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惊天的阴谋:夕阳下的间奏曲 -- 阿尔卑斯的火焰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两样毫不相干的事情,近日当几个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时候,却发现了惊人的联系,我们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国的阴谋"这一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结论,结论之所以惊人并不是因为又一次揭露了美国为了维系霸权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打垮敌人的行为,而是这个阴谋确实太大太大了.
LTCM全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gagement),曾经与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老虎基金(Tiger Fund)、欧米伽基金(Omega Fund)并称当时国际四大"对冲基金".而他的管理层更是令人瞠目,也许你不认识这些名字,但仅仅是看见这写头衔,你会有什么感觉: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梅里韦瑟(Meriwehter),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s),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及美联储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还有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Rosenfeld).
在这样一芝"梦幻团队"的领导下,LTCM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1994年成立之初,其资产净值只有12.5亿美元,而到1997年末,却已经上升到48亿美元,净增长达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红利达到2.82美元.
但这个辉煌的金融帝国主义崩溃也只在一瞬间. 1998年LTCM把一项赌注下在美国30年国库券和29年国库券的价格收敛上(卖空前者,买入后者),本以为可以不论价格升降都稳操胜卷。不料,亚洲和俄国的金融危机使惊恐的投资者一窝蜂地涌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国库卷,结果造成30年国库卷和29年国库卷的价格发散,而非收敛。类似的其它几个“收敛交易”也都以发散而告终,故“长期资本”这家著名的对冲基金不得不求助于美联储的“软预算约束”以免破产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1998年秋,LTCM步入险境。LTCM原以为风险股票与低风险股票之间的差价会缩小,加大了豪赌的力度。但事与愿违,受俄国债务危机影响,两者间的差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类股票价值下跌44%,价值约20亿美元。9月13日,LTCM的股本金43亿美元几乎全部赔光。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也许我们可以把一切归咎于风险,归咎于对冲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我甚至用巴林银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们不难在LTCM的兴衰过程中发现一些很细微的值得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公式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从广义上说,这个公式为整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来了基调,试图将金融衍生品分析与交易系统化,计量化,理性化.这个看似优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创立者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一个问题立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质是什么?是投机,是赌博,当赌博的结果可以预期的时候,赌博本身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话,令我猛醒:"格老(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什么任凭他们胡闹而不制止??"何止是一个不制止啊,当时波恩女士曾警告过柜台外交易的风险,格林斯潘和莱维特(当时美国政权交易中心主席)却一直以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监管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缄默,要知道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会主席之外,她还和格林斯潘,莱维特,美国财政部长鲁宾,都一起在总统的金融工作小组里任职,格老为什么要这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经济.苏联解体了,庞大的帝国噗哧一声消失在地球上,渐渐演变成了历史书上的一个"前"字.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曾经自豪的说,我们没有使用一枪一弹就剥夺了一个大国的行动自由.是啊,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了休克疗法的阵痛,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乌克兰的独立使俄罗斯被挖去了欧洲左心,剩下的圣彼得堡到莫斯科这根脊柱和乌拉尔工业区这个右心支撑着俄罗斯这个欧洲病夫,在这个时候外汇成为了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相比东南亚国家能喊出:"牺牲一带少女的青春,换取国家经济的腾飞"的口号,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俄罗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经济逐渐转好之际,曾吸纳巨额的外国投资,外国对俄罗斯持有债务和股票超过两千亿美元,其中主要债权人是德国,瑞士与美国的银行,当时俄国政府所积欠的外债超过一千三百亿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亿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资金就超过二百亿美元.可是外汇,谈何容易啊.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俄罗斯, 80%的外汇来源来自于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属于特殊产品,受制于显而易见原因,其出口的规模受国际政治风云变换的影响很大,而靠出卖资源也不是长久之计策.我们无法想象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艰难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也已经达到了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说俄罗斯现在的石油出口价格应该高于25美元每桶才能赢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平均价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该组织规定的每桶21美元的内部参考价低6美元以上.俄罗斯的工业完了,1996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到创记录的最低点3.1亿吨,即使相比于1991年的5.16亿吨也是少的可怜的,但是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却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罗斯的痛苦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条消息袭击了俄罗斯,美国人宣称,石油的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犹如晴天霹雳,然而仿佛美国人先知先觉,国际原油价格在1998年5月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权平均价格仅为717.58元/吨(不含税),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俄罗斯当时连起码的粮食进口都不能满足了,只有中国处于人道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紧急向俄罗斯输出农产品.
