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文化生活角度杂谈毛泽东主义(引文) -- 龙眼

共:💬275 🌺3296 🌵18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蒋介石离开大陆后与毛泽东的“秘密交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6月 27日,杜鲁门以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区安全为由,公开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当时的蒋介石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以他自己的兵力,不可能守住台湾,因此,他希望美国第七舰队能长期停留在台湾海峡;另一方面,他也看出美国人有分裂中国的阴谋,杜鲁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只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因此,在美国人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之前和他商谈此事时,他没有同意,而且决定即使第七舰队撤离台湾,他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所以,6月 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仍为各国所公认,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不想成为千古罪人。“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上世纪 50年代末,在实行专制统治的国民党的眼皮下,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情况:台湾有些人,包括国民党内部一些人,也打出了民主选举的旗号,要竞选“总统”。原来,这背后有主张“台湾独立”的美国人在暗中支持。

  正当此时,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了这样的话:“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但凡在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十年、二十年会起变化,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

上世纪 50年代后期和 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这个人终于找到了,他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个有一定政治活动能力的文化人,过去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有密切接触,国共两党都把他视为上宾,他本人对国共两党也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按照蒋介石的旨意,蒋经国于上世纪 50年代中期两次找到曹聚仁。曹聚仁答应接受蒋介石的委托。

  曹聚仁于 1956年 7月到达北京。周恩来在听了曹介绍的蒋介石的意愿之后,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周恩来说,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祖国统一。对于台湾,“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10月 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曹聚仁,对国共第三次合作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打算。毛泽东表示: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中起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断了国共两党之间的联系。1967年 9月 7日,蒋介石在与日本首相佐藤谈话时说:美国由于不愿卷入中国“反攻大陆”的漩涡,“于是有两个中国的想法,借以苛安于一时。殊不知两个中国办法,是我所 绝对反对,而也不是中共所能接受,仅为一种幻想而已。”1974年元月中旬,南越当局趁中国“文化大革命”动乱之际,派军 舰入侵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海域,并派兵侵占甘泉、金银两岛,公然取下 岛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蒋介石当即指示台湾方面就南越侵犯西沙和南沙两群岛主权发表声明,指示该两群岛是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当时,有人请示蒋介石,问他是否出动军舰拦截“共军”驶过海峡南调的舰队时,他沉吟良久,只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呐!”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秘密找来已经从美国回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陈立夫和谈心切,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就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正当陈立夫积极努力寻求与大陆沟通之时,蒋介石却因病于 1975年 4月 5日去世。海峡两岸的再次沟通又中断了。

有了这个补充,大概能解释毛主席为什么会对蒋介石的去世感到很难过了

http://history.sina.com.cn/bk/jgcqs/2013-12-30/145365282_3.shtml

家园 外二篇 - 玉祥不祥、崇禧无喜、良帅放凉 - 已完成

上文讲到毛领袖能最后战胜蒋委员长、蒋总司令,首先是在理想的对决中,蒋的思想境界低于毛的思想境界,所以最终招致了蒋的失败。当然,如果仅仅据此就说明毛一定能战胜蒋也就未免太简单、太笼统了。最近借着毛领袖诞辰,河内河外又有很多网友把当年的三大战役搬出来,讨论到底是林彪本事大,还是粟裕、陈毅、刘伯承本事大。到底是辽沈战役功劳大?还是淮海战役功劳大?龙眼认为他们本事都很大,毛领袖手下的将领各个都是身经百战,当时的政治工作、谍报工作又都做的十分到位,胜利是必然的。但要说胜利的那么迅猛,三大战役能够全部完胜,这不但大大出乎蒋介石的预料,也出乎内战初期毛领袖和其他共军将领的预料。

中国的历史有时很宿命,往往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政权当初兴起的地方或因素,恰恰就是它后来覆亡时的地方或因素。比如汉朝的高祖刘邦当初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蜀地出发去偷袭项羽而战胜之,成就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但恰恰是这个蜀地,成了汉朝最后一个政权-蜀汉覆灭的地方。后来魏晋两朝都是最初起于篡位,而最后又被别人篡了位,真是天道好还。唐朝最初是成于李渊父子的藩镇军兴,但后来也衰落于藩镇的反叛,最后一代君主也是亡于藩镇诸侯之手。宋朝更是如有宿命,赵匡胤得天下于后周的孤儿寡母,最后南宋崖山一战惨败,宋将背着赵氏的孤儿寡母跳了海,时耶?运耶?命耶?元朝短命,胡虏无百年之运,从哪里来的又被赶回到了哪里去。明朝是农民起义领袖朱闯王打下的江山,最后又被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给推翻了。清朝就再清楚不过了,得于摄政王加孤儿寡母,也是失于摄政王加孤儿寡母;得于汉将叛变辅助,又失于汉兵汉将起义反正。

说了这么多,那么老蒋最初完胜得天下,后来完败失天下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一带地区。故事要从老蒋失去天下的关键一战:淮海战争,一直反溯到当年老蒋得天下的关键一战:中原大战。

