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阿巴斯革命 -- 赫克托尔

共:💬64 🌺617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9 权力之争

747年阿巴斯革命正式爆发,也是阿拉伯帝国全面内战的一年,战火从最东方的中亚,蔓延到最西的西班牙。中亚的战事是并波悉林与哈里斯、朱大衣、奈斯尔等人的混战,伊拉克的主旋律是伊拉克总督与哈列哲派匪帮的战斗,叙利亚的战事在麦尔旺二世与各地总督之间进行,因为倭马亚朝的基本盘在叙利亚,麦尔旺二世从哲齐赖发迹,上台就迁都到哲齐赖的哈兰(Harran),招致叙利亚人的集体不满。西班牙的内乱在南人、北人之间进行,北人占优,倭马亚家族的余脉正是利用西班牙的内乱,才得以在西班牙延续。

麦尔旺在叙利亚等地作战,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抽不出兵力支援中亚,但他也不是完全不管阿巴斯党的造反。6月并波悉林起义之后,麦尔旺截获了一封从阿巴斯党总部侯迈麦村(Humaymah),发往中亚的密信,伊玛目易卜拉欣在信中命令并波悉林杀掉中亚所有阿拉伯人(not to leave one Arab in Khurāsān unslain.84页;kill everyone who spoke Arabic in Khurāsān)。很难说这封信的内容是真是假,因为伊玛目易卜拉欣本人就是阿拉伯人,杀光呼罗珊的阿拉伯人未必符合他的利益,有可能是麦尔旺二世搞的反阿巴斯党宣传。但也不能说完全不靠谱,因为阿巴斯党大将卡赫塔巴公开鼓动呼罗珊的波斯人反对和屠杀阿拉伯人。

麦尔旺拿到信,派叙利亚总督去死海附近的侯迈麦村抓捕易卜拉欣,顺利将其捕获,反绑双手押送给麦尔旺。《塔巴里史》27卷的英译者John Alden Williams在注229指出,易卜拉欣的家族多年从事秘密颠覆政府的地下活动,具有丰富的隐瞒身份的经验,认识、接近易卜拉欣的人很少。阿巴斯党在宣传中,从不提易卜拉欣的名字,只称本党的伊玛目为里达(al-Rida),意为“选民、受选者(the Chosen one)”。里达/选民一词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以色列人就自称为上帝的选民(Chosen people)。什叶派之十二伊玛目派的第8伊玛目阿里-本-穆萨(‘Alī ibn Mūsā, 765—799~818),徽号就是里达。里达在波斯语中写作礼萨(Rezā),例如伊朗巴列维王朝太祖礼萨汗(Rezā Khan, 1878~1944),称王之后改名礼萨沙(Rezā Shāh)。

很难想象抓捕者能如此轻松的找到并抓到易卜拉欣。再结合这封内容可疑的信件,很可能有人故意泄露了易卜拉欣的行踪和身份,麦尔旺一面抓人,一面篡改信件内容,煽动阿拉伯人反对阿巴斯党,一举两得。麦尔旺根据某本神秘的书,认定易卜拉欣的弟弟阿布-阿巴斯将灭亡倭马亚王朝,发现被捕的是易卜拉欣,对捕快们说你们抓错人了,要他们追捕阿布-阿巴斯(Abū al-‘Abbās)。(149页)易卜拉欣被捕之前,指定阿布-阿巴斯做继承人,带上阿巴斯家族的族人逃亡伊拉克,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回历132年穆哈兰月(749年8月),卡赫塔巴的阿巴斯黑衣军推进到两河流域,随着阿巴斯军日渐逼近帝国核心区,倭马亚军队的抵抗越来越激烈顽强,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战斗中,黑衣军主将卡赫塔巴阵亡,其子哈桑(al-Hasan b. Qahtabah)继承其地位,继续统帅大军。就在黑衣军兵临伊拉克第一大城库法城下之际,城里的阿巴斯地下党伊拉克省委书记阿布-萨拉麦,发动起义,占领、控制了库法。哈桑-本-卡赫塔巴兵不血刃进入库法,直接找到阿布-萨拉麦,称对方为穆圣家族的宰相(wazir of the family of Muhammad),又把父亲的一匹马送给对方,表示甘愿受其差遣。

革命爆发之前,阿巴斯地下党有两大分部,一个在呼罗珊,一个在伊拉克,都是阿布-萨拉麦的岳父布凯尔组建的,呼罗珊的地头蛇们都服膺他。阿布-萨拉麦作为布凯尔的继承人,同样得到两地的承认,年轻气盛的并波悉林去呼罗珊上任之前,阿布-萨拉去过呼罗珊交接工作,当地人没有异议,之后阿布-萨拉麦走了,并波悉林来了,呼罗珊党部就抵制。哈桑的父亲卡赫塔巴是布凯尔、阿布-萨拉麦的老下级,哈桑的顶头上司并波悉林则是布凯尔的释放奴隶,哈桑比阿布-萨拉麦级别低、资历浅,因此对后者极为尊敬,只有听呵的份。

库法解放之后,回历132年萨法尔月(750年9-10月),伊玛目易卜拉欣的弟弟阿布-阿巴斯、阿布-哲耳法尔(未来的太宗曼苏尔)等阿巴斯亲族,来到库法,投奔伊拉克地下党省委书记阿布-萨拉麦。他们被阿布-萨拉麦藏了起来。往前追溯,阿巴斯家族成员在地下活动,起义军虽然公开活动,却与伊玛目两地分隔,现在军队和阿巴斯家族汇合,虽然易卜拉欣生死未知,却已经指定了弟弟阿布-阿巴斯继任伊玛目,阿布-萨拉麦完全可以与哈桑-本-卡赫塔巴拥立阿布-阿巴斯做哈里发。可阿布-萨拉麦没这么做,一直隐瞒着阿布-阿巴斯兄弟在库法的消息,他理想的拥立对象,是阿里的嫡系后代,12伊玛目的第6伊玛目、侯赛因的曾孙—哲耳法尔-本-穆罕默德-萨迪格(Ja'far ibn Muhammad as-Sadiq,702—732~765年)。

阿布-萨拉麦秘密派人与萨迪格联系,请他来库法即位。阿布-萨拉麦是伊拉克的实际统治者,哈桑-本-卡赫塔巴的军队也听命于他,有地盘,有军队,虽然萨迪格做哈里发的成功率不能说百分百,却肯定是阿里家族在阿里死后最好的机会,比70年前侯赛因在穆阿维叶死后面临的机会好得多,因为那时候侯赛因缺乏实打实的军政根基。但是第6伊玛目萨迪格的态度却出人意料的保守,拒绝来库法即位,更以阿里家族族长的身份,禁止任何阿里后裔去库法参与革命。随着时间推移,阿布-阿巴斯藏身库法的消息再也瞒不住了。库法城中不乏企图拥立阿布-阿巴斯,换取一套富贵的野心家,终于有人认出阿布-阿巴斯,强行拥立他做哈里发,事已至此,阿布-萨拉麦也无能为力。

阿布-阿巴斯深恨不让自己做哈里发的阿布-萨拉麦,从此决心除掉他,只是眼下倭马亚哈里发麦尔旺还活着,大敌当前不是内讧的时候。坐镇中亚的并波悉林是阿巴斯朝最大实力派,阿布-萨拉麦被称为“穆圣家族的宰相”,并波悉林被称为“穆圣家族的可信赖者”(Trustee[amin]of the Family of Muhammad, 184页),杀阿布-萨拉麦之前必须求得他的谅解,所以阿布-阿巴斯强压愤恨,暂时不发作。

阿布-阿巴斯还发现正统什叶派第六伊玛目萨迪格是个极为危险的人物,此君不仅血统高贵,还是享誉伊斯兰世界的顶级学者。在他所在的什叶派领域,萨迪格的长子伊斯玛仪是七伊玛目派的创始人,也叫亦思马因派,日后的埃及法蒂玛王朝,伊朗山中老人暗杀派,都是伊斯玛仪的子孙和传人,萨迪格的另一个儿子穆萨则是正统12伊玛目之第7伊玛目。萨迪格的思想和学术对逊尼派也有极大影响,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中的哈奈斐派创立者艾卜-哈尼法(Abu Hanīfah, 699~767)、马立克派创立者马立克-伊本-艾奈斯(Malik ibn Anas, 715—795)都是他的亲传弟子,沙斐仪学派创始人沙斐仪(al-Shāfi’, 767—820)则是马立克的学生,他的徒孙。逊尼派重要教派穆尔太齐赖派的祖师瓦绥勒伊本阿塔(Wāsil b. Atā, 748年卒),也是萨迪格的学生。

萨迪格如此高的声望和血统,连老牌党员阿布-萨拉麦都企图拥立他,令阿布-阿巴斯、曼苏尔兄弟寝食难安。阿巴斯革命爆发之前,阿巴斯党/哈西姆派与阿里党都是什叶派,大家是盟友和统一战线,随着倭马亚王朝败局已定,阿里家族成了阿巴斯党的头号大敌,双方反目成仇只是迟早问题。

749年10月30日,阿布-阿巴斯在库法的清真寺中布道,在阿巴斯党的欢呼声中出任哈里发(154页)。给自己取徽号为萨法赫(Saffāh),意为流出者(Spiller),《阿拉伯通史》说萨法赫意为屠夫,流出鲜血的意思,《塔巴里史》注379认为流出的不仅仅是鲜血,还有财富,表明阿布-阿巴斯对自己的支持者是慷慨的,译作屠夫不全面。此时倭马亚朝麦尔旺哈里发还活的好好的,直到750年才兵败身亡,所以阿巴斯朝的开始年份有749、750年两种说法,前者是阿布-阿巴斯即位年份,后者是麦尔旺死去的年份,两者都说得通。

被捕的易卜拉欣去世时间不详,从上下文看来,他死在弟弟阿布-阿巴斯在库法即位后,具体死法有好几种。最简单的一种说他在哈里发的狱中死于瘟疫(166页)。稍微复杂点的是,麦尔旺推倒监狱的墙,压死易卜拉欣,与石勒处死王衍相似。最后一种死法最生动,易卜拉欣有个狱友,此人的探视者给易卜拉欣捎来一些牛奶,告诉易卜拉欣,这些牛奶是你的弟弟们送给你的,易卜拉欣喝下马上病倒,次日死去。结合易卜拉欣被捕前后的波诡云谲,笔者倾向于易卜拉欣是被弟弟们整死的。

革命战争还没结束,初具规模的阿巴斯哈里发国继续西征叙利亚,阿巴斯朝与倭马亚朝,黑衣军与白衣军的决战即将爆发,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决战野驴》。

通宝推:环宇7504,晨池,
家园 顶!顺便问几个问题

1 乍一看,觉得这个卡赫塔巴的名字Qahtaba和中亚征服者屈底波Qutaybah挺象的,具体查一下还是有差别,但是发现屈底波的全名是Qutayba ibn Muslim,并波悉林是穆 斯 林之父,屈底波是穆 斯 林之子,看来当时直接叫穆 斯 林的人还不少啊

2 侯迈麦村在死海南边,离埃及很近,可是在阿巴斯革命中,埃及似乎是个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和上次推翻奥斯曼革命时的狂暴状态完全不同,有什么原因吗?

