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留居美国的中国人才是不是帮助了美国遏制中国崛起? -- 中国爱国者导弹
国外的兄弟们受资本家的气,指望着自己的母国给出口气。国内的兄弟们受贪官污吏的气,指望着国外的免煮柿油们给出口气。但是,这个母国(正面的词叫祖国)也好、这个免煮柿油也好,都不是抽象的概念,都得落实到具体的人、组织上来。我冒昧地说一句,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绝大多数现在还坚持在西西河的多少还是臭味相投的;但是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在于有些人受气的时候看到了那些具体的人和组织,但想出气的时候只看到那些抽象的概念。
真正想解决问题,一是要以我为主,光等着别人来给你出气,最后只能是雄奇蒋公的结局:消灭共匪一亿、挽救了整个柿油世界、自己还得孤悬独岛;二是靠别人出气不是不行,但要知道谁也不会白给你出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中国则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按照正常规律去一步步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根本不可能跟上中国发展的速度。想要达到今天这样不管什么领域,基本上只要有急需就不愁招不到人的程度恐怕要提前三十年,用和美国类似的力度全面投资各个研究领域。就算舍得血本,以中国三十年以前的财力也根本没可能。而且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科技投入在那个时候的美国就是个高回报的赚钱买卖。而中国那时的经济水平下高科技投入只能是干赔钱。这样干下去,不等人才出来,中国恐怕比苏联还要先垮掉。
也许是发展水平原因,也许是观念原因,国内对人才的界定基本还停留在学位和学术方面。一个美国毕业的博士,如果是个大学教授,国内自然会认为是人才,也就比较好下决心延揽。但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术界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毕业后进入了工业界。这批人很多没有博士学位,但却非常熟悉美国工业界的技术规范、流程、和质量控制等等。很多高科技产品,中国不是做不出来,而是质量不如美国的好,比如航空发动机、计算机芯片、大型软件系统等等。原理大家都懂,但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差距很大,为什么?
中国以前是缺学术带头人,因为那时根本连原理都不懂,比如导弹和钱学森。但现在不同了,现在缺的是能按照美国工业标准制造出高级产品的工程师。对这一点,我感觉国内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航空发动机行业,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因为起步晚而落后。但计算机行业中国起步并不晚,却在八九十年代大幅落后,到现在也看不到差距在缩小,我认为就因为中国的信息产业从整体上来说依然停留在“手工业作坊”阶段,没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中国的信息产业基本都是学徒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自学自练,进步很难快起来。
中国的轻重工业,有民国时期的上海和解放后苏联援建项目,所以虽然底子薄,毕竟还是有师傅带过。而信息产业,中国从来没有被师傅带过。很多生产中的知识经验,不是能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
但中国信息产业的市场又非常的不成熟,信息产业中大部分企业基本还是靠政府项目勉强度日。这个状况不改变,也就很难延揽到海外人才。
至于我个人的情况则又有所不同。我现在在乎的其实不是国内能开出多高的薪水,或者给多大的官职。我在乎的是所做的工作有多大意义,我能发挥多大作用。如果这是一个国家很重视的项目,需要我的知识经验,报酬跟国内同行一样我就愿意去做。打个比方,国内某个单位打出一条招聘广告:本产品将用于重要的国防工程,目前急需具有以下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士,等等等等。我要是看到这样的广告,只要条件符合,我肯定会主动联系。我当年在美国找工作时,没少看到洛马和波音这样的招工广告,只是这种职位都要求必须是美国公民而我不是,另外我也不愿给外国军火公司工作,因为这基本等于是在跟中国作对。所以尽管很多条件都符合,但我都没去申请。
我的事业观是:你认可我的价值,我认可你的工作意义,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这个“你”是外国公司,我会要求合适的工资待遇;如果是国内单位,我只要求跟国内同行一样就行。可惜,我没遇到过这样的国内单位,所以就在国外待下来了。
学还学不过来呢,中国离开美国的市场与技术,跟哪崛起?中国人最爱最恨的都是美国,因为赶英超美是tg为中国人画的最大的一张大饼,只要在这个方向上就进度,中国人吃多少苦受多大委屈都认命。
主要是对于您说的那个招聘广告的事“招聘广告:本产品将用于重要的国防工程”,在国内这样很难行得通(至少目前是很难的,以前不知道),国内的项目不论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主导,绝大多数是首先要看申请(或者合作)的组织有没有这种能力完成这个项目(部分体现在国内现在称为一个叫做“资质”的东西),象这样大张旗鼓的招聘某个产品或者项目的技术员工,甲方会认为你之前没能力完成这个项目,那么你在申请的时候就可能造假了(因为申请的时候你已经表明了你是有能力完成这个项目,甲方才给你这个项目的,现在你突然要招人来做这个事,如果没有什么突发事件,那就表明你之前是没能力做这个事情的),这会对现在甚至后续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修改补充:我明白您是在用这个举例,不过国内的人事制度甚至为人处事也许与国外不一样,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中国这种对“资质”的要求,是一种静态的状态。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一旦具备了“资质”,就失去了继续提高的动力,也就减慢了进一步提高的步伐。而北美这边的公司,不会满足于“具备资质”,而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只要公司有足够的预算,就会尽量雇佣更高水平的人,解雇水平低的人。而像我现在工作的公司,当年根据市场分析,决定开发一个新产品。这个新产品需要具备某方面的功能,而公司当初没有一个人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对外公开招聘。公司高层当时也是两手准备,什么时候招到合适的人,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新产品的开发。我就是这么进的这个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个团队只有5个人,4个是新招的。产品开发到一半就解雇了其中一个。第一版本上市前,这4个当中又有一个走了。
