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 2313234454dfsd

共:💬369 🌺3794 🌵2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回民和色目人不能划等号,当时汉人地位低,很多信了回教

元末起事的主要靠红巾军,这是历史吧?而红巾军的信仰是明教,也叫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起源于波斯,这是历史吧?朱元璋是靠明教起家,这是历史吧。但其实当时的波斯已经被阿拉伯人统治很久了,回教和明教混杂在一起了,所以明军中有很多回教徒,到北方戍边往往先修清真寺,现在沿着明长城还能找到一些当时遗留的清真寺。但后来朱元璋建国后马上对明教和回教很警惕,采取了很多措施防范之。

至于中国当时的所谓儒家知识分子,拿一个历史学者评论辛亥革命时他们的表现就是:他们绝不敢做那个出头点火的,但如果有人点火,他们就会煽风,如果对他们有利的话。

没看出儒家知识分子对明朝多么忠诚,满清入关他们留辫子比谁都快,倒是李闯、张献忠、郑成功一脉的草寇海盗后来反清更彻底些,让人佩服。

家园 看到你的“底层汉人”、“膂力千斤”的孔子,我不禁笑了……

而清末的反抗是底层汉人与西方思想结合而取得的胜利,这都和自己已经没落的腐儒文化没任何关系,相反,恰恰是对腐儒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决裂。

你所谓“底层汉人”,能不能具体点,到底什么样的人算底层汉人?

种地的农民?

码头上扛大包的苦力?

铁匠铺的伙计?

卖糖葫芦的?

拉洋车的?

唱戏的?

按清末的标准,这些人绝对是标准的“底层汉人”。即使今天的中国社会,抛去“劳动人民最光荣,工农阶级最先进”的党八股不谈,以实际情况看,上述人中的绝大部分也都算你的“底层汉人”吧?

你认为是上述人等领导的革命吗?斗大的字不识三个的阶层,是怎么寻找“西方思想”的?向你请教

就你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来说吧,我帮你找几个具体的“底层汉人与西方思想结合而取得的胜利”的革命党人的例子: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锷

邹容

陈天华

章太炎

刘师培

蔡元培

……

这些人你认为可以归入“底层汉人”的行列吗?

他们无一不是出身于中等以上的家庭,甚至官宦家庭。童年开始接受了完整的私塾教育,出过洋,留过学

这些人如果都算“底层汉人”的话,那么……

这个问题挺无聊的,就此打住。

或许这里面大部分人你只知道他们大概干了什么,但他们说了什么,主张什么,他们”与西方结合”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你根本就不清楚吧?

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些人没有一位曾经主张过“腐儒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决裂”的

相反,章太炎一边激烈主张他的排满革命,一边做国学大师。这些人无一不是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在他们的成年阶段,又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思想学问,用来宣传反清革命。从他们著作里,看的到与满洲朝廷的不共戴天,看的到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强烈向往,看的到对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缠足、鸦片、八股、“好男不当兵”之类)的质疑和批判,但绝对看不到对儒家价值体系的根本否定!在骨子里,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奉者,只不过在表面上他们用西方思想从事政治活动。

“对腐儒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决裂”的中国人,不是没有。一种是洋行的买办,可称为“洋奴”的人;一种是五四以后胡适等提倡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者,这些人早已失去了市场(即使他们自己也在后来转变了立场)。即使你硬要扯上他们,也搞错了时代,辛亥革命以前,还不存在呢!

至于孔子“膂力千斤”这种后世杜撰出的将其神化的吹捧文字也可以被你用来当作史实,我只能失笑了。今天的世界,也请您给我找出一位“膂力千斤”的人士吧!

“西方思想”这四个字,对于你来说,似乎有着一种神圣的魔力,不刻在脑门上,不足以表现其伟大性、正确性。批判过“言必称希腊”毛主席不是这么教导你的吧?

通宝推:贼不走空,Juventus,慧诚,heraclus,种植园土,
家园 你从来不敢正面回答我的质疑,而是另外罗列一堆“史实”

当然那些只是你眼中的“史实”——一半想像,一半各种来路不明的学说的产物——用来支持你的“武力第一、战争第一”的人类历史发展观

我和你的讨论就此打住

家园 总统先生,我可配不上“当世腐儒”的称号!

四书五经我可一本都还没看全呢!

