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仰天大笑就义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纵观古今,说到结义兄弟,我们看过听过太多的歃血为盟,斩鸡头烧黄纸,不能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之类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和誓言,也见识过无数次的兄弟反目,朋友背叛。
友情,这个神圣的词语已经被用的太滥太滥!
东汉末期,公元195年,广陵郡射阳县的臧洪、陈容用其大好头颅为后人正确的诠释了这两个字真正的涵义。
臧洪,字子源。因成绩优异,体貌堂堂而被举孝廉。那个时代,做官对外形是有要求的,任你学识再高,长的差强人意只能自求多福,庞统、张松求官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陶谦出任徐州刺史时,广罗人才,臧洪与琅邪赵昱、东莱刘繇、东海王朗一起被选任为县长,臧洪就任即丘县长。不久,他就辞官回到了家乡广陵。当时,广陵太守是张超,被袁绍奉之为兄的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
臧洪受张超聘为广陵府功曹始,这才开始了他可歌可泣注定名留青史的一生。
当时,董卓专权,废少帝刘辨改陈留王刘协为帝。一众诸侯恐惧董卓的权势、军力,无人敢于出头掠其锋芒。臧洪以大义名分劝说张超,让他率先打起匡扶汉室的大旗。张超被他说动,与他一起赶往陈留游说张邈。张邈很是好奇,说老弟啊,听说你在广陵,所有的政事都托付于他,这家伙到底是什么人啊。张超给了四个字的评语:海内奇士也!
张邈与臧洪一番长谈,为他折服。又把他介绍给兗州刘岱、豫州孔伷,臧洪一展苏秦张仪之舌,众诸侯纷纷叹服,奉他为上宾。于是,在酸枣这地方筑坛设盟,发誓赌咒: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连死于非命,断子绝孙的话都出来了。这样的盟约,还是挡不住众诸侯心怀异志、畏缩不前,不久,便粮尽四散了。
此次会盟,史称“酸枣会盟”,最先会盟的就是兗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五家,而率先倡议的是一个小小的功曹—臧洪。殊为可笑的是,五家诸侯,没有一个敢于出头担任盟主的,又是这小小的功曹臧洪登台宣读盟约。
首义之功,当在臧洪。
至于袁绍、袁术、曹操、韩馥、袁遗等人,都是后来加入的。
时隔不久,张超让臧洪去幽州联络刘虞,恰逢刘虞与公孙瓒打的不可开交,幽州道路被阻隔。臧洪留滞于道,在河间与袁绍结交,袁绍惯于笼络人才,特别是对臧洪这种名气闻达海内的,更是礼贤下士,马上推荐他为青州刺史。臧洪在青州两年,深得民心,原本盗贼四起的青州,百姓很快安居乐业。袁绍叹服其能,又让他担任东郡太守,治所设在东武阳。
兴平年间,曹操征徐州陶谦为父报仇,张邈与陈宫留守濮阳。吕布为西凉兵所逼,奔逃至此。张邈和陈宫这对猪脑子错判形势,居然叛曹操降吕布。曹操回军大破吕布,张邈随吕布转投刘备,留下弟弟张超护着族人、家属留守顿丘,旋即,曹操包围了顿丘。
最壮烈的故事就从这儿起打开了最绚丽的卷轴。
张超被困,感慨道:天下之大,能来救我的唯有臧洪一人耳。随从对曰:现在臧洪依附于袁绍,而袁绍此时正与曹操在蜜月期,臧洪一定不会在这个时候破坏这种曹袁这种友好关系的。
张超再一次对臧洪做出了评价:子源,天下义士也,必定不会忘记我的知遇之恩,只怕他收到袁绍的制约,来不及相救。
臧洪果然不负张超的知遇之恩,接到顿丘被围的消息,一面召集本部人马待命,一面光着脚大哭着去再三哀求袁绍发兵。袁绍也果然果断拒之。
顿丘城破,张超自杀,臧洪与袁绍决裂。
袁绍大怒,起大军围困臧洪东郡治所东武阳,围城一年之久也未攻下来,便让臧洪同乡陈琳一连写了两封信劝降。
臧洪在回信中言辞恳切,还是称袁绍为主人,怀念彼此的友情,感谢他的重用之恩。同时也直接点出了袁绍寡恩重刑,揽人才而不能用的心胸狭窄之处。
凭心而论,袁绍从大局出发,此时不与曹操兵戈相向是完全正确的,而臧洪此时全兄弟之义、报知遇之恩难道可以指责吗?也许,当时的臧洪已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
许多事,古难全。
袁绍见臧洪无降附之意,指挥部队猛攻东武阳。此时的东武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已经岌岌可危。臧洪对幕僚部将和城里的百姓说:洪于大义,不得不死。你们是无辜的,趁着敌军还未合围,带着妻子儿女四散而去吧。
众人感其恩义,宁可挖草根吃鼠肉也要与臧洪一起留下。内厨拿出仅剩的三斗米,要煮饭给臧洪吃,臧洪摆摆手,让他拿去熬粥分给全城的百姓。
城终于破了。袁军进了城,也惊呆了:八九千人相互依靠着含恨死去,竟无一人叛逃。
袁绍踌躇满志的坐立中军帐,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然后令手下人带上臧洪,喝道:臧洪,今日之事,你可服了?臧洪挺直腰杆答曰:我与张超乃是忠孝之义,与你则是朋友之情,忠孝之义与朋友之情孰轻孰重还需要我来分辨吗?现汉室衰微,奸雄四起,你不去维护汉室大义,却来残害忠良。可恨我力单势薄,不能号令天下人讨伐奸雄,你说什么服不服呢?