第一个被开的纯粹是因为技术不行,而第二个号称是个数据库专家,南斯拉夫人。公司一开始对他寄予厚望,但工作中发现他始终不能理解公司产品的特殊要求,而且听不进大家都意见。他设计的数据库问题很多,极大限制了第一版产品的功能。第一版上市后公司才终于招到一个技术更强的来填补空缺。第二版重新设计了数据库,比上一版有了重大进步,现在很快要上市了。
讲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美国这边信息产业高科技公司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的类似高科技单位,不管是国营还是私营,如果建立不了美国的这种灵活的人事制度,很难想象能有跟美国竞争的实力。
大牛和勤奋一般是同时出现的.我不确定因果关系,只能说2个现象确实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
我们做的是实验科学,别的学校我也不知道,至少北大,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在研究生阶段的正常平均工作时间是12x6-12x7小时每周,所以睡实验室都是习以为常了(当然,以我在美国的经历,不得不说,就算是相同的人,在中国科研的效率也还是要低很多。)。相同的,在美国的学生,包括中国学生,每周能工作超过8x7小时的,都算是勤奋的了。
您的帖子我看过,离开物理数学太久了,基本看不懂:(
读起来累.也许您说的都正确吧:)
我送来没有说过出去不对,核心在于要不要回来.我出去过,也回来了.我们做的是比较前沿的实验科学,往领域发展极端了说还是比较科幻的.我也知道我们跟美国的差距有多大.实际上就以我自己在美国偷搞到的一点技术,就足以支持我兼职开公司了,还没有多少竞争.
至于回不回来,都说要等条件成熟。至于什么叫做条件成熟就各持己见了。我猜测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在美国的生活(我的猜测,不必当真)。
悲不悲情的,我还真没什么感觉.人民共和国就是在由我们这种10几亿普通劳动者,以及上百万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在建设着,这个国家是我们的,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是我们做的。自豪还来不及呢,何必悲情呢:)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个人一直在混学术,因此我的选择也比较理想主义,我说不清其他人。
没有人回来,条件永远不会成熟,路永远不会建成。总要有人来铺路,对吧:)
如果你的特长是沥青公路,而国内目前只热衷于建水泥公路,你的特长没人重视,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的特长是建山区公路,而国内目前只热衷于建城市广场,你的特长没人重视,你会怎么想?
我的特长是从算法上提高本专业的软件效率,使系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不敢说总能超过美国最好的软件系统,至少能与其持平。对软件产品精益求精的单位按说是需要有这种特长的人,所以我也一直认为我应该回国。但从我跟国内同行的交流中,我感觉不到有人对此感兴趣,大概就是因为它不新不潮。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一个人的特长不受国内重视而勉强回国,结果一定不会好。总之,我不想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勉强从事。
我还认为很多的中国留学生没有心系国家。
只是难受的是,现在美国联合南海周边国家,还有东海的日本一起对中国领土侵占。它们口口声声说把60%的军力投到中国南海不是为了遏制中国,只是为了平衡,谁这么傻会相信这些谎言。
简单说,出国以及回国这件事上有两种比较有市场的悲情。一种是身在国内,强调国内条件差,工作辛苦。然后用吐槽的口气说一流人才都出去了,留下他们这些二流人才在苦苦的为国家科技做奉献,顺便哀叹一下中国科技水平如何追不上西方。说老实话真正辛辛苦苦为国家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其实不少,比如最终在航母上殉职的罗阳。不过我觉得像罗阳这样真正在做贡献的人自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辛苦,更没有时间到网上来吐槽。
另一种则是身在国外,强调国内环境如何不好,自己如何报国无门。我觉得这种悲情更是没有必要。觉得不适合回去,如果不是自己太挑剔,那往往是所在专业其实并不是国内真正急需的领域。像我说的,世上阳关大道这么多,国家又不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原本就不必特别在意回去不回去的问题。
我码这些字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悲情心态。没有这种心态的人看来本来就是废话。
一句是时穷节乃见,一句是板荡识诚臣。关于留学生是否心系祖国这件事,还是留待未来去做结论。其实,国内的芸芸众生们是否心系祖国也是需要未来去做结论的。我前一段时间提到了一个“廉价爱国者”的概念,也可以作为这件事的一个参考。
美国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这样还是只有大公司是这样?纯粹是想多了解下美国的公司情况。如果要自主研发某个东西,按照您说的,为了找到某个合适的人选要折腾几次,对于小公司来说恐怕时间压力与资金压力都是难以承受的,那么在美国这些小公司是怎么生存呢?靠风险投资还是什么?以公司行为进行自主研发的情况多不多(不是个人业余爱好弄出来的,并且公司行为自主研发的东西可能也不是特别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