3 哲耳法尔-本-穆罕默德-萨迪格是伊斯兰系统中最伟大的教法学家之一,什叶派就不提了(什叶派理论的集大成者),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三派的祖师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我要是阿布-萨拉麦,也乐于支持一个学者型的虚君,而不是阿布-阿巴斯型的嗜血君王(当然,无限权力无限变更人性,哲耳法尔-本-穆罕默德-萨迪格真的做到宝座上,变脸也是很正常的)。此外,波斯人似乎对阿里家族感情很深(阿里系统的伊玛目,侯赛因之后是阿里·宰因·阿比丁,按照传说,阿里·宰因·阿比丁是侯赛因和波斯公主Shahrbanu的儿子,Shahrbanu是萨珊末帝叶兹德吉尔德三世的女儿,但这个传说似乎准确性不高,看着和您前面介绍的沙普耳一世有安息王朝血统的传说很像。对这个传说,您有更多的细节吗)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挨个回答一下

1 穆斯林是个很常见的名字,特别是刚刚入教的穆斯林,最喜欢给自己起名为穆斯林和阿卜杜拉,后者意为真主的仆人。

2 埃及长期在权力核心外围,倭马亚王朝首都在叙利亚,阿巴斯朝在伊拉克。埃及唯一一次对帝国政局产生影响,就是奥斯曼被杀前后。塔巴里是伊朗人,他写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伊朗史,从史前大洪水一直写到910 年代的阿拔斯朝,只不过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朗,他才不得不写阿拉伯人。他的绝大部分文字,给了中亚、伊朗、伊拉克这些传统的波斯地区,给叙利亚的很少,比如他浓墨重彩的写了阿拉伯征服萨珊波斯的三大战役,噶迪西亚战役长达一卷(按现在的40卷本)。同样是决定性战役,征服叙利亚的雅穆克河谷会战、歼灭东罗舰队的船桅之战,篇幅极少。阿慕尔征服埃及的战事的叙述,更是少的可以忽略,比如东罗对亚历山大的反击战,只略微提了一下结果,过程完全没有。

埃及没啥事,也许与塔巴里不愿意多些有关。第27卷写麦尔旺朝的混战,除了中亚的阿巴斯革命,还有伊拉克、伊拉克、阿拉伯半岛的哈列哲派暴乱,叙利亚的地方官对麦尔旺的叛乱,写的都很详细。叙利亚以西的埃及、北非、西班牙一个字都没写,貌似很太平,但《阿拉伯通史》说这个时期西班牙也在打,给了倭马亚王朝余脉利用的机会,《塔巴里史》、《阿拉伯通史》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塔巴里对叙利亚以西的忽视,也许埃及也在打,塔巴里不惜的写。

我读《塔巴里史》的目的,不是想了解阿拉伯、伊斯兰,而是想了解伊朗、波斯,这套书恰好符合我的需要。当然我也顺道捏着鼻子了解了下阿拉伯、伊斯兰,属于附带收获。

3 侯赛因娶波斯公主的故事,许多什叶派文选中有,不过我看的这几本《塔巴里史》没有,《塔巴里史》第15卷79页却提到伊嗣侯有个孙女被阿拉伯征服者屈底波抓住,献给倭马亚哈里发韦立德一世,生下哈里发叶齐德三世。塔巴里史原文如下:

正文

Yazdagird had had intercourse with a woman there, and she bore him a boy deformed(畸形的) on one side. This (birth) took place after Yazdagird had been murdered, (the boy) being named al-Mukhdaj [that is, "the Deformed."] [A number of] children were born to the latter in Khurasan, and when Qutaybah (b. Muslim) conquered al-Sughd or some other place he found two servant girls. He was told that they were among the children of al-Mukhdaj, so he sent them, or one of them, to al-Hajjaj b. Yusuf. He [in turn] sent her to al-Walīd b. `Abd al-Malik, and to al-Walīd(688—705~715) she bore Yazīd b. al-Walīd al-Naqis [that is, “the Lacking”, 744~44].

英文版译者的注释:

The future Yazīd III, a would-be reformer whose caliphate lasted a bare six months in 744. If one wishes to accept this story, Yazīd would have been the greatgrandson of Yazdagird, albeit through a lineage of minimal prestige. His nickname comes from his having reduced the pay of his soldiers. See Wellhausen, Arab Kingdom, 362-69.

《阿拉伯通史》第26章总结说:

伍麦叶王朝的第十二位哈里发叶齐德三世(Yazid III, 701—44--44),是非阿拉伯的母亲所生的第一位哈里发。但是他的母亲,至少被认为是最后一位波斯皇帝叶兹德吉尔德的苗裔。 古太白在粟特俘虏了她,哈查只又把她送给了哈里发韦立德(Al-Walid I, 668—705--715)。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当中,曼苏尔的母亲,是一个柏柏尔族的女奴;麦蒙的母亲,是一个波斯的女奴;瓦西格和穆海台迪的母亲,都是希腊的女奴;孟台绥尔的母亲,是一个希腊血统的阿比西尼亚的女奴;穆斯台因的母亲,是一个斯拉夫族的女奴;穆克台菲和穆格台迪尔的母亲,都是突厥族的女奴;穆斯台兑耳的母亲,是一个亚美尼亚的女奴② 。

对比这些说法,我认为侯赛因娶波斯公主说法是虚构。

家园 【原创】10 决战叫驴

麦尔旺二世是倭马亚王朝最后一位哈里发(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除外),单论个人能力,是王朝最能干的哈里发之一。倭马亚王朝分为两个支系,完全可以视为2个王朝。第一支系是一代强人穆阿维叶建立的,历经3代,穆的孙子死后,阿拉伯帝国陷入第二次内战(2nd fitna),第一次内战是阿里父子和穆阿维叶的战争。由于穆阿维叶家族没有合适的人选做哈里发,穆家统治支柱--叙利亚军队拥立穆的远亲、同出倭马亚家族的麦尔旺一世(Marwan I, 683--85)为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麦尔旺支系,与反对派打内战。685年,垂垂老矣的麦尔旺一世,还没等剿灭反对派就去世了,真正结束内战一统天下的是其子阿卜杜勒-麦立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 685~705),之后的9位哈里发,有7位是他的后代,被称为诸王之父。仅有的2个例外,都是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弟弟的后代,其中就包括麦尔旺二世。从阿卜杜勒-麦立克去世到麦尔旺上位之间的39年(705--44),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子孙们经常内讧,但那都是肉烂在锅里,无论谁上位,都必须依赖叙利亚军民。

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儿子韦立德一世(Walid I, 705--15),达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巅峰,向东北征服中亚、向东南征服巴基斯坦,向西征服西班牙。希沙木(Hisham, 724~43)是倭马亚王朝最后一位明君,帝国达到极盛,但也开始急速衰落。在东线,阿军不断败给突骑施,虽然最终联合唐朝灭了突骑施,向东的扩张也停止了;在西线,阿军在法国南部的普瓦提埃败给法兰克王国,向欧洲的扩张结束。鉴于哈里发继承制度不明确产生诸多纷争,希沙木着力培养长子穆阿威叶(Mu’ āwiyah ibn Hisham, ?—737),不断给他压担子,多次让他统帅大军讨伐东罗,737年,穆阿威叶在狩猎中堕马而死,希沙木说:“我要培养他做哈里发,他却去追逐一只狐狸。”(I brought him up for the caliphate and he pursues a fox)希沙木的继承人培养计划破产,因此他死后内乱加剧,1年间相继有韦立德二世、叶齐德三世、易卜拉欣3位哈里发上位、下课,给了皇室远支麦尔旺上洛的机会。好在早亡的穆阿威叶-本-希沙木留下一个出色的儿子—阿卜杜-拉赫曼一世(Abd al-Rahmān I ibn Mu’ āwiyah ibn Hisham, 731—56~88),后来阿巴斯人血洗倭马亚家族,阿卜杜-拉赫曼奇迹般的逃脱一劫,跑到帝国最远方的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

麦尔旺二世在两唐书译作“末换”,是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弟弟穆罕默德的儿子,前任易卜拉欣(Ibrāhīm, 744--44)是麦尔旺的堂侄,所以麦尔旺是皇族远支,长期坐镇哲齐赖地区,为远亲哈里发们守边,与亚美尼亚、东罗、突厥可萨汗国异教徒作战,由于作战英勇顽强,人送绰号“叫驴(al-Himār)”,他还有个绰号(ja’dī),27卷注260说意为卷头发(curly-haired),28卷注43说意为握紧拳头(Tight-fisted),2卷书的译者不同,不知谁对谁错。680年代的阿拉伯第二次内战期间,麦尔旺的父亲穆罕默德杀死阿里派领袖Ibrahim b. al-Ashtar,当天晚上就把死鬼的库尔德小妾拖上床,日后这个女人生下麦尔旺(27卷175页),有个诗人说:“感谢真主,用哲齐赖的驴子和被害者的女奴的儿子,为我们换来真主的使者(穆圣)和阿卜杜勒-穆台列卜的儿子(阿里)的后裔”(Praise be to God, who has exchanged for us the ass of the Jazirah and the son of the slaughtered man’s bondmaid with a descendant of the paternal uncle of God’s Messenger and the son of ‘Abd al-Muttalib!),按这个说法,麦尔旺压根不是倭马亚家族成员。

经过多年在哲齐赖的经营,麦尔旺拥有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精锐军队。在军事建设方面,麦尔旺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对军队做了改革。《阿拉伯通史》记载,先知穆罕默德的作战方法是横队战(sufūf),这种办法因此获得社会的尊重,麦尔旺二世把这种作战方法改成步兵大队(karādīs)战,把军队分成许多更密集、同时也更机动的步兵大队。《塔巴里史》52页记载的更加详细,麦尔旺二世之前阿拉伯军队阵线是连续的,他改为断续的,骑兵编组为中队(squadron),

就军事能力来说,麦尔旺在所有14位倭马亚哈里发中最强的,能练兵,也能打胜仗。但他从上位之日起,就注定了他的灭亡,除了从中亚到西班牙的大范围残酷内战之外,还在于他的基本盘不是穆阿维叶打下的叙利亚,而是他坐镇多年的哲齐赖。麦尔旺对叙利亚不放心,迁都到哲齐赖的古城哈兰(Harran),仿佛武则天迁都洛阳、朱棣迁都北京。哈兰在土耳其东南部,紧挨着土、叙利亚边境,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圣经》中也写作Charran(《使徒行传》7:2),Haran(《创世纪》11:31),亚伯拉罕带着全家离开伊拉克古城吾珥(Ur),前往应许之地迦南地,路过哈兰,亚伯拉罕一家就在哈兰暂住,由于种种原因,以色列人直到约书亚时代才征服迦南地。

麦尔旺的迁都是灾难性的,一直忠于帝国的叙利亚和叙利亚军队,不再支持他,叙利亚籍的总督、将军们不断造反,令麦尔旺穷于应对,对天高皇帝远的中亚、西班牙都无暇顾及。单就城市本身来说,我认为哈兰比大马士革更适合做帝国首都。大马士革过于靠近阿、东罗边境,缺乏防御纵深,哈兰更加内陆些,回旋余地大,哈兰在幼发拉底河上游河畔,向东南可顺流而下进入两河平原,向西可以控制叙利亚,幼发拉底河长期是罗马/东罗马与安息/萨珊的界河,哈兰是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交汇点,可以东、西、北三面兼顾。

随着阿巴斯黑衣军攻占两河平原,坐镇两河上游哈兰的麦尔旺想不管都不行了,双方必须决一雌雄。749年10月30日,阿巴斯家族的阿布-阿巴斯在库法即哈里发位,之后调兵遣将,虽然动作不快,却步调扎实,麦尔旺同样在认真准备,从各地将他最信赖的哲齐赖军队召回、集结,他的军中还有很靠不住的叙利亚军队,叙利亚人固然讨厌麦尔旺,也不喜欢阿巴斯人,眼下只能用他们,至少可以充数。

750年初,两军相向前进,向库法、哈兰之间的两河中游开进。倭马亚方的统帅是百战名将麦尔旺,他自出道以来所向无敌,威名赫赫,这次御驾亲征,还带上了被他废黜的前任哈里发易卜拉欣(744--744),必胜之志展现无遗。阿巴斯军有4个将军,各统兵3千,又增援了3支部队4.5千人,总共1.65万。阿巴斯方的主帅人选一时难产,阿巴斯革命本质上是文人造反,从747年6月造反至今只有2年半,一路进军顺利,没遇到过真正的严峻考验,黑衣军的最高统帅实际上是坐镇木鹿的并波悉林,没来伊拉克战场。伊拉克地下党省委书记阿布-萨拉麦企图拥立第6伊玛目萨迪格做哈里发,是个异己分子,更不能让他统兵。