只是我觉得,孔孟之道,作为一种思想、伦理、意识形态,它好歹也可以代表1911年以前差不多2000年的中国历史,全盘否定它的话,是否意味着全盘否定我们自己?——作为老祖宗们的后代的我们

当然,现在您在海外,我也在海外,全盘接受当地的价值观念,只对自己的实际利益有好处,没坏处

但是您不觉得,包括你、我在内,每一个中国人,甚至祖上多少代就离开中国的华侨后代,内心深处还是有不少儒家思想的影子的?

(比如孝道,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部分时候我们在信奉并执行着,却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来源)

家园 偶来给你补补课?

你的观点一:

红巾军的信仰是明教,也叫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起源于波斯.

观点二:

但其实当时的波斯已经被阿拉伯人统治很久了,回教和明教混杂在一起了,所以明军中有很多回教徒

我逐一纠正之.

观点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尼教最早在武后延载元年(694年),由波斯人拂多诞传入中国.但形成规模是在唐安史之乱后.回纥信奉摩尼教,由于他们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得以在唐传教.

但在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回纥被穆斯林入侵者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搞了著名的"会昌灭法",许多摩尼教徒和佛教徒被一并屠灭.此后摩尼教就被列为非法宗教,被迫民间化.民间化之后,根据中国老百姓见神就拜的特点,很快和其它宗教混杂分不清了.

弥勒教于南北朝时期创立,比摩尼教传入中国要早几百年.所以弥勒教肯定不是来源于摩尼教.弥勒教最初成分是以佛教为主,其创始人傅大士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北魏宣武帝时冀州僧人法庆率领弥勒教造反,自命“新佛”,以李归伯为“十住菩萨”.所谓的新佛就是引用佛经中“弥勒下生成佛”之说.

摩尼教转入民间之后,弥勒教吸收了摩尼教成分,逐渐混合.但根据后来历史看,应该是以弥勒教为主的.

白莲教则比弥勒教和摩尼教都晚.一般认为主源是源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的佛教净土宗分支白莲宗。白莲教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包括弥勒教在内的其他组织的内容.但白莲教十分混杂,有好几十种,名称,教义,组织机构均乱七八糟,并没有汉末张角太平道那样的全国性组织.

元末最早的农民起义包括:

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

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称“定光佛出世”。同年又有河南“举弥勒小旗”起义。

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背心皆书佛字”。

从这些口号的表现,明末农民起义继承了南北朝以来以弥勒佛名义造反的传统.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水利引爆红巾军大起义.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起于颖州,领导人是刘福通,一支起于蕲、黄,领导人是徐寿辉、彭和尚。

刘福通是白莲教,他抬出了韩山童,称之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但朱元璋在其部队壮大之后,全部转交给了郭子兴,只带走了个别亲信干部.

之后,朱元璋以这批亲信干部为基础,招贤纳士(儒生),招募新兵,吞并割据势力,自立门户,彻底摆脱了义军的宗教色彩,实现了儒家化转型,终于获得天下.

彭和尚和朱元璋一样,是和尚出身.所以他到湖北支持徐寿辉发动起义时,口号仍是弥勒佛降世.湖北农民起义发展很快,徐寿辉称帝.后来彭战死,徐寿辉发现光靠玩宗教是建立不了新政权的.他很快被手下大将,渔民出身的倪文俊架空.倪文俊当了宰相仍不满足,两人矛盾累积,迟早大爆发.这时出现了一个宋江式的人物叫陈友谅.陈友谅是小吏出身,略通文墨(大概是宋江浔阳江头题反诗水平),颇有能力.他协助徐寿辉逼迫倪文俊逃奔黄州,乘机袭杀倪文俊,夺其军,之后又杀死徐寿辉,自己当了皇帝.

陈友谅小吏出身,儒家文化程度可能超过朱元璋(和尚出身).但他的部队是原封不动接收的徐寿辉/彭和尚创建的弥勒宗军队.尽管上层有儒家化的意图,但下层教众人多势众,上下很不合拍.加上陈友谅杀死旧主,黄袍加身,部下心寒,与之貌合神离.所以陈友谅的儒家化转型搞不下去.

朱元璋当年把全部部队交出去,之后军队是新招募的,实际上等同于清洗了红巾军和白莲教在部队基层的影响.所以他的转型就比较成功.在进攻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已彻底完成转型,檄文中公开骂白莲教是“妖术”,说红巾军"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其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

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他投降元朝,进攻红巾军,还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送粮至元大都,充分说明其没有政治远见.

方国珍放着附近刘基等大才不能用,说明其器宇狭小.

总之,弥勒宗比摩尼教早几百年,摩尼教又早于白莲教.三者之间互有影响,但还是有区别的.仅从元末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应该与南北朝弥勒宗一脉相承.