袁绍知道臧洪终不能为己所用,喝令推出去杀了。一代名臣陨落!
故事若到此结束,也不过是一个常见的义无反顾的故事。比如白门楼心高气傲的陈宫赴死,比如高顺终不肯背弃已经乞降的吕布,比如老臣终不肯事二主的张任。。。。。。
臧洪在东郡太守任上,有个叫陈容的同乡仰慕臧洪的为人,追随他做了东郡的郡丞。袁绍攻打东武阳时,陈容被派去与袁绍谈判,一直被扣在袁绍军中。此时,见袁绍欲杀臧洪,谏之:将军,你是要做大事的人,大事未成,奈何要杀害忠良?臧洪为了救援故主,何罪之有?袁绍恼羞成怒,又令手下人将陈容拖出去处死。
有幕僚劝道:陈容,你又不算臧洪的同伙,何以陪他共死?
陈容大义凛然道:宁可与臧洪同日而死,不愿与将军同日共生!遂慷慨就死。
对了,在这之前还有两位无名的烈士。
臧洪被围时,也是派人外出请救兵的。派出的是两位行军司马,向吕布求救。吕布是否来救援不得而知,但这两位无名的行军司马赶回东武阳时,城已破,袁军已入城。这两司马彼此对视了一眼,默默的整理好自己的盔甲、鞍具、行装,然后,举起战刀,催动战马,孤独的向数万袁军队伍发起了有去无回的冲锋。。。。。。
自古以来,很多英雄共同拥有着同一个名字:无名。
臧洪被困东武阳时,有个细节不得不说:城中缺粮,为鼓舞士气,臧洪杀妾给众人分食。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张巡。著史的人对此不仅无诟病,而且是以赞赏的口吻留于史籍。无他,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读史,不可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挑剔古人。
看完了臧洪传记,脑海里一直萦绕着那句著名的话: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历朝历代,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乏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道义为了心中的那份坚持,义无反顾的慨然赴死。
且把明朝士子杨慎那句震耳发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国家养士百五十年, 仗节死义,就在今日!
2014年9月12日
[ALIGN=CENTER][/ALIGN]
三国人物里,曹操的堂弟曹洪可谓是朵奇葩。
明朝大学者李贽在其历代人物评传《藏书》里曾对他这样评价:曹洪者,操之忠,汉之贼也。
是不是汉之贼且不去管他,李贽的历史观也不讨论,但李贽对曹洪忠贞不二的评价倒是中肯的。
“天下可以无洪,不可无君!”曹洪一出场,便让观众喝了头彩。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在荥阳与董卓将徐荣(这也是个牛人,先后打败了孙坚、曹操)大战而败,逃命中丢了战马,眼看着徐荣兵快追上他们了,曹洪跳下马,扶曹操上去,曹操不肯扔下曹洪,曹洪便说了这句后来无数人模仿的豪言壮语。
在东晋王嘉志怪小说《拾遗记》中,对这匹马的来历也有交代。说这匹马号“白鹄”( 鹄,天鹅也),奔行时四蹄御风,在汴水载着曹操和曹洪两人渡河而过,居然连毛都未打湿,这比罗贯中笔下的”的卢”跃涧还要神奇啊。还称有民谚:凭空虚跃,曹家白鹄。
曹操兵败后,曹洪自带家兵千余人会同扬州刺史陈温在庐江、丹阳等地招募士兵几千人充实到曹操的军队里,当时,几千士兵可是不小的数目。曹操对他一直重用厚赏,除了救命之恩,这募兵的功劳也是牢记在心的吧。
曹操攻打徐州,曹洪为先锋四处募集粮草;曹操回攻濮阳,曹洪又负责扫荡侧翼几个县。后来又单独领军讨伐荆州刘表,大胜而归,因战功一路晋升为校尉、将军、国明亭侯。