一路西进的主将是卡赫塔巴,可他在749年8月阵亡,黑衣军由其子哈桑接管。哈桑年轻、资历浅,让他统率大军决战肯定不行,哈里发阿布-萨法赫御驾亲征最好,至少要派个皇族压阵。阿布-萨法赫召来皇族,要大家自告奋勇做主帅,哈里发的叔叔阿卜杜拉毛遂自荐,哈里发阿布-阿巴斯说:“去吧,真主保佑你(Go with God’s blessing)。”754年阿布-阿巴斯去世,阿卜杜拉就以这句话为依据,说当年哈里发任命自己做继承人,与阿布-阿巴斯的弟弟曼苏尔打内战。

阿卜杜拉率军溯底格里斯河而上,于750年1月16日,派先锋5000人渡过渡过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大萨卜河(Greater Zab),麦尔旺出兵迎战,黑衣军的渡河部队人数太少,抵挡不住,于次日退回大萨卜河东岸,也是左岸。麦尔旺很高兴,以为阿巴斯军不过如此,在萨卜河上架起浮桥,追击到东岸,不知不觉间,陷入被水作战的不利境地。为了阻止倭马亚军扎营,阿卜杜拉派4000军队逆袭,麦尔旺派堂弟兼女婿韦立德(al-Walīd b. Mu’āwiyah b. Marwān)迎战,倭军再度获胜,俘杀甚多,阿卜杜拉派出的将军也被俘了。(27卷163页)

两战皆北令阿卜杜拉十分不安,决定在第二战失利的消息传开之前决战。对面的麦尔旺也意识到敌人的动向,对手下说:“如果敌人在日落之前进攻,则敌军胜;否则我军胜(if the sun declines today before they have fought us, then it is we who shall yield up rule to Jesus the son of Mary; if they fight us before it declines, the we r God’s, and to Him we shall return)。”为此麦尔旺派人与阿卜杜拉谈判,企图将决战时间拖延到日落后,阿卜杜拉说,我军将在日落前粉碎你们。闻听此言,麦尔旺命令全军戒备,紧盯着太阳。没想到倭军的左翼主将、刚刚获胜的韦立德,不顾麦尔旺的严令擅自出击,效果却很好,粉碎了阿巴斯军的右翼,阿卜杜拉意识到现在是决战时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高喊为易卜拉欣(被杀的阿巴斯党伊玛目、阿布-阿巴斯的哥哥)的口号,全线反击,麦尔旺被动参战,两军正式开打。战斗进入白热化时,阿卜杜拉命令全军下马,组成密集阵形,两军都以密集的步兵方阵,用长矛互相刺击对方,很像古希腊的重装步兵的战斗。

骑兵适于冲击,前提是必须有速度,一旦失去速度、陷入肉搏,骑兵比步兵脆弱的多,扎兰丁在八鲁湾对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在艾因贾鲁,都放弃马匹步行作战,都是因为骑兵失去了启动速度的回旋余地。日落之前,胜负已决,倭军失利,麦尔旺见势不妙,从浮桥渡过大萨卜河逃到河西,为了阻止阿军追击,斩断浮桥,倭军见哈里发逃跑,顷刻全军崩溃,又因为浮桥已断,只能泅渡过河,被淹死的比死在战场上的还多,被麦尔旺裹挟来的被废哈里发易卜拉欣(不是阿布阿巴斯的哥哥)也落水了。

胜利者阿卜杜拉下令修复浮桥,打捞落水的敌人,捞出3000多人,落水的哈里发易卜拉欣也被捞起。阿卜杜拉很得意,引用《古兰经》经文:“(2:50) 我为你们分开海水,拯救了你们,并溺杀了法老的百姓,这是你们看著的”。捷报传来,哈里发阿布-阿巴斯大喜,引用《古兰经》经文:

2:249当塔鲁特(Talut, 《圣经》中的扫罗/Saul)统率军队出发的时候,他说:“真主必定以一条河试验你们,谁饮河水,谁不是我的部属;谁不尝河水,谁确是我的部属。”只用手捧一捧水的人,(不算违抗命令)。嗣後,他们除少数人外,都饮了河水。当他和信道的人已渡过河的时候,他们说:“今日我们绝无能力敌对查鲁特(Goliath,被大卫/达五德杀死的巨人,《圣经》做歌利亚)和他的军队。”有些将士确信将来必与真主相会,他们说:“少数的部队,赖真主的佑助,往往战胜多数的部队。”真主是与坚忍者同在的。

2:250当他们出去与查鲁特和他的军队交战的时候,他们祈祷说:“我们的主啊!求你把坚忍注入我们的心中,求你坚定我们的步伐,求你援助我们以对抗不信道的民众。”

2:251他们借真主的佑助而打败敌人。达五德(《圣经》做大卫)杀死查鲁特,真主把国权和智慧赏赐他,并把自己所意欲的(知识)教授他。要不是真主以世人互相抵抗,那末,大地的秩序必定紊乱了。但真主对於全世界是有恩惠的。

为了表彰有功将士,哈里发下令,每个参战者,赏赐500第尔汗银币,月薪增加到80第尔汗,从此形成惯例,阿巴斯哈里发国的步兵年薪960第尔汗,骑兵加倍。胜利者、皇叔阿卜杜拉受封为叙利亚总督,全面负责伊拉克以西的军政,眼下的主要工作是追杀麦尔旺,防止他死灰复燃。

失败的麦尔旺向西逃窜,由于阿卜杜拉乘胜穷追,首都哈兰、大马士革都不能久留,手下的人越来越少,逃到埃及的时候已经众叛亲离,750年8月6日,在埃及卜绥尔城(Busir)的一所基督教教堂外面,阿巴斯追兵捕杀了他,他原是在那所教堂里避难的,他的坟墓现在还在那个地方,首级和哈里发的标志,都送去交给哈里发阿布-阿巴斯,终年62、69或58岁。(175页)麦尔旺的2个儿子逃亡埃塞俄比亚,都被杀,余部直到哈里发马赫迪时代(al-Mahdī, 775--85)才被阿巴斯朝巴勒斯坦总督剿灭。(170页)

与追杀麦尔旺同时进行的,还有对伍麦叶家族的屠杀。750年6月25日,阿巴斯军统帅、已经做了叙利亚总督的阿卜杜拉,邀请80个倭马亚家族成员,到雅法(Jaffa)附近奥查河(‘Awja)岸上的艾卜-弗特鲁斯(abu Futrus)城,即古代的安提帕特里斯(Antipatris)城,去参加一个大宴会,在宴饮中他们统统都被砍倒了。把皮垫子盖在已死者的尸上和将死者的身上之后,阿卜杜拉和他的副官们,在呻吟的伴奏下,继续豪饮大嚼。只有希沙木哈里发的孙子阿卜杜拉赫曼-伊本-穆阿威叶-伊本-希沙木(Abd ar-Rahmān),戏剧性地逃亡到西班牙,在安达卢西亚成功地建立了新的、辉煌的后倭马亚王朝。

活人挨刀,死鬼们的尸体也要清算,大马士革、肯奈斯林和其他地方的哈里发陵墓,都被阿卜杜拉发掘和凌辱。苏莱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的尸体,从达比格(Dabiq)发掘出来。希沙木的尸体,从鲁萨法(al-Rusafah)的陵墓中刨出来,还未腐烂,被打八十皮鞭后,焚化成灰,抛撒在地上,只有对波斯人实行过德政的欧麦尔二世(Umar ibn Abd al-Aziz, 717~720)的陵墓,没有遭受凌辱。

除了逃亡到西班牙的阿卜杜拉赫曼,倭马亚朝的活人成了死鬼,死鬼暴尸荒野,前朝的威胁宣告结束,下面要做的是清除内患,企图拥立阿里正宗后裔萨迪格的大宰相阿布-萨拉麦必须被解决。一天,哈里发和亲信讨论阿布-萨拉麦的所作所为,有人说,也许阿布萨拉麦是在并波悉林的建议下作的(maybe what Abū Salamah did was done by the advice of Abū Muslim)。此言一出,瞬间大家鸦雀无声。散会之后,哈里发与御弟曼苏尔(曼苏尔是他即位后的徽号,当时叫阿布-哲耳法尔)单独商量,让后者去呼罗珊,与并波悉林做下沟通,探寻这位东方之王的态度和想法。

曼苏尔忐忑不安的踏上东去之路,这是他首次去中亚。到了剌夷(Rayy, 德黑兰附近),就进入了并波悉林的地盘,当地太守已经接到并的书信,要他在第一时间将曼苏尔向东转送,就这样曼苏尔被送到尼沙普尔,尼沙普尔的太守接到内容相似的信,要他接到曼苏尔不得停留,将曼苏尔马不停蹄的送到呼罗珊首府木鹿,就这样,曼苏尔一路上毫无喘息之机,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行至木鹿城外,被出城相迎的并波悉林接入城中。此后三天,并波悉林把曼苏尔冷落一旁,第四天两人才见面。曼苏尔讲述了阿布-萨拉麦的所作所为,要并波悉林表态,并波悉林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痛快的同意杀死阿布-萨拉麦,为了表示对哈里发兄弟的忠心,派出Marār与曼苏尔回库法,在阿布-萨拉麦下朝的路上将其刺杀,对外诡称哈列哲派乱党所为。(27卷183页)

哈列哲派有行刺搞恐怖活动的传统,651年,3个哈列哲派杀手相约在同一天刺杀伊拉克之王、哈里发阿里、叙利亚之王穆阿维叶、埃及之王阿慕尔,3人中只有阿里被杀,结束了正统哈里发时代,这次把屎盔子扣在哈列哲派头上,倒也合情合理。

阿布-萨拉麦是阿巴斯党的首席元老,在他被杀之前,阿巴斯朝的地盘分为三大块,剌夷和剌夷以东,完全听命于并波悉林。剌夷以西到麦尔旺的首都哈兰,包括半个伊朗、大部分伊拉克,归阿布-萨拉麦,伊拉克最大城市库法,不是并波悉林的呼罗珊远征军拿下的,而是阿布-萨拉麦在城里发动起义夺取的,类似先总理先于北伐军,在上海发动四次武装起义拿下上海。哈兰和哈兰以西,属于萨卜战役的胜利者,皇叔阿卜杜拉。

阿布-萨拉麦死后,他的伊朗、伊拉克地盘貌似可以由阿巴斯朝廷接管了,哈里发阿布-阿巴斯派另一位皇叔去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做总督,预知皇叔有什么意外的经历,请看下一节《鏖战怛逻》。

家园 大熊沙发
家园 【原创】10 决战叫驴

麦尔旺二世是倭马亚王朝最后一位哈里发(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除外),单论个人能力,是王朝最能干的哈里发之一。倭马亚王朝分为两个支系,完全可以视为2个王朝。第一支系是一代强人穆阿维叶建立的,历经3代,穆的孙子死后,阿拉伯帝国陷入第二次内战(2nd fitna),第一次内战是阿里父子和穆阿维叶的战争。由于穆阿维叶家族没有合适的人选做哈里发,穆家统治支柱~叙利亚军队拥立穆的远亲、同出倭马亚家族的麦尔旺一世(Marwan I, 683~85)为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麦尔旺支系,与反对派打内战。685年,垂垂老矣的麦尔旺一世,还没等剿灭反对派就去世了,真正结束内战一统天下的是其子阿卜杜勒-麦立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 685~705),之后的9位哈里发,有7位是他的后代,被称为诸王之父。仅有的2个例外,都是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弟弟的后代,其中就包括麦尔旺二世。从阿卜杜勒-麦立克去世到麦尔旺上位之间的39年(705~44),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子孙们经常内讧,但那都是肉烂在锅里,无论谁上位,都必须依赖叙利亚军民。

