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美国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水平 -- GPRS
美国一直就有这个说法,一个人大学毕业后一看什么都不会都不能胜任,于是就去做sales了。但是别小看sales,做得好其实可以一直做到美国总统。
最近看了几个paper,大意是说数学好与能力智商什么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主观能动性,愿意学能下功夫就能学好。这点与我长期的观察一致,当然这不是说培养顶尖数学家,指的是经过普及教育后的数学能力,或者说对于常言说的美国孩子数学能力不强原因的一个探讨。
美国孩子数学不好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许多人口中常说的害怕数学,这个现象与上面的研究结论相符。中国人中印度人中这种“害怕”数学的口吻说从没见过的,反之如果某个人数学不好,是一个自卑的来源,也就是常说的当不成理科生的重要原因,甚至常被理科生拿来取笑文科生。这其中的原因我猜与中国印度这些国家在发展时期受苏联的影响,甚至于苏联在自己的发展时期受欧洲工业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毕竟数学是工业化(列宁口中的电气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与数学的普及是分不开的。
但是为什么在美国会出现这个“害怕”数学的社会现象呢。我的一个猜想是数学教育对大脑的训练与人文的教育可能存在某些不相容的地方。我们现在都知道乐器的长期训练可以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生长出新的其他不具备的回路,而且可以在解剖上观察到。是不是数学的训练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呢,更重要的是数学对大脑皮层的影响与情商的教育是否存在着相互抵触的效果?
一个明显的观察是,美国教育中非常重视个人的情商发展,从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团队,合作,如何对待权威等。结果是成年后受美国教育的人心理年龄感觉普遍成熟的多。另一个侧面证明是做sales需要的主要技巧就是情商的高度发达,可以说美国学生如果什么都没到但是几乎可以保证的是情商的基础打的比其他只重视数理化教育长大的学生好的多。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学生会产生“害怕”数学的现象,一个解释说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不相容的因素。一个方面的发展会带来对另一个方面发展的阻碍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表现为厌恶,困惑,挫折感等。
反过来看,在中国一些数理化出色的孩子身上我们也会观察到类似现象,就是对人情世故的感到无聊无趣,甚至鄙视,比如王小波这句话中表现出的那种对数学不擅长人但是情商发达(当官)的人的调侃,虽然王小波本人是个文学创作者,他的数学如何不得而知,而且想当然作家的情商应该很发达,但是这种把数学与情商对立的看法似乎不仅仅是个普遍的看法,很可能两者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的冲突。
比如王小波的话反过来似乎也成立,就是数学学的好的人长大后只能当技术员或职员,却当不官
代数课程。
好些弱势群体学生,人文课程差距不大,可是一开始学代数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然后就落后了。
绝大部分中学毕业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代数,可是另一方面,这可恶的代数严重打击了很多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我们要号召把代数从中学课堂赶出去!
能不能拉出来瞧瞧?
这个时候他们可能用来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光看学校名气没啥用。
我今天下午还电话面了一个,简历上说自己独立完成了xxx,但是仔细一问,原来是在旁边看着供应商做的
喜欢简历注水的人不少
要跟上前沿科技探索,暂时还只能看英文的文章。欧洲国家的学生一样要学习英文,可能比中国学生要方便一点点。
现实里好像的确有这样的人,据说他们对数字有独特的直觉,一眼能看出隐藏的规律,找到正确的数学方法。我很嫉妒他们,数字在我眼里仅仅是图形,和西文字母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的天性,我女儿学校(本地最好的公立小学)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中国人的数学是最厉害的,每个班上有几个中国人,那么就是前几名,好像真的是思维方式不一样。而且这种情况对小孩们的心理影响还挺大,中国小孩从来不认为数学算门课,从来不存在学不会的问题,也从来不讨论数学成绩,老外的孩子们也认为数学不如中国人天经地义。不过老外的孩子普遍能忽悠,做presentation中国孩子就差一些。
不如说引起的争议很大。而我就是不理解这篇文章所代表的美国老百姓的思维。
君子隐恶扬善...
代数上你写个 (x+y)^2 = x^2 + y^2 谁也不能给你分。理工科有客观标准,想放水都没的放。什么打击自信心,莫名其妙。这么挽救自信心的结果不就是无知者无畏。
美国有的是学校号称我们的教育是为了fun而不是learn,结果就是funny。
家庭教育耳濡目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现象在日本有点意思,华人老移民去的传统行业就是三把刀,菜刀(料理)剪刀(裁缝)剃头刀(理发店),老中华街有不少祖祖辈辈都这样。他们的小孩想摆脱这条路努力上学,不是一般地费劲。现在去的新移民都是干技术的,回家教小孩点东西不比日本小孩差至少不困难。而且中国人重视家教,我学校的一个美国老师,MIT兼职教授,到国内绝对院士水平,他的小孩从小不爱学习他也放任,现在是个Walmart售货员。这种事情同胞不说没有,至少也很不好找。
对了,我父亲在国内的导师当时就是院士,他的小孩和我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最后成绩正常只够上大专,靠院士的关系才去厦门大学读了个自费。为这事他在我父亲面前抬不起头来一个暑假。我父亲自己没提过这事,其他人拿这个开玩笑的就多了。
“老C,你儿子今年高考?”
“恩。”
“考怎么样?”
“恩。”
“去哪里了?”
“恩。”
“到底怎么样啊?”
“你查户口的啊!”
这种风气美国哪有过。
你懂他的,他不懂你的。 我无意中外语都学了两门了,感觉到的乐趣远比负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