曹洪勇则勇矣,但其谋略不足,只堪为将不能为帅。
曹操和袁绍官渡对垒时,曹操听从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奇兵偷袭袁绍的屯粮之所乌巢,留下来坚守营垒的是曹洪和荀攸(一说为荀彧,荀攸的可能性大,当时的荀彧应该坐镇在许昌)。
当时,袁绍得知曹军偷袭粮道,手下大将张颌献策说要立即派兵援救看守乌巢的淳于琼,不然,淳于琼必然败亡,粮仓不保。但谋士郭图却献计要出重兵攻打曹操营垒,营垒已破,曹军必然不战而溃。张颌争辩道:曹军营垒坚固,大军偷袭乌巢,大营必然严加防范,急切间不可能攻下。但袁绍一直信任谋士轻武将,听从了郭图的建议,派出张颌、高览率重兵攻打曹营,只派出少量的轻骑援救乌巢。结果,曹操偷袭成功,一把火烧了乌巢的粮仓。张颌和高览见乌巢火起,而正面大营又久攻不下,正犹豫间,郭图诬陷张颌攻击不力,并对袁绍口出怨言的消息传来,张颌惧怕袁绍事后会推诿责任,诿过于己,于是,写了封书信到曹营请降。
曹洪接信,心中狐疑不决,又怕张颌行诈降计而大营不保,荀攸一言而决:张颌是因为献计不成,一怒而降,将军你有什么可怀疑的?曹洪这才开营门接受二人投降。
事后,曹操听说这事,估计也出了身汗,张颌属下可是袁绍精锐所在,不受其降等于纵虎归山,日后河北统一就没那么顺利了。
估计下面的这件事与受降张颌有关系。
刘备占据汉中之后,派张飞、马超、吴兰进军下辨,看守汉中门户。曹操派曹洪领军出征,又任命虎豹营宿卫统领曹休为骑都尉,参赞军事。临行时,曹操对曹休说:你名义上为参军,实际上是统帅。曹洪听说了以后,倒也有自知之明,将军事悉数委托于曹休,甘居将位。后来,听从曹休的意见,大破吴兰,斩了其部将任夔。
在其后的庆功宴上,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曹洪是个少读书的武人,打了胜仗,心里自然痛快,于是大摆酒宴,相邀同僚庆贺。酒席上为了渲染气氛,特意安排了几个女伎穿着很薄很露的衣服以脚踏鼓,博众人一笑,正在得意忘形的欢乐,一个书生站了出来,大声的呵斥了曹洪:男女有别,这是国之大节。焉有让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的?即使桀纣淫乱,也没到这地步啊!说完,拂袖而去。曹洪听了,赶忙让女伎们退下,满脸堆笑的恭请那书生回到位子上。
那书生叫杨阜,刚归顺曹操。他因抗击马超有功,被任命为武都太守。
曹洪至少不是一个蛮横不讲道理的武夫吧?
他跟司马懿也有段过节。
曹洪自知自己谋略不足,一直想为自己找个有本事的幕僚,找来找去,竟然找到了当时还未出仕的三国最强的牛人之一司马懿身上。这司马懿一生狡诈多变,见曹洪是个粗鄙的武夫,很是看他不起,但又不愿得罪这位位高权重的人,便使出了他最擅长的本事:装。这回他装的是个瘸子,杵着双拐见曹洪。曹洪心里气啊,跑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一听介绍,居然还有这样的人才被埋没啊,于是下令征召司马懿。司马懿也爽快,听说曹操征召他,把双拐一扔健步如飞的便去见曹操了。
估计曹洪见了司马懿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模拟大话西游至尊宝在牛魔王处见到紫霞仙子):
“你能来这里上班吗?”曹洪一脸的哀怨。
“我想,这是可以的吧!”司马懿一脸的无辜。
“那你的腿怎么办?”曹洪更加郁闷。
“痊愈了啊。”司马懿很真诚的看着曹洪。
曹洪仰面一口鲜血。。。。。。
曹洪最后是栽在他侄儿手里的。
说起来,矛盾起因倒也不是大事。曹丕那时候是东宫太子(曹操一生未称帝,此东宫太子为汉朝魏国太子),没财权,靠拨付的那些定例银子无法满足他交际需要。就在心里盘算,该找哪位财主求助呢?堂叔曹洪,他真的很有钱!