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儿子韦立德一世(Walid I, 705~15),达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巅峰,向东北征服中亚、向东南征服巴基斯坦,向西征服西班牙。希沙木(Hisham, 724~43)是倭马亚王朝最后一位明君,帝国达到极盛,但也开始急速衰落。在东线,阿军不断败给突骑施,虽然最终联合唐朝灭了突骑施,向东的扩张也停止了;在西线,阿军在法国南部的普瓦提埃败给法兰克王国,向欧洲的扩张结束。鉴于哈里发继承制度不明确产生诸多纷争,希沙木着力培养长子穆阿威叶(Mu’ āwiyah ibn Hisham, ?—737),不断给他压担子,多次让他统帅大军讨伐东罗,737年,穆阿威叶在狩猎中堕马而死,希沙木说:“我要培养他做哈里发,他却去追逐一只狐狸。”(I brought him up for the caliphate and he pursues a fox)希沙木的继承人培养计划破产,因此他死后内乱加剧,1年间相继有韦立德二世、叶齐德三世、易卜拉欣3位哈里发上位、下课,给了皇室远支麦尔旺上洛的机会。好在早亡的穆阿威叶-本-希沙木留下一个出色的儿子—阿卜杜-拉赫曼一世(Abd al-Rahmān I ibn Mu’ āwiyah ibn Hisham, 731—56~88),后来阿巴斯人血洗倭马亚家族,阿卜杜-拉赫曼奇迹般的逃脱一劫,跑到帝国最远方的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

麦尔旺二世在两唐书译作“末换”,是阿卜杜勒-麦立克的弟弟穆罕默德的儿子,前任易卜拉欣(Ibrāhīm, 744~44)是麦尔旺的堂侄,所以麦尔旺是皇族远支,长期坐镇哲齐赖地区,为远亲哈里发们守边,与亚美尼亚、东罗、突厥可萨汗国异教徒作战,由于作战英勇顽强,人送绰号“叫驴(al-Himār)”,他还有个绰号(ja’dī),27卷注260说意为卷头发(curly-haired),28卷注43说意为握紧拳头(Tight-fisted),2卷书的译者不同,不知谁对谁错。680年代的阿拉伯第二次内战期间,麦尔旺的父亲穆罕默德杀死阿里派领袖Ibrahim b. al-Ashtar,当天晚上就把死鬼的库尔德小妾拖上床,日后这个女人生下麦尔旺(27卷175页),有个诗人说:“赞美归于真主,用哲齐赖驴子和被害者的女奴的儿子,为我们换来真主的使者(穆圣)和阿卜杜勒-穆台列卜的儿子(阿里)的后裔”(Praise be to God, who has exchanged for us the ass of the Jazirah and the son of the slaughtered man’s bondmaid with a descendant of the paternal uncle of God’s Messenger and the son of ‘Abd al-Muttalib!),按这个说法,麦尔旺压根不是倭马亚家族成员。

经过多年在哲齐赖的经营,麦尔旺拥有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精锐军队。在军事建设方面,麦尔旺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对军队做了改革。《阿拉伯通史》记载,先知穆罕默德的作战方法是横队战(sufūf),这种办法因此获得社会的尊重,麦尔旺二世把这种作战方法改成步兵大队(karādīs)战,把军队分成许多更密集、同时也更机动的步兵大队。《塔巴里史》52页记载的更加详细,麦尔旺二世之前阿拉伯军队阵线是连续的,他改为断续的,骑兵编组为中队(squadron),

就军事能力来说,麦尔旺在所有14位倭马亚哈里发中最强,能练兵,也能打胜仗。但他从上位之日起,就注定了他的灭亡,除了从中亚到西班牙的大范围残酷内战之外,还在于他的基本盘不是穆阿维叶打下的叙利亚,而是他坐镇多年的哲齐赖。麦尔旺对叙利亚不放心,迁都到哲齐赖的古城哈兰(Harran),仿佛武则天迁都洛阳、朱棣迁都北京。哈兰在土耳其东南部,紧挨着土、叙利亚边境,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圣经》中也写作Charran(《使徒行传》7:2),Haran(《创世纪》11:31),亚伯拉罕带着全家离开伊拉克古城吾珥(Ur),前往应许之地迦南地,路过哈兰,亚伯拉罕一家就在哈兰暂住,由于种种原因,以色列人直到约书亚时代才征服迦南地。

麦尔旺的迁都是灾难性的,一直忠于帝国的叙利亚和叙利亚军队,不再支持他,叙利亚籍的总督、将军们不断造反,令麦尔旺穷于应对,对天高皇帝远的中亚、西班牙都无暇顾及。单就城市本身来说,我认为哈兰比大马士革更适合做帝国首都。大马士革过于靠近阿、东罗边境,缺乏防御纵深,哈兰更加内陆些,回旋余地大,哈兰在幼发拉底河上游河畔,向东南可顺流而下进入两河平原,向西可以控制叙利亚,幼发拉底河长期是罗马/东罗马与安息/萨珊的界河,哈兰是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交汇点,可以东、西、北三面兼顾。

随着阿巴斯黑衣军攻占两河平原,坐镇两河上游哈兰的麦尔旺想不管都不行了,双方必须决一雌雄。749年10月30日,阿巴斯家族的阿布-阿巴斯在库法即哈里发位,之后调兵遣将,虽然动作不快,却步调扎实,麦尔旺同样在认真准备,从各地将他最信赖的哲齐赖军队召回、集结,他的军中还有很靠不住的叙利亚军队,叙利亚人固然讨厌麦尔旺,也不喜欢阿巴斯人,眼下只能用他们,至少可以充数。

750年初,两军相向前进,向库法、哈兰之间的两河中游开进。倭马亚方的统帅是百战名将麦尔旺,他自出道以来所向无敌,威名赫赫,这次御驾亲征,还带上了被他废黜的前任哈里发易卜拉欣(744~744),必胜之志展现无遗。阿巴斯军有4个将军,各统兵3千,又增援了3支部队4.5千人,总共1.65万。阿巴斯方的主帅人选一时难产,阿巴斯革命本质上是文人造反,从747年6月造反至今只有2年半,一路进军顺利,没遇到过真正的严峻考验,黑衣军的最高统帅实际上是坐镇木鹿的并波悉林,没来伊拉克战场。伊拉克地下党省委书记阿布-萨拉麦企图拥立第6伊玛目萨迪格做哈里发,是个异己分子,更不能让他统兵。

一路西进的主将是卡赫塔巴,可他在749年8月阵亡,黑衣军由其子哈桑接管。哈桑年轻、资历浅,让他统率大军决战肯定不行,哈里发阿布-萨法赫御驾亲征最好,至少要派个皇族压阵。阿布-萨法赫召来皇族,要大家自告奋勇做主帅,哈里发的叔叔阿卜杜拉毛遂自荐,哈里发阿布-阿巴斯说:“去吧,真主保佑你(Go with God’s blessing)。”754年阿布-阿巴斯去世,阿卜杜拉就以这句话为依据,说当年哈里发任命自己做继承人,与阿布-阿巴斯的弟弟曼苏尔打内战。

阿卜杜拉率军溯底格里斯河而上,于750年1月16日,派先锋5000人渡过渡过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大萨卜河(Greater Zab),麦尔旺出兵迎战,黑衣军的渡河部队人数太少,抵挡不住,于次日退回大萨卜河东岸,也是左岸。麦尔旺很高兴,以为阿巴斯军不过如此,在萨卜河上架起浮桥,追击到东岸,不知不觉间,陷入被水作战的不利境地。为了阻止倭马亚军扎营,阿卜杜拉派4000军队逆袭,麦尔旺派堂弟兼女婿韦立德(al-Walīd b. Mu’āwiyah b. Marwān)迎战,倭军再度获胜,俘杀甚多,阿卜杜拉派出的将军也被俘了。(27卷163页)

两战皆北令阿卜杜拉十分不安,决定在第二战失利的消息传开之前决战。对面的麦尔旺也意识到敌人的动向,对手下说:“如果敌人在日落之前进攻,则敌军胜;否则我军胜(if the sun declines today before they have fought us, then it is we who shall yield up rule to Jesus the son of Mary; if they fight us before it declines, the we r God’s, and to Him we shall return)。”为此麦尔旺派人与阿卜杜拉谈判,企图将决战时间拖延到日落后,阿卜杜拉说,我军将在日落前粉碎你们。闻听此言,麦尔旺命令全军戒备,紧盯着太阳,希望耗到日落。没想到倭军的左翼主将、刚刚获胜的韦立德,不顾麦尔旺的严令擅自出击,效果却很好,粉碎了阿巴斯军的右翼,阿卜杜拉意识到现在是决战时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高喊为易卜拉欣(被杀的阿巴斯党伊玛目、阿布-阿巴斯的哥哥)的口号,全线反击,麦尔旺被动参战,两军正式开打。战斗进入白热化时,阿卜杜拉命令全军下马,组成密集阵形,两军都以密集的步兵方阵,用长矛互相刺击对方,很像古希腊的重装步兵的战斗。

骑兵适于冲击,前提是必须有速度,一旦失去速度、陷入肉搏,骑兵比步兵脆弱的多,扎兰丁在八鲁湾对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在艾因贾鲁,都放弃马匹步行作战,都是因为骑兵失去了启动速度的回旋余地。日落之前,胜负已决,倭军失利,麦尔旺见势不妙,从浮桥渡过大萨卜河逃到河西,为了阻止阿军追击,斩断浮桥,倭军见哈里发逃跑,顷刻全军崩溃,又因为浮桥已断,只能泅渡过河,被淹死的比死在战场上的还多,被麦尔旺裹挟来的被废哈里发易卜拉欣(不是阿布阿巴斯的哥哥)也落水了。

胜利者阿卜杜拉下令修复浮桥,打捞落水的敌人,捞出3000多人,落水的哈里发易卜拉欣也被捞起。阿卜杜拉很得意,引用《古兰经》经文:“(2:50) 我为你们分开海水,拯救了你们,并溺杀了法老的百姓,这是你们看著的”。捷报传来,哈里发阿布-阿巴斯大喜,引用《古兰经》经文:

2:249当塔鲁特(Talut, 《圣经》中的扫罗/Saul)统率军队出发的时候,他说:“真主必定以一条河试验你们,谁饮河水,谁不是我的部属;谁不尝河水,谁确是我的部属。”只用手捧一捧水的人,(不算违抗命令)。嗣後,他们除少数人外,都饮了河水。当他和信道的人已渡过河的时候,他们说:“今日我们绝无能力敌对查鲁特(Goliath,被大卫/达五德杀死的巨人,《圣经》做歌利亚)和他的军队。”有些将士确信将来必与真主相会,他们说:“少数的部队,赖真主的佑助,往往战胜多数的部队。”真主是与坚忍者同在的。

2:250当他们出去与查鲁特和他的军队交战的时候,他们祈祷说:“我们的主啊!求你把坚忍注入我们的心中,求你坚定我们的步伐,求你援助我们以对抗不信道的民众。”

2:251他们借真主的佑助而打败敌人。达五德(《圣经》做大卫)杀死查鲁特,真主把国权和智慧赏赐他,并把自己所意欲的(知识)教授他。要不是真主以世人互相抵抗,那末,大地的秩序必定紊乱了。但真主对於全世界是有恩惠的。

为了表彰有功将士,哈里发下令,每个参战者,赏赐500第尔汗银币,月薪增加到80第尔汗,从此形成惯例,阿巴斯哈里发国的步兵年薪960第尔汗,骑兵加倍。胜利者、皇叔阿卜杜拉受封为叙利亚总督,全面负责伊拉克以西的军政,眼下的主要工作是追杀麦尔旺,防止他死灰复燃。