有人说林彪辽沈战役的胜利开了一个好头,这确实是不假,但那毕竟那是在关外,只要有善于守城的傅作义集团顶住林的四野一段时间,后方又有蒋的几大中央军精锐接应,林是不容易入关的。所以国共大战的关键还要看淮海战役的结果。淮海战役的细节太多,说多了容易让网友犯困,简而言之就是这么一个大致过程,自从济南被共军攻克后,蒋感觉必须向徐州进一步收紧拳头,这样进可与共军主力拜开决战架势,退可以拱卫江淮地区,以支撑大半江山。但就在各路部队慌忙收缩的过程中,驻守在台儿庄一带的原西北军何基沣、张克侠所部突然阵前起义,将防区让给了共军,使其迅速穿过自己的防地,截断了蒋军的精锐部队-‘张灵甫放大版’的黄百韬兵团的归路,使其被围,危在旦夕;于是在蒋的死命督战下,黄维一堆兵团去救黄百韬,结果也被围困,也危在旦夕;于是又在蒋的死命督战下,杜聿明一堆兵团去救黄维,结果也被围困,也危在旦夕,一度杜聿明集团已经成功逃脱,但后来又是在蒋的死命督战下,杜聿明掉头想打个酱油,望一望黄维,结果一晃神又被围了,这下就再也跑不了,直到被彻底歼灭。

所以对于共军来说,淮海战役的直接发起是从何、张二部让出空档,使共军插入蒋军阵型而抓住胜机的。而对于国军来说,他们精心准备的徐蚌会战,是从何、张二部让出空档而开始崩溃的。所以军迷都清楚,这种两军精锐尽出,彼此都在积极调动,准备最后一决雌雄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一方出现空隙,那么让对方一旦抓住,失败是一定的,所剩的只是输多输少的问题。就是说何、张西北军旧部的突然投共是共军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的关键。另外,在淮海战场上后来还出现过其他的西北军旧部投共的事件,如廖运周所部在双堆集投共,极大地打击了黄维集团的士气。后来的宣传说廖运周、何基沣、张克侠都是中共地下党,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见,诸如先脱党后投党,仿佛有投机的嫌疑,这里就不必讨论了,但总之,在特务的监视下,要能拉得动自己的部队临阵投共,非要动员所部多数官兵不可。那么能成功投共,很大原因是当时西北军各部对蒋长期排斥异己,打压杂牌军的深切痛恨。而从蒋的国民党那边总结,则是每每痛批冯玉祥的西北军各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临阵变节的倒戈之徒。

在近代历史上,冯常被一些对立的军阀讥讽为“倒戈将军”,仿佛是谁和冯合作谁都会倒霉,成了‘玉祥不祥’。但客观讲,龙眼认为这和两大特殊情况有关系,一是因为冯部长期处于北方四战之地,腹背受敌,敌情又经常变化,导致冯部有时只能逢场作戏,谁势力大就拉拢谁,就投靠谁。二是冯有一定的社会理想,不愿意与一般封建军阀同流合污,所以一直在探索救国的真理,一会儿是旧礼教,一会儿是基督救世,一会儿是苏俄马列,摇摆不定,仿佛看上去很投机,那么他的下属们的文化思想就更是没有方向,徘徊无定;思想上的朝三暮四自然导致冯部很多人在行为上朝秦暮楚。

冯玉祥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军事指挥一般,但很善于练兵。所以手下的主力部队多骁勇善战。但在中原大战中,蒋恰恰就是利用了冯部手下的一些人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而收买之,而自己的部队当时还有革命理想武装,战斗力很强,所以在反复拉锯后击退了冯部对徐州的会攻,在战场上略占了优势。但风水轮流转,十几年后,还是因为冯部某些人马的反正,让蒋尝到了被出卖的滋味,但这次冯部出卖蒋不是被金钱美女,而是一部分因为被理想感召,一部分因为恨蒋的倾压歧视。

当时的冯玉祥本人则非常蹊跷,就在蒋总览指挥徐蚌会战的一个月前,即1948年9月5日,冯玉祥准备归国,却在途中被一场意外的火灾给熏死在了船上。后来有人分析,冯是死于美蒋特务的阴谋纵火和暗杀。不管当时是否有确凿的证据是蒋暗杀了冯,但据往日蒋惯于搞暗杀的恶例,无疑冯的旧部官兵会把对冯死的悲痛转移到对蒋的愤怒上,并且对自己的前途也充满疑惧。所以恰恰是蒋自己把冯和冯部的苦果种出来,然后自己在淮海战场上吃了下去。

还有一颗蒋自己种下的苦果,然后在淮海战场上不得不吃了下去的就是蒋桂关系,即蒋和白崇禧、李宗仁的关系。本来就龙眼的认识看,在各路军阀中,蒋介石是最应该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搞好关系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端的反共,始终的反共(到49年为止)。几次反共都是桂系为老蒋打先锋,从412,到围剿红军,到皖南事变,到抗战后的再次内战,都是白崇禧为蒋介石大打先锋。而白崇禧又确实能征惯战,几次反共都是斩获颇丰,几乎将共军赶入绝境。桂系的当家人李宗仁又为人大度宽厚,清正廉洁,按说蒋桂两系应该好合作,可恰恰是这两派,在民国时代是打得最热闹的,至少三次合作,夹杂三次对抗,兵戎相见,简直比国共之间还分分合合地更加热闹。

究其原因,老蒋总认为是李宗仁在背后使坏,别有用心地挑唆白崇禧不与蒋合作,李总想窃取他的领导权,桂系总想称雄全国。但问题是一切皆有因缘,怎么来的还要怎么去。当年国民党能北伐成功,除了大势上借助了苏俄和TG,更离不开李宗仁、白崇禧抓住了稍纵既逝的机会突入湖南,才吹响了北伐大进军的号角,把蓝图变成了施工作业。后来在北伐途中,两派更是精诚合作,没有李、白的鼎力相助,南昌、南京、徐州、龙潭,哪一仗蒋都拿不下来,早就被人赶回广东了,就其缘由,不就是因为桂系的李、白有进取中原的雄心或野心吗?不就是因为李宗仁这个所谓的老实憨厚之人也想过把总统瘾吗?不就是因为白崇禧这个人称小诸葛、战神的军事奇才也想过把总司令的瘾吗?这有罪吗?这有错吗?

