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发展目标的观察与思考(一)长期经济增长原理 -- 陈经
毛从58年10月开始,最早开会谈这个问题是11月2日郑州第一次会议,在比较全的毛泽东文集中,能找到7篇文章,反对浮夸共产风。
毛一直在和官僚们斗争,不是被蒙蔽,而是无法让官僚们相信这会出问题。你在这里又在假定,毛一句话,官僚们就该听从,实际上,当时有一段时间,官僚们都不让毛参加会议,参加了也不让发言,毛曾带着宪法要求发言。
可惜啊,100个使出这大杀器的人,有99个人是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还有1个呢,是装傻。
请教几个问题:
1、南宁会议是谁提议召开的?开会的初衷是什么?会议的成果是啥?
2、主席是一直不同意反冒进呢还是南宁会议突然袭击?为啥前面反反冒进没反成,南宁会议反成了?
3、总理、薄老他们是怎样反冒进的,地方及中央其他部门对反冒进态度怎样?
4、55、56、57经济指标如何?民主党派人士怎样评价的?
5、总理是什么时候提出辞职的?是南宁会议还是成都会议,或者这以后?
6、谁在反反冒进期间对总理、陈云地位觊觎?
产业生产率的发展基本是快于消费能力发展,同一产业正常运行支撑其运行所需的消费人群快速不断扩大,小国很快在产业低效率的时候就会面临生产过剩,而大国由于消费人口基数大,在效率高时才能面临生产过剩。所以生产力越发展,越是需要消费人群的庞大来支撑其产业运行和发展。所以建国后的第一人口大国是中国未来发展和完整工业体系发展所必须的和难得的。也是中国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的原因。
张苏玉的事儿吧?外链出处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角度的说法外链出处
至于你愿意相信哪一个,那是你的权利。但我是相信前一个的。
最不济去乞讨吧,谁见过乞丐被饿死的?
如何定义?你在基层呆过吗?能不能说说你见过的黑暗?
不过不能用轰动眼球或道德批判的角度来看,要了解其中的生存逻辑。
还是以为别人都和你一样的认识?
本人这一个三四线城市,房价最高6500 ,最低的都要3000(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要不交通很不方便。),工资。别的不说,就一个正式编制的学校老师,也就2300左右(一年下来平均)。餐厅的服务员大部分也就1000~1500左右。公交费用全程1元,至于其他衣食住,可以这样说,普通的消费品大部分比大城市还贵。至于便宜的,我还没看到。你能和我说下,10年如何买房?
从建国前后的人口数量变动,以及历史上看,只有在稳定盛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支持出现这种人口增长
抛出一大堆开放性问题,回答一个几千字,和实质关联不关联也没人知道
我来问几个具体几十字可以回答的问题:
反反冒进的时候,刘周公开检讨有没有?
后来毛着手纠偏的时候,那个省部级大员公开检讨了?
力度不同,当然效果不同。毛也不是一句顶一万句,这点我同意
周检讨很正常啊,又不是头一次。南宁会议不过20多人参加的小型工作会议,有啥了不起,高级领导几个没做过检讨?
关键不在谁做检讨,而在当时大家的是非判断和程序。
b
所以总理检讨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有人借机觊觎总理的地位。
至于其他高级干部,七千人大会上做检讨的少了,庐山会议前期也不少啊。
主席自己在给甘肃的信里公开检讨呢。
现在搞得,做个检讨多大委屈似的。啥叫批评与自我批评?
————————————————————————————
自我批评一下,刘在南宁会议上是做了自我批评的,对人民日报评论承担了责任。
只看了《刘年谱》和《刘传》,没去核对《毛传》,想当然了。
本质上说,朱镕基的做法和撒切尔的做法是类似的。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减少政府的负担,将这些负担都赶到市场上去自谋生路。当然,你收获的一方面是国家财政的好转和一些行政效率的提升。但损失的是:对于基层的把控,对于经济细节环节的调节能力。圣天子垂手而治,多理想的状态啊,但这种状态可能的最大问题就是是否可持续。胡人无百年运,虽说有清朝这个反例。但骨子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胡人无法将统治深入到基层。实际上不仅是胡人,任何朝代都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胡人的统治更多的会带来激烈的斗争环境,使得这种状况以最快的速度表现出来。对于管理者来说,选择一条更容易走的路显然是轻松的,但选择一个更困难的,需要更多努力的路是更值得钦佩的事情。主席在包产到户等问题上的看法很值得参照。如果极端的比喻一下,主席是要将党的组织深入到连队和乡村,而朱不过是等着劳苦大众们忍受不了压迫自发的反抗。当然可能现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所以还看不出来高下,过50年再比较可能会清楚多了。
可能对于一些经济学入门者会觉得市场会如何有效率的分配资源,这种更加理想的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发生。
现在资本家的喉舌们开始挖掘皮克提的人格缺陷,企图把他塑造成虐待老婆的疯子,传统套路了,不管有没有,先把他人格搞臭再说。资本家们最恐惧的还是commu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