元末众多队伍中,受白莲教/弥勒教影响最深者,往往最排斥儒生,故而最先败亡.与宗教划清界限,实现儒家转型的朱元璋,以弱胜强,一统天下.转型半途而废的陈友谅貌似强大,气势汹汹,其实内部貌合神离,所以迅速步红巾军之后尘.张士诚,方国珍等无政治眼光的割据势力,反因受宗教影响小及地理因素,坚持得比陈友谅还要久一些.

观点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不仅早在唐代摩尼教和伊斯兰教是仇敌,在元末白莲教/弥勒教徒和色目人(穆斯林)也是死敌,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蒙古+色目(回教)是一方, 汉族(儒家地主+白莲教底层)是另外一方,这个阵营相当清晰.明初,许多抓获的穆斯林要么杀掉,要么阉割.比如,郑和是明军进攻大理(云南)时俘获的数万穆斯林之一,与众多难友一起被阉割,之后因在靖难之役表现出才能,获得重用.

为什么云南有那么多穆斯林?这是因为忽必烈采用大包围战略迂回从大理进攻南宋,许多色目人就象今天利比亚\叙利亚的民主逗士那样,尾随蒙古铁骑进入大理,烧杀抢掠奸淫,大肆繁殖后代,所以云南回族很多.

也有未经阉割的穆斯林经强制彻底同化后融入社会的.但这些人都不得不彻底汉化--比如皇帝每年赐给你祭祀用过的方块猪肉,你敢不吃?有回族学者说海瑞是回族,还在宁夏立了像.这个观点我不知是否对.但历史有记载海瑞主动买猪肉给他母亲吃的.

总的来说,由于蒙古是明朝仇敌,穆斯林是次要矛盾,在阉割或汉化后穆斯林仍有机会融入中国.

在清朝,蒙古成了满族统治者的亲戚,藏族成了精神导师,汉族儒生则承担政府的基本职能,回教成了敌对的\无法融合的另外一方.

通宝推:浣花岛主,衣笠山麓,
家园 请教

你对元史的了解程度让我佩服

关于清朝的体制,有一点商榷

满族(统治者)+藏族(佛教)+蒙古(亲戚)+汉族(儒学/钱粮)

你的这个公式似乎抬高了藏族的作用

其实西藏作为清朝始终没有进行实效统治的地区,其对清廷的影响只限于藏传佛教方面

而这个藏传佛教对满族上层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他们同时还信仰本族传统的萨满,又受中国本土化佛教,道教的影响,基本上和老百姓一样,宗教信仰是个乱七八糟的状态

你看我这个分法怎样,用地域来区别:

传统的中国(内地十八省)+外围领土(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朝贡国(越南、缅甸、朝鲜等)

请教
家园 从乾隆之后的年代看

你的分法是没问题的,但在乾隆之前,还有一个强大的不服从清朝的西蒙古,即准格尔部.

在康雍乾和准格尔部的97年战争中,如果西藏佛教势力和准格尔部站一个阵线,拉拢东蒙古各部叛离清朝,那对清廷是很不利的.所以清廷要给西藏达赖很高的国师地位以拉拢之.然后西藏佛教+满蒙联姻,东蒙古就稳定了.

当然,在乾隆对准部实施种族灭绝之后,这个安排不似当年重要.

家园 其实就算是文人知识分子推崇的宋朝,也有很多黑历史

新旧党之争,也很黑暗啊。。

家园 老金就算了,以前认为他很牛

现在看来,其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如一高中教历史的老师,

我脚得袁腾飞都比他水平高。

家园 也给你补补课:蒙哥不是在襄阳被击毙而是在重庆-合川钓鱼城

当时蒙军就是要走大迂回,从四川包抄的路线,但拔不下包括钓鱼城在内的几处钉子,就是取了云南也没撼动南宋的根基,最后还是靠在襄阳正面的强攻,一面割断其与外界的联系,一面调波斯工匠做强大的回回炮,即发石机,才摧毁了南宋的正面防线,导致襄阳守将投降,南宋就很快灭亡了

你才是看金庸小说看多了,您的郭大侠没击毙蒙哥,最后还投降了。

家园 元末明军中的回民将官(声明:俺和回教没关系)

朱元璋文臣武将中有确切资料可证为回目的有常遇春、胡大海、冯国用、冯胜、李文忠、胡德济、丁德兴、蓝玉、沐英等人: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濠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父亲是阿訇。明朝开国大将,刚毅多智,勇力过人,协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名将中排名仅次于徐达。在著名的采石战役中,常遇春锋芒初霹,立了头功,由先锋升为元帅。在西征陈友谅的龙湾战役中,常遇春与冯胜率军大破敌阵,战功卓著,升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州(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三十九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惊,赐葬钟山之下,井亲自出奠。书报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赐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回族人物志明代,)。

