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赫克托耳说西藏 -- 赫克托尔
1264年,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北中国大局已定,改元为至元元年,【至元】二字是7年后定大元国号的前奏。忽必烈派八思巴、恰那多吉兄弟,以胜利者的姿态回藏,组建13万户,既是对西藏各地方势力的利益分配,也是对反忽必烈势力的清算。
1266年,第5任止贡派座主炯仁布齐多吉扎巴(1211—1255--1279)在位,此人是首任座主止贡巴的叔叔的儿子,由于第13任止贡座主被明永乐帝封为阐教王,我下文称止贡座主称为阐教王。5世阐教王炯仁布齐的前任,即第4世阐教王,是1世阐教王止贡巴的徒弟—京俄大师-扎巴炯乃(1175--1255)。
前文说过,止贡巴是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木竹巴大师的徒弟,1179年,1世阐教王止贡巴离开师父的丹萨提寺,创建止贡寺和止贡派,自立门户。1208年,丹萨提寺的教务产生纠纷,止贡巴与师兄、达隆派创始人达隆塘巴闹翻,止贡巴的徒弟、丹萨提寺所在的帕竹地方的朗家贵族出身的扎巴炯乃出面拉偏架,师伯达隆塘巴被气死,师父止贡巴也不管丹萨提寺的事了,从此扎巴炯乃做了丹萨提寺的座主,即朗氏家族的第1代丹萨提寺座主。永乐4年(1406),永乐帝册封扎巴炯乃的后人为阐化王,所以我称扎巴炯乃为1世阐化王。
1世止贡派阐教王、1世帕竹派阐化王本来是师徒,各自开宗立派,分据止贡寺、丹萨提寺。1234年,3世止贡阐教王去世,家族中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便从丹萨提寺将1世帕竹阐化王扎巴炯乃请到止贡寺做座主,所以扎巴炯乃身兼止贡、帕竹两大派的座主,阐化、阐教双王,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在西藏无出其右,萨迦派座主萨班、白教噶玛噶举派黑帽活佛噶玛拔希都得甘拜下风。1255年扎巴炯乃圆寂,阐教王家族的炯仁布齐多吉扎巴即位,做了5世阐教王,从此阐化、阐教两个系统永远的分开,但也看得出两派之间的关系极为友善和密切。
止贡派或止贡万户在蒙哥朝辉煌一时,1260年忽必烈上位,止贡派或阐教王被削弱,失去一些土地。5世阐教王派人到上都开平府告御状,八思巴则派首任本钦释迦桑布应诉,忽必烈偏袒八思巴的萨迦家族,后者胜诉。阐教王炯仁布齐憋了一肚子气,作为报复,与忽必烈的老仇人,同属白教的黑帽活佛噶玛拔希抱团取暖。《止贡法嗣》记载,当忽必烈惩罚追随蒙哥、阿里不哥的噶玛拔希时,炯仁布齐身佩六骨饰,骑着狮子来到噶玛拔希的住处上空,施法保护其修证拙火定,保住其性命。噶玛拔希出狱回藏,就来到止贡派的止贡寺,拜会炯仁布齐,向止贡寺僧众广为布施,在“在炯仁布齐尊前聆听息结派(希解派)的梦境修习等密法,彼此同心同德”。
1280年代,虽然忽必烈灭亡了南宋,面临的危机却有增无减。元帝国的西藏代理人萨迦派发生了内讧,前任本钦衮噶桑布公然对抗帝师八思巴,1280年,桑哥率领10万大军入藏平乱,虽然战事顺利,却也暴露了萨迦派的软弱无力。八思巴在衮噶桑布之乱平定前去世,年46岁,有史料说他被衮噶桑布毒死的,新任大元帝师2.1号答麻八喇饶乞达年仅13岁,根本无法管理西藏。东北方,成吉思汗的弟弟们东道诸王后代发动叛乱,以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孙子乃颜为首;西北方,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系联手叛乱,以窝阔台的孙子海都为首;忽必烈在越南、缅甸的战事旷日持久,靡费无数却毫无进展。元帝国财政吃紧,连年赤字,忽必烈启用桑哥改革、理财,招致一片骂声。