不知道曹洪的钱财到底来自何处,但他跟随曹操时已经很有钱了。牛马成群、私兵数千,到底是他担任蕲春县长所贪,还是个人经商所得,不得而知。曹操任司空时,曾出台了一项廉政制度,让地方官员评定官吏的资产,当时谯县县令(曹洪老家在谯县)评定曹洪资产等同于公侯家,曹操感慨道:“我家哪有曹洪家钱多啊。”
曹洪是大财主,又是曹丕的堂叔,曹丕自然就把借钱的事落到了曹洪头上。借多少呢,有史料上记载:百绢。大约20万钱,按当时的购买力推算,一匹骏马或者一千斤稻谷的的价格。
曹洪居然就回绝了。
曹洪到底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侄儿还是天性太吝啬?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吝啬。曹洪被免去死罪之后,上谢表批评自己:性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概括起来四个字:贪得无厌。“老惛倍贪”,年龄大了,更加贪婪。
曹丕这个人的度量一直不大,而且任意敢为。甄宓一事可见其性格。在攻占袁绍根基地邺城的时候,敢于跟他老子抢女人。曹操已经派兵进驻甄宓家,并说妄入者斩,曹丕照样闯了进去,抢了甄宓。甄宓做了皇后以后,曹丕迎新人忘旧人,甄宓牢骚了两句,被曹丕赐死。甄宓死后,曹丕知道弟弟曹植一直迷恋甄宓,故意把甄宓用过的枕头赐给曹植,说是留给他纪念。曹植怀抱枕头,失魂落魄一路飘到洛水边,一篇流传千古的《感甄赋》出炉。还有,曹丕嫉妒曹植的文采,逼他七步成诗。等等。
曹丕登基后,有次曹洪的僮仆犯了罪,曹丕以此借口把曹洪下了大狱,待罪问斩。群臣救之不得,只得搬出曹丕的生母卞太后。卞太后发狠了,斥责曹丕说:若非昔年你子廉叔相助相从,岂有你们今天!又对曹丕的皇后郭氏说:今日子廉若死,明天我就叫我儿废你。郭皇后又去苦苦哀求曹丕。曹丕架不住里外夹攻,免了曹洪的死罪,但没收了他全部家产,削去全部官职爵位。后来,又是卞太后求情,才发还了他的财产。
曹洪的谢表写的很有意思。“臣少不由道,过在人伦”如果前面没有这个“臣”字,我简直怀疑在批评曹丕少小失教,不尊长辈。“性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你花天酒地,缺财少资,存心想借钱不还,真是贪得无厌。“仰视天日,愧负灵神”,面对天地神灵,我不借钱给你你就判我死罪?你不觉得羞愧吗?。。。。。。
曹丕这件事做的不地道,大臣们觉得这样对待先帝功臣感到心寒。曹丕死后不久,明帝曹叡即位,给曹洪平反,授其骠骑将军职,爵乐城侯,邑千户。
太和六年薨,谥曰恭侯,配享曹庙。
为何谥号“恭”,就为那份谢表?
2014年9月25日
少时读三国听三国,一直心存疑惑:那糜竺本是巨富之人,家族势力不仅在徐州,就是九州大地也是能排上号的,怎么就能举家放弃一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跟随着当时丧家之犬似的刘备颠沛流离?刘备真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吗?
长大以后,才慢慢明白: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有一种东西叫大义道统,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叫毁家纡难救国存亡,叫为了理想甘愿献出生命。
这是种文化血液,已经浸润到我们的思想细胞里,时时刻刻着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让我们从有限的史料中分析糜竺这个人吧。
糜竺,字子仲,读书不显,家传技艺善骑善射。祖上就开始经商,资产过亿,有门客僮仆上万人。
东汉恒灵二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卖官鬻爵制度化的朝代。太常卿、光禄勋、中郎将、校尉这类二千石的官爵,只卖二千万。糜竺被陶谦征辟为别驾从事,年俸禄不过四百石左右。按照当时太平年景的物价,二千万相当于一百头耕牛。也就是说,按《后汉书》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花了近亿钱给自己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这个太尉就值五百头耕牛。
我们再来估算下糜竺的资产,门客僮仆上万人,仅此一项,按照当时的物价,就值三个多亿。平时这些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得花钱,还有田地、商铺这些不动产的价值,保守的估计,糜竺家族资产至少在十个亿之上。
有如此庞大的资产,养一支军队自保,买一个官爵光宗耀祖,干什么不可以?可他还是接受的陶谦的征辟,担任刺史府的一个年俸禄四百石别驾从事。
大约就是在这期间,糜竺与刘备发生了交集。
陶谦死后,糜竺、陈登一干人等到小沛迎接刘备接管了徐州。
这里,史料上有些矛盾之处。《魏书》上说,陶谦兵败,逃回了老家丹阳,次年惊惧而死。而《蜀书》上说,陶谦病死在下邳,死前遗命,让糜竺等移交刺史府的权利给刘备。不管怎么说吧,陶谦在徐州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徐州众人没让他子承父业就是明证。
刘备入主徐州,不久袁术来攻,刘备、关羽率军外出同袁术作战,留张飞守下邳。陶谦的老部下丹阳人曹豹投靠吕布,引吕布攻进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儿。刘备回军,兵少将寡,只得屯于广陵海西,一蹶不振。
这时候,陈珪、陈登父子大概考虑到家族利益,至少表面上依附了吕布。而糜竺目光如炬,看出来吕布不足以扶持,将自己僮仆两千人,还有大量的财物资助了困境中的刘备,不仅如此,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就是死在长坂坡的那位糜夫人。
这对当时的刘备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所以史料上说刘备“于时困匮,赖此复振”。糜竺后来除了游说刘表,让刘备有一安身之地之外,再无其他功绩。但他在蜀国,安享安汉将军的高官厚禄,待遇超过孙乾、简雍,大概就与此次雪中送炭有关。
糜竺为何会全力支持刘备?