要是蒋但凡有一点度量,向李、白保证自己先做一届总统,然后支持李宗仁选总统,再错开时间支持白崇禧当总司令,那么李、白肯定乐得屁颠颠的,为蒋鞍前马后奋勇剿共,扫平各路烟尘,而蒋继续当他的国民党总裁,其实也没吃什么亏。

而蒋不但不想让李宗仁当任何一届的民国总统,连李竞争副总统都十分痛恨,就因为白崇禧作为同为桂系的结义兄弟,帮助了李宗仁竞选民国副总统,惹得蒋介石免去了白崇禧国防部长的职务。本来面对共军大军压入中原,应该是找一个民国最有能力的顶级上将去统领中原,那么就非白崇禧莫属,可蒋又是出于同样的狭隘气度,竟然把中原腹地一分为二,徐蚌江淮一带交给草包但听话的刘峙,只把湖北华中一带交给名将白崇禧。而等国共开始分头调兵遣将了,老蒋才发现形势不对,于1948年10月30日招白崇禧来统领华东和华中全局,当时白还满心欢喜,一口答应,可后来晚上去了李宗仁和其他桂系将领的PARTY,第二天白就变卦了,说什么都不干这个华东和华中的联防司令了。后来传闻的原因很多,说又是李宗仁背后使阴招、下绊子,不让白赴任,好搞垮蒋,这样李、白和桂系就能坐收渔利,凭借长江和共军抗衡,从而划江而治,成为南北朝了。问题是白也有自己的判断,白将军是标准的职业军人,又积极反共,按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华中和华东的反共重担,但问题是他能指挥得了那帮黄埔系的骄兵悍将吗?他又能说服蒋介石不要干涉他的指挥吗?如果不能,万一失败了,他白崇禧能比杜聿明有更好的下场吗?

后来实际战场的风云变幻也证明白崇禧的决定对于他个人来说是幸运的,从10月31日国防会议上白拒绝出任徐蚌方面的剿总司令,到11月7日何基沣、张克侠就率众起义,使共军插入蒋军背后,截断黄百韬部归路,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后面廖运周的起义还等着呢。面临这种危局,不要说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就是诸葛亮本人来了也没办法应对。对白司令来讲最好的结局就是忍痛割肉,交替掩护,撤出徐州一带,转移到江淮一线。其实是败仗里的胜仗,但没有杜聿明的全军覆没,谁知道白崇禧的表现会是成功的呢?只要白不是象两年前大胜林彪那样再次大胜共军,就是白健生的败仗,那么蒋是不会放过这个借刀杀人的机会的。当年昆仑关战役就不是白指挥惨胜后被蒋申斥和免职吗?

白崇禧对蒋介石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只是没有完全放下个人的得失,但被蒋玩弄了很多年,玩弄了好几次,也就够白崇禧看清蒋的面目了。

淮海战役是共军对国民党军队决战决胜的关键战役。但之前的辽沈战役是TG胜利的最大前提和最大保障。TG能迅速取得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蒋介石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以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形势,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占天时,携胜利之威名;但毛的共产党占地理和人和,通过积极抗战而占据了中国腹地的广大国土和取得了当地的民心。相反,蒋军被日军打得抱头鼠窜,一路转进,被压缩在西南一隅。等日本一投降,蒋军虽然号称几百万,却处于极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再要从西南运兵到中原和东北就及其被动了,所以这时的兵力分配必须要有重点,不能‘撒芝麻’和‘摊大饼’,否则兵力再多也不敷使用,某个局部定然有相对薄弱的地方被共军利用,那么天时的优势就会被地理的劣势抵消掉。占天时的蒋军与占地理的共军对抗,必须要同时争取人和的因素才有胜算。这一点,当时的白崇禧就看得很清楚,他给蒋谋划的战略是把蒋军主力摆在长城以内,攥紧拳头,至少保证先在关内肃清共军,然后再出关与共军决战。

而关外是不是就一定是留给共军的大饼呢?也未必,另一位桂系巨头李宗仁则比白崇禧站得更高,提出了军事之外从政治高度解决东北的方案,就是把“良帅”-张学良放出来去经略东北,这绝对是一招妙手,可惜良帅被蒋始终扣留,这招妙棋被蒋介石自己给放凉了。

当年奉系的张氏父子经营东北是很得民心的,短短几十年就把大批中国人从内地运到东北开边,并积极建设,整饬匪患,大搞教育,使那里人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内地各省,这些功德很多东北人一直念念不忘,直到现在,东北的评书大家单田芳还有一部专门歌颂张氏父子的评书-‘乱世枭雄’流传世间。虽然,张少帅后来错误估计形势,错误估计日本人反复无常,精神分裂的民族性格,因放弃抵抗而丢掉东北,但后来幡然悔悟,发动西安兵谏,促蒋抗日,也是将功补过,功大于过,所以张学良在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抗日胜利后更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犯上谋变,扣押领袖,结果被国民党判刑,被蒋拘禁一段时间也说得过去,到抗战结束时,张已经被扣押将近十年。以民国的判例,好像很少有超过十年的刑期,所以既然1936年没有枪毙张,十年一过就应该释放张了,如果蒋介石要能法外施恩,拉拢一下张,就应该做个顺水人情,提前几年,在抗战结束前后释放张学良,推心以诚换来张少帅再次与蒋肝胆相照。要知道,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其实是被苏联和斯大林抛弃的孤儿,有受骗上当之感,加上以前中东路战败的仇恨,新仇旧恨使张对苏联肯定没有任何好感,为此对中共的感情就不好说了,而他扣留过蒋,蒋又没杀他,所以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上,张对蒋也是有亏的,如果蒋能推诚布公地善待张,以江湖方式义释张学良,来个二次结拜,一定能换来张的热血效忠,然后再给张一个东北最高行政长官的虚职,与中央军的少数部队一起回东北整饬人心,就能迅速安定东北的局面。

