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讨论】岳飞为何被杀 -- 孟词宗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冤狱之一。
对于岳飞为何被杀历来有几种主要说法。
一种以文征明的《满江红》为代表,认为宋高宗主要害怕“迎回二圣”后无以自处,皇帝没得做了。而岳飞北伐,力主“迎回二圣”,自然不能为宋高宗容忍,于是借秦桧之手将其诬陷致死。
这个说法明显是看到了明朝发生的实例而产生的。明英宗土木之变被俘,他的弟弟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登基上台打退了北元的进攻。北元方面把明英宗关了一阵之后就放了回来。景泰皇帝对他无法处理,只好软禁起来。结果几年之后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景泰皇帝莫名其妙得“病死”了。
从明朝的例子看,赵构的确有不把“二圣”迎回的动机。但赵构和一般长在深宫的皇帝不同,他可以说基本是白手起家,毕竟也好歹有一个从无到有的班底。真要是“二圣”(其实大部分时期只剩钦宗)回来,好一点的以唐肃宗对待玄宗的方法,差一点的自有手下会让钦宗被“病死”。他有一定的危机感,但并没有到非因此要自毁长城的地步。而岳飞虽然有一阵高喊“迎回二圣”的口号。但他归根到底是赵构一手提拔上来的。高宗后来不提“迎回二圣”了,他也就闭嘴了。
而要“迎回二圣”,其实并不是看谁的口号响。实际情况是南宋只要彻底打败金国,“二圣”自然就会回归。杀不杀岳飞都是一样。
不过文征明的这个说法直指赵构本心,本就是无法证实之事,又为明朝史实所注解,于是也就成了流传最广泛的正统说法。
另一种说法则是赵构、秦桧卖国。为了讨好金国,就故意杀掉自己的大将以取悦敌手。
这个说法有两个分支。一个说秦桧其实是金派来的卧底。这个说法后来被各小说、评书广泛采用。但这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秦桧就算是金国间谍,但他已经坐到了相位。就算一统北方,他还是宰相。宋朝的规矩是武将最后能进枢密院(国防部),能当国防部长,但国务院总理还是必须是文臣出任。也就是说,他卖国未必就能得到更大的好处,而一旦南宋灭亡,他肯定是没法做金国宰相的。那么两相取舍,他该干啥就很清楚了。
另一个分支则更异想天开。到岳飞被杀时,南宋占据战略优势,是进攻势态,而赵构、秦桧一心偏安江南,就干脆在政府里对主战派大清洗,以求平衡战略均势。而岳飞是当时南宋诸将中唯一有能力打败金的将领。所以赵构为了求和首先就要杀他。而金国方面也视其为眼中钉,兀朮给秦桧写信说:“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于是岳飞不得不死。
这个说法任何心态正常的人大概都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的。明显是某些不接地气的变态“公知”们憋出来的大肠气。
首先“必杀飞,始可和。”的信件为孤证,很多史家认为并不存在,是后人敷衍。这事多有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最重要的破绽是:战略均势并不是玩跷跷板。杀了岳飞固然可能降低南宋的作战能力。但万一这个作战能力降太低了呢?万一杀了岳飞,军心涣散了,女真打过来都挡不住了怎么办呢?而从此前的战绩看,每次女真打过来,赵构除了逃跑还是逃跑。中兴四将一个管用的都没有。甚至所谓的“黄天荡大捷”也是吹牛的成分更多一点。
即使要求和,“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杀自己的大将也得等到和谈成功了再杀吧。要不你这边把岳飞杀了,金那边立刻反悔咋办呢?这类事件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张仪的“六里封地”最后把楚怀王都给骗来抓起来了。凭啥赵构就那么相信金国的承诺呢?