在止贡阐教王、帕竹阐教王看来,反抗萨迦帝师乃至彻底独立的机会来了。1280年,也就是萨迦派内讧,发生衮噶桑布之乱的那年,帕竹万户3世阐化王居尼巴仁钦多吉(bcu-gnyis-pa-rin-chen rdo-rje,1218--67—1280)去世,在位14年,他的弟子统称为【布朵】(spu-rtogs),法座由侄子中的最长者扎巴耶协(grags-pa-ye-shes,1240—1288年)继承,是为4世阐化王,其弟子称为【冬布】(ldol-bu),帕竹内部的布、冬之争即由此而来。
4世阐化王扎巴耶协时代的大元帝师有2位,一个是第3任大元帝师,八思巴的侄子2.1号答麻八喇饶乞达(1268--87),接班做帝师时年仅13岁,在京做了5年帝师返回西藏,1287年,20岁时暴死于朵康,即西康,无嗣,看着不像自然死亡。萨迦昆氏家族的八思巴一代早已死绝,第2代只有2个男丁,2.1、3.1,后者是八思巴异母弟弟的儿子,因为与2.1发生权力之争,被忽必烈流放到汉地,剥夺了昆氏家族成员的资格。2.1号死了,3.1流放,萨迦家族一时无人出任帝师,于是由八思巴的弟子耶协仁钦(ye-shes-rin-chen, 1248—1294年) —《元史》叫亦摄思连真,做第4任大元帝师。
4世阐化王扎巴耶协弟子【冬布】,支持阐化王把侄子、继承人那查扎勒哇(snag-tsha-brag-ble.ba),送到萨迦寺帝师手下学法,实际上是双方握手言和,共建和谐社会。此举遭到3世阐化王的弟子【布朵】的反对,除了反对阐化王与帝师和解之外,还在于3世、4世两代阐化王的弟子的权力之争。按伯侄相传的惯例,4世立侄子做继承人合理合法,但是如此则5世是3世的侄孙,与3世的关系更加疏远,3世阐化王的弟子的权益会更少,因此他们支持4世的弟弟,即3世的另一个侄子甲沃扎巴仁钦(1250—1289—1310, grags-pa-rin-chen)做继承人。
1288年,4世帕竹阐化王去世,其弟扎巴仁钦(grags-pa-rin-chen, 1250—1289—1310)在【布朵】的支持下,杀死前任指定的继承人,做了5世阐化王。这样一来,帝师亦摄思连真不干了,因为这是帕竹阐化王与帝师乃至大元朝廷的公然对抗,婶可忍叔不可忍。
下面的事,应该是帕竹阐化王和萨迦帝师的大战,事实却不是如此。跳出来与萨迦帝师兵戎相见的,却是貌似与此事无关的止贡阐教王。
藏文史料记载,早在1285年,8世止贡阐教王果瓦多吉耶协(1223—85--93)即位,便勾结来自堆霍尔的旭烈兀的9万蒙古军队入藏,与萨迦开战。同年,旭烈兀军攻占、焚毁萨迦的甲域寺,僧主遇害。战争持续到1290年,双方互有胜负,止贡阐教王的大臣扬言,要把全西藏变成止贡派的属民。
这些记载疑点颇多。首先要弄清堆霍尔是啥。霍尔(hor)可能来源于汉语的“胡”字,本来指西藏北方的游牧民,具体是哪个民族不一定,按西藏的地理,霍尔通常指新疆的回鹘人。藏文的“堆”(stod)字,本意是【上】,西藏的地形和汉地相似,西北高、东南低,例如最重要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是西北-东南流向,所以【堆】作为地名,泛指西藏西北部的阿里和阿里与新疆毗连的一带。堆霍尔放在一块,肯定是西藏西北部,阿里、新疆一带的蒙古人。至于旭烈兀,似乎是拖雷的儿子、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下文称之为旭烈兀-本-拖雷。因为旭烈兀是帕竹阐化王、止贡阐教王的施主,在西藏有着仅次于忽必烈的影响力。堆霍尔、旭烈兀放在一块,很容易被解析为旭烈兀在藏北的驻军,被止贡阐教王拉来,与忽必烈支持的萨迦帝师开战。
再深究一下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旭烈兀-本-拖雷与忽必烈的关系很好,在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的内战中,坚定支持忽必烈,之后蒙古帝国大混战,旭烈兀-本-拖雷及其后人都坚定的站在忽必烈一方,伊利汗一直对忽必烈称臣,甚至没有忽必烈的册封不敢称汗。其次,旭烈兀-本-拖雷去世于1265年,1285年在位的伊利汗是其孙子阿鲁浑-本-阿八哈-本-旭烈兀-本-拖雷(1284~1291在位),也是忽必烈的侄孙,对元朝一贯恭顺,伊利汗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和国防压力也很大,没空搀和西藏的事。第三,旭烈兀即使在西藏有驻军,也不可能有9万之多。
