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增发的货币去哪儿啦? -- 慧诚
今天早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假设我有了很多钱,我会用来买衣服,买鞋子,买吃的吗?
答案是不会,我可能存银行,投资,但是我不会拿来买更多的衣服。
曾经流传一个笑话:
等咱有了钱, 喝豆浆吃油条, 妈的想蘸白糖蘸白糖, 想蘸红糖蘸红糖。 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钱多并不导致消费的必然增加,无论你赚多少钱,还是只能喝一碗豆浆。日常消费大部分是刚性消费。所谓刚性消费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需求不受价格的影响,所谓不受价格影响的本质在于不受购买力影响。价格下降不会导致消费需求的成比例增加,同样的,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钱多了也不会导致需求的成比例增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为什么美国和日本的货币增发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美国从金融危机以来,不断的以各种方式QE,滥发美元。传统金融学会认为,美国必然会通胀,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还有第二种解释,就是美国的美元实际上发到国外去了,转嫁到国外去了。因此就没有了本国的通胀。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日本远远没有美国的转嫁能力,为什么日本印刷的日元没有导致通胀呢?甚至一直在通货紧缩的泥潭中,走不出来?
这就是传统货币金融学的一个误区:认为发行的货币一定会表现在消费品市场上。事实上,并非如此。
发达国家的日常消费品的消费数量是相对恒定的,因为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即使有更多的货币,也未见得会增加日常消费品。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增发货币,主要没有进入穷人的口袋,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日常消费能力没有增加。而是主要进入了大企业、金融系统和富人阶层。他们有了更多的钱,会去做什么?
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还是买两辆汽车,开一辆,撞一辆?
都不会,他们会把更多的钱用来买股票和投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日本的股市一路高歌猛进的原因。但是消费品,尤其是日用消费品价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某些奢侈品的价格可能会上升,但是这些都不在通货膨胀的统计范围之内。于是我们看到了与传统货币金融学相反的案例:货币增发,但是通货膨胀率很低。只有资产价格的上升。
上面所说的发达国家的状况,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国,就不一样。因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还没有饱和,老百姓对于提升日常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很高的期待和欲望。因此,一旦货币增发,老百姓就很容易获得更高的购买力,就一定会在市场上有所表现,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人员的工资收入的上涨也会直接表现在服务品的物价上(参见我的《从一碗热干面想到的》)。因此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增发货币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不少人从通货膨胀率倒推增发货币的情况,其实是不靠谱的。在不同的国情和货币流向下面,货币增发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简单的把这两个数据对等起来,会使我们看不清现实。
在《增发的货币去哪儿啦(一)》,我主要分析了美国和日本为什么货币增发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现在着重分析中国的货币增发会导致通货膨胀。
2008年中国增发了4万亿,这个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经济增长,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冲击,失业率没有升高,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但是也有其副作用,就是一段时间内,物价上涨较快,2009年到2011年,cpi的最高点在6.5%,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一时间对四万亿的批判声不绝于耳,认为四万亿祸国殃民的极端声音也不乏存在。但是,美国和日本的量化宽松,增发的钱比中国还多,为什么没有cpi大涨呢?美国的美元霸权暂且不论,日本为什么居然一边宽松,一边与通货紧缩做斗争?这是因为他们的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就业率提升缓慢,工资水平没有增加,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没有增强,因此cpi的涨幅很小。钱都到股市里面去了,所以两个国家的股市都是一路高歌猛进,屡创新高。
中国正相反,从2009年增发的钱主要进入实体经济,因此才会出现就业形势向好,沿海工厂即使涨工资也招不到人的情况。中国增发的钱直接进入的主要是“鉄公基”等基础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房地产,带动了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也在稳步推进。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在2008金融危机以后,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快速增加。
例如,2008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完全列举)
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为:960元/月、850元/月、780元/月、690元/月(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为全国最高水平);
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为:960元/月
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为:860元/月、770元/月、670元/月、580元/月、530元/月;
江苏省最低工资标准为:850元/月、700元/月、590元/月;
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为:820元;
山东省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620元/月、500元/月;
而在2013年,最低工资标准
浙江:1470
上海:1450
江苏 1320
山东 1240
与5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60%以上。这必然构成巨大的有效消费需求,而且主要进入日用消费品市场,也就是说正好是cpi纳入统计范围的商品。因此,如果说通货膨胀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过来它也说明了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在物价和收入问题上,最终的目标,一定是高收入,高物价。因此物价的合理上涨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下层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水平高于通胀的水平,这其实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10年前,一碗热干面卖1块钱,如果现在只卖2块钱,那么卖面的人收入怎么提高呢?中国最近这些年,收入增长最快的,就是重体力劳动者和技术型的工人,一个有技术的装修工月收入接近万元。底层劳动者的收入上涨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并不是坏事。
中国领导层目前对于通胀的容忍度是3.5%,但是在这个红线下,ppi却长期走低,经常低于0,也就是说,工业领域事实上是通货紧缩,这非常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通货紧缩,生意当然难做。中国应该适当提高通胀的容忍度,保证底层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只要收入增长水平超过通胀的水平,适度的通胀就并不可怕。
只是效果不一样
最低工资增加,都进了房东的腰包。
底层能花的活钱反而少了。
通胀还有抢劫养老储蓄的目的,穷人没有资产。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往往不是傻,而是人品问题。
还是那句话,人工最纯粹的指标是那什么来着,涨了吗?
呵呵。
F大师为中国穷苦人滴下了鳄鱼的眼泪,晶莹剔透,煞是好看。
我觉得你的回复不正确,你看看08年到现在城镇居民个人收入中位数就可以了,其他我觉得就是忽悠往脸上贴金的。
楼主我觉得视角比较独特,但是也可以说更接近事实,看看08年以后城市小汽车数量就知道了到底怎么回事,农村你可以看看农村的房子,农村人吃的你看不出来钱多钱少,就看房子。
您是新来的,慢慢就熟悉了。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