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2 -- 桥上

共:💬4 🌺5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2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成十三年传》(p 0863)(08130303))(078)

以上是著名的《吕相绝秦书》之中的一小段,《吕相绝秦书》这篇文章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大论之一,不计标点符号也长达七百一十字,那时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多少人能写出或说出这样的长篇大论(说唱不算),所以《左传》作者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学习的样板。后世学者认为,秦人的《诅楚文》就是以此为样板的。

杨宽先生曾写道:

《诅楚文》的风格与“吕相绝秦书”相类,前人早已指出,看来确有所因袭,《左传》之类讲春秋史的书,当时已成为君臣的政治读物。(秦《诅楚文》所表演的“诅”的巫术)。

下面是郭沫若手书《诅楚文》全文(我也有WORD版全文,不计标点符号共三百一十八字,但有几个字无法显示,就不粘上来了),诸位可以把这个《诅楚文》与我下面两个帖子中会贴出来的《吕相绝秦书》对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上面那一小段《绝秦书》中,出现了三个成语,分别是“二三其德”(èr sān qí dé)、“唯利是视”(wéi lì shì shì)和“痛心疾首”(tòng xīn jí shǒu)。

“二三其德”(èr sān qí dé)意为动摇反覆,应是出自《诗经》的成语,《诗卫风氓》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高亨先生注得很有意思:“二三其德,三心两意,朝三暮四。”(《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4))。

“唯利是视”后来演变成常用成语“唯利是图”(wéi lì shì tú),意思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这句话在语法上值得说一下,这种“唯□是□”的句式是当时语法的常用格式,即在《绝秦书》中就还有一处“唯好是求”(《成十三年传》(p 0863)(08130303))(078),在整个《左传》中还有很多:

唯戮是闻”(《僖二十三年传》(p 0403)(05230402))(037),

唯力是视”(《僖二十四年传》(p 0414)(05240104))(038),

唯命是听”(《宣十二年传》(p 0718)(07120101))(066)、(《宣十五年传》(p 0760)(07150203))(061)、(《成二年传》(p 0796)(08020308))(069)、(《成十六年传》(p 0889)(08160513))(079)、(《成十八年传》(p 0906)(08180101))(077、083)、(《襄二十八年传》(p 1142)(09280801))(094)、(《昭二十五年传》(p 1465)(10250607))(116)、(《哀十四年传》(p 1686)(12140401))(139),

唯晋命是听”(《襄九年传》(p 0968)(09090503))(089),

唯命是从”(《昭十二年传》(p 1338)(10121101))(108),

唯子是听”(《定元年传》(p 1525)(11010201))(116),

唯子是从”(《哀六年传》(p 1637)(12060602))(137),

唯彊是从”(《襄九年传》(p 0971)(09090801))(083、089),

唯敌是求”(《宣十二年传》(p 0730)(07120204))(066),

唯吾子戎车是利”(《成二年传》(p 0796)(08020308))(069),

唯余马首是瞻”(《襄十四年传》(p 1008)(09140301))(100),

唯其宗室是暴”(《襄十七年传》(p 1031)(09170501))(093),

唯邻是卜”(《昭三年传》(p 1238)(10030305))(102),

唯躬是瘁”(《昭八年传》(p 1300)(10080101))(114、118),

唯礼是事”(《定八年传》(p 1566)(11080701))(131)。

这种格式的核心是“是”这个词,《说文》:“是,直也。从日、正。”而《汉语大字典》“是”字条则有:“代词:表示确指,把宾语提在谓语之前。如:惟你是问;惟命是听;惟利是图。”

这样的格式简洁有力,所以虽然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常规语法规范,但到了要强调某种意向时,还会以成语的形式不断出现。

至于“痛心疾首”,则是“痛于心”而且“疾于首”的意思,用在这里有点类似现在我们说你伤了我的心的意思,是说“秦”伤了那些“诸侯”的心,当然程度上要比现在我们说“伤心”严重。