西藏史书《苯教源流》说,成吉思汗的次子为堆霍尔之王,因此堆霍尔是察合台汗国。此时察合台汗国依附于窝阔台汗海都,与元朝作战,那么此处的堆霍尔军,当为察合台、窝阔台联军。1285年,海都的叛军突进到新疆东部的火州(吐鲁番),围城半年之久。1289年,元朝被迫撤销斡端宣慰司都元帅府,南疆的斡端(和田)、可失哈儿(喀什)都落入海都之手。海都可以从新疆西部南下,沿着后世大策凌敦多布入藏的路线侵入西藏,与前藏的止贡万户,形成对后藏萨迦寺的东西夹击。
下一个问题是参与止贡之乱的旭烈兀是谁。旭烈兀(Hülegü)的含义我没查到,但它是个常见的蒙古名字,例如察合台汗国第2任可汗、察合台的孙子叫哈剌旭烈(Qara Hülegü, ?--1252),意为黑色的旭烈兀。在蒙元时代的中文中,音节【旭】,对应的发音是hü、he、ha等,例如《元史 卷203》说回回炮手亦思马因是西域旭烈人,旭烈是阿富汗名城赫拉特(Herat),明朝叫哈烈。蒙古人中叫旭烈兀的,中文写作别的名字的人很多,例如宗王曲烈鲁、曲列、曲而鲁,都可以肯定是旭烈兀的异写。尤其是《元史》记载,阔端有个儿子叫曲烈鲁/旭烈兀,我曾经怀疑参与止贡之乱的旭烈兀是这个曲烈鲁-本-阔端,经过与京华烟云的讨论,结论为不是,因为阔端的后人亲元朝,止贡之乱后还在元朝活得不错。
最终的结论是,与萨迦帝师作战的蒙古军是窝阔台、察合台联军,由西北叛王之首海都派出,带头大哥是个叫旭烈兀的蒙古贵族。
止贡阐教王勾结海都的蒙古军入藏,双方从1285年打到1290年,期间帕竹阐化王的座主之争,只是这场这场战争的插曲,或者说是帕竹政权内部的权力之争衍生的未来立国路线之争,究竟是投靠海都、倒向止贡阐教王对抗元朝和萨迦帝师,还是投靠元朝、倒向帝师对抗海都和老朋友老教友止贡阐教王。
1290年,止贡之乱越闹越大,《西藏王臣记》记载,萨迦本钦阿迦伦(ag-len)率领13万户联军对抗止贡、西蒙古联军。所谓13万户联军肯定不对,因为对手止贡也是13万户之一,最多12万户联军。为了增加胜算,阿迦伦向元朝廷求援。止贡之乱打了5年,元朝廷再也不能袖手旁观,由皇孙铁木儿不花率领元军入藏,帮助萨迦派平乱。
铁木儿不花是个常见的突厥语名字,帖木儿、铁木耳、铁木儿(temur)意为铁,不花(bugha)意为公牛或公鹿,例如蒙古名将怯的不花意为【好公牛】,铁木儿不花是铁牛,与李逵同名。
铁木儿不花的父亲奥鲁赤,是忽必烈的第7子,庶出,生于1250年左右,1269年被封为西平王,赐驼纽金镀银印,西平王府设在朵甘思地之算木多,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负责甘肃特别是青海的军政,在西藏事务上也有很大发言权。《汉藏史集》说奥鲁赤【受命管辖西土之事,驻于汉藏交界之处】。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有三巨头,萨迦帝师、萨迦白兰王、西平王。西平王份地的东面,是三哥、嫡出的安西王兼秦王忙哥剌。虽说忙哥剌的地位远高于奥鲁赤,但在西藏方向,得听奥鲁赤的。例如1275年,奥鲁赤率安西王忙哥剌、诸王只必帖木儿、驸马昌吉等征吐蕃。此次用兵与《汉藏史集》说的奥鲁赤【亦曾前来乌斯藏,多次镇压反叛】相符。
1278年,“一藩两印,两府并开”的忙哥剌暴死,据说是因为谋反被忽必烈杀掉的。从此奥鲁赤成了太子真金之外,最受忽必烈信重的皇子,世祖朝末期数次率军对抗察合台汗笃哇。奥鲁赤的4哥北平王那木罕,本来被忽必烈寄予厚望,去外蒙负责对阵叛王海都,居然被手下绑了送给海都做投名状,忽必烈的老脸都没地搁了。老5云南王忽哥赤,还不如4哥,1271年被手下毒死了,他的师父,八思巴的弟弟3号仁钦坚赞似乎也受牵连,1274年死在云南。老6爱牙赤似乎很不招忽必烈待见,1285年才获得银印,王号不明。