有种主流观点,糜竺在赌博。按现在的话说,他在政治投机。糜竺是商人嘛!从当时刘备的处境上说,这种说法最站不住脚。当时可下注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占据优良地理位置又与鲜卑匈奴有着依存关系的公孙瓒,比如已立足江东并且和徐州士人一直保持良好关系的孙策,比如以讨董盟主自居又有四世五公背景的袁绍,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当时的大世家荀家就曾这样赌过,朝廷处有人,曹操处有人,袁绍处还是有人。
有人说了,赌刘备,是因为皇室血统,中山靖王之后啊。这说法,更不靠谱!要知道,刘邦建立汉朝,子子孙孙开枝散叶,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皇亲国戚。这种跟汉天子隔了八代的关系,只能拿来糊弄愚民百姓,而不是像糜竺这样商道四通八达,整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商人。
更何况,糜竺根本犯不着去赌这种前途未卜的命运。前面说了,他完全可以用金钱买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政治投机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好吧,那种持刘备王霸之气一发,糜竺纳头便拜观点的,我只能说,你中罗贯中老先生的毒太深了!是,刘备一生可圈可点的优点着实不少。比如擅长礼贤下士笼络人心,比如天生的演说表演才能,比如遇到挫折百折不回的勇气,等等。这些都是糜竺选择他一生侍奉为主的原因,但,不是主因。糜竺不是那种身无长物混迹乡里或者占山为王的草寇、豪强,也不是整日苦读诗书,一肚子学问不知道卖给谁家的潦倒书生。他是商人,有着超凡眼光的商人!
糜竺也不在乎官职。如果说买官这件事有违自身操守的话,后来,曹操举荐他为嬴郡太守,其弟糜芳为彭城国相,两人都坚辞不就。
就这样散尽家财,遣散僮仆,放弃基业,跟随着刘备浪迹天涯,过上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只能是一种解释了,也是有气节的读书人最终选择的那样,让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为了大义、为了理想!
正是因为糜竺经商,在那个交通蔽塞,信息不畅的时代,他掌握着比别人更多的信息。他一定知道天下大乱之后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他一定知道人吃人、易子而食已是灾后常态化;他一定在宴饮之后与友人泪眼相对,唏嘘不已怀念着汉武帝时代的辉煌;他一定在回忆着昔日下邳道路上车水马龙,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太平景象。
他更一定在认真观察着仔细鉴别着真正的中兴之臣:袁绍好高谈阔论,座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能招募人才而不能用;袁术野心勃勃却奢侈荒淫;吕布,匹夫之勇不足道也;孙策性急暴躁,不是政治家的料;刘焉,守土偏安不知进取;公孙瓒,好高骛远志大才疏;曹孟德,权谋太深难以揣度。。。。。。
就眼前这个双手过膝的大耳贼吧,天生异象,又真心复兴汉室,恢复昔日汉室荣光就指望着他了,于是。。。。。。
史料上有个细节:诸葛孔明等人劝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没看到糜竺、孙乾等人的签名。到自称皇帝大臣劝进时,才有糜竺的签名。那时候,正是吕蒙袭荆州,时任南郡太守的糜芳献城投降,关羽兵败身亡之时。糜竺还为弟弟之事向刘备负荆请罪过。
公元220年,赶在刘备登基前一年,糜竺抑郁而终。不知道是为他弟弟投降心怀内疚,还是心中的那份理想所托非人,终究成了泡影一场。
灵山2014年9月17日
臧至少没有杀百姓。
分析下曹丕借钱吃瘪事件。
曹丕做太子时已经食邑一县,居然还到处借钱。
曹丕向曹洪借钱数量:百绢。这么点钱,恐怕借据都不用,就是说一声。