龙眼知道蒋介石忌惮的是怕放张回去是放虎归山,可两害相权求其次,如果蒋能理智一些,就会明白把张学良摆在东北,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又来个新奉系,东北再次出现割据。但如果关内的共军已经被国军悉数平定,难道还搞不定一个关外的张学良吗?难道局面会比当年二次北伐时还困难吗?要知道抗战以后的东北军已经所剩无几,并被分散到西北、西南等各处了。

东北地处荒蛮,人要生存必须抱团对外,所以那里的不少人很讲义气。张作霖之所以能以半土匪半乡团的江湖身份脱颖而出,靠的很大程度也是“局红管亮”-讲义气,得人心。当年中原大战,蒋介石以一打三,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死磕,最后四方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是靠着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而得来的天下,当然为此,张学良也占有了黄河以北的半壁江山,算是两人有福同享。后来张学良发生误判,在918时放弃抵抗,而蒋也没积极督促抗战,为此丢了东北,算是两人有难同当。后来因为抗日和剿共的问题发生争执,张学良情急之下扣留了蒋,但后来发现情况不妙,又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自投罗网,这样的事情也只有江湖义气很重的人才能干得出。当时以张的判断,就把他枪毙了也不为过,张自己就说:如果有自己的下属以西安事变的方式扣留他,他就一定把这个人枪毙了。所以张为西安事变付出的十年刑期,本不为过,但如果把人家一关就是几十年,实在太过分了,士可杀不可辱,如果当时回到南京,经过公审把张学良枪毙了也就算了,张学良也曾经断然处决过杨宇霆和常荫槐,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这一点上混江湖的人都清楚,痛快的一刀而死,也比不明不白地被关几十年要好些。

所以,抗战胜利之时是释放张学良回东北的最佳时机,如果诚如此,蒋介石不但可以极大地争取东北的民心,还能为他极大地节约大批的中央军精锐主力。试想如果廖耀湘的那个精锐的机动兵团,外加留守东北各处的中央军主力不是在东北,而是留在关内剿共,那么无论是放在山东,还是放在陕北,将会是什么局面?当时毛的战略就是做好了放弃关内一切根据地,只要占领东北就是胜利的方针。这就是高手之间初期交锋的局面,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以毛的战略是首先确保中共占领东北,关内能争则争,不是重点;而李宗仁、白崇禧的战略是国军首先确保关内通吃,同时放张学良回东北搅中共的局。所以,高手下棋的初期往往是各布各的局,各摆各的阵,到中局才开始对杀。这也是毛的抗日与冈村宁次的剿共的形势方针,不是毛不抗日,也不是冈村喜欢共军,而是先要各自发展,然后再中局对杀。

再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内战是按国共两边的高人策划的局面发展,会是什么样的中盘局面?蒋军会以绝对的主力肃清关内,而共军深入东北,与张学良为首的新老奉系,外加国民政府的人搅合到一起,那么东北会有多热闹?如果大家合作顺利,会是国民党、奉系占领东北的各个主要城市,而共产党占领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大家和平共处,利国利民。如果合作不顺利,两边开打。有张少帅的江湖大旗在,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伪军、地方武装和江湖人士投奔共军。这时蒋军主力可以携关内的胜利之势,出关助战。同时,东北的气候很不利于大股共军长期打游击,另外,又有苏联这个后方可以逃脱,不必死战求生。所以共军难逃从前抗联覆灭的老路,而蒋军又可以故伎重演,连剿共带剿奉,把张学良所剩不多的东北军也一并处理,把张调到中央当个政协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之类的虚职,也就彻底搞定中国的局面了。

可惜,蒋还就是蒋,一个有大略而无雄才的人,心胸太狭窄,没有江湖人士那种:怒时拔枪对射,喜时肝胆相照的豪爽之气,放不下自己的那点小自尊,最后失去了东北的人心,也就一路失败,从哈尔滨一路败退去了台湾。

通宝推:羊年大发,侧翼,
家园 就算是蒋有这个气度,他手下也不干啊

蒋有效的以黄埔生主军、二陈主党、戴笠等主特务,并且拉拢了一些留学知识分子参政(翁文灏、朱家骅皆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没两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翁最后做行政院长,替蒋背金圆券的黑锅,朱一度任国民党中执委秘书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是中统名义的头目),这样就形成了蒋的统治基团

这个KMT基团是很封闭的,尤其是下层的一些党棍,他们只有在“训政”的名义下,才能合法的把持政权,排斥社会其它各阶层的参与。二战结束后,KMT要行“宪政”了,不能再一 裁了,其它各团体也纷纷登场

蒋一度涉及一个方案,拉胡适参选总统,希望可以更好的拉到美国援助,而实行内阁负责制,自为行政院长(这时的蒋已经不象最初那样非最高官职了,他让林森当了十年的国民政府主席,自己做掌握实权的委员长),但是反对最厉害的反而是KMT党内的人物,蒋遂放弃了这一方案

桂系有自己的团队,所以蒋宁可把副总统的位置交给班底相对薄 的孙科,也不给李宗仁。事实上,李代理总统后,试图强逼蒋 流亡海外。所以蒋不可能和桂系基团精诚合作,至于冯系、西南军阀就更不必提了

家园 所以不要幻想蒋剿共胜利就能抗日了

‘攘外必先安内’这话很有琢磨,他可没说‘攘外必先剿共’,这安内的范围就大了去了,剿完共,蒋回头第一就要剿桂,然后是剿云,剿川,剿晋,剿西北,这么一路剿下来,日本人再在北边一路蚕食过来,收编被蒋剿跑剿怕的各路军阀,最后再来收拾蒋,中国就悬了。

家园 所以不要幻想蒋剿共胜利就能抗日了

‘攘外必先安内’这话很有琢磨,他可没说‘攘外必先剿共’,这安内的范围就大了去了,剿完共,蒋回头第一就要剿桂,然后是剿云,剿川,剿晋,剿西北,这么一路剿下来,日本人再在北边一路蚕食过来,收编被蒋剿跑剿怕的各路军阀,最后再来收拾蒋,中国就悬了。

家园 太长稍后再看,但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哪个重要?