一个曾经如此横行的帝国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让亲近者珊然泪下呢?何况也许这个帝国在1997年还看见过复兴的火焰.
从1997年到1998年,我们以俄罗斯经济崩溃为目标,很清晰发现许多"巧合":当俄罗斯最需要外汇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1998年01月01日,俄罗斯新卢布开始流通,1月底,因为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造成俄罗斯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发债规模急剧膨胀,致使股市和债市引发又一轮下跌行情,继尔就发生了货币大贬值.俄罗斯再度爆发金融危机。回首看看从94年LTCM成立到98年卢布崩盘,其间有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啊.俄罗斯缺少外汇,石油,武器挣不着钱,美国佬就把一个用"完美"公式建立起来的投机公司摆在他面前,本身是赌博,但是现在的赌博已经能稳操胜券了,谁不会动心呢,何况还是手上缺钱的人.但我想问,这个世界上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谁制定的? 操纵金融危机的是些什么人?? 能操纵石油价格的又是什么人??? 请问,现在还有人怀疑这仅仅是一场巧合吗?
LTCM输了,表面上,他输在理论出现漏洞,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时候,也就是赌博预测失败的时候.但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明知道理论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终有一天会衰亡,却不制止. 原因很简单,可怜的LTCM从一开始就是吸引俄罗斯上钩的诱饵,它用足够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罗斯那可怜的为数不少的最后一点美元储备.等到卢布崩溃,LTCM的存在价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终摆脱不了垂死的命运.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为作为阴谋,这套崩溃俄罗斯经济的计划太庞大了,作为美国总统金融顾问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美国政府的清白罢了.
1998年09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在于今年9月30日结束的1998年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预计将出现约700亿美元的盈余。这是美国政府自1969年以来首次实现财政盈余。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其他国家人民的血汗
后记:行文至此,本该有个了结,只是觉得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当我们看着北方的帝国崩溃的时候,除了怜悯是否还有一丝的庆幸呢? 可是换换主人公, 我们今天和俄罗斯的昨天是何奇的相似啊,把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外加石油,外汇等因素同同对应起来,我们是否也会发现另外一个阴谋呢? 只是希望多年后,不要有另外一个人同样坐在电脑前写同样的文章,来怜悯我们.........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据说,格老对音乐颇有造诣,苏联夕阳的余辉下LTCM也好,俄罗斯的金融风暴也罢,都不过是大国争雄恢弘乐章之间的间奏曲,现在说来还请诸位莞尔.
大家都来看上帝啊
4.1斑竹帮忙挪到经济版去吧!
构思有新意,送上花一朵
LTCM只是美国许许多多个套利公司之一,它的管理层确如文中所言是由几个“财经天才”/数学家所组成,文中的Myron Scholes就是斯科尔斯,Black-Scholes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发明者之一,似不应译成舒尔茨;它最后失败也是因为这些“天才”们过于自信而产生的傲慢,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数学公式把财经市场所有的可能性都算进去,可以把风险降低到几乎没有。
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这些人还比较谨慎,单单做30年和29.5年国债的arbitrage。两者之间的收益差应该是接近零,但在当时它们有12个basis points,于是LTCM就在做多29.5年国债的同时再放空30年国债,靠的就是两者之间的收益差会变得越来越小,经计算每一对1000元的国债可以赚上15.8元。LTCM玩的是空手套白狼,它去借了钱来买入29.5年国债,随即将它们贷给一家华尔街的公司,该公司则付给LTCM现金作为抵押品,接下来LTCM用此现金再来卖空30年国债。这样一来就基本上是用别人的钱来玩,LTCM自己的钱基本上不用花。这个策略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头几年的几千笔交易中没出过差错,公司的投资者也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于是这些“天才”们愈发不可一世,愈发将金融市场看成自家的后院,摊子也越铺越大,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并且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包括他们的对手们,投资者和银行家们。