曹丕已经是铁板订钉的继承人,曹洪再傻也知道曹丕将来管事,没有贪这么点小财的道理。
综合起来看,我觉得真相是这样的:
曹丕平日花钱没有节制,看见好东西就要有。手头紧就跟各位亲戚朋友借,从来不还——大家也没指望他还。
曹操什么态度不知道,卞夫人肯定不想儿子这么败家,儿子劝不进去,只能对亲戚们说:我家小儿太顽劣,再来借钱糟蹋,不要给他,。
曹洪当然领命。
等到那天,曹丕跟狐朋狗友玩耍,看上某人的新玩意儿,比如好马好狗好鹰好斗鸡之类的,又想要了,对方也说:太子嘛,百绢拿来这东西就是你的。曹丕说没问题,按老习惯到曹洪那儿要钱,曹洪听说是这么糟蹋的就不给了。最后曹丕那东西没到手不说,还大大的丢了个脸。
这可以解释两件事:
为啥百绢不借就要杀头——钱是小事,丢脸是大事。
为啥卞太后对搭救子廉这么上心。
近几年,常有恐怖分子劫持人质勒索财物或者提出政治诉求,一般国家通行的做法是谈判,通过一定的利益交换来保障人质的安全。用谈判作为主要的应对办法可以理解,国家实力使然。但,后遗症便是绑架劫持人质成了家常便饭,有利可图啊。
当然,我们看新闻的时候,只是说通过外交努力,某某人质已获解救,绝口不提过程,更不会提出支付多少赎金等等。
也有强硬应对的。比较彪悍的一次经典案例是1976年以色列特种部队以四架大力神运输机奔袭万里,突袭乌干达首都机场,解救102名以色列人质的“乔纳圣行动”。当时,巴勒斯坦和德国恐怖分子在地中海上空劫持了法航的飞机,将飞机飞到乌干达,发表声明要求用飞机乘客来交换关押在监狱里的恐怖分子。以色列军方成功了策划了这次解救行动,用时不到一小时,还炸毁了乌干达11架米格飞机,防止事后追袭。
2003年,美国国务院提出对付恐怖活动四原则,第一条便是不对恐怖主义份子作任何妥协,不与他们交换任何条件。
嗯?难道美国国务院也研究《三国志》,把韩浩做过的事、曹操说过的话当着金科玉律?
说起韩浩,在《三国演义》罗贯中老先生的笔下,就是个跟着匪兵甲一起出场的那个小脚色,连匪兵甲都算不上。
前后就出场了两次。第一次跟夏侯惇出战博望坡,有两句台词,让夏侯惇小心埋伏,结果,大败而回。夏侯惇向曹操承担责任,表扬李典、于禁时,还忘了他的劝诫之功。
第二次出场是跟随夏侯尚在天荡山,中了老黄忠的骄兵之计,一败再败。与老黄忠打了一个照面,便被他劈翻在地。韩浩,成了传说中的“一合之将”。
罗贯中还把他分配给韩玄当弟弟。韩玄在老罗笔下更是声名狼藉,受其影响,《三国志》游戏中他的“四围”(统率、武力、智力、政治)都没有一项过30的,号称“垃圾中的垃圾”。
韩玄曾任长沙太守,至今墓碑尚存在长沙长郡中学内,上树“汉忠臣韩玄之墓”。韩玄的历史在《三国志》中也就一句话带过,历史上也没有关云长长沙大战黄汉升之说,都是老罗小说家之言。
还是回过头来说说跟韩玄毫无关系的韩浩吧。
韩浩声名初起之时是在董卓之乱。
韩浩,字元嗣,河内郡人。县内多山,山贼流寇众多,韩浩招募人马守土护民。河内太守王匡见他守土有功,征辟为太守府从事,拨了一支军队让他守孟津。董卓不知道看中了韩浩什么才能,竟然抓住了他任河阴县令的舅舅劝降,韩浩不从。
三国时代,名气就是本钱啊,连当时权势熏天的董卓都看中的人,众诸侯自然是趋之若鹜。袁术马上任命他为骑都尉。夏侯惇与他见面,一番长谈之后,韩浩便成了他的下属。当时,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折冲校尉。
曹操征讨陶谦时,夏侯惇留守濮阳。张邈、陈宫叛变曹操投靠吕布,当时,曹操的家属都在鄄城,夏侯惇率军前去护卫。结果,被吕布与张邈拿下了濮阳。
吕布拿下濮阳之后,趁着曹操大军未归,想迅速一统东郡,站稳脚跟,但他同夏侯惇交战互有胜败,于是,派出手下人使出了诈降计。
吕布手下向夏侯惇投降,夏侯惇不疑有诈,结果,在大帐内被吕布手下绑了起来。夏侯惇也是个桀骜不驯的主,14岁就敢杀人,让他投降自然不肯。吕布部下估计也不愿空手而归,便拿住夏侯惇勒索财货。
夏侯惇的手下乱着一团,最高长官被控制了,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这时候,韩浩站出来了。
韩浩首先安抚好众部将,让他们各归其营,约束部众不得生乱。然后带人直奔大营,与绑架人质的吕布恐怖分子直接对峙。
“你们这些凶顽之徒,竟然敢绑架夏侯将军,你们还想活着出门吗?”