  胡大海(?一1362年),字通甫,濠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朱元璋初起兵时即相从。是辅佐朱元璋开国的名将之一。民间相传,胡大海原是一个炸油馍的小商人,长身铁面,样于十分威严,朱元璋命为先锋,以佐扬天戚。大海骁勇多智,在朱元璋渡江后的多次战役中屡立奇功,授右翼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至十八年(1358年)三月,大海与邓愈,李文忠配合,在浙江一带守城、夺地,经过几次大战,屡立战功。在战张士诚,平陈友谅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初,大海被降服的苗将蒋英设计杀害

  据传中国胡姓的回民其祖先是伊朗人,随元军来中国。大海族人随明军转战南北,成祖扫北时随军北来,定居于北京。现在北京回民聚居区牛街住有“鸡胡”家族,以贩卖鸡只为生,因成祖时把经营牛羊肉、鸡鸭等贸易交予回民。

  胡德济,字世美,胡大海的养子。随大海南征北战,是朱元璋的一员勇敢善战的大将

冯国用(1324—1359),安徽定远人,朱元璋的早期谋士,足智多谋,“对朱元璋早期建立以金陵(南京)为中心的基业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在夺取安徽的几次重要战役中,冯国用出谋献策,屡立功勋。他又勇又谋,’披甲直前奋击,成为朱元璋文武双全的心腹。”

  沐英(1345—1397年),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明朝重要开国将领。“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十八岁开始担当军事重任。洪武三年(1370年)被授镇国将军。洪武九年(1376年)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出征甘。肯、吐青,威震边陲,得胜面归,因功封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和蓝玉等统兵再次西征。“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洪武十六年(1382年)三月,沐英留守治理云南。“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迫封黔宁王……。”(《回族人物志明代》)。

 丁德兴,生卒年不详。安徽定远人。朱元璋的开国名将之一。德兴随朱元璋转战安徽、江苏的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升管军总管。在取金坛(今江苏金坛县)、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宣州(今安徽宣城县),平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后,擢左翼元帅。

  蓝玉(?一1393年),安徽定远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官至武德卫指挥使、大都督佥事、总兵官、大将军、永昌侯。蓝玉是常遇春妇弟,初隶常遇春帐下,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常遇春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从而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地位不断上升。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北征开平,南归途中病卒于军中。洪武三年(1370年),蓝玉被攉为大都督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事机构。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蓝玉领水陆军伐蜀,经过几战,夏主明升投降,平定了元末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洪武五年(137Z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讨伐扩廓帖木儿,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败扩廓帖木儿。洪武十一年(1387年),蓝玉等率军西征甘青,取得胜利。蓝玉被封为永昌侯。

  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蓝五、沐英串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军征讨东北的纳哈出,迫使其投降,拜蓝玉为大将军。同年,朱元璋以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征讨北元残余势力,取得巨大胜利,北元灭亡。班师后,封为凉国公。

  蓝五自恃有功,领兵在外,诏令有所不从。“在朱元璋面前,举止不恭,言语傲慢,失君臣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官员告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谋反,蓝玉被杀,夷三族……。”

 

这里很多信息是出自<回族人物志>,因此有一些自我表白的成份,有些人物的身份存疑:到底哪些是中亚人后裔演变为回民,哪些是汉人信了回教,很难察考。甚至有回民学者把把朱元璋也说成是回民,这就大有商榷了。但元末的明军中有大批回民将士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细心的读者自己看对明初住防地的考古就会发现,无论是沿明长城一线还是在武汉腹地,都遗建有清真寺。

一方面符合回人有在哪朝就反哪朝的特征,一方面也是当时很多汉人为提高身份而信回教。

但明朝统治者(朱元璋)很快就意识到回教对自己的威胁,采取了断然措施,整个路线图就是:初期拉拢和使用,中期抓典型惩办(比如对蓝玉),后期彻底决裂(改送猪肉了)。其实哪朝统治者都一旦当权都喜欢儒教,而讨厌其他独立宗教和会道门。但不能因此就抹杀历史。

家园 smart man. You got it.
回答
家园 文化上落后的民族,必然要被文化上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I am so shocked by your self-claimed truth.

I just wonder what happened to western Europe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west Roman empire in the fifth century.

