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难道本地孩子就没有学方言的权利? -- goodgunner

共:💬228 🌺910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你也该为汉语在新加坡日渐式微而心花怒放吧。
家园 现实是汉语已经式微了

认识的70年代生新加坡人刚来美国的时候往往是英语美国人听不懂,汉语中国人听不懂,但是练习一下还是能自由会话的。

80年再往后的就基本不会说汉语了,自己的名字发音都很糟糕,当然英语要好不少。

现在新加坡政府为了平衡马来人的生育能力引进中国人,看能不能扭转一下趋势。

这没啥好心花怒放的,事情就这么变化下去了。语言首先是社会手段,文化属性再高贵,梵文拉丁文一样死的硬硬的。

家园 老师没法不用普通话...

再讲一遍张大同老师俩得意门生的故事

讨论电路的题,一路上海话说到一个电阻卡住了,“各只,各只”,只好切回普通话,“各只R”。

遭全教室同学无情的嘲笑...

家园 这还仅仅是口头的

有哪本教材和参考书甚至考卷是用上海话写的,哪怕是上海自己出的?对孩子来说,普通话的训练从小时候抓起是最有效率的,等到长大定型要矫正就难了,这段时间里让他长期同一个意思学两种不同的说法,相互干扰的结果可能是两种都学的不伦不类,小时候学英语时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中式英语,就更别说完全一样的汉字了。

家园 这可不一定哦

俺爹上海生上海长,中专毕业分配陕西的时候一口上海话,但这不耽误他后来和河南人聊天说河南话,和陕西乡党用陕西话谝寒传。

家园 那将是一个很滑稽的场景呵呵

想起了郭德纲的一个包袱:“通县永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家园 现实需要你在对待汉语和对待汉语方言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现实需要你在对待汉语和对待汉语方言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假如汉语真的已经式微,那么现实需要你在对待汉语和对待汉语方言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假如你认为方言死不足惜,那么就该为汉语的逝去额手称庆。

家园 严重同意啊。

非要什么都一样,非要什么都统一,真是莫名其妙!

这种赤裸裸的沙文主义还是少一点的好。

家园 朋友,认真一点

都像你这样,史可法还抵抗什么满洲鞑子?大一统的中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当然不否定,需要去芜存菁。但是,像你这样赤裸裸的沙文主义还是少一点的好。

同样的,现在很能体会,为什么越南,朝鲜这么防着大国沙文主义了。

家园 当时为什么要说独立就好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几代人挤在一片屋檐下,一早倒马桶,上班挤公交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等等,你不能体会那个苦。就算这样,我们大多数的父辈们还是勤勉的上班,做出国内数一数二的工业产品。付出的代价却是其他地区少之又少的,具体有河友拿50/60年代的数据做参考。与此同时,上缴国家的钱却是人均最多的(具体数据:从1949到1990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3911.79亿元,其中上缴中央支出3283.66亿元,占83.94%。)。就算这样,在生活中我们的父辈们还是尽量“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尽量少的资源下,做出更好的东西。这种精神不可否认。

回到主题,他们吐得是怨气。朋友!

家园 这又把事情随意抬高了

对方言和对汉语我不可能一个标准,哪一个方言消失了汉语都还在。况且上海话作为一种新兴的方言,本身的文化价值在谈不上特别大。

华语是李家坡官方语言之一,目前官方在努力推广都不能挽回颓势,倒真挺说明语言流布的趋势。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缺乏用途的语言,不由得你不式微。

本帖之下我还没见到谁为了上海话消失额手称庆的,我个人只是不想被别人拉大旗扯虎皮的代表而已。我打小就能听懂上海话,也曾经挺喜欢越剧(豫剧和秦腔我就受不了)。个人觉得非得用上海话才能理解的文化实在是没多少。想推广上海话的自然可以努力,我是觉得有学上海话的工夫不如去学门外语,对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更有用一点。

家园 记得以前在哪儿部电影里有看到过,台湾地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学校里不说国语而说地方话,好像也要被体罚。

家园 汉语岂不是诸种语言之一,以更高眼界观之,汉语也是“方言”

汉语岂不是诸种语言之一,以更高眼界观之,汉语也是“方言”。有朝一日她被一种行之全球的“世界普通话”取而代之,

这样方便交流,方便拓宽眼界之事,你又何以不能乐观其成,不能用对待方言那般的标准待之?