众恐怖分子有恃无恐。
“我主曹操为了天下正义讨伐奸贼,你们以为会为了一名将军受你们要挟吗?”
众恐怖分子想,夏侯惇乃是曹操手下第一爱将,两人又沾亲带故,拿住他正奇货可居,不受要挟才怪?
威胁、劝解无功,韩浩单膝对着夏侯惇跪下,流着泪说:“将军虽然与我亲厚,可是,国法大于人情啊。”
夏侯将军:“。。。。。。”
起来转身一挥手:“众儿郎,不必顾忌人质,给我杀!”
众亲兵拿刀持枪,一拥而上。恐怖分子们发现韩浩玩真的,端不住了,扔下手中武器,跪地求饶,口里哀求道:“韩将军,我们只是求财而已,随便打发点我们就走,没想着要伤人啊。”
韩浩以大义责之,将一众恐怖分子全部绑了,拖出去枭首示众。
曹操听说了这件事,表彰韩浩说:“你这种做法可为万世效法!”接着发布命令说:如以劫持我国公民个人或团体做为人质,我国绝不做任何妥协。我国并将采取一切适当的手段营救人质,我国政府绝不会采行付赎金、释放人犯、改变政策及其它任何妥协行动。
嗯,又绕回美国国务院声明来了!
曹操因为韩浩忠义正直,一直让他担任禁军统领。曹操设立中护军统领禁军,韩浩为任该职第一人也。后来,曹操远征张鲁,拿下汉中这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城市后,众幕僚一致推荐韩浩可任汉中太守。曹操说道:我怎么可以没有中护军呢?
值得一提的是,韩浩文韬武略发展全面,曹操最早开始屯田,就是韩浩和枣袛一起提出来的。那时候,负责后勤运输物资,特别是供应作战部队的口粮,往往耗费巨大的民力。从人数上说,后勤运输人员往往是作战部队人数两倍以上。屯田制的实行,让各郡自己囤积粮食,部队作战时,少了很多转运之苦。
韩浩对待劫持人质的态度,大概是史料记载上出现最早的一次,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卿此可为万世法”的话,称之为“反恐先锋”,韩浩当之无愧也!
韩浩当年对待劫持人质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呢?
灵山 2014年9月15日
说起陶谦,必然要说到历史上有名的那段公案。
曹操冲冠一怒,不顾后方未定,两伐徐州,屠了徐州的治所彭城,百姓、士兵尸体堰塞于泗水河道,可见当时之惨烈。
曹操讨伐徐州打的旗号便是“为父报仇”。
曹操父亲曹嵩,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中的太尉。董卓之乱,曹嵩带着妻妾、小儿子曹德避乱到泰山的华县隐居。
曹操初定兖州,令当时的泰山太守应劭护送曹嵩一家回兖州。曹嵩本是殷富之家,车马仪仗逶迤成行。半道上,一骑马军突至,曹嵩以为是应劭的接应兵马,未作防备,顷刻间,全家老小被屠杀殆尽。
公案的焦点便在于此。
《三国志》、《后汉书》、包括杂史《世说新语》都言之凿凿认定是陶谦派人干的。当时曹操袁绍还在合作期,与公孙瓒集团正军事对峙,而徐州陶谦属于公孙瓒军事集团。曹操与陶谦屡屡发生军事冲突,陶谦早已不满。杀曹嵩,一是泄私愤,二是取其财货以充军资。
编纂《吴史》的韦曜却有证人证言。当时曹嵩北归,陶谦派了一名部将相送。这名部将名张闿,原本是黄巾降将,护送曹嵩到一个庙宇歇息时,见财起意,动手杀人越货。还有细节描述,曹嵩本来可以从后窗逃走的,谁知他的妾身形肥胖,竟然越窗时卡住了,连累着曹嵩也送了性命。
这细节描述正是来自张闿。史料上说他杀了曹嵩取了财物和部下一起逃到了淮南。孙策问袁术借兵占据江东时,张闿大概随孙策一起到了江东,从时间上看是吻合的,只不过张闿此人从此没了踪迹。
韦曜之所以在《吴史》中一直为陶谦辩护,根源很可能在于张昭。张昭晚年淡出官场,一直在家著述立说,教书育人,一直活到80余岁。而韦曜在张昭死的时候,已经20多岁,出仕任职了。两人是否有交集,比如拜入张昭门下,或者请教学问,充当助手什么的,史料上没记载。但韦曜受张昭的影响是必然的,毕竟张昭是一代大儒,是江东出生的士子们绕不过去的坎。
问题又来了。张昭当年家居徐州治所彭城,正是因为陶谦的征召,张昭拒不应召才流亡江东。他会为陶谦说话吗?