上得山多终遇虎,1998年8月俄罗斯宣布卢布贬值并停止支付国债利息,LTCM单从俄罗斯国债上就损失了4亿多美元,该事件在国际金融市场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又让它在短短的5个星期里把36亿美元的总资产给输的干干净净。如文中所说,联邦储备银行被迫组织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将LTCM的债务接手下来,以免由于它的倒闭而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因它所欠债务实在太多。该公司苟延残喘到2000年正式清盘。
事后有人评价道:“LTCM的跟头就栽在他们数学教科书读的太多,文学作品读的太少”, 典型的纸上谈兵,书生误事。这些“天才”们只算出了海里波浪的起伏度,结果碰到了一场海啸。
还从未听说过俄罗斯政府在该公司投了钱,也就谈不上拿“最后一点美元储备”来参与这场赌博。俄罗斯懂得借钱不懂得还利息,应该是受益人,而不是受害人。LTCM垮台的最大受害者应该是那些在该公司投入资金的人,包括许多个人和一些其他的基金,还有就是那些个“天才”们,公司高层,有MIT双学位的Lawrence Hilibrand一度身家高达5亿美元,结果变得一文不名。
如果说美国利用石油价格的下跌来打击俄罗斯的话,那么现在的价格高涨可不可以说成是美国在支持俄罗斯经济呢?从索罗斯打垮英格兰银行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市场的力量之大不是任何一个政府所能左右的。美国政府纵然想拿油价作武器也会是力不从心,能起到的作用可能还远不如OPEC。
“如此横行的帝国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不能怪别人。我可没有泪下,老毛子不比小日本好到哪里去,杀的中国人也不少,还欠咱中国不少土地呢,它越破落越好。
我对文中所说的“美国政府明知道理论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终有一天会衰亡,却不制止”也有不同看法。美国的投资公司如过江之鲫,政府不会去检查每一家的理论有没有漏洞;连罗马帝国都没有了,最早组成道琼斯指数的30家公司现也唯有GE硕果仅存,一家公司“终有一天会衰亡”更是天经地义;人家正正当当做生意,政府也好,格老也好,没有权力去制止。
火焰兄忧国忧民之心可嘉,对事不对人,有冒犯之处还望老兄海涵。
俺不懂经济,所以在这里说的话和没说差不多。
这个世界有阴谋没有?有,可能还不少。有针对中国的阴谋没有?有,可能还不少。但是,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归结到阴谋上。早些年,这个理论被表述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现在,我们还是有很多真心爱国的人十分警惕各个相关的事件,把他们解读成阴谋。
咱们在初中就学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把任何联系往阴谋上拉,那么我们就是容易得出阴谋的结果。我丝毫不怀疑楼主的爱国心和专业精神,但是最好多拿点证据出来。
好莱坞有个电影就叫做阴谋游戏,好像梅尔吉布森和朱丽亚罗伯茨演的。梅尔吉布森总是认为世界充满阴谋,还真让他找到了,经过一番抗争,反正好莱坞结局了。不过,吉布森的角色可是在找了无数个阴谋以后才找到了一个真正的阴谋的。当然一个就不少了,可是我们还是需要证据,小心应对,不要什么都套在阴谋上。
我原来一个室友说美国有一种阴谋理论认为整个世界由6个大家族控制的,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这6个家族手中。然后举了种种例子。我听了也觉得挺对。考虑到他是一个酗酒者,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对任何东西都会上瘾的人,我还是当成一个假说而不是去相信他。更加重要的,以己度人,整天琢磨别人不是件愉快的事,我还是倾向于相信没有那么多阴谋的。
首先,这期权定价公式在数学上的确比较漂亮,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基于动态复制条件下的无套利均衡定价。其实所谓复制技术在金融界早就有了,就是用某些金融工具的组合复制另一些金融工具(或组合)的收益(payoff),如果能够完全复制,那么二者的价格应该相同,否则即产生套利机会。衍生品的定价实际上这时就已经可以进行了。但是,当这种复制可以不断进行时,研究起来就比较复杂,很难给出最后的结果,Black等人首先阐明了动态复制下的均衡价格,为理论和实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说那个LTCM,不才与火焰兄和吴健兄的看法不尽相同。不才曾有机会和LTCM合伙人之一Huang Qifu(曾任MIT Sloan School教授)近距离的交谈过,当时LTCM已经破产。他告诉我们,他们并不依赖数学和理论去赚钱,关键在于寻找市场中出现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寻找机会的能力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和理论,关键在于对市场的敏感。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造成了这种不平衡,只有尽快发现它们,才能计算出收益,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不才当时以为,他的这番谈话可能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但今日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才对对冲基金并没有特别的好感,而目前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投入了他们的怀抱,而且很多市场人士都认为这种对冲基金的发展空间很大。为啥呢,因为他们具有不太容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敏锐的市场感觉加扎实理论基础和技术(包括经济学方面和数学方面)。书呆子可能只具备后者,而很多优秀的投资人或交易员可能只具备前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少之又少。然而,市场中的套利机会是非常之多的,所以对冲基金的发展潜力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