失败的麦尔旺向西逃窜,由于阿卜杜拉乘胜穷追,首都哈兰、大马士革都不能久留,手下的人越来越少,逃到埃及的时候已经众叛亲离,750年8月6日,在埃及卜绥尔城(Busir)的一所基督教教堂外面,阿巴斯追兵捕杀了他,他原是在那所教堂里避难的,他的坟墓现在还在那个地方,首级和哈里发的标志,都送去交给哈里发阿布-阿巴斯,终年62、69或58岁。(175页)麦尔旺的2个儿子逃亡埃塞俄比亚,都被杀,余部直到哈里发马赫迪时代(al-Mahdī, 775~85)才被阿巴斯朝巴勒斯坦总督剿灭。(170页)

与追杀麦尔旺同时进行的,还有对伍麦叶家族的屠杀。750年6月25日,阿巴斯军统帅、已经做了叙利亚总督的阿卜杜拉,邀请80个倭马亚家族成员,到雅法(Jaffa)附近奥查河(‘Awja)岸上的艾卜-弗特鲁斯(abu Futrus)城,即古代的安提帕特里斯(Antipatris)城,去参加一个大宴会,在宴饮中他们统统都被砍倒了。把皮垫子盖在已死者的尸上和将死者的身上之后,阿卜杜拉和他的副官们,在呻吟、惨叫和咒骂的伴奏下,继续豪饮大嚼。只有希沙木哈里发的孙子阿卜杜拉赫曼-伊本-穆阿威叶-伊本-希沙木(Abd ar-Rahmān),戏剧性地逃亡到西班牙,在安达卢西亚成功地建立了新的、辉煌的后倭马亚王朝。

活人挨刀,死鬼们的尸体也要清算,大马士革、肯奈斯林和其他地方的哈里发陵墓,都被阿卜杜拉发掘和凌辱。苏莱曼(Sulayman ibn Abd al-Malik, 715~717)的尸体,从达比格(Dabiq)发掘出来。希沙木的尸体,从鲁萨法(al-Rusafah)的陵墓中刨出来,还未腐烂,被打八十皮鞭后,焚化成灰,抛撒在地上,只有对波斯人实行过德政的欧麦尔二世(Umar ibn Abd al-Aziz, 717~720)的陵墓,没有遭受凌辱。

除了逃亡到西班牙的阿卜杜拉赫曼,倭马亚朝的活人成了死鬼,死鬼暴尸荒野,前朝的威胁宣告结束,下面要做的是清除内患,企图拥立阿里正宗后裔萨迪格的大宰相阿布-萨拉麦必须被解决。一天,哈里发和亲信讨论阿布-萨拉麦的所作所为,有人说,也许阿布萨拉麦是在并波悉林的建议下作的(maybe what Abū Salamah did was done by the advice of Abū Muslim)。此言一出,瞬间大家鸦雀无声。散会之后,哈里发与御弟曼苏尔(曼苏尔是他即位后的徽号,当时叫阿布-哲耳法尔)单独商量,让后者去呼罗珊,与并波悉林做下沟通,探寻这位东方之王的态度和想法。

曼苏尔忐忑不安的踏上东去之路,这是他首次去中亚。到了剌夷(Rayy, 德黑兰附近),就进入了并波悉林的地盘,当地太守已经接到并的书信,要他在第一时间将曼苏尔向东转送,就这样曼苏尔被送到尼沙普尔,尼沙普尔的太守接到内容相似的信,要他接到曼苏尔不得停留,将曼苏尔马不停蹄的送到呼罗珊首府木鹿,就这样,曼苏尔一路上毫无喘息之机,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行至木鹿城外,被出城相迎的并波悉林接入城中。此后三天,并波悉林把曼苏尔冷落一旁,第四天两人才见面。曼苏尔讲述了阿布-萨拉麦的所作所为,要并波悉林表态,并波悉林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痛快的同意杀死阿布-萨拉麦,为了表示对哈里发兄弟的忠心,派Marār与曼苏尔回库法,在阿布-萨拉麦下朝的路上Marār将其刺杀,对外诡称哈列哲派乱党所为。(27卷183页)

哈列哲派有行刺搞恐怖活动的传统,651年,3个哈列哲派杀手相约在同一天刺杀伊拉克之王、哈里发阿里、叙利亚之王穆阿维叶、埃及之王阿慕尔,3人中只有阿里被杀,结束了正统哈里发时代,这次把屎盔子扣在哈列哲派头上,倒也合情合理。

阿布-萨拉麦是阿巴斯党的首席元老,在他被杀之前,阿巴斯朝的地盘分为三大块,剌夷和剌夷以东,完全听命于并波悉林。剌夷以西到麦尔旺的首都哈兰,包括半个伊朗、大部分伊拉克,归阿布-萨拉麦,伊拉克最大城市库法,不是并波悉林的呼罗珊远征军拿下的,而是阿布-萨拉麦在城里发动起义夺取的,类似先总理先于北伐军,在上海发动四次武装起义拿下上海。哈兰和哈兰以西,属于萨卜战役的胜利者,皇叔阿卜杜拉。

阿布-萨拉麦死后,他的伊朗、伊拉克地盘貌似可以由阿巴斯朝廷接管了,哈里发阿布-阿巴斯派另一位皇叔去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做总督,预知皇叔有什么意外的经历,请看下一节《卷土重来》。

通宝推:澹泊敬诚,
家园 【原创】11 卷土重来

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是全伊朗最富庶的地方,水源充沛,农牧咸宜,两大波斯帝国都从这里起家,建立大帝国。进入伊斯兰时代,法尔斯被誉为伊斯兰世界4个天堂之一。近代法尔斯发现了石油,依然是伊朗最富庶的地方,首府设拉子一直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现代葡萄酒有个品种叫西拉子(Shirza)或希拉(Syrah),很可能来自设拉子。

阿布-萨拉麦活着的时候,法尔斯由阿布-萨拉麦的党徒控制,阿布-萨拉麦被并波悉林派去的杀手刺死,并波悉林也老实不客气的派人赶走阿布-萨拉麦派去的总督,于是并波悉林控制的疆域,东起锡尔河,西至扎格罗斯山脉,大致以现代两伊边界为界,与阿巴斯朝廷直辖地域相邻。为了试探并波悉林究竟只是赶走阿布萨拉麦的党徒,转交法尔斯给朝廷,还是想据为己有,哈里发派另一位皇叔去法尔斯做总督。并波悉林派去的总督很为难,因为并波悉林明确指令他,任何没有并波悉林授权来做法尔斯总督的人,都得被斩首。(not to let anyone he had not sent come here claiming to be a governor without cutting off his head)按并大人的命令,必须砍皇叔的脑袋,但如果这么做,就是公开造反。这位总督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强迫皇叔发誓,约法三章:第一皇叔不许登上讲坛带领信众布道,第二和平时期不许携带武器,第三不得管理日常事务,总之皇叔与军政教三大权无关,只有总督的空头衔。(27卷195页)

对并波悉林如此明目张胆的扩张活动,阿布-阿巴斯、曼苏尔兄弟十分不安。并波悉林年纪不大,却心机极深,虽然最初只是传教士,几年历练下来,成长为军政双栖明星,伊朗东部、中亚只知并波悉林,不知哈里发。上次曼苏尔去中亚,就如访问大清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随员安德逊所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阿布-萨拉麦虽然实力不小,毕竟没有可靠的军事力量,杀他并不难,如果并波悉林企图在东方建立独立王朝,就像70年后塔希尔王朝(Tahirid)那样,甚至效法阿布-萨拉麦拥立阿里嫡系后裔萨迪格为哈里发,对新兴的阿巴斯朝都是个灾难。

除此之外,并波悉林是前任阿巴斯党党魁易卜拉欣的亲信、嫡系,是易卜拉欣一手把并波悉林从一个卑微的奴隶,提拔为东方之王的。而易卜拉欣被捕、死亡都蹊跷离奇,从受益者的角度分析,阿布-阿巴斯应该对此事负责,万一并波悉林打着为易卜拉欣复仇的旗号起兵,也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摸清并波悉林到底是何居心,阿布-阿巴斯让曼苏尔再去一趟木鹿,只带30个随从。并波悉林方面负责接待工作的是当年呼罗珊地下党首席元老苏莱曼,就是他在并波悉林受前任阿巴斯党伊玛目易卜拉欣之命,来呼罗珊工作的时候,与并波悉林顶牛,拒不接受党中央对并波悉林的任命。伊玛目易卜拉欣一面重申对并波悉林的支持和任命,授予并波悉林杀死任何可疑者的权力,一面叮嘱并波悉林要尊重老同志,凡事先与苏莱曼商量,而不是事事都请示中央。经过这番和稀泥,并波悉林和苏莱曼达成协议,并波悉林获得军政实权,苏莱曼负责带领信徒做礼拜,一个管世俗世界,一个管精神领域,井河不犯。现在苏莱曼看出中央对并波悉林不放心,主动和曼苏尔的一个随从打招呼,说:“朋友,我们希望你们能完成任务,如果需要,随时来找我,我乐于效力。”(friend, we have been hoping that ur business would be done. If u wish, call on us, as regards ur desire)

苏莱曼和这个随从交往的消息很快走漏,呼罗珊是并波悉林的地盘,找个借口杀个人如同踩死一只蚂蚁,这个随从为了自保,抢先一步向并波悉林透露苏莱曼与自己的谈话内容。并波悉林听罢,召来苏莱曼问,你还记得当初伊玛目易卜拉欣授权我杀死任何可疑者吗。苏莱曼答曰是,并波悉林说我现在怀疑你密谋推翻伊玛目,下令将苏莱曼处死。对曼苏尔,并波悉林没把他怎样,放他回伊拉克。

曼苏尔回来就对阿布-阿巴斯说:“如果你让并波悉林活着,你就啥都不是(u r no Caliph, and ur rule is nothing),他可以做任何任何他想做的事。”阿布-阿巴斯说:“你别说了,这件事交给你了。”(be quiet, and keep this to urself)阿布-阿巴斯的健康状况显然不佳,即位之初就任命曼苏尔为继承人,把剪除并波悉林的工作交给曼苏尔。

说到这里,阿拉伯帝国的故事告一段落,笔者梳理一下突骑施苏禄可汗死后,与大唐有关的中亚、新疆的历史脉络。

712年,唐玄宗即位,大唐迎来中兴,并开始强势扩张。玄宗朝初期,大唐的主要敌人是后突厥默啜可汗,716年默啜可汗被敌对部落杀死,后突厥汗国解体,对大唐的威胁不复存在。能威胁大唐的,只剩下正西的吐蕃。吐蕃的扩张方向有两个,向东方进攻青海,与大唐在河湟谷地拉锯,向北进攻新疆的安西四镇。在吐蕃和安西四镇之间,是克什米尔一带的小国小勃律。开元初年(713年)小勃律王没谨忙亲自朝于唐,唐朝以其地为绥远军。小勃律经常遭到吐蕃的攻击。吐蕃说:“我并不是要吞并你们,而是为了假道于你国以进攻安西四镇。”公元722年,吐蕃又攻小勃律,夺其九城。没谨忙向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救,张孝嵩派兵援助,大破吐蕃军,杀其众数万人,缴获器械、羊、马等甚多,收复其九城,以后小勃律完全处在唐朝的管辖之下,吐蕃好些年不敢再来侵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就说:“小勃律属汉家所管。”。

公元727年,吐蕃又西击勃律。勃律遣使向唐朝告急。唐玄宗遣使谕令吐蕃罢兵。吐蕃不听,遂攻破其国。没谨忙死后,其子难泥继为小勃律王。吐蕃历史文书讲,吐蕃于龙年(庚辰,740年)夏,以弃玛勒(Khrima-lod)公主嫁小勃律王为妻,实际上控制了小勃律,阻断了大唐和中亚各国的交通。742~746年的5年中,唐朝曾先后派节度使盖嘉运、田仁琬、夫蒙灵詧3次对小勃律进行讨伐,均未能获胜。747年,唐玄宗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与李嗣业等将领,率步、骑兵1万人(步兵都带了私马)讨伐小勃律。经过艰苦的战斗,于8月俘获小勃律国王,平定该国,唐朝于其地设归仁军,驻兵3000镇守。从此,中亚各国同唐朝的往来又得以通行无阻,大唐终于可以将触角越过葱岭,深入中亚了。