那时的“疾”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病”的意思,王国维先生云:“疾之本字,象人亦下箸矢(腋下中箭)形,古多战事,人箸矢则疾矣。”(《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

这里的“亦”就是今天的“腋”,象形(指事:象一人平伸双臂,两点分别标指出此人的两腋),应该说即使经过长期的演化,原来的“形”还是很明显的。后来因为发音相似,就把这个“亦”借用去表示“也”和“又”之类抽象的意思,久而久之,原来“腋”的意思被湮没了,后人只好又造出一个形声字“腋”来表示原来“亦”的意思,把“亦”这个图像作为符号让了出去。

而那时的“病”则和我们现在的“病”意思不同,《说文》:“病,疾加也。”据我所见,《左传》中有多处“疾病”连言,其中的“病”都是“疾”加重了的意思。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

通宝推:mezhan,上古神兵,履虎尾,过堂风,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2附:吕相绝秦1

《成十一年传》:

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可质乎?”秦伯归而背晋成。((p 0854)(08110901))(078)

我的粗译:

秦国和晋国讲和了,两国君主准备在令狐会见。晋厉公先到了,但秦桓公不肯渡过黄河到晋国的地面上去,结果他在王城逗留了两天之后,派史颗渡河与晋厉公在河东盟誓,晋国则派了郤犨渡河与秦桓公在河西盟誓。于是范文子评论说:“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可质乎?”他是说:这样的盟誓还有什么意义?严肃的盟誓,就是交换“信”,而盟会的处所,就是“信”的第一步,连第一步都走不了,还怎么进一步交换呢?

秦桓公回去以后就背弃了与晋国的和约。

一些补充:

“齊”,简化字为“齐”,这里与“齋”(简化字为“斋”)字相通,是严肃、庄敬的意思,读音为zhāi。

“质”的本意是抵押,《说文》:“以物相贅。”

“王城”和“令狐”可说是隔黄河相望,之间就是著名的蒲津渡或者夏阳渡。

“令狐”(杨注:令狐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推测位置为:东经110.71,北纬35.12(令狐村)。

“王城”(杨注:王城当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推测位置为:东经110.13,北纬34.80(旧朝邑县东2.5公里,临晋)。

这个“王城”是大荔戎国之“王”的王城,这一支戎人一直占据“王城”一带,直到战国时期才为秦人所灭。而此时,大荔之戎大概是倾向于晋人的。

因此,范文子的评论并不一定公平,秦桓公走到了“王城”可说是已经远离了自己的根据地,再要他勉为其难渡过黄河就过分了,中立的会面地点至少应该是“王城”。

下面是秦、晋两国一些地点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此之前秦国的疆域曾经一直扩展到河东,所谓“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僖十五年传》(p 0351)(05150401))(037),“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僖十五年传》(p 0367)(05150805))(037)。但两年之后秦国就把这些地方归还给了晋国:“夏,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僖十七年传》(p 0372)(05170201))(037),不过秦国一直保有着武城。随后,秦国还攻取了梁和芮。

因此到十几年后“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文七年经》(p 0554)(06070006))(054)和“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文十二年经》(p 0586)(06120007))(057)的时候,秦国的疆域还能达到黄河西岸,大荔之戎应该也是秦的盟友,秦、晋两国的战场还在河东。在黄河以南方向,秦国甚至一直能打到原来虢国的旧地——“焦”——就是原来虢国的都城上阳。但又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晋国强大了起来,秦、晋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翻转,大荔之戎也倒向了晋国,两国的战场就到了河西了,甚至此时晋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了河西,晋人还能一直打到泾河以西。

————————————————————

《成十三年经》: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p 0859)(08130003))(078)

《成十三年传》:

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p 0860)(08130202))(078)

《成十三年经》: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p 0859)(08130005))(078)

我的粗译:

我们的主上成公和诸侯一起朝见了周天子,然后就跟从刘康公、成肃公会合了晋厉公一起去讨伐秦国。出征前,周天子派人在周王室的“社”那里颁赐祭祀的牲肉,成肃公(成子)接受这个赏赐时,态度不恭敬。刘康公(刘子)于是评论说:

我听说:“民”是接受了天与地之间的精华才产生出来的,这就是“命”。所以才有“动作礼义威仪”等各方面的规则,就是要确保不偏离这个“命”。能了解这一点的人会保持这个“命”,就有福气;了解不了的人只会败坏这个“命”,就有灾祸。所以“君子”就应努力遵循“礼”的规范,“小人”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要遵循“礼”最直接的就是要有一个恭敬的态度,要贡献“力”最直接的就是要勤勤恳恳。有恭敬的态度就能保持自己的“神”,勤勤恳恳就能守住自家的“业”。一国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在祭献时要奉上牲肉,到出征时要接受祭祀的牲肉,这都是“神之大节”。现在成子在这个“大节”上懈怠,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命”,他还回得来吗!

一些补充:

“民”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统治集团的下层,进而包括统治集团全体。所以这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姬”姓“周”家这个族群的自豪,是“受命于天”的另一个版本。而所谓的“君子”、“小人”,都是这个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

《成十三年传》: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p 0861)(08130301))(078)

我的粗译:

这年夏四月戊午,晋厉公派吕相前往秦国宣告两国绝交,吕相的说辞如下: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

吕相,魏锜之子魏相。魏锜亦称吕锜,故魏相亦称吕相。下文乃绝秦书,或由吕相执笔,或由吕相传递。其后秦作《诅楚文》,仿效此书。杜《注》云:“盖口宣己命”,恐不确。

如杨先生所注,“吕”和“魏”都是城邑名,也是采邑名,而且都用为吕相的“氏”名。但“吕”才是此人自己的采邑,“魏”则是此人原属家族的采邑及“氏”名,但此人及其父亲都不是“魏”家的嫡派,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后代也不能“合法”继承“魏”这个“氏”。 吕相之父魏锜得封“吕”为采邑,应该也同时成立了自己的分支家族(“氏”族),以“吕”为“氏”名。

魏锜三年后于鄢陵之战中“射(楚)共王中目”,随后即死于楚方神箭手养由基箭下,吕相此时应相当年轻。

“魏”(杨注:魏亦古国名,闵公元年晋献公灭魏者是也。据《方舆纪要》,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一名魏城,故魏国城也。魏,据《毛诗魏谱》,“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孔《疏》亦引《汾沮洳》“彼汾一曲”及《伐檀》“寘诸(之)河之干兮”以证之,则其地当在汾水之南,黄河之北,大概当今山西-芮城县至万荣县之间。),推测位置为:东经110.69,北纬34.72(芮城永乐宫周围古魏城。有遗址,近方形城,周长4500。春秋至战国早期:晋)。

“吕”(杨注:吕甥亦称瑕甥,亦并称为瑕吕饴甥,或称阴饴甥,盖吕(今山西省-霍县西)、瑕(今临猗县附近)、阴(今霍县东南)皆其采邑,饴则其人之名;甥,盖为晋侯之外甥,故或配名以称之,如鲁-富父终甥、宋-公子谷甥,或单称之,如邓三甥之类是也。说参梁履绳补释。十五年《传》杜《注》谓盖姓瑕吕名饴甥;顾炎武《补正》谓吕为氏,皆可商。“吕甥”,《晋世家》作“吕省”,盖异文。至郘钟则为魏氏器,说详王国维《观堂集林郘钟跋》。),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69,北纬36.56(霍州西三里)。

以下是著名的《吕相绝秦书》的上半部分。

————————————————————

《成十三年传》: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p 0861)(08130302))(078)

我的粗译:

当初我们的献公与你们的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zhòng)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去了齐国,惠公去了秦国。很不幸,献公也去世了。这时你们的穆公不忘旧德,让我们的惠公能够主持晋国的祭祀,可你们又不能好事做到底,反而在“韩”和我们开战。后来你们又后悔了,就支持了我们的文公,这是你们穆公的功劳。后来我们的文公身穿甲胄手执武器翻山越岭克服艰难险阻亲自去讨伐东方的诸侯,还召集了虞、夏、商、周各朝的后裔去秦国朝见,也算是报答了你们穆公当初的恩德了。