我觉得还是辽沈。辽沈才是关键性的胜利。淮海虽然看上去更关键,但其实不过是个加速器(玩过拱猪没?)。因为辽沈百万大军入关,就形成了越女剑的优势(看过金庸小说吗?)。

另外,你说傅作义善于守城,但是天津不过29小时就破城了。

家园 龙眼回复:辽沈战役胜利的基础就是蒋把良帅放凉

我随便扯两句,结果引来龙眼兄的千字回复,而且因无法直接回帖而短信。龙眼兄的观点有许多让我很生气,但是这样的积极讨论态度还是值得赞赏的(但貌似也不够实事求是,要不然我何至于生气成那样,只是没时间与龙眼兄在网上死磕而已):

----------------------------------

因为又被人埋草无法发帖,所以发短信给你回复,如果黑翼兄愿意,可以贴出来供大家讨论。

辽沈战役的确是TG胜利的最大前提和最大保障。但TG能迅速取得辽沈战役辉煌胜利的基础是蒋介石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以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形势,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占天时,携胜利之威名;但毛的共产党占地理和人和,通过积极抗战而占据了中国腹地的广大国土和取得了当地的民心。相反,蒋军被日军打得抱头鼠窜,一路转进,被压缩在西南一隅。等日本一投降,蒋军虽然号称几百万,却处于极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再要从西南运兵到中原和东北就及其被动了,所以这时的兵力分配必须要有重点,不能‘撒芝麻’和‘摊大饼’,否则兵力再多也不敷使用,某个局部定然有相对薄弱的地方被共军利用,那么天时的优势就会被地理的劣势抵消掉。占天时的蒋军与占地理的共军对抗,必须要同时争取人和的因素才有胜算。这一点,当时白崇禧就看得很清楚,他给蒋谋划的战略是把蒋军主力摆在长城以内,攥紧拳头,至少保证先在关内肃清共军,然后再出关与共军决战。

而关外是不是就一定是留给共军的大饼呢?也未必,另一位桂系巨头李宗仁则比白崇禧站得更高,提出了军事之外从政治高度占领东北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良帅”-张学良放出来去经略东北,这绝对是一招妙手,可惜良帅被蒋始终扣留,这招妙棋被蒋介石自己给放凉了。

当年奉系的张氏父子经营东北是很得民心的,短短几十年就把大批中国人从内地运到东北开边,并积极建设,整饬匪患,大搞教育,使那里人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内地各省,这些功德很多东北人一直念念不忘,直到现在,东北的评书大家单田芳还有一部专门歌颂张氏父子的评书-乱世枭雄流传世间。虽然,张少帅后来错误估计形势,错误估计日本人反复无常,精神分裂的民族性格,因放弃抵抗而丢掉东北,但后来幡然悔悟,发动西安兵谏,促蒋抗日,也是将功补过,功大于过,所以张学良在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抗日胜利后更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犯上谋变,扣押领袖,结果被国民党判刑,被蒋拘禁一段时间也说得过去,到抗战结束时,张已经被扣押将近十年。以民国的判例,好像很少有超过十年的刑期,所以既然1936年没有枪毙张,十年一过就应该释放张了,如果蒋介石要能法外施恩,拉拢一下张,就应该做个顺水人情,提前几年,在抗战结束前后释放张学良,以推心以诚换来张少帅再次与蒋肝胆相照。要知道,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其实是被苏联和斯大林抛弃的孤儿,有受骗上当之感,加上以前中东路战败的仇恨,新仇旧恨使张对苏联肯定没有任何好感,为此对中共的感情就不好说了,而他扣留过蒋,蒋又没杀他,所以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上,张对蒋也是有亏的,如果蒋能推诚布公地善待张,以江湖方式义释张学良,一定能换来张的热血效忠,然后再给张一个东北最高行政长官的虚职,与中央军的少数部队一起回东北整饬人心,就能迅速安定东北的局面。

龙眼知道蒋介石忌惮的是怕放张回去是放虎归山,可两害相权求其次,如果蒋能理智一些,就会明白把张学良摆在东北,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又来个新奉系,东北再次出现割据。但如果关内的共军已经被国军悉数平定,难道还搞不定一个关外的张学良吗?难道局面会比当年二次北伐时还困难吗?要知道抗战以后的东北军已经所剩无几,并被分散到西北、西南等各处了。

实际上很多东北人很讲义气,张作霖之所以能以半土匪半乡团的江湖身份脱颖而出,靠的很大程度也是“局红管亮”-讲义气,才得的人心。当年中原大战,蒋介石以一打三,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死磕,最后四方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是靠着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而得来的天下,当然为此,张学良也占有了黄河以北的半壁江山,算是两人有福同享。后来张学良发生误判,在918时放弃抵抗,而蒋也没积极督促抗战,为此丢了东北,算是两人有难同当。后来因为抗日和剿共的问题发生争执,张学良情急之下扣留了蒋,但后来发现情况不妙,又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自投罗网,这样的事情也只有江湖义气很重的人才能干得出。当时以张的判断,就把他枪毙了也不为过,张自己就说:如果有自己的下属以西安事变的方式扣留他,他就一定把这个人枪毙了。所以张为西安事变付出的十年刑期,本不为过,但如果把人家一关就是几十年,实在太过分了,士可杀不可辱,如果当时回到南京,经过公审把张学良枪毙了也就算了,张学良也曾经断然处决过杨宇霆和常荫槐,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这一点上混江湖的人都清楚,痛快的一刀而死,也比不明不白地被关几十年要好些。