《新唐书 西域传》说“天宝七载(748),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伐安西,毁之。”这里的所谓安西,不会是龟兹,应该是早年割让给突骑施的碎叶。《杜环经行记》也说:“天宝七年,北庭节度便王正见薄伐(碎叶),城壁摧毁,邑里零落。”碎叶是安西四镇中,唯一在现代中国版图之外的,碎叶西面就是中亚了。

公元749年,是大唐全面胜利的一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领6.3万大军,围攻青海的吐蕃石堡城,以巨大代价攻取之,吐蕃的东线扩张被大唐遏止。在中亚,阿富汗吐火罗叶护(类似国王)失里呾伽罗遣使上书唐朝,请求唐朝讨伐亲附吐蕃、阻遏小勃律驻军粮道的朅(qiè)师。公元750年3月,高仙芝击破朅师(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虏其王勃特设,立其兄素迦为王。

至此,葱岭以西的图兰平原完全展现在大唐铁骑面前,中亚的城邦小国成了唐朝边将们予取予求的对象。大唐与阿巴斯朝的东方之王并波悉林的正面碰撞,只是时间问题。

中亚地区有9个城邦国家,王室都是月氏人,来自中国甘肃张掖郡昭武县,在秦汉之交迁徙到中亚建立康居,康居国王以下,还有5个小王,也叫翕侯,1大5小共6个国家,我称之为康居联邦。公元350年左右,被东汉打垮的北匈奴残部迁徙到康居故地,改名为悦般。康居向南迁徙,渡过锡尔河进入河中,占据撒马尔罕,定都于此,改名为康国,其他5翕侯还在,加上新建的3个小国,总共9个城邦国家。为了不忘祖先,9国以昭武为姓氏,合称为昭武九姓,以康居的嫡系传人康国为首,其余8国都是康居的【支庶】,组成松散的联邦,详情请看拙文《康居联邦简史》。

唐高宗灭了西突厥之后,原来臣服于西突的中亚各国,都被大唐改编为都督府、州、县,昭武九国只有2个被改编为都督府,九姓的老大哥康国,改编为康居都督府,锡尔河东北的石国,以瞰(kàn)羯城为大宛都督府。康国在河中第一名城撒马尔罕,富庶多金,《大唐西域记》还说康国有个骁勇善战的武士阶层“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康国富强兼备,国力稳居中亚城邦首席。同属昭武九姓的安国也有【柘(zhè)羯】,【勇健者为柘(zhè)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

五胡乱华时,五胡中有个以石勒为代表羯族,长得高鼻深目多须,显然是欧罗巴人种,与匈奴人、汉人的外貌差异甚大,因此有学者认为,石勒就是石国人,羯族是来自中亚,特别是石国的民族。石国是昭武九姓之一,也叫柘(zhè)支、柘折、赭时(al-Shash),首都柘折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本来是两汉时期康居联邦的5翕侯中的窳(yǔ)匿城,国王姓石。《新唐书 西域传》说【(首都柘折)东南有大山,生瑟瑟】,瑟瑟是一种绿色宝石,《周书 异域传下 波斯》记载:“(波斯国)又出白象、师子……马瑙、水晶、瑟瑟。”《新唐书 吐蕃传》记载,吐蕃官员【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明沈德符解释“瑟瑟者,绿珠也。”佛教有七宝之说,其中有琉璃,又名毗琉璃、青色宝,《慧琳音义》解释说:【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天生神物,非是人间炼石造作,焰火所成琉璃也】,笔者认为瑟瑟就是琉璃,现在叫青金石,盛产于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吐蕃人将其视为宝贝,用于区分官员品级,地位在黄金之上。

史书又记载,石国【俗善战,多良马】,战斗力颇为强悍。仗着武力强大,石国是唯一敢武装反抗突厥的国家,隋炀帝时,西突厥射匮可汗(611--18)发兵打败石国,杀国王。唐高祖、太宗朝,石国几次朝贡,西突厥亡国之后,唐高宗册立其国王为大宛都督,与康国/康居都督府并列,可见石国的综合国力在昭武联邦中仅次于康国,在拥有布哈拉的安国之上,安国在大唐体制下只是安息州,安国王是安息刺史,地位低于康国王/康居都督、石国王/大宛都督。

730年代末,突骑施被大唐灭亡,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没了东方的强敌,对锡尔河以东的威胁加大,开元29年(741),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上书:“今突厥(突骑施)已属天可汗,惟大食为诸国患,请讨之。”此时唐玄宗还没击破小勃律,通往西域的通道有待打通,只能【天子不许】。次年唐玄宗改元天宝,大约在745年左右,唐玄宗【封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赐铁券】。

749—750年,大唐征服小勃律,攻占碎叶,触角伸到葱岭以西。

阿拉伯方面,河中自710年代被征服以来,即使突骑施苏禄可汗给阿拉伯人在河中的统治带来无穷烦恼,布哈拉、撒马尔罕两大名城一直在阿拉伯人手中,苏禄死后,突骑施对河中的威胁消失,阿拉伯人重新控制河中,阿拉伯的东方边界大致是锡尔河。阿拉伯的锡尔河东界、大唐的葱岭西界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就是颇为富强的石国,其地位很像720—30年代的突骑施,是唐、阿之间的缓冲国,石国的倒向决定着唐、阿两国在中亚的走向。如果双方都不动石国,有石国这个缓冲,唐、阿之间不可能发生冲突。在唐、阿之间,石国更倾向于唐,因为大唐太遥远,几乎不可能对石国有领土野心,按中国的传统,称臣纳贡就满足了。阿拉伯方就不是了,并波悉林虎踞木鹿,对锡尔河以东虎视眈眈,野心不小,所以石国在741年就请大唐讨伐阿拉伯,为自己撑腰,接受大唐的封号,等于承认大唐是宗主国。

出乎石国意料,首先耐不住寂寞,对石国发动攻势的,居然是东方的老大哥。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汉朝出兵葱岭以西的陈汤相似,《旧唐书 高仙芝传》说【仙芝性贪】,花钱也大手大脚,【至是立功,家财钜万,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是个能挣会花的主。加上出道以来百战百胜,目空一切,以为自己能继续所向无敌。

750年,阿巴斯革命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时候,高仙芝贪图石国的财、货、金、马,以石国王“无藩臣礼”(《新唐书 石国传》)为借口,【绐(dài, 欺骗)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旧唐书 李嗣业传》)。高仙芝自己也发了大财,【获石国大块瑟瑟十馀石、真金五六馲驼、名马宝玉称是】(《旧唐书 高仙芝传》)。

751年,【高仙芝入朝,献所擒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唐玄宗不但没斥责高仙芝,反而【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资治通鉴 卷216》),鼓励高仙芝继续向西用兵,倒霉的石国王被【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

石国王虽然被大唐擒、杀,王子却跑了,这个王子可能是被玄宗册封为怀化王、授予铁券的那俱车鼻施。石国对大唐一向恭顺,遭到背信弃义的进攻,自然不能罢休,王子【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

按中国史书的记载,受石国战役的鼓舞,又得到石国王子勾结阿拉伯人东进安西四镇的消息,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出动出击,率领安西都护的大军西征,就此打响了著名的怛罗斯战役。但是在阿拉伯史书中,此役的战前形势却完全不是这样。预知详情,请看下一章《鏖战怛逻》

通宝推:punishment,
家园 【原创】12 鏖战怛逻

回历133年(750-8-9—751-7-29),天宝9--10年,驻守河中名城布哈拉(Bukhārā)的阿巴斯军官舍里克(Sharīk b. Shaykh al-Mahrī)发动叛乱,啸聚3万人。布哈拉在《新唐书 西域传》叫安国,也叫布豁、捕喝,昭武九姓之一,汉朝时康居5个翕侯罽王故地。由于过于距离阿姆河很近,成了最早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河中城市之一。

舍里克是阿拉伯人,与并波悉林所属的波斯人不和,阿巴斯朝是个波斯色彩很浓的王朝,阿拉伯人失去了前朝的崇高地位,成为帝国诸多民族之一,地位大不如前。希提在《阿拉伯通史》用了一大段酸楚的文字,讲述了这种阿巴斯朝的变化:【波斯边境上的库法城已经变成新的首都,呼罗珊人已经变成了哈里发的护卫。波斯人占据了政府中最重要的职位,从哈里发帝国各民族人民中选拔出来的官员,代替了原来的阿拉比亚贵族。旧的阿拉比亚穆斯林与新的外族穆斯林,互相联合,逐渐融合起来。阿拉比亚民族主义覆灭了,但是伊斯兰教继续发展,在国际伊斯兰教的伪装下,伊朗民族主义耀武扬威地前进。】

《塔巴里史》对舍里克起义的动机、过程语焉不详,比塔巴里晚40年的纳尔沙喜(Abu Bakr Muhammad ibn Jafar Narshakhi)的《布哈拉史》说的更详细,说舍里克是一个什叶派分子,曾参加过反对倭马亚朝的运动,但也不同意阿拔斯族任哈里发。所以他提出的口号是:“我们为反对倭马亚朝进行了斗争,流血牺牲,并不是要臣服于阿拔斯朝!”布哈拉的异密阿布都勒加巴尔、花剌子模的异密阿布都勒马里克也都响应和参加了这次起义。另一方面,布哈拉的贵族、地主、商人则反对这次起义,其首领为布哈拉的土王库特巴。特别是其中的商人,他们原来被阿拉伯人从布哈拉内城迁出,搬到城西北筑堡居住,所以他们敌视阿拉伯人,而这次则站在阿巴斯朝方面来镇压起义。王致来的《中亚通史》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各个不同的阶级对它采取了明显不同的互相对立的态度。】我的看法与王先生不同,舍里克的叛乱与阶级无关,无非是失去昔日地位的阿拉伯人企图反攻倒算,打着穆圣家族的旗号造反,所以当年被压迫歧视、被赶出布哈拉的波斯人坚决支持并波悉林镇压阿拉伯叛乱者。

得到河中叛乱的消息,并波悉林立即派大将齐雅德-本-萨利赫-胡扎伊(Ziyād b. Sālih al-Khuzā’ī)率领1万军队前去镇压。齐雅德与阿布-达乌德(Abū Dāwud Khālid b. Ibrāhīm al-Shaybānī al-Bakrī)、卡赫塔巴(Qahtabah ibn Shabīb al-Tā'ī)并称并波悉林帐下三大名将。卡赫塔巴在革命爆发后率军西进,战死在伊拉克,但他的几个儿子继续领兵,脱离了并波悉林的系统,成了阿巴斯朝早期的名将世家。齐雅德一直在并波悉林手下当差,能力、成就、名气高居三大名将之冠。

齐雅德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在同叛乱者的战斗中,官军多次被打败。后来布哈拉土王库特巴率领1万人的队伍来援助齐雅德,官军才转败为胜。库特巴手下的土豪(学名德赫干/Dehqan)们到周围的村庄活动,使乱党得不到粮食和饲料。乱党为饥饿所迫,只得放弃据点,转移到努肯村(Nukende)。该地以出产水果闻名,他们便以之充饥。在以后同官军的战斗中,乱党渐不能支,大批死去,舍里克本人亦战死。领袖既亡,群龙无首,乱党遂瓦解。齐雅德攻入布哈拉,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3日不息。一番大屠杀后,布哈拉居民大部分丧生。未死于刀下者都被官军吊在城门之上,这场轰轰烈烈的反阿巴斯朝或波斯人的阿拉伯叛乱,就这样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之后齐雅德去花剌子模,把那里的反对阿拔斯朝和并波悉林的运动也镇压下去了。布哈拉的土王(胡达特)库特巴尽管对并波悉林效力,但还是被指责背离了伊斯兰教而被处死。经过这番战乱,河中地区彻底平定,波斯人的土王、阿拉伯的殖民者都被根除,为波斯人在中亚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塔巴里史》只字未提怛逻斯战役,成书比《塔巴里史》晚50年左右的《肇始与历史(al-Bad’wa al-Tarikh)》,记载怛逻斯战役前的形势,可以与中国史书和穆斯林史书《塔巴里史》、纳尔沙喜的《布哈拉史》互相参照,全文抄录如下:

【阿布-阿巴斯掌权3 年后(应是751 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舍里克-本-谢赫-菲海里(Shurayk Ben Shaykh al-Fihri)。他率3 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并波悉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并波悉林前去镇压,派齐雅德-本-萨利赫(Ziyad ibn Salih)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舍里克被杀,他(并波悉林)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屏障。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怛逻斯(Taraz)和伊特莱赫(’Itlakh),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

《肇始与历史》明确指出,舍里克叛乱只是阿拉伯人对反攻倒算的波斯人的反反攻,与阶级斗争完全无关。舍里克叛乱在漫长的世界史上名气很小,除了研究中亚史的专业专业人士,大概没多少人听说过它。笔者为之花费这么多笔墨给舍里克叛乱,是因为此役与之后的怛逻斯战役有关。关于怛逻斯战役的中国史料不少,分析文章更多,但就我所见,没有任何一篇提及舍里克叛乱。

舍里克叛乱发生在回历133年(750-8-9—751-7-29),最迟在西历7月底结束,布哈拉、花剌子模两次叛乱叛乱规模不小,波及阿姆河两岸,应当持续3个月以上。而怛罗斯战役,最迟发生在开元10年7月(中国历法),西历751年8月—9月,恰好在回历752年年初,舍里克叛乱结束之后。再算上高仙芝的大唐安西远征军行军的时间,高仙芝出发时,舍里克叛乱要么还没结束,要么刚刚结束,很难相信这只是巧合。

《肇始与历史》第2卷还爆出了一些独家猛料,指出中国人参与了反抗倭马亚朝的斗争。

【他(穆塔莱布)说,率先举起黑旗的人是在东方(al-Mashriq),但人们在记录这些消息时众说纷纭。有人说首先这样做的是并波悉林,他从呼罗珊出击时第1个打起黑色旗帜,并将自己的衣服染成黑色。也有人说是欧麦尔-赛瓦德开的先例他是学别人这样做的,因为他按那些人的命令行事。还有人说最先兴起是在中国那边—据说由那个称作和田(Khutan)传过来的,那里有一群体,属法蒂玛的后裔、侯赛因-本-阿里的后裔。其中有一没长络腮胡子的男子来自泰米姆(Tamim)部落,名叫舒阿布-本-萨利赫,出生地在塔里寒(al-Talaqan),有关他杀敌掠获的故事传奇有很多真主最知道。】

关于怛逻斯战役的过程,《肇始与历史》说:【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罗斯城加固城防,并波悉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

埃及史家伊本-艾西尔的《全史》,成书于1231年,对怛逻斯战役的叙述,与《肇始与历史》有所不同。

【这一年,拔汗那的伊赫什德(‘Ikhsh-id,拔汗那国王的徽号)与沙什(al-Shash, 石国、柘折、赭时)国王反目为仇。伊赫什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沙什国王包围。沙什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并波悉林那里,他派齐亚德-本-萨利赫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伊历)133年12月(西历751年7月)。】

伊赫什德是个专有名词,拔汗那的土王的王号。939年,哈里发赐予费尔干纳突厥奴隶出身的军官、埃及总督穆罕默德-伊本-突格只(Muhammad bin Tughj Al-Ikhshid, 882—935—946)伊赫什德头衔,从此这个穆罕默德及其子孙都自称伊赫什德,他在埃及建立起事实独立的伊赫什德王朝(935—969),969年被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灭掉。伊赫什德王朝有个独特人物,阿比西尼亚的太监艾卜勒-米斯克-卡夫尔(905~968, Abu al-Misk Kafur, 意思是有麝香气的樟脑),做了几年实权人物之后,于966—68年间,做了真正的君主。世界历史上掌握国家大权的宦官很多,做到君主的只有卡夫尔,空前绝后。伊朗恺加王朝开国君主阿加-穆罕默德下面没有,但那是早年被仇家抓住阉割,所以阿加-穆罕默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宦官。1461年,明朝大宦官曹吉祥企图谋反,曹吉祥的养子曹钦询问门客冯益,自古以来有宦官子弟做天子的吗?冯益回答有,还是你本家,曹操。冯益显然不知道卡夫尔,否则会更加理直气壮的回答,不仅宦官子弟能做天子,宦官也能做。

《全史》的说法与中国史料更为接近,费尔干纳地区长期有两伙人,两个政权,一个是突厥人的突骑施汗国,一个是本地波斯人的农耕政权,王号伊赫什德。突骑施汗国解体之后,伊赫什德的拔汗那政权没了太上皇,对中亚局势的影响大了起来,他们比石国更为亲唐。中国史书说高仙芝远征军中有拔汗那人,与《全史》的拔汗那国王请唐军远征石国的说法吻合。但在高仙芝出兵的动机方面,《全史》与中国史书的说法不同,高仙芝出兵不是为了打击阿拉伯人,而是应拔汗那邀请来对付石国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仙芝可能暗中支持了舍里克的叛乱,可能性更大的是利用了舍里克叛乱的机会,企图趁着并波悉林忙于剿灭阿拉伯乱党的空挡,彻底解决石国问题,在锡尔河以东钉牢一个钉子,作为未来与阿拉伯人作战的根据地。但是高仙芝西进到怛罗斯的时候,不仅舍里克的叛乱已经结束,并波悉林的大将齐雅德还加强了撒马尔罕的城墙,听说中国军队前来,立即率军东进到怛逻斯河迎战。

无论中国还是穆斯林史料,都明确指出高仙芝是主动进攻方,齐雅德相对被动,不过他也没有固守河中,而是向东渡过锡尔河,在河外迎战高仙芝。

中国史料对唐军的兵力,有多种说法,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6万人,《旧唐书 李嗣业传》是2万,《资治通鉴》是3万,《唐历》记载是3万,莫衷一是。结合《肇始与历史》的【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之说、《全史》的【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再考虑到《通典》的作者杜佑的亲戚杜环参加了怛逻斯之战,唐军7万之说更加符合事实。唐军是蕃汉联军,军中有拔汗那、葛逻禄皇协军,唐军中的汉军不可能超过2万,因为安西节度使全军才2.4万人。

关于战役过程,两唐书有多处记载,零散见于《高仙芝传》、《李嗣业传》、《段秀实》、《石国传》,《资治通鉴》卷216做了汇总:【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或作「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葛罗禄,即葛逻禄。〕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纔(cái, 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怛逻斯河现在叫塔拉斯河(Talas River),西汉时叫都赖水,前36年,西汉名将陈汤率领蕃汉兵马4万挺进到塔拉斯河畔,消灭北匈奴郅支单于,留下一句名言【犯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800年后,中国军队再次挺近到塔拉斯河,这次赶上葛逻禄皇协军叛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从战后的发展来看,唐朝对怛逻斯战役并不看重,高仙芝继续高官得坐骏马得骑。阿拉伯方面,似乎也不重视此役,没有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反而继续向大唐派遣使节朝贡,两国关系似乎完全不受影响。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安西的驻军调到内地平定叛乱,新疆落入回纥、吐蕃等国手中,唐和阿拉伯帝国不再接壤,两国谈不上有什么利害冲突,反而有许多阿拉伯军队进入中国内地参与平叛,他们不像阿拉伯帝国的政府军,更像来华卖命的雇佣兵。

怛逻斯战役的胜利者齐雅德,一举成了阿拉伯帝国首席名将。哈里发阿布-阿巴斯本来对并波悉林很不放心,又打起了利用齐雅德牵制并波悉林的主意。回历135年(752/53),哈里发写信给齐雅德,要他找机会杀掉并波悉林,好处是由他继任呼罗珊总督。消息很快走漏,齐雅德的手下都叛离了他,齐雅德逃亡到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个波斯人土豪处,波斯人或东伊朗人是中亚的土著,他们大都忠于同为波斯人的并波悉林,齐雅德是阿拉伯人,被这个土豪砍了脑袋,送给并波悉林做投名状。(27卷206页)

754年6月9日或10日,在位只有4年的阿布-阿巴斯去世,终年33、36或28岁。御弟曼苏尔即位,屁股还没坐热,萨卜战役的胜利者、叙利亚总督、皇叔阿卜杜拉就造反了。阿卜杜拉、并波悉林并称帝国两大功臣,曼苏尔没有可靠的军队,两害相权取其轻,邀请并波悉林平定阿卜杜拉,并波悉林信心满满的同意了,因为阿卜杜拉的军队都来自呼罗珊,是自己的老部下,只要自己振臂一呼,阿卜杜拉的军队必然解体。754年11月,皇叔阿卜杜拉被并波悉林击败、擒获于奈绥宾(Nisibin)—东罗时代叫尼西比斯(Nisibis),今土耳其东南边境上。经过7年的禁闭之后,阿卜杜拉被隆重地迎入一所新居,那是故意建筑在盐地上的,后来放水去淹墙脚,新居坍塌,把他压死在废墟里,与石勒处死王衍相似。

奈绥宾战役解决了阿卜杜拉,曼苏尔哈里发的心病只剩下并波悉林,设法要除掉他。并波悉林同样不喜欢曼苏尔,意识到处境危险,决定尽快返回自己的老巢呼罗珊。这时,曼苏尔却不想放虎归山,任命他为叙利亚与埃及的总督,接替垮台的阿卜杜拉。并波悉林不予理睬,继续东行回呼罗珊。但曼苏尔已先行一步,任命并波悉林三大将中硕果仅存的阿布-达乌德为呼罗珊总督,并诏谕呼罗珊说,并波悉林已叛变,罪当处以极刑。呼罗珊的军民人等见此诏书后,便接受阿布-达乌德为总督。并波悉林无家可归,决定去伊拉克见哈里发,祈求哈里发的饶恕。曼苏尔终于逮到干掉并波悉林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755年2月13日,历数并波悉林杀害革命元老的罪状,将其虐杀。

至此,阿巴斯革命的三大功臣:并波悉林、阿布-萨拉麦、阿卜杜拉全部完蛋,除了远遁西班牙的倭马亚余脉,曼苏尔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全文完。

通宝推:澹泊敬诚,
家园 挑个小错

王子,keep this to yourself的意思是别说出去,不是说你办事我放心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原创】附录 年表

632,穆圣去世,弟子阿布伯克尔就任首任哈里发。

634,阿布伯克尔去世,欧麦尔就任第2任哈里发。

644,欧麦尔遇刺,奥斯曼被选为第3任哈里发。

651,唐高宗永徽2年,萨珊波斯末代皇帝伊嗣侯被杀,萨珊波斯灭亡。阿拉伯首次朝贡中国。

654,阿拉伯军首次渡过阿姆河,袭扰河中的撒马尔罕,旋即退到河西。

656,奥斯曼遇刺,阿里被拥立为哈里发。阿依莎、泰勒哈、左拜尔等人相继起兵反对阿里,穆斯林首次内战爆发。

657,唐灭西突厥,对中亚实行宗主统治。

661,阿里遇刺,正统哈里发时代结束,第一次内战结束。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

670,唐朝输掉大非川之战,放弃安西四镇。

680,穆阿维叶去世。阿里之子侯赛因前往伊拉克库法,企图与拥护者汇合,在卡尔巴拉被杀。穆斯林第二次内战爆发。侯赛因的异母弟穆罕默德-本-哈纳菲亚成为阿里家族的族长,开创什叶派之哈希姆派,成为哈希姆派的第4伊玛目。