再一种说法是岳飞上书请求立太子,犯了赵构的忌讳。这其实也挺牵强的。在“苗刘兵变”的时候赵构的儿子给立成皇帝。后来赵构由韩世忠保驾复辟成功。这个小孩不久后就“吓死”了。此后赵构就患了阳痿,养不出儿子了。一个组织如果不解决继承人问题,就很容易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岳飞要求立太子也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到绍兴八年秋,赵构召见他。命他去资善堂见皇太子。见面之后,岳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资善堂见皇太子”说明赵构已经承认自己无后的现实,而转为考虑托孤事宜。岳飞明显是托孤大臣中的一员。这样所谓的“参与废立”实在不能成为赵构杀岳飞的理由。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构担心岳飞成为军阀,最后篡夺皇位,所以定要杀他。
这个说法在绍兴十年北伐前应当是不成立的。和其他的中兴诸将不同,岳飞可以说是赵构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其他的中兴诸将例如韩世忠高宗朝之前就崭露头角了。而岳飞直到赵构登基之后才开始显露锋芒。赵构对其一直信任有加,提拔重用。由于岳飞年轻,他甚至准备把岳飞作为托孤大臣(当然,赵构当时肯定没想到他能活那么长。)
而岳飞也并不跋扈。岳飞有时候比较任性。例如几次撂挑子不干。但赵构对其还是恩宠有加。而岳飞也没有“将在外”。赵构要他从北伐收兵,他立刻就收兵了。听话的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岳飞在北伐收兵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诬陷致死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秦桧的陷害。秦桧主和与岳飞主战冰炭不容。到绍兴十年北伐,甚至出现岳飞在前面打胜仗,秦桧在后面拖后腿要求退兵。而绍兴和议以秦桧为主导。如果和议不成,那么作为主导的秦桧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搞掉主战最力的岳飞自然是秦桧的首选。
但是,秦桧的能量再大,赵构不点头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那么赵构为啥有要杀岳飞呢?归根到底,赵构害怕岳飞夺权。
岳飞在绍兴十年北伐前深得赵构信任,甚至可以托孤。但绍兴十年的北伐却使赵构看到了岳飞的号召力和心机:
《宋史》这样记载的“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山砦韦铨、孙谋等敛兵固堡,以待王师,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金人动息,山川险要,一时皆得其实。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朮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也就是说岳飞早在北伐前五年就派遣梁兴等人去建立敌后根据地。而岳飞人望之高,达到了让金兀术无法征集壮丁,而金国本土将帅都丧失抵抗信心的地步。而一路所向,望风披靡,敌军相继来降。
这种人望是赵构无法不忌讳的。
南宋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分治。五胡乱华南北朝出了很多大将以北伐之功最后取而代之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成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如桓温,最后他的儿子篡位但没保住。成功的如刘裕,以平乱起家,以北伐建功,最后建立一个也叫“宋”的国家,当了皇帝。
而岳飞的人望恰恰是赵构最为害怕的东西。
赵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将学习赵匡胤也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构来说,中兴四将的武力多来自他们的私军。私军的战斗力强,但毕竟和皇帝还是隔了一层。而“苗刘兵变”更是给赵构上了现实的一课。这也就是为什么“苗刘兵变”过后赵构大力提拔岳飞这个年轻将领。无非是要掌握嫡系罢了。
赵构要对军队进行整合。除了提拔岳飞等年轻嫡系,另外还要收缴老将们的兵权。韩世忠虽然救过赵构的驾,但赵构还是不能对其彻底放心。于是他通过秦桧策划让张俊和岳飞趁视察韩世忠所部的时候把韩世忠的嫡系部队分别收编。
结果张俊通知岳飞动手,岳飞不肯。不但不肯而且还在韩世忠的部下被捕,秦桧将要诬陷韩世忠的时候派人飞马将秦桧的意图告诉给韩世忠。结果韩世忠接到消息后跑到赵构哭闹一番终于平安无事。
岳飞的这个举动让赵构彻底害怕了。赵构不怕老将们造反,因为他自认掌握了岳飞这个嫡系,足以造成政治上的平衡。但现在岳飞居然和老将们穿一条裤子了,赵构当然无法对此容忍。而经过一次兵变后的他,当然更害怕再经历一次。特别是他认为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背叛”了他。虽然实际上岳飞可能只是出于韩世忠与其同是主战派而对其同情而已。
岳飞被捕前名义上已经交还了所有的兵权。但兵权这个东西并不仅仅是“虎符”或者“大印”。更多的是在军中的影响和人脉。故此,当秦桧对症下药诬告岳飞串通部将张宪要造反时,赵构立刻找到了除掉岳飞的理由。
虽然岳飞并没有要搞政变,虽然岳飞给张宪的所谓书信连秦桧都只能说“莫须有”,虽然杀岳飞是自毁长城,但赵构毕竟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皇位。他要的不是一个百战百胜岳飞;更不是一个百战百胜但和老将们同心同德的岳飞;绝对不是一个百战百胜得到了无数百姓拥戴的岳飞。
赵构要的,只是一条会打仗,能打胜仗的忠狗而已。
而现在忠狗“不忠”,更有取而代之的可能。而金人的威胁还很遥远,“不忠”的忠狗的“威胁”却迫在眉睫。那么赵构还会如何取舍?岳飞又怎能不呼出那句“天日昭昭”,含冤九泉!
这才是岳飞的悲剧所在!
而类似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岳飞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显然赵构认为岳飞并不听话(就是不忠,不管其动机是什么),又有人望和实力,太可怕了。等岳飞北伐成功,即使自己不想篡位,奈何手下人怎么想。这不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说的吗
所谓“功高震主”,要点并不是在于功高,而是“震主”。
赵构并不怕岳飞功高。岳飞的功劳越大,只要他还是“忠狗”,赵构就越喜欢。但岳飞偏偏不愿意去陷害老将们。反而给老将们通气。这对于赵构来说就是噩梦了。
所谓嫡系中的嫡系。那么反过来,岳飞不听话,必然也会最直截了当和最严酷的惩罚。这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基本心理规律和处事的原则。
换成别人,高宗不一定能够下狠手,别人也不一定那么乖乖的引颈就戳
这个时候似乎金国内部也在互掐,主战和主和派以血相见.尽管后来主战派占了上峰,就是那个金兀术,但是这个内斗是否会反射到南宋呢?