诸如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域优越感,就是地域歧视之类或明或暗的意思你都没看见?对方言消逝没人额手称庆?嗬嗬,怪我用词不当,其实哪里是额手称庆那么简单,有些人分明是抱着杀之而后快的态度来看待的嘛。

家园 汉语是一个大族

吴语的发音和北方口语的发音不同,简直就是两个语言。只是多年来,我们的口语随着汉字而在趋同。这个是东亚的音随字变,不仅中华帝国的各个省份和小部族,而且影响到了小日本/朝鲜/越南等。

欧洲却是字随音变。大家的主要用词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词根。但时间长了后字随音变的结果就是,各个语言间就听不懂了。。。

家园 回在这里吧。

当今产生文化自保意识的,当然只能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因为,唯有这两个地带具备产生文化自保意识的必备条件:1,自身拥有具显著特点也即差异的文化,2,自身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岌岌可危。中国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目前除这两个区域之外还有哪里?假如因为这个,就要被追问一个意味深长的“为什么”?那么请允许我把这个为什么写完整:为什么你就不肯从了我?

说到语言的保护,其实何止吴语和粤语存在这样的要求,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也明确得到国家保护,甚至是上升到宪法层面的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那么何以方言就该任其自生自灭?方言进课堂的方式不是最优,甚至有点迫不得已的味道,但至少是一个途径。要知道,普通话的普及,就是靠课堂教育逐步实现的。

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存在与中国的历史一样久远,而普通话的存在只有区区半个多世纪。历史上方言和地域文化从没有成为分裂中国的推手。她甚至都没有阻碍中国人用一致的思维方式思考政治问题。一句话,方言和地域文化没有在中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上造成过任何不利影响。说统一的口音有助于民族与国家政治认同,并无实例能给以佐证。相反的例子倒是现成的,台湾的“国语”比起吴语粤语,要和普通话近得多,“无隔阂”得多,难道台湾人的身 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据此就比后两者高?至于说什么“XX独立”之类,我这里偶尔也会笑谈及此,但都是戏言玩笑,没人当真。可以负责任地说,此事没有例外的,不是绝大多数人是戏言极少数会认真,而是完全都是笑谈戏言。因此,把方言和地域文化同政治或民族分裂挂钩,即便不是刻意影射,至少也是牵强的,无根据的。

文化是个两难的问题,既要保护尊重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变迁之中。并且无论如何做,都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有人强调拉丁语梵文都已消亡,即便如此又如何?谁都知道人总是要死的,然则又有何人自甘坐以待毙?

我谈论的一直是“方言”,具体化一些,是吴方言和粤方言,但有趣的是,很多回复中会不经意间用“上海话”替代调我所称的“方言”。我宁愿相信,这是因未主帖中谈论的是上海话问题所致。但这些观点中是否包含着另一种优越感,作为对传统上海人“伊拉乡下人”式优越感的反动,请你自问有无。有些人表现出一种对“上海卢瑟”的鄙夷,表现出一种“你也有今天”式的快感,有之无之是非对错,也请你自断。

说到“强制性的方言保护”加重负担削弱竞争力之类,真所谓杞人忧天。看看现实吧,现实是方言和地域文化正在大面积和快速萎缩。传统文化的土壤正将被销蚀殆尽。就算现在真的开始“强制保护”,也不过是应激反映,是认识到过犹不及之后的一点回调而已。试问三十年前,哪有什么方言保护之类的问题?谈什么“削弱竞争力”,若不是病势危重,何以要推进ICU?谁都看的出,就算全力施救,这病号只怕也是预后不良。假如这都要忧心“削弱竞争力”,那恐怕只能强制性地宣判她死掉拉倒才成了。

我有些激动,或许话说得有点过,但我只是就事论事,完全没有攻击你的意思,假如使你不快,向你道歉,不必介意。

通宝推:春申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