683,穆阿维叶的远房堂弟麦尔旺一世就任哈里发,开创倭马亚王朝之麦尔旺支系,与盘踞麦加的反对派阿卜杜拉-本-左拜尔继续内战。

685,麦尔旺一世死,其子阿卜杜勒-麦立克即位,继续与阿卜杜拉-本-左拜尔内战。

692,倭马亚军队攻陷麦加,杀死阿卜杜拉,穆斯林第2次内战终于结束(680~692)。

700,穆罕默德-本-哈纳菲亚去世,其子阿布-哈希姆出任什叶派之哈西姆派第5伊玛目。

704,屈底波成为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大举渡过阿姆河征服河中。

708,苏禄成为西突厥突骑施可汗。

712,唐玄宗即位,大唐中兴。阿拉伯军攻占撒马尔罕。

715,屈底波谋反被杀,阿拉伯对中亚的征服暂停。

716,阿布-哈希姆死,由远房堂弟,穆圣叔叔阿巴斯的曾孙穆罕默德继任什叶派之哈西姆派第6伊玛目。从此哈西姆派伊玛目都由阿巴斯家族成员担任,本文改称哈西姆派为阿巴斯党。

720/21,波斯人布凯尔-本-马罕(Bukayr b. Māhān)加入阿巴斯党,成为哈阿巴斯党的顶梁柱。

731,突骑施苏禄可汗在撒马尔罕城下大破阿拉伯军。

734,唐朝与突骑施苏禄可汗反目,两国开战。阿拉伯帝国军官哈里斯在阿富汗东北部造反,与苏禄合作反对阿拉伯帝国。

737,苏禄与哈里斯的联军被阿拉伯政府军击破。

738,苏禄被杀,突骑施汗国事实灭亡。奈斯尔-伊本-赛雅尔出任最后一任倭马亚王朝的呼罗珊总督。

740,吐蕃嫁公主给小勃律,控制了小勃律,截断大唐与中亚的联系。

741/42,布凯尔-本-马罕买来奴隶并波悉林,送给阿巴斯党伊玛目的长子易卜拉欣。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上书,请求讨伐阿拉伯帝国。

742/43,穆罕默德死,长子易卜拉欣出任阿巴斯党第7伊玛目,积极从事颠覆倭马亚的活动。

743,最后一位倭马亚明君希沙木去世,阿拉伯帝国陷入全面内战。1年间换了3位短命哈里发。

744,哲齐赖总督,皇室远亲麦尔旺二世攻入首都大马士革做哈里发,随即迁都哈兰,引发叙利亚人不满,内战加剧。

744/45,布凯尔-本-马罕去世,临终向伊玛目易卜拉欣推荐女婿阿布-萨拉麦接替自己。

745,呼罗珊三股势力,总督奈斯尔、北人领袖哈里斯、南人头子朱大衣混战。

746,朱大衣杀哈里斯,控制木鹿,奈斯尔逃往尼沙普尔。并波悉林前往呼罗珊,出任阿巴斯党呼罗珊省委书记。

747-6-9,利用木鹿城中混战的机会,并波悉林公开布道,发动起义,阿巴斯革命正式爆发。阿巴斯党伊玛目易卜拉欣被捕,弟弟阿布-阿巴斯继任伊玛目。

748-1-27,并波悉林解放呼罗珊首府木鹿,取得阶段性胜利。阿巴斯军向西进军。

749,波斯人为主的阿巴斯军解放尼哈旺德,报了108年前被阿拉伯人战胜的仇。伊拉克地下党省委书记阿布萨拉麦发动起义,解放伊拉克首府库法。10月30日,阿布-阿巴斯在库法成为阿巴斯朝首任哈里发,阿巴斯朝建立。大唐夺取吐蕃石堡城。

750年1月,皇叔阿卜杜拉率领的阿巴斯军与麦尔旺二世率领的倭马亚军在萨卜河畔决战,倭马亚军失败。6月,阿卜杜拉屠杀倭马亚皇族。8月,末代倭马亚哈里发麦尔旺二世在埃及被杀,倭马亚王朝灭亡,历时89年。唐将高仙芝击破朅师,打通阿富汗的道路。高仙芝攻破石国,国王被俘获,在长安被杀。石国王子逃亡河中,请并波悉林出兵帮忙。

751,布哈拉的阿拉伯军官舍里克叛乱,被并波悉林手下大将齐雅德平定。趁舍里克叛乱之机,高仙芝在拔汗那国王的邀请下,率7万唐军西进,在怛逻斯河畔,遭遇齐雅德的大军,大败,仅剩数千人马逃回。

752/53,怛逻斯战役的胜利者齐雅德,被并波悉林杀死。

754,阿巴斯朝首任哈里发阿布-阿巴斯死,弟弟曼苏尔接班。叙利亚总督、皇叔阿卜杜拉反,被并波悉林平定。

755,并波悉林被曼苏尔杀死。阿巴斯革命三大功臣全部完蛋。

756,倭马亚王朝的王孙阿卜杜拉赫曼在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

家园 补充我看到的几个细节

1 曼苏尔似乎不是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的弟弟,而是他的庶兄;前引阿拉伯通史的介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当中,曼苏尔的母亲,是一个柏柏尔族的女奴;麦蒙的母亲,是一个波斯的女奴...”。二人生年都不是很确定,但一般的介绍,曼苏尔都要年长7-10岁,他因为母亲出身低而继承顺序靠后。

2 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死于天花(较为烈性的传染病),亡年不满四十,预立曼苏尔为继承人的打算类似赵匡胤忽悠赵光义;而且阿布-阿拔斯-萨法赫还隔代指定了二人共同的侄子-Isa ibn Musa(很奇怪,不是前任伊玛目易卜拉欣的儿子,而是他们兄弟Musa的儿子;难得 易卜拉欣、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没有合适的子嗣?)为再下一任接班人。Isa ibn Musa履行这一安排,在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去世时,直接支持了曼苏尔接班(当时曼苏尔在麦加,而Isa ibn Musa则是库法的长官),但曼苏尔活得很长,一般认为活了近70岁,所以在长期执政之后强迫Isa ibn Musa把继承权让给自己的儿子马赫迪,马赫迪执政后,同样强迫Isa ibn Musa放弃了继承权,783/784年,在马赫迪的儿子接班前一两年,Isa ibn Musa死掉了,不是被公开杀死的(是否死于谋害?)。

3 并波悉林和阿布-阿拔斯似乎还有点儿私交,革命胜利后,并波悉林帅呼罗珊革命同志赴麦加朝圣,阿布-阿拔斯让他和曼苏尔共同主持朝圣典礼,似乎位在曼苏尔之上,曼苏尔力劝阿布-阿拔斯当时就除掉并波悉林,总之阿布-阿拔斯拒绝了

家园 麦尔旺二世虽然被追杀全族,但居然还有幸存者

《诗歌集成》(Kitab al-Aghani)

阿拉伯古典诗歌汇集。又译《乐府诗集》。由艾布·法拉吉·伊斯法哈尼(Abu al-Faraj al-Isfahani,897~967)在阿勒颇用近50年时间搜集汇编成册。全部诗集共20卷,

诗集对每一支名曲的曲牌名称、调式特点、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以及流传过程等,都一一作了介绍,对于作曲者、填词者或演唱家的生平事迹也尽量作了交代。诗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化,以诗词歌赋为主,穿插以征战故事、宫廷趣闻、爱情传说或名人格言等。全书以大量篇幅描绘了阿拉伯人和早期穆斯林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它是研究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的珍贵文献,为历代文史学家重视和推崇。

此书作者艾布·法拉吉·伊斯法哈尼就是麦尔旺二世的直系后裔,他还把部分作品送到遥远的西班牙,当时正是后倭马亚王朝中兴的时期。他平静的在叙利亚一带生活了七十年,那时候阿拔斯人似乎对追剿倭马亚家族没有兴趣了

家园 我也见过曼苏尔年长于阿布阿巴斯的说法

1 我也见过曼苏尔年长于阿布阿巴斯的说法,但《塔巴里史》27卷中没有这种说法,《塔巴里史》的体例是在名人死后做个总结,说此人的母亲是谁,亡年多少等等,曼苏尔死在第29卷,我手头没有,不知道曼苏尔的寿命。阿拉伯人对生年、生日都不重视,穆圣这么大的人物,生年、生日都是个谜。阿布阿巴斯的享年,《塔巴里史》给了3种说法,《阿拉伯通史》只能模糊处理,说阿布阿巴斯终年30多岁。我按曼苏尔是阿布阿巴斯的弟弟的说法说,符合中国人兄终弟及的习惯。

2 指定第一、第二继承人是倭马亚王朝发明的惯例,阿巴斯朝沿用。阿布阿巴斯明确指定曼苏尔是继承人,侄子伊萨做曼苏尔的继承人,曼苏尔即位之后想立自己的儿子,伊萨就靠边站了。关于伊萨的结局,我手头没书,不清楚。

3 并波悉林兵多将广,功劳太大,对皇室也不尊重,曼苏尔2次去呼罗珊,遭到2次公开侮辱。并波悉林还是前任伊玛目易卜拉欣的人,不是阿布阿巴斯兄弟的嫡系,无论如何都要铲除,即使有私交也没用。阿布阿巴斯死得早,剪除功臣的工作交给能干的弟弟曼苏尔,曼苏尔做的很好,一家伙干掉阿卜杜拉、并波悉林,接着干掉正宗什叶派反抗,他才是阿巴斯朝的建立者,比赵光义强多了。

家园 我的意思是阿布-阿拔斯对如何除掉

并波悉林这个问题比曼苏尔更加慎重,可能和他们之间略有交情有一定关系,而曼苏尔和并波悉林直接冲突,下手就没有任何顾虑了。

相传并波悉林死前曾求告:“留下我,可以对付你的敌人”,而曼苏尔的回答是:“除了你,我没有更大的敌人”,您看到过这句话吗?

伊斯兰王朝兔死狗烹的情况堪比中国,法蒂玛王朝第一任哈里发赛义德·伊本·侯赛因,是传教师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发动起义从艾格莱卜王朝监狱里救出的,赛义德·伊本·侯赛因坐稳位置后,斩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

倭马亚家族的阿卜杜拉赫曼-本-穆阿维叶,得释奴白德尔之助,一路从巴勒斯坦辗转逃到休达,从此出发去征服西班牙,重建后倭马亚王朝,在和原来的省长决战之前,塞维利亚的也门人领袖阿布-萨巴哈,亲手为阿卜杜拉赫曼制作了后倭马亚王朝的第一面军旗。可是后来,阿卜杜拉赫曼杀死了阿布-萨巴哈;没收白德尔的全部财产,放逐。

一旦涉及到政治斗争,大家都没有人情味

家园 股沟图书了一下第28卷

股沟图书中有《塔巴里史》第28卷,虽然缺页严重,并波悉林之死前后的情节还算完整。

相传并波悉林死前曾求告:“留下我,可以对付你的敌人”,而曼苏尔的回答是:“除了你,我没有更大的敌人”,您看到过这句话吗?

我以前见过,不知道出处。今天发现来自第28卷40页。原文为:

as the fisrt blow struck him, Abu Muslim cried, "Commander of the Faithful, spare me for ur enemy's sword."

"May God not spare me if I do, " retorted Abu Ja'far, "for what enemy have I more treacherous than u ?"

阿拉伯人杀功臣不比中国人差,倭马亚王朝中期三大征服者,中亚征服者屈底波,巴基斯坦征服者卡西姆-本-穆罕默德,西班牙征服者穆萨, 2 个横死一个沦为乞丐。法蒂玛王朝的崛起,与阿巴斯革命很相似,都是先传教,再煽动起义,成功之后功臣被杀。法蒂玛王朝征服埃及的大将昭海尔,下场不明,估计不是善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