的确影响南宋了。金内部主战派的最后胜利导致了第一次和议最终作废。然后金宋大战再起。但这一次金国被南宋揍得够呛。岳飞等人北伐一直打到开封附近。
这最终让金国内部认识到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南宋,不得不坐下来进行第二次和谈。
也就是这一次北伐让赵构充分认识到岳飞的人望。《宋史》里甚至记载沦陷各地都接受“岳”字旗,相约起事反金。注意这里是“岳”字旗而不是“赵”字旗或“宋”字旗。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当时可能还不猜忌,但一旦岳飞开始不听话不肯听命接管韩世忠的军队,赵构还有不害怕的?
金国的武力很强盛。但毕竟是新兴国家,总体国力还是不如南宋。而对比明末,北宋并没有经历过拖垮全国的农民起义。新党改革虽然触犯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最终成为党争。但新党执政期间对平民的压榨相对减少,对地主阶级的抽税力度相应增加。而明末三饷加派完全压榨平民,大地主基本不交税。结果使阶级矛盾不断恶化。也就是说“民心丧尽”了。
这样,对比明末,金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像吴三桂那样的带路党为清兵打天下。甚至连张邦昌明知逃回南宋可能死都不要当傀儡皇帝而逃回南宋去。这种人心向背才是南宋得以支撑的根本。
知识不够,不知道古代军队出征有没有打着朝代或者皇帝姓的习惯。
要是大清大元怎么办,上写着爱新觉罗?俺不厚道地笑了....
"赵"字旗没有,“宋”字旗总是有的。问题在于这次北伐不是岳飞一个。但各地都相约用“岳”字旗。这就要让赵构猜忌了。
岳飞之死和梁红玉有何关系?
主和主战,严重对立,君主无法平衡,那么退而求其次就只能借助其中一派的力量,既然借重就必须满足这一派的要求。
南宋的行政和经济大权在主和派手中,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制造出数据、舆论来迫使赵构和朝廷接受苟安的局面,皇权不强就难以摆脱他们的控制。
岳飞之死,个人觉得就是因为他违背了南宋大多数苟安官僚的意志。
舆论上,岳飞的一言一行,都让这些人显得更猥琐软弱无能。
行动上,岳飞的北伐一旦成功,朝局肯定大洗牌;一旦失败,则南宋偏安局面不保。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肯定影响到秦桧一派的富贵,所以干掉他维持现状就是主和派计算出的最优解。
赵构没保住岳飞,无论是主观上没想保,还是客观上保不住,最后也都付出了代价,他最后那些年形同傀儡,日子难过得很。南宋自他起,一直到灭亡为止,屡出权臣奸相,不是偶然的,所谓奸臣,就是上欺君下残民,当时的状况就是民如草芥君如牌位,南宋历代君主大多都是虚君了。
孟兄将六朝与南宋做类比,个人觉得确实看得透彻。
非也,是看到您有一处答应要写梁红玉传,故有此问。
防家臣胜过防外敌,时时担心自己成了周恭帝第二。
再如满清以少数民族铁骑征服得到的皇位,即使三百年后自身已经彻底地汉化了,也依然把汉人当成心腹大患,心甘情愿当洋人的买办
从这个简单化的对比来看,真要叹一声大明,白手起家干革命,轰轰烈烈死社稷,足以
明朝搞岳飞式的冤案从头搞到尾。常遇春、徐达死的不明不白就不说了。
蓝玉辛辛苦苦把北元打残,转眼就给扣上谋反的帽子。
于谦拥立新帝,抗击北元,稳定江山,英宗复辟后都说他无罪,但照样给杀掉。
曾铣打击北元得力,奈何皇帝亲自出马诬陷他把他杀掉。
胡宗宪平定倭寇,最后落得个冤死下场。
明末杀熊庭弼、袁崇焕更是自毁长城。
南明只剩江南一隅,仍然党争不断,几个皇帝窝里斗得欢。最后大家一拍两散把江山断送给胡人完事。
常遇春于洪武二年病死于取元上都开平胜利班师回朝途中,实在和冤案扯不上关系。徐达更和冤案扯不上,太祖虽杀功臣,但从来都是用政治事件明杀,而不搞暗杀,徐达是善终的。太祖从来没搞过,岳飞式这种莫须有的冤案。而蓝玉自从破北元班师蓝玉班师途中在喜峰口强行破关,更别说强占民田、蓄养假子、飞扬跋扈、横行不法,说他谋反一点也不冤枉他。别说明太祖了,任何一个皇帝都由不得蓝玉这样胡来,这是自取其死,更和岳飞式冤案搭不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