郑人在贵国的边界上挑衅,我们的文公亲自率领各家诸侯以及贵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可这时秦国的大夫也不和我寡君打招呼,就擅自和郑国举行了盟誓,各家诸侯都很愤怒,还是我们文公害怕矛盾激化,安抚了诸侯,秦师才能平安返回。这回我们对你们西边是有大恩的。

非常不幸,我们的文公也去世了,你们穆公用心险恶,不顾我们先君刚刚去世,认为我们襄公年幼可欺,窜犯我国的殽地,遮断我们和友好国家的交往,侵犯了我国的很多据点,还攻灭了我们的费滑(杨先生注:殄音忝,灭绝。殄灭,同义词连用。秦灭滑见僖三十三年《传》。费为滑国都城,费滑即滑国。),散离我兄弟(杨先生注:郑、滑与晋同为姬姓,兄弟之国。),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秦军全军覆灭)。但是我们还是想获得你们穆公的谅解,但你们穆公弗听,却勾结楚国阴谋对付我们。

上天保佑,此时楚国的成王死了,你们穆公才没能得逞。你们穆公和我们的襄公先后去世,你们接位的是康公,我国接位的是灵公。你们康公,那是我们的公主所生,可偏偏又要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杨先生注:据《尔雅释虫》,蝥为食苗根害虫,贼为食苗节害虫,此比喻危害国家之人。),以来荡摇我边疆(杨先生注:蝥贼指公子雍,此指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实则为晋派人往迎。见文六、七年《传》。)。于是我们举行了令狐之役,打败了你们。

康公还不知悔改,又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于是我们又举行了河曲之战。现在你方东道之不通,完全是因为康公拒绝我方好意造成的。

一些补充:

“费滑”(杨注:滑,姬姓,国于费,故一名费滑,见成十三年、襄十八年《传》,故城当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之缑氏镇。僖三十三年灭于秦,旋入晋,复又属周。余详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85,北纬34.59(府店与滑城村之间,有遗址,不规则形城,500—1500╳2500。春秋至汉)。

“令狐”(杨注:令狐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71,北纬35.12(令狐村)。

“河曲”(杨注:河曲,晋地,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黄河自此折而东,故曰河曲。),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31,北纬34.63(风陵渡)。

“涑川”(杨注:据《方舆纪要》,涑水城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北,当即此涑川。),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5,北纬34.9(永济市东北)。

“王官”(杨注:王官,据成十三年《吕相绝秦书》“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王官当近涑水,即《水经涑水注》所谓“涑水又西迳王官城北”者是也。当在今山西省-闻喜县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04,北纬35.19(王范乡)。

“羁马”(杨注:羁马,晋邑,据《太平寰宇记》,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三十六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3,北纬34.7(濒河,已湮)。

“戮力同心”(lù lì tóng xīn)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

通宝推:mezhan,履虎尾,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12附:吕相绝秦2

下面则是《吕相绝秦书》的下半部分。

《成十三年传》: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p 0863)(08130303))(078)

我的粗译:

等到主上(指秦桓公)接位,我们的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这回是不是能好好爱护我了呢!)”但主上您还是不愿和我们友好,反而趁着我们遭到狄人的侵扰,入我河县(杨注:刘文淇《疏证》谓河县疑是河曲之变文。),焚我箕、郜,糟蹋我们的庄稼,杀害我方边境上的居民,于是我们又举行了辅氏之聚(杨注:辅氏之聚即辅氏之战,战争要聚众,故战亦曰聚。)。

主上也后悔惹出这么多事,愿意得到两国的先君献公和穆公的庇佑,就派了伯车来吩咐我们的景公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说是要和我们景公一起增进友谊,减少猜忌,恢复过去的友好,维护前人建立的功业。

