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死刑犯刘志军或名留青史 -- 渔儿漂漂
一则当年起点低,二则刘也太能干了点。三则与广深线全线几乎翻新不同,刘在沈大线上只是改造,证明这条路可行。而广深线全线改造,无数人在那里争论,甚至扯皮,时间大半都耗在扯皮上了。
果真“知识分子水平”就是高,看似要为人民服务,为一众市县百姓请命,实则高高在上,暗释冷箭。真正的草根永贵大叔和那些真正做实际工作的人就看不贯某理论家,“戴眼镜,夹皮包;能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向后跑”。
按照你的高见,高铁只有能包打天下,替代一切其它交通工具才叫好。那为什么不把高铁通到全国13亿老百姓每人的家中,如此才叫为人民服务。
经过很多黑高铁黑跨越的,还真没有见过这样黑法的。涨姿势了。
明明是众怒难犯,偏偏装成一副受害者的样子,真有你的。
忘情你这样炮轰公司领导,我只能说丧(gan)心(de)病(piao)狂(liang)!
刚才看了常识主义者给的链接,发现常识主义者的诡辩手法很象马克思。
高铁成功刘跨越起了关键作用,这和基层人员的辛勤工作并不矛盾,常识主义者试图利用基层的工作否定刘的领导贡献。这就好象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是财富源泉,否认资本和管理的贡献一样。这是完全违背常识的脑残劳动唯一价值论。
我对铁路的事不了解,就是借机会说说西西河的建设和风气问题。
个人感觉,得草过多而禁言和得草过多帖子不显示,这两个功能早该废除,因为很难搞清是不是一堆马甲在投草。如果不违反河规就不该禁言。
这还不如让老铁来判断靠谱,这种假民主还不如让老铁独裁呢。还有,西西河有@功能吗?我如果想@铁手, 他能看到吗?
还有,就是讨论问题说话的方式,西西河的特色不该是有趣有意,摆事实,讲道理吗?
诸如 “带着任务拿着编制经费下河”这种说话的方式,还是少用为好,社会上的媒体,有写软文,也有收保护费的。但是我觉得西西河的概率不大,西西河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舆论阵地,影响力非常有限,基本上就是河友自娱自乐罢了。我也不是说忘情,河里好多帖子,没三句话,就“你的XX坐到XX去了”,好象真有几只邪恶的幕后黑手在操纵着西西河似的。
当年,有些人批评鲁迅,就说迅哥一定是拿了苏俄的金卢布,才写那些批评文章的......
毛泽东可曾拿枪上战场拼刺刀?可谁能否认新中国建立毛泽东的功劳
我现在每次出行也经常做高铁。
以前上学时做绿皮车,奶奶个熊,中途经常要倒一次车,然后是经常没座位,要挤在厕所门口;或者扶着椅背站一晚上,人贴着人,那气味都不知怎么形容好。每次一下车,接触到新鲜空气,因为不适应气味的变化,几乎必吐一次,直到胃里吐绿水酸水。
现在解放了,忆苦思甜,感谢刘志军。不论如何,事是在人家手下做成的。如果我是core,第一个特赦他,为所有得益的人。
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忽略关键个人的因素。
与之对比的有两个产业:轿车与民用半导体。
现如今同样的高铁,广深比别的线路贵出好多
绿皮。http://ln.qq.com/a/20141013/005842.htm
在铁路还没有快速发展的年代里,绿皮车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随着中国铁路的不断发展,设备差、速度慢的绿皮车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一同消失的,还有乘坐绿皮车以后衣服上残留的金属和燃煤混合的特殊气味,以及从绿皮车能够打开的车窗向外望的感触。
2014年7月1日,中国铁路再一次调整运行图,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铁路最大幅度的一次调图。调图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330对,中国铁路大踏步地迈向高铁时代。
绿皮车
曾是中国铁路客运的主力,深绿色车身,最低廉的票价,给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皮车
客车外表涂装主色调为橘红色和白色相间。在21世纪初的中国铁路客车中,红皮车普遍为空调客车,经常用于快速列车、普快列车等旅客列车编组。
蓝皮车
客车外表涂装主色调为蓝色与白色相间,故名蓝皮车。25K型客车最具代表性。速度快、运行平稳。
白皮车
25K型客车的后继型号。2007年,中国铁路开始开行CRH动车组列车,其采用通体白色的涂装更符合“白皮车”的形象。时速从200公里至350公里不等。
都坐过,在哈尔滨到沈阳这一段。坐上哈大高铁,想起刘志军。
沈阳到漠河,一趟绿皮春运最多装了三千多人,烧了九百袋煤。
都说这趟极地列车一路穿越四季,从沈阳出发时还是花团锦簇,到达漠河时已是白雪皑皑。但早在开行初期,沈阳铁路部门就提出“天虽然最冷,但车要最暖”。于是,坐过2667次的旅客都知道,这是一趟名副其实的“火车”。
随着列车的北上,记者注意到,到达长春时车外温度已明显下降,而到达加格达奇时窗外的阿穆尔河已经结冰。
大兴安岭地区常年低寒,漠河最低气温曾达到-53℃。这对于列车是极度的考验,在漠河滴水成冰的环境下,乘务员的手无意握在铁把手上都会被冻住。所以2667次的最大特点就是车厢需要烧锅炉,最冷时一趟列车跑下来就要烧掉900多袋煤。
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
在20世纪80年代的官方语境里,火车代表着希望和力量。火车的形象不时在小学课本、人民币、挂历或政治宣传画里得到强化,最终凝固成工业精神的象征和写照。挥汗如雨的司炉工是劳模的常见形象,伸出半个身子手搭凉棚远眺的火车司机也成为开拓者的化身。就连时代的英雄——如欧阳海、周云成和戴碧蓉等,事迹也与火车相关。
自20世纪90年以来,铁路部门不断加大对客车的改造力度。每次铁路大提速,都要进行客车车辆更新、升级,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绿皮车逐渐由速度更快、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至21世纪初,红皮车(25G型客车)已成为新的中国铁路客车标准涂装,而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绿皮车开始渐行渐远。
戴眼镜,夹皮包;能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向后跑。跑改成撂(liao,一声)更押韵。东北话中的,挠杠子(闪人)、撂秆子(闪人),都是逃跑的意思。
戴眼镜,夹皮包;能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往后撂。
工业大城市距离太近不得不停靠。也没法把高铁站搞到郊区去,征地就征不起。。 所以才能做到二桃杀三士
汽车? 德国的一组统计数字是近乎每150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汽车相关产业。。。人核心技术怎么可能出卖。
刘有功劳没人否认。。。。
沈阳局不是俺滴~~~~
轿车要能自主发展,航空要做到民用干线大飞机上天,铁路做到京沪高铁通车
如今,孤独的高铁对着大地喊:
轿车———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想念你,
轿车回音:
我忙着跟外国车交配呢,别吵。。。
孤独的高铁对着天空喊:
大飞机———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想念你,
大飞机回音:
我TMD还在地上,还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