《元史 世祖本纪》记载,1287年1月,皇子奥鲁赤部曲饥,命大同路给六十日粮。考虑到西藏正在闹止贡之乱,而西藏又在奥鲁赤的管辖范围内,可能奥鲁赤已经派兵入藏参战,导致部民贫困。1290年,忽必烈大举出兵入藏帮助萨迦派,主帅是奥鲁赤之子、皇孙铁木儿不花—铁牛。铁木儿不花的生年不详,《元史 世祖本纪 卷14》记载:1286年6月,【皇孙铁木儿不花驻营亦奚不薛,其粮饷仰于西川,远且不便,徙驻重庆府。】亦奚不薛在贵州西北部,后世叫【水西】,水指乌江的支流鸭池河。蒙元征服水西之后,在此地设置亦奚不薛总管府。《水西安氏本末》记载,大约在1285年,【(忽必烈)命皇孙铁木儿不花驻营亦奚不薛,置牧厂于其地】,元朝在水西设置养马场,为元帝国生产军马,大概是用于运输的滇马,滇马很矮小,几乎不能做战马。
水西在云贵川交界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这位【皇孙铁木儿不花】肯定是西平王奥鲁赤的儿子铁木儿不花-本-奥鲁赤-本-忽必烈,由他1286年前后出镇西南,可估计他出生于1270年前后,此时还没有王号,只是皇孙,成宗朝1296年才被封为镇西武靖王,显然这个王号是用来彰显他的武功。《汉藏史集》说他也信萨迦派,【奥鲁赤之子铁木儿不花也服事萨迦大寺,做了许多利益教法之事】。1290年元军大举入藏,则他约20岁。奥鲁赤不亲自来,可能与西北战事正紧,需要一位得力皇子压阵有关。
史料中元军入藏之后的战争细节不多,《西藏王臣记》的注释说,两军在白莫塘血战,止贡不支溃败。白莫塘也叫八莫塘,今吉隆境内,距离中尼边界不远。《汉藏史集》说,元朝军队在萨迦寺军的帮助下,在甲吉孜门山下击溃西蒙古的军队。甲吉孜门山是萨迦西北部的一座大雪山名,是堆霍尔军队居位之处。总之战场在萨迦寺附近,萨迦方面是被动挨打的防守方。据《西藏教法史》,红教(宁玛派)的大法师,三素尔之一的素尔.释迦僧格做法,阿里地区下了一场超级大雪,3万西部蒙古军被掩埋在大雪之下。此役发生在1290—95年,堆霍尔军大败,止贡派的头目仁钦(rin chen)被俘、处死。
大战获胜之后,堆霍尔蒙古军被消灭或撤走。萨迦寺和元军对止贡进行大清算,萨迦本钦阿迦伦来到止贡寺,焚毁殿堂,包括止贡寺正殿。阿迦伦烧死1万多止贡僧人,《西藏王臣记》隐晦的说,【传有僧众万余,从天窗出,腾空而逝】。大军所经达布等处,于地界岩山之上,遍书阿迦伦名。后来阿迦伦赴元廷觐见,元仁宗爱育黎拨力八达封他为羊卓万户长职,自立门户了。1296年,元成宗封元军主将铁牛为镇西武靖王,表彰他入藏平乱的战功。
虽然遭到沉重打击,止贡派依然还有余力。《止贡法嗣》记载,止贡派的一位勇士将“谋乱者”(似乎指镇压止贡的军队)赶到汉地边区,将全部军人处死或驱散,再向忽必烈呈上措辞严厉的信函来示威。止贡派的一个大臣从阿里领来另一波蒙古军队,一举切断了元军、萨迦寺与元朝内地的联系,截断了元军的粮道,元军的处境十分危险。1295年,大元帝国的皇帝和帝师都在1年前换了人,皇帝是大元第2任皇帝、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1265—94~1307),帝师是第5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沃色,grags-pa-‘od-zer,1246—1294~1303年)。他俩都刚刚上台,希望见好就收。于是帝师出面向皇帝禀报实情,请求对止贡阐教王宽大处理,元成宗顺势饶恕止贡派,还给了大量财物,将乌斯藏1万户属民赐给止贡派,还下诏说:“要迅速修复止贡寺。”至此,止贡之乱彻底结束,止贡阐教王虽然遭到打击,却没有动摇根本,依然是最强的万户之一。