所以,抗战胜利之时是释放张学良回东北的最佳时机,如果诚如此,蒋介石不但可以极大地争取东北的民心,还能为他极大地节约大批的中央军精锐主力。试想如果廖耀湘的那个精锐的机动兵团,外加留守东北各处的中央军主力不是在东北,而是留在关内剿共,那么无论是放在山东,还是放在陕北,将会是什么局面?当时毛的战略就是做好了放弃关内一切根据地,只要占领东北就是胜利的方针。这就是高手之间初期交锋的局面,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以毛的战略是首先确保中共占领东北,关内能争则争;而李宗仁、白崇禧的战略是国军首先确保关内通吃,同时放张学良回东北搅中共的局。所以,高手下棋的初期往往是各布各的局,各摆各的阵,到中局才开始对杀。这也是毛的抗日与冈村宁次的剿共的形势方针,不是毛不抗日,也不是冈村喜欢共军,而是先要各自发展,然后再中局对杀。

再试想一下,如果按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内战是按国共两边的高人策划的局面发展,会是什么样的中盘局面?蒋军会以绝对的主力肃清关内,而共军深入东北,与张学良为首的新老奉系,外加国民政府的人搅合到一起,那么东北会多热闹?如果大家合作顺利,会是国民党、奉系占领东北的各个主要城市,而共产党占领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大家和平共处,利国利民。如果合作不顺利,两边开打。有张少帅的江湖大旗在,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伪军、地方武装和江湖人士投奔共军。这时蒋军主力可以携关内的胜利之势,出关助战。同时,东北的气候很不利于大股共军长期打游击,另外,又有苏联这个后方可以逃脱,不必死战以求生。所以共军难逃从前抗联覆灭的老路,而蒋军又可以故伎重演,连剿共带剿奉,把张学良所剩不多的东北军也一并处理,把张调到中央当个政协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之类的虚职,也就彻底搞定中国的局面了。

可惜,蒋还就是蒋,一个有大略而无雄才的人,心胸太狭窄,没有江湖人士那种:怒时拔枪对射,喜时肝胆相照的豪爽之气,放不下自己的那点小自尊,最后失去了东北的人心,也就一路失败,从哈尔滨一路败退去了台湾。

家园 这篇虽然忽发奇想,但是有些想当然了。

毛要独占东北,是想背靠苏联好乘凉,你这里啥也没提到苏联的作用,以为张学良去东北就能搞定共党,想法太单一。

张都10年没有打过仗了,派张和一些乌合之众去有什么用?林是共军战将第一,又有大批能争惯战的士兵,张一去,打2仗,就会投降林彪。46年底,东北就全部是我党的了,比后来的辽沈战役快多了。有西安事变的前科,张学良又一直跟我党拉拉扯扯,不清不楚。老蒋怎会放了张学良去东北呢?

忽发奇想当然了。

家园 龙眼的回复

股玩网友,看了你的评论,因为无法发贴,就发短信给你,你如果愿意,可以自己贴到你的评论下面,供大家继续讨论。

我的回复题目是:东北作为国共缓冲其实是很好的结果

股玩网友的评论与龙眼的观点并不冲突。龙眼并没说TG吃不下东北,只是说如果蒋的战略得当,应该先吃下关内所有地盘。当时TG的信心并不是很高,所谓:我要地不多,只要有你有我。TG就是要点地盘,要点武装,怕被象412那样给人吞了。这是TG进入中央政府搞宪政的大前提。

就是说,TG当时仅仅希望有一块自己的自留地,在那里保留党政军的完整建制,然后以第二党的身份到中央的国会里去和国民党搞宪政民主。当时从国际局势上讲,蒋介石已经与美苏都讲好价钱了,通过出让权益换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自己政府合法性的支持,蒋对苏联出让的权益很多很大,包括承认外蒙独立,保留苏联在东北的权益等,所以苏联不会全力支持TG夺取政权的,因为有当年李立三搞独立搞中国先导的例子在先,有毛在延安明搞王明暗搞独立的例子在后,斯大林也不敢断定TG夺权后就一定能得到比国民党政府更多的权益。从美国方面讲,也是不希望看到国民党一党独大,这样一不普世,二不利于控制中国。因此,当时美苏都希望给TG一块小自留地,然后鼓励TG积极参与中国的宪政政治,象欧洲那样搞议会民主。

所以TG占领东北某个局部地区并长期存在,是最符合美苏给国民党划定的政治势力版图的。因为其他地方的TG势力都和国民党的势力犬牙交错,阶级矛盾直接冲突,自然就会摩擦不断,只有东北是新近光复的土地,又地域辽阔,地广人稀,便于划分势力,各自划好地盘,一边TG搞土改,一边国民党搞土豪,谁也不碍谁的事,大不了地主用脚投票,农民也用脚投票,各奔前程,反正东北的荒地多的是。

另外,TG如果能背靠苏联自然会十分放心,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和后来国民党有台湾和美国当退路一样,围城缺一,人不死战。但要指望苏联全力援助TG去进关搞武装夺权,就意图太明显,属于主动破坏和平,打内战了,必然被中国多数人所反对,被美国一派的国际势力所不容许。加上老金马上就要发动韩战,美国要出兵朝鲜,那样TG就被国民党和联合国一派包围在东北亚一域了,地缘因素很不利。

