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肯定了,谁都知道迁都这事儿现在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但是减肥……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家园 大哈瑞老前辈写的很好很生活很幽默

但是看了也很悲哀,因为太祖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到现在是愈演愈烈。说实话我现在都有点理解,现在那帮搞路政的那帮孙子了,我有个同学也是公路单位的。不用他说我们平时看就知道了,有的路尼玛年年挖年年修,为啥呢?不干活财政哪有钱下拨,不下拨怎么捞点,他们捞多了吗?其实也就是个温饱加点奖金,真大头整条公路的投资方管理者拿去了,可以见陈良宇案件,现在这事也是一套产业链,投资方管理方施工方分级捞钱,政府呢GDP好看,政绩漂亮。这钱能不能省该不该省?太应该了,不该捞的把爪子砍掉,不该修的不修为国家省了多少钱,干不了活的滚蛋,为社会提供多少劳动力省了多少财政工资?可是啊改不了,现在有的人说推向市场,让私营来干。可是原来公共事务私营来干国内国外一桩桩一件件,干啥啥涨价,不是说好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吗?切身的感受还不如原来公家被骂的不敢涨价呢。不管花了多少钱收了多少费,好歹捞进个人腰包是犯法的,是倒霉地是要栽跟头帝(林帅语 )。现在一进个人腰包还要涨价,人还理直气壮,实在是让人愤愤不平

家园 怎么大于100的百分比都能出现?

第二个图第一个数168%怎么回事?

家园 没有什么特殊的,无非是关系较好的知青之间互相传阅罢了

至于张铁生的事情,跟读书无用论无关,只是当事人为了上大学,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对抗考试选拔的制度。手段是否合情合理可以讨论。如果张铁生真的认为读书无用,为什么还要求上大学?把张铁生为了上学而抵制选拔考试,简单化地表述成张铁生交白卷,然后据此暗示文革提倡读书无用,这个也歪曲得过份了点吧。

沈毅谈张铁生的两张考卷(一九七六年二月十日)

家园 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确实这么写的,原因估计

是高中招收了以往初中毕业生。

当年初中毕业了18.5万人,而高中招收了31.2万人,就得出这个奇怪的升学率数据。

家园 刷夜

吼吼

家园 至于这么生气吗?

楼主的帖子没看全,没注意到楼主是否真的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如果是真的,老成都说的也不为错,即便语气不善。

如果是真的,楼主也应该解释一下吧?作为看客没资格要求楼主解释,但作为想推销自己观点的楼主,解释还是有必要的。

据我了解,文革期间地主出身的也许会受到歧视,但只是歧视和障碍,该有的也会有,虽然来得可能艰苦点,毕竟这个政府不是剥削阶级的政府,不可能对他们优惠,也毕竟看出身也看个人是当时的主流,不可能没有出路。我父母所在单位(一个设计院)的一个部门主管就是地主出身,而且据我所知,那时的造反派是很多地主或者其他类似出身,文革初期造反派(非老红卫兵)很大一部分是此类人组成的。

如果楼主不对此进行解释,怕是主帖的某些牢骚就没有着处了。

家园 哈应学历史唯物主义。
家园 个例不代表整体

文革期间就是没啥书,除了少数,书都不出版了。78年以后编辑、出版了一批,那一拨书质量非常高。

至于读书无用论,其实没有宣传过。可惜人民群众一般都比较庸俗,一看大学不让上,中学毕业还要去当知青,读书风气相当不高。以我家为例,学历是两头高,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我也是大学生,叔叔婶婶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农村情况我不清楚。

家园 70年代的高中和后来的高中不能简单等同

我父亲是1970年代的老师,正好赶上大办教育那会儿。据我所知,70年代的高中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初中。

因为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所以70年代有一段时间把小学变成了5年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到了80年代初,又恢复到1960年代的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三年。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高中生短时间内大幅减少。

我父亲属于老三届,但高中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回乡之后当教师,最开始教小学,后来教中学,但实际上一直在一个学校教书。当时开办中学很简单,就是利用原来村小的校园,加盖点儿校舍,师资力量基本上也是原来的。我父亲因为是老三届,基础比较好,送到师范学校培训了三个月,回来就开始教中学了,顺便还解决公办教师身份问题。高中教育最普及的时期,应该不是文革时期,而是华国锋时期。到了80年代初,原来分散在各个村的中学,开始拆分为初中和高中,初中都集中到公社(乡)一级,高中集中到县一级,学制也恢复到1960年代的标准。

这是我家乡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代表性。

家园 有必要收藏一下!
家园 文革时大学不招生,科研不许做。

从1966年到1969年,全国各大学有四年完全不招生。中国的高等教育完全停顿。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各大学图书馆订购国内外学术期刊几乎全部停止,仅极少数单位可以订阅。各个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活动几乎完全停顿,文革初期没有人敢于组织学术交流和讲座,跟外国学者交流和里通外国几乎是等同的,谁要是不想活了,可以写一封信给外国同行联络一下。

从1970年起,清华北大等几个大学才开始恢复招生试点。1971年起各大学才恢复普遍招生,但不能从高中毕业生中招。1974年以后有个别的外国学者访问,听学术报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的,党员优先。1976年国内政治局面恶化,原本极其有限的学术活动又没有了。

文革期间中国的小学入学人数增长和恢复大学招生都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干预下才艰难促成的。搞教育的本身就属于“臭老九”,老师们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在文革那种黑白颠倒的理念下,教育质量能高吗?

家园 忍不住指出,您的题目还是误导

文革后6年还是招了很多大学生吧。您的帖子里也是这样说的,题目和表达的内容就不一致。也许几千年后,某位历史学家就只看到您的题目,就将此当成历史了。

至于大学生少招,而中小学教育大幅度增加,这是资源配置问题。文革前刘邓主政,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学校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学校。资源都为少数人倾斜。

毛要为低层老百姓利益说话,当然要向底层倾斜,所以在文革期间,才有教育医疗的普及,才有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高。才有以货币计算,相当于第三世界的经济,教育,人均寿命超过中等国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两种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很多人会以自身利益来看问题了,那也无法强求一致了。从国家角度来看,还是服务大多数,更能造成众志成城的局面,才能成为强大的国家,才有当时的美国总统不得不承认对中国封锁的失败,到中国登门求和。

现在倒是向精英倾斜,国内矛盾重重,精英们享受了更多的资源,却也在国内感到更大压力,而纷纷选择出逃,每年移民有多少?媒体上经常看到移民的讨论。每年维稳事件有多少?个人在所住城市就碰到多起。

个人很喜欢看您的大作,曾记得您也是干部子弟,印象中还是高干子弟,水平很高,至少写的文章非常有魅力,不也跑到大家拿的地方了。

家园 谣言?你经历过那个年代吗?

俺是70年春上入小学的,经历了所谓的教育普及,因为俺所在的小学就向大寨学习,办了“戴帽”初中班,就是说小学老师就地升级教初中,质量可想而知。本来还要办“戴帽”高中班,因76年文革结束而告吹。Dahurry说的不读书也是一点都不夸张,首先学校学不到东西,动不动整个星期或三天都在农场劳动,在校也常搞运动开大会小会,即使上课老师也不用心教、学生无心学。更重要的是因为破四旧,根本没有什么课外书可看,逼得俺这个天生的书虫能捧着批判孔老二的材料翻来覆去看几天——好歹上面有点历史知识,现在想来真可怜。

通宝推:让领导先走,daharry,
家园 花顶巴利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