典的保存也有消极影响吧。到了清末,中国汉文经典也流失不少,要从日本和朝鲜搜集回流。这对梵文佛经原本的保留,也会有极大影响。话说回来,汉文佛经怎么流失,重要的经典也基本完备。而梵文经典原本基本消失殆尽。两相对于,落差也太明显了吧!
西藏从古至今也不存在什么“上师证书”这种玩意。
学佛者,有依止的老师最好。但真正的老师,还得实地走近他、观察他才能甄别。如果没有师缘,凭着现代媒体“坐地参学”,只要看他的见地如何,有没有实证经验等等实在的东西。至于什么证书、头衔,无需过分关心。法师、活佛、上师、大阿阇梨也只是表相,理论水平,并不代表有正确的见地。
小弟弟,再搜一个 藏文书写的传法传戒的证书,南怀瑾就彻底洗白了!
哎哟,装正经了?你不就是要千方百计给南怀瑾洗白吗!
到底写啥了?佛家子弟应该坦荡荡啊!
“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
这就是南先生说的。这条您觉得如何?
我就搞不懂,怎样的人会认为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
人们判断一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取决于什么?我们的直觉是:取决于述者所言是否确实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呢?实际上取决于听者的判断力!听者的能力低于述者的能力,就会被其摄住。这点不只对于读南先生的这类书籍有效,也对于读小说这种读物有效。比如写小说的能力高于读者,那么读者就会发现他的小说有意思,一旦读者的智力或者视野达到或者超过作者,那么该作者的书对这个读者就丧失吸引力了。
事情就是这样,人和人之间能力有差距,低阶的很容易仰视高阶的,从而把高阶之“高”给无形中夸大了,以为他特别之高,实际上这位也许就比你高一点,而你的视野被他完全遮蔽了。
作为我个人,我从不迷信自己的判断力。我知道,我是很可能被人忽悠的。经常是,一个人会把一个东西讲得听上去特别象那么回事,但如果你怀着客观之心,对比多家之言,你就会发现其中也许有些东西并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