元朝对止贡阐教王的宽大处理,反映了西藏和中亚地区的各方实力对比。忽必烈晚年的战争很多,北方与东道、西道蒙古宗王内战,南方与缅甸、越南开战,东方与日本打仗,尤其以西北叛王海都最让忽必烈头疼。把地图放大一些,会发现蒙古帝国的内战的范围更大,伊利汗国与钦察汗国在高加索,与察合台汗国在呼罗珊也在打。1286年,海都攻占前蒙古帝国首都和林,与东北叛王乃颜遥相呼应,迫使老卖年糕的忽必烈最后一次亲征。忽必烈一直到死,都没解决海都。止贡之乱只是蒙古帝国大内战的战场之一,虽然海都吃了亏,但他极为顽强,一直在与元朝和伊利汗国斗智斗勇,成宗朝初期,海都依然在打西藏的主意,《元史 释老传》记载:【元贞(1295~97)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命祷于摩诃葛剌(Mahākāla)神,已而捷书果至】。1301年,海都才死去,蒙古大内战终于结束。
另一方面,止贡派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出奇兵切断元军粮道,元军有全军覆没之虞。迫使元成宗和帝师知难而退,在大家都有面子的前提下,大家各退一步,一天云彩散尽。元成宗反而要出钱拨民,资助止贡阐教王,防止他再做海都的内应。
至于被动卷入其中的帕竹阐化王,《汉藏史集》说:【这场战乱对帕竹派自己并没有多大损害,但萨迦与止贡之间打了很长时期】,帕竹派坐山观虎斗,在止贡之乱后成了最大赢家,实力稳步增长,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印象中历史上西藏几次完全被外族征服几乎都是蒙古族,汉族几乎对青藏高原的高原反应很畏惧,甚至59年入藏都几乎折损在高原反应下。为什么高原反应对草原民族的骑兵影响不大呢??
当年忽必烈率兵迂回西藏攻大理,死亡大半,不是打仗死的,而是各种疾病,水土不服死的,估计是各种高原病。
在改开之前,海拔低一截的青海,就有大把汉人,蒙古人,回回定居,藏人在青海根本不是老大。但西藏的非藏人还是极少的。
4000米以上,还是藏人牛,2,3000千米,各种族都没什么问题。
旭烈兀(带队前往西藏的堆霍尔大哥)有九万人马
桑哥带来七万蒙古军队入藏
元成宗顺势饶恕止贡派,还给了大量财物,将乌斯藏1万户属民赐给止贡派
阿迦伦烧死1万多止贡僧人
考虑到十三万户最多也就30万居民,现代西藏也不过281万人
上述的数字是否水分太大
small falcon小猎隼
但是考辨更费事,索性不管了,直接抄上,如果有人质疑我给出出处就行了。
看到过关于止贡之变的故事
忘啦出处了,说是到现在止贡寺还要在纪念日作法诅咒阿迦伦那一派,而且这边做法那边的庙里的钟会自动响,王子殿听过这个八卦吗
京华烟云说,元军获胜要感谢红教僧人的咒语,引来暴风雪,把堆霍尔军活埋了。止贡派现在还有,止贡寺的天葬台是西藏最富盛名的天葬台,没有之一。至于止贡派诅咒阿迦伦,我不知道了。
帕竹刚崛起时,帕竹、止贡联手对抗亲萨迦的蔡巴、亚桑、羊卓万户,羊卓就是阿加伦独立出去做万户长的万户。等到帕竹进一步强大起来,帕竹和止贡翻脸,事实上灭了止贡。所以说,止贡与萨迦、阿加伦的羊卓的关系,并非一直恶劣。
直贡寺和萨迦寺至今仍在相互诅咒,据说还颇为灵验:每当一方作法,另一方的头头们就会出现头疼脑热肚子痛,不仅如此,据说对方的火炉也会突然打翻,这就是俗称的“倒灶”吧。
作法埋葬霍尔军的,是宁玛派祖师,三素尔之一的素尔.释迦僧格。
另外,仁钦(rin chen)也不是霍尔王子,而是当时的直贡万户长。
濯浦巴·释迦僧格(1074~1134)
怎么一百六十年后还在做法?
直贡寺和萨迦寺 现在的宗派还没变吧,就是在黄教领导下的合法存在的“参政”教团
这些万户的具体名称说法很多,而且数量也可能不是十三个,但无论怎么划分,他们大多集中在卫藏地区,也就是西藏中部的拉萨、山南以及西部的日喀则。
按照元初人口普查估算,这十三万户大致有22,3000人,但这个结果不仅排除了占人口相当数量的牧民,也排除了在人口普查时躲过清点登记的一部分农民和大部分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