同时,苏联也未必全力支持TG统一中国,除非先把毛搞倒,换上如王明、金日成那样的听话人士才有可能,否则,要是李立三、毛泽东那样的人当TG领袖,刚一夺权就逼着苏联归还外蒙、撤军东北、偿还领土,苏联又不能直接以国家利益来说破,这样的TG就比蒋介石难对付十倍了。斯大林不是列宁,没有那么大公无私,还要保住从蒋那里得到的利益呢。

而张学良在东北的作用本就不在军事方面,而是人心政治方面的号召力。林彪的大批东北官兵其实是伪满时期的伪军、警察、占山为王者、小股抗日武装的大杂烩,都是东北本地人,想投靠中央,但蒋不要这些人,嫌弃他们过去的背景,就被林收编改造了。但他们其实最怀念的是918以前张氏父子的奉系年代,那时候他们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所以如果有张少帅的大旗在,多数人就立刻会投到张少帅的大旗,林也就没有什么百万大军了,只能从关内调来全部的TG八路军来对付新奉军。当然,新奉军的战斗力肯定不如TG的全部八路军,但有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救中共于旦夕的情份在,TG应该不会对张学良赶尽杀绝,让别人骂自己背信弃义,所以局面很可能就是TG占领黑龙江、吉林等偏远的、未开发的农村地区,背靠苏联好乘凉,而张少帅的国民政府占领辽宁、热河全境和黑龙江、吉林几个大城市,这是双方在接收初期都能接受局面。

张学良本人对苏联从无好感,他和他老爹历来反苏,中东路炕苏让张损兵折将。当年奉系杀李大钊等人就是把他们当苏联的带路党杀掉的,而且是至国际公法于不顾,冲进苏联使馆抓的人。当时坚决要求处决李大钊的好象就有张少帅。后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和苏联没半点关系,相反斯大林得知后极端反对张学良的西安事变,不但阻止张学良的入党申请,还发动各路宣传机器大骂张是军阀,说扣蒋就是犯罪,对抗日不利,逼迫TG让张立即放蒋,把当时TG本已和张谈好的组建西北抗日联合政府,拥立张学良为抗日政府首脑的计划生生给搅黄了,张学良这才番然猛醒,亲自护送蒋回了南京。所以你说张学良会和苏联搞到一起去吗?恨得牙根发痒,恨不生食其肉还不多。

至于张学良在东北会不会和TG搞到一起,要看当时的TG会不会和苏联搞到一起,如果会,则必然是,TG的利益与张代表的新奉系,即国民政府的旗号下的东北地主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根本冲突,那么以张少帅的火爆脾气和断然手段,他在自己东北老家的地盘上会对TG客气吗?当然,如果两边开打,张学良肯定打不过TG的八路军,但政治上TG就极其被动了,又是背信弃义,又是破坏和平,国内外都不会支持,又处于从关内和南朝鲜方向的合围之下,苏联又不能撕破谈好的利益,全力支持TG,所以TG很难长期支撑。

至于最后的军事解决也对TG不利。TG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但如果国军从关内集中精锐来打,一路出关,一路海运到背后,TG只能两路正面迎击,那么国军就可以搞海、陆、空;马、步、坦,多兵种配合,发挥所长,TG又刚打完当地的新奉军,难以得到当地人民支持,两边交手,林彪必败,就只能再次跑到哈尔滨去了。

但以毛的审时度时,以那样的政治环境是不会冒然发难的。既然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地,TG放心了,又自认为社会主义得民心,那么TG最好的夺取道路就是议会斗争,于是就会在东北自己的一亩三地里大搞和平建设,与友邻的张氏国民政府和睦相处,竖立TG的良好形象,争取民众选票。诚如此,则是中国之福,民族之福,世界之福。

最后,正因为蒋要对TG赶尽杀绝,同时对其他地方派系也要赶尽杀绝,以实现他的假民主,真独裁的统治,在军事部署上就造成'狗揽八泡屎、哪泡都没按住",只揽住了台湾那一陀。

家园 龙眼适合去写小说,不适合研究历史

他研究毛思想也是如此,引申和自我联想太多。与其说他在宣传和鼓吹毛的思想,还不如说他在宣传和鼓吹自己的思想。现在网上的一个奇景就是,相当一部分毛左在不自觉地反毛,就如同本来想信基督结果跑去支持洪秀全了。

TG在东北的成功,归根到底要从TG自身特点去分析。TG最大的优势是组织严密,人才济济,执行力超强。1945年秋季TG出关时,不但派出了大量军事人员,更派出了大量的地方干部。单论进入东北的军事力量,TG从数量到质量都不比国民党强,但地方干部的素质和执行能力至少比国民党有数量级的优势。毛主席说过,大政方针确定后,干部队伍是关键。

国民党的老毛病就是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干部队伍不行,本来基础就不好,412时又自废了武功。抗战后别说派少帅去东北,就算把老帅张作霖刨出来也白扯,关键还是要有一整套团队,有一大批能干活的干部。所谓个人威望,忽悠一时也许还行,稍长一点儿时间就没用了,何况少帅能不能忽悠一时都是问题。

据家里的老辈人讲,抗战胜利东北出现权力真空,一时间社会秩序大乱,最突出的就是胡子横行。这些胡子,有的是真正的土匪,更多的是流氓、地痞。TG出关后,很快就把干部派到各地组织地方政权,后来更是把一些部队拆散去协助地方干部工作。地方政权建立后,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剿匪,恢复社会治安。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一工作迅速使TG赢得了民心。我记得一个资料上说过,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地区TG牺牲的地方干部有3万多人。这些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剿匪过程中牺牲的。