但是言誓未就,我们的景公不幸去世了,我寡君才与主上有令狐之会(令狐之会就是本篇开头两国君主的隔河相会),主上又心生恶念,背弃盟誓。白狄和主上同处一“州”(雍州,大体相当于今之陕西甘肃一带),是主上的仇讎,也是我们的姻亲,主上派人吩咐我们说:“吾与女(汝)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主上又有二心于狄,派人对他们说:“晋将伐女(汝)。”狄人虽然接受了主上的说辞,但很讨厌这种行为,就告诉了我们。

楚人厌恶主上的二三其德,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已经背弃了令狐之盟,派人来和我们结盟,准备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我虽然和晋国打交道,但什么对我有利我就会照什么去做。)’不穀恶其无成德,所以通报给你方,不能让那些反反复复的人得利。”

诸侯们全都知道了这些话,大家痛心疾首,一起来支持寡人。寡人和这些诸侯现在都等着主上给我们一个交代,我们只想与贵国交好。主上要是愿意照顾到这些诸侯的意愿,可怜寡人的处境,愿意莅临我们的盟会,则寡人之愿也,这样寡人和这些诸侯会很高兴能退兵,岂敢挑起战乱?主上要是不施大惠,寡人没有本事,也就不能说服各家诸侯退回去了。现在斗胆把这些都呈报给了主上的执事,请主上的执事斟酌怎样更有利。

一些补充:

“引领西望”(yǐn lǐng xī wàng),或者有人用为“引领而望”(yǐn lǐng ér wàng),也有人用为“引颈西望”(yǐn jìng xī wàng),也算是一个成语吧,当然这里的“引领”与现在的常用词“引领”无关,这里的“领”就是“颈”,脖子,“引领”是说伸长了脖子。

还有“言誓未就”(yán shì wèi jiù)应该也是某种成语。是“口血未干”的文雅版,都是形容盟誓完成不久(就背叛)。

“辅氏”(杨先生注:据《朝邑县志》,朝邑西北十三里有辅氏城,则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不足二十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13,北纬34.88(大荔县东步昌乡-小伏坡村)。

“箕”杨先生注:

箕,《汇纂》据杜《注》谓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南三十五里,顾炎武《补正》疑晋襄公时此箕城未为晋境。江永《考实》谓“此年狄伐晋,白狄也。白狄在西河,渡河而伐晋,箕地当近河。成十三年《传》云秦‘入我河县,焚我箕、郜’,是近河有箕。”因考证箕当在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旧有箕城是也。阎若璩又以箕在今山西-榆社县之箕城镇。从卜辞及周初铜器铭文考之,榆社南之箕城镇,恐是商及周初之箕,其字作“[上己下其]”,非此箕也。江永说较可信。(《僖三十三年经注》(p 0493)(05330008))(04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蒲县城在今县西南二里。隋大业初县治此。《志》云:县东北有故箕城,隋开皇初蒲县治也。大业二年,移于新城。唐武德初,复移于城东,即今治矣。”

据此,我颇疑“箕”就在今蒲县附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3,北纬36.43(堡子村)。

“郜”(杨先生注:郜,沈钦韩《地名补注》以为在今浮山县南,不确。或以为在今浮山县西。高士奇《地名考略》以为是“滨河之邑”,疑当距箕不远。),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5,北纬36.5(“箕”方向的河滨一带,马斗关渡口东岸)。

不过我还有些疑问,如果这里的“河县”就是“河曲”,则“箕”、“郜”似不当如此靠北,或亦为“河曲”附近的城邑。且当时“梁”和“芮”都已入于晋国,如果是在北方的“河县”(“芮”?)和“箕”、“郜”的话,由于已在所谓“碣石——龙门”农牧分界线以北,当时北方应主要是戎狄的势力范围,则“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这一军事行动恐怕也是以戎狄为主的。

杨伯峻先生还注意到《绝秦书》的口吻,指出:

此文称“寡君”三次,“我君”一次,似是使臣口吻,然而(后半部分之后半段,即下面所云的“后半截”)称“寡人”五次,又似是晋君口吻,此古人行文不严密处。马宗琏《补注》将此文分为两截,谓前半截自“昔逮我先公”至“寡君不敢顾昏姻”为吕相口吻,后半截自“君有二心于狄”至“实图利之”为吕相代晋厉公诘秦口吻,未必确。

下面再贴一遍秦、晋两国一些地点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从中可见两国之间势力的消长,例如,文二年晋国夺取了汪和彭衙,文十年梁和芮亦为晋国所有,到这时秦国的疆界应该已经离开了黄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且在渭河北岸洛河与泾河之间当时曾有一大片泽薮,大概是修了郑国渠以后才消失的,见下图(出自史念海 《河山集》 九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 100)《釋《禹貢》雍州“終南惇物”和“漆沮既從”——重读辛树帜先生《〈禹贡〉新解》后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此可见,很可能此时秦国的疆界已退到了泾河、渭河、潼关以西(武城以东)一线。

————————————————————

《成十三年传》: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鍼为右。孟献子曰:“晋帅乘(shèng)和,师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于师。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迓晋侯于新楚。((p 0865)(08130304))(078)

我的粗译: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导,繁体字为導,道的孳乳字)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驾驭指挥车),栾鍼为右。孟献子曰:“晋帅乘(shèng)和(“帅”代指将领,“乘”代指下级军人,所以这里是上下一心的意思),师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秦官职)女父。曹宣公卒于师。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迓(迎接)晋侯于新楚。

一些补充:

这一段基本上没什么可翻译的,所以我就没有翻译。只有个别字今天不太常用,加了一些注。我觉得《左传》有时候和现在的语言真是差别不大,我的体会是,如果有觉得不易懂的地方,大多是对词义不够熟悉。

“麻隧”(杨注:麻隧,秦地,《清一统志》以为在今陕西-泾阳县北,《方舆纪要》以为在泾阳县西南。疑《一统志》近是。),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8.8,北纬34.6(泾阳县北)。

“侯丽”(杨注:时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晋自东北向西南进军,济泾亦自东北向西南,候丽当在泾水南岸,或以为在今礼泉县境。),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8.5,北纬34.5(礼泉县东)。

“新楚”(杨注:新楚,秦地,当在陕西旧朝邑县境(朝邑今已并入大荔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1,北纬34.8(朝邑渡口——蒲津渡附近)。

————————————————————

《成十三年传》:

成肃公卒于瑕。((p 0866)(08130305))(078)

《成十四年经》:

秦伯卒。((p 0868)(08140007))(078)

《成十六年经》: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p 0877)(08160002))(078)

《成十六年传》:

夏四月,滕文公卒。((p 0879)(08160201))(078)

一些补充:

成肃公(成子)之死是本篇上一部分中刘康公(刘子)预言了的:“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结果成子虽没有死于战时,却死在了回家路上。

“瑕”(杨注:瑕,有数说,《中国历史地图集》谓在今山西省-芮城县南,江永《考实》疑即文十三年《传》晋大夫詹嘉之邑,则在今河南省-陕县南四十里。战国时属魏。《战国策》屡言焦、曲沃,知瑕即曲沃,灵宝县东南旧有曲沃镇。),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04,北纬34.68(灵宝-南曲沃)。

秦伯即秦桓公。杨伯峻先生注曰:

《经》未书名,高闶《春秋集注》云“史失其名”。但《春秋》此后于秦君之死,皆仅书“秦伯卒”,岂皆“史失其名”?

我觉得杨先生可能考虑的是由于“东道之不通”,秦国此后一直与鲁国并无“太史间交往”,所以有关秦国的消息均非来自秦国自身,也就不会按例出现秦君的名讳。

秦桓公死于那一战的第二年。

滕子就是滕文公,据上面的《春秋经》,滕文公参加了各家诸侯对秦国的讨伐,他死于那一战之后第四年。

通宝推:mezhan,履虎尾,
家园 好文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原来”唯利是图“出自这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