Have you checked why 5th-15th century is called DARK AGE IN THE HUMAN HISTORY, esp., for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家园 明教本身就是西方宗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大杂烩

你发的资料里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弥勒教吸收了摩尼教成分,逐渐混合.但根据后来历史看,应该是以弥勒教为主"。而"白莲教出自佛教净土宗分支白莲宗,融入了包括弥勒教在内的其他内容"。我再告诉你,据季羡林大师和其徒弟钱文忠教授的考察,发现佛家与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中东和中亚的宗教有着联系之处,那就是“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人”。目标一致,路线一致,名称类似,有点夸张,但不能说没道理。

弥勒和弥赛亚 :

弥勒是音译,不是意译。弥勒作为一个曾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早的基本含义是两个:朋友,和平。这都跟太阳有关,弥勒是类似欧洲太阳神神话传说中阿波罗这样的神。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弥勒信仰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它是古代包括希腊罗马在内的所有文明世界里所共同接受的一个信仰,因而也是佛教当中的国际性极强的一个信仰分支。

弥勒和弥赛亚的关系紧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当时人们普遍相信,有这样一个神给人无穷的希望,它在未来会许诺、保证给你一种幸福。这种信仰就是基督教圣经《旧约》当中弥赛亚的信仰。

据季羡林大师和其徒弟钱文忠考证,早期佛经的原本大多是“胡本”,是用中亚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写就的,并不是规范的梵文。因此,“弥勒”很可能是从吐火罗语的metrak翻译过来的,这个字和梵文的maitri(慈悲,慈爱)有关。

而西方等待的神叫“弥赛亚”,英译文Messiah,是从希伯来文Masiah(有时写为mashiach)翻过来的。Maitri和Masiah二者音近,东西方等待的是同一个神?。

吐火罗语中的弥勒就是希伯来语当中的弥赛亚,同一个词,只不过在西方要读弥赛亚,而在我们这边就念弥勒,这样类似的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见。

公元前1000年 左右开始盛行的弥勒信仰,实际上就是汇聚了当时文明世界所有善良美好的东西。弥勒的几种精神内涵:一是慈悲,所以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氏菩萨,这个取的是意译;二是光明;三是希望。所以弥勒信仰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整个文明世界的一个优秀文化凝聚体。

另外要记住,当时在元末信教并奋起反抗的多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哪里分得清什么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的学术差别呀,人家没那个水平和必要,只要知道能给自己带来希望就足够了。

但必须承认,这些宗教都是从外面传来的,是对本土文化的扬弃和完善。当时所谓的儒生其实多很尴尬,都是跟风而动,没人造反他们就当亡国奴去巴结统治者,而一看有人造反快成了就立刻跑去献媚,恶心死了。靠他们治国维稳一、两百年还凑合,但在长了就不行了,必须走出去学习更先进的东西才行。

家园 汉武帝的孔孟儒学大大不同于后来的程朱理学

这里说到汉武帝,他是中国少有的利用孔孟儒学对外扩张的伟大皇帝,他用儒家"大有为"的积极观点对抗并击败道家(伪道)的"不作为"的消极观点,开天辟地,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开拓生存空间提供理论武器。这和后来的统治者一味利用程朱理学对内阉割自己的文人,统治自己的老百姓有本质的区别。举个例子,他对史家的态度就是很宽容的,让儒家自由发言,自由写史,没文字狱,没封杀,这样就给了儒学健康发展的空间。自己后来感觉打仗太多,不符合"仁义"治国的孔孟思想了,就立刻对着天下写自我检讨,作为统治者也要自觉服从孔孟儒学的方针宗旨。

可后来统治阶级开始干预写史,从唐太宗最初的羞羞搭搭,到后来其他统治者明目张胆,最后进一步干涉和控制儒家的思想,一步步阉割其的生命力,好为自己暂时的统治服务,这就敲响了儒学的丧钟。

对于真正的儒学,学孔必须学孟。儒学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是说你统治者必须以好好统治老百姓,要采纳下面好的建议。你统治者做的好,老百姓就支持你;你做的不对,下面的人必须要指出来(纳谏),而如果统治者不听,那么应该再次提出来(再谏),而如果统治者还不听,尽干伤天害理的事,那么对不起,贤臣就应该和统治者说"拜拜",然后老百姓起来造反,让统治者滚蛋。

可后来儒学被阉割,只强调"水能载舟"的一面,而且水还必须载我这个舟,把孟子关于鼓励老百姓造反的言论给删除了,这就成了被阉割的腐儒文化了,到现在都还遗害无穷。儒学不但再也成为不了对外扩张,成"大有为"之功的理论武器,反而自己倒成为了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