国民党的干部队伍数量、质量都不行,所以一直无法在东北农村建立起稳固的政权。政权建立不起来,连最基本的安全保护都无法为民众提供,自然不会有人跟你走。1946年初夏,TG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一路向北败退,国民党占领了大量地盘。但由于没有干部队伍,这些地盘尤其是农村根本掌握不住,只能有效控制一些较大的城镇和交通线。我看党史部门编订的当时辽西军分区(现在辽宁、吉林、内蒙交界一带)的资料。tg的地方干部1945年底到达东北开始工作,1946年初开始组织剿匪和春耕,夏天随部队向北撤退,到秋天就逐步回来组织秋收了。之后就开始土改,组织地方武装,开始源源不断提供粮食和兵员。1947年地方武装就能配合民主联军进行作战,或者独立对付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了。1948年夏天开始,大量的地方武装开始集中整编成野战军,秋冬季节就开赴辽沈战役前线了。

所谓新奉军,根本没影的事儿。张学良都跑了十五年了,还有几个老百姓记得他的。另外,张学良从来没建立起自己的队伍,918之前也不过是吃他爹的老本,靠着他爹的把兄弟们镇守四方。张学良即使真能把新奉军建立起来,后勤也是个大问题。美援中央军还不够分呢,他能捞到多少?建立不了地方政权,就没有钱粮,没有钱粮,不等打仗人就跑光了。

至于议会斗争之类的,就更没谱了。TG的确考虑过联合政府,可能也的确考虑过让步问题,但让步也是把大中城市让出来,不可能把农村交出来(交出来国民党也接不过去)。

总而言之,国民党要是从一开始就放任TG在东北发展,只会死得更快。要说稍微靠谱一点儿的战略,国民党还不如全力争夺和控制东北和长江以南,把华北一带让给TG。毕竟当时中国的主要工业都集中东北和长江以南,国民党控制了东北也更有利于要美援。当然,只要国民党改变不了干部队伍这一根本缺陷,失败就是早晚的事。

国民党后来能在台湾站住脚,除了感谢美国人之外,还要感谢日本人。鬼子认认真真地在台湾了搞了50年建设(当然是为了自己),地方治理结构已经成型了,国民党去了之后正好捡了个便宜,弥补了自己地方治理能力薄弱的短板,这应该算是后来国民党能把台湾搞得还不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宝推:Juventus,小白兔albert,三笑,王铁墩,京华烟云AMIP,文青,老树,
家园 道与术的区别。

不说少帅是不是真有那个号召力,是不是真就被光头感动的死心塌地跟着混。就算少帅真是玩命死心塌地跟着光头混,他要拿什么来对付TG的诉苦会?

解放战争的核心问题就是土改,这个是大道。GMD不搞土改妄图凭武力解决问题,这是逆天而行,失败是必然的。

所谓加速抢东北,怎么抢,不过是术而已,术再怎么折腾,最多也就是个三年还是五年的问题而已。

家园 这篇当宝推
家园 都神马年月了?还有“西沙战事紧”?

当时,有人请示蒋介石,问他是否出动军舰拦截“共军”驶过海峡南调的舰队时,他沉吟良久,只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呐!”

这个早已经被证明是谎言了,就不要再拿出来说事了。把“陈X林”换成“有人”,也增加不了可信度。

老蒋不能搞 台独,不是他有多高的民族主义情操,而是一旦台独,他的总统就当不成——世界上木有哪个国家让外国人当元首的。

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不能光看他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什么。在南越侵犯我国南海岛屿的时候,老蒋正在从军事上支持南越,如果在抗战时期,这种行为就是不折不扣的汉奸!

蒋的一生,都是把他的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幸好他失败了。

家园 我孤陋寡闻,请您指出证据来源

我这个帖子里面的说法,来源于

  《毛泽东与国民党人交往录》

  作者:聚生,张冰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原贴也有连接,虽然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是来自正规出版社的出版物

这个早已经被证明是谎言了

在南越侵犯我国南海岛屿的时候,老蒋正在从军事上支持南越

请指出您这两个说法的证据来源,我不是和您抬杠,就是觉得讨论历史问题,至少要说明证据出处,不然就和茶馆没有区别了。

家园 这个太扯了

至于最后的军事解决也对TG不利。TG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但如果国军从关内集中精锐来打,一路出关,一路海运到背后,TG只能两路正面迎击,那么国军就可以搞海、陆、空;马、步、坦,多兵种配合,发挥所长,TG又刚打完当地的新奉军,难以得到当地人民支持,两边交手,林彪必败,就只能再次跑到哈尔滨去了。

龙眼回复:辽沈战役胜利的基础就是蒋把良帅放凉

小张真的木有这么V5!

日本投降的时候,满洲国也没有多少军队(好像十几、二十几万吧?河里有人考证过,你可以找找),四野的百万大军,主题是东北的翻身农民。

小张去东北,结果只有两个:

一是败的更利索——他从来木有在军事上有任何建树,坐那么多年牢,木有自己的班底、木有起码的军事实践,他怎么可能指挥好美式装备的东北国军?组建政府,在1945年的东北,他有几个亲信?

二是直接投降TG,弄个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的闲职。

无论老张、小张当年在东北的口碑任何好,与TG的土改大杀器一比,都是渣!在TG的十万军队、十万干部的面前,小张根本就木有一丁点儿的机会,组建什么“新奉军”。所以你所谓的“TG又刚打完当地的新奉军,难以得到当地人民支持,两边交手,林彪必败”就是梦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