确实是张昭在为陶谦辩护。陶谦死后,张昭写了祭文,回顾了陶谦的仕途经历,客观的作了评价,倒也没有过度誉美之词。
只能是这样猜想了:张昭家族在彭城也是大家族,张昭拒不应召,而陶谦却没有为难他的族人,这大概让张昭一直心存感激吧。
历史上的陶谦到底是个什么样人?是不是如罗贯中老先生描述的见贤思齐的敦厚长者?三让徐州成了《三国演义》经典段落,以致后世更是出了《三让徐州》京剧保留曲目。
历史是容不得涂脂抹粉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陶谦出仕以来的种种“劣迹”吧。
陶谦,字恭祖。江苏丹阳人,父亲曾任余姚县长,是个官宦子弟。他年轻时很好学,以诸生的身份很快被举荐为茂才。茂才就是后世所说的秀才,按照汉时制度,每州每年只推举一名秀才,连有太尉父亲的曹操起点也只是孝廉。
陶谦的茂才身份究竟是得益于余姚县长的父亲还是任苍梧太守的岳父,抑或自身的真才实学,这个就无法考证了。
汉时,万人以下的县为小县,称县长;万人以上的县为大县,称县令。陶谦举茂才后第一个任职的县便是卢县县令,起点比他老子还高。更牛的是,不久,便迁为幽州刺史,成了一方诸侯。
心高气傲的陶谦先是得罪了父亲朋友郡守张磐,后来跟随车骑将军张温征讨韩遂时,又酒席间言语冲撞张温,气的位列三公的张温差点将他发配边关。
不过,这并妨碍陶谦一路升职。倒是他赚足名声,张昭在祭文中称他: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这至少是当时一些名人的看法。
徐州黄巾起事,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他一方面在老家招募士兵组成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丹阳兵”,另一方面,招安了泰山大盗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军力大盛,很快平了黄巾之乱。
其时,汉献帝刘协在长安,物质匮乏,各地诸侯割据一方,根本顾不上他。陶谦常派使者绕道到长安送物质,深得小皇帝身边大臣们的好感。一口气赏了他安东将军、徐州牧,溧阳侯等高位名爵。
这以后的陶谦就像是东方不败练了葵花宝典,性情大变了。
重用同乡人笮荣。陶谦招募丹阳兵时,笮荣纠合百余人投奔陶谦,算是较早的从龙之臣,被陶谦任命为下邳相,专门负责督运下邳、广陵、彭城三地的物质运输。这家伙信佛,到处盖寺庙建佛像,凡信佛之人,皆以粮米供之。到了浴佛节,一次能布施上万人的饭食。如此奢靡,焉能不败?曹操攻打徐州时,笮荣惧怕,带着男女万人,马匹三千,逃入广陵,杀死广陵太守赵昱。
不理政事,将徐州政务悉数委托给奸诈小人曹宏,致使军民离心,更是与徐州士族矛盾重重。以致于陶谦死后,徐州大族们如糜家、陈家等共同推举刘备继任,而违反了主亡子继的三国传统。
下邳人阙宣造反,公然自称天子,陶谦不顾大义名分,与他伪与虚蛇,驱使阙宣四处攻掠抢劫,而后杀其人并其众敛其财。
名士赵昱再三推辞陶谦的征辟,陶谦居然威胁于刑罚,赵昱只得无奈出仕。
后来,他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细数他的种种劣迹,这事不是他干的又是谁干的?
再后来,在曹操大军逼迫下,陶谦逃亡回老家丹阳。次年,陶谦惊惧而死!时年63岁。
一代枭雄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高调出场,又卑微的结束了注定是龙套的角色。
孔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说其人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怯弱无比,犹如鸡鸣狗盗之徒,这莫非是为陶谦量身定制的?
灵山2014年9月15日
“我们来回顾一下陶谦致仕以来的种种“劣迹”。”
这里的“致仕”应该是“出仕”。
没有张巡,南方就会受到攻击。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张巡守睢阳,目的是保卫江南。保卫江南在张巡看来自然有他的意义,但是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看到,张巡死守的意义可以说几乎有挽救华夏的效果。
如果盛唐结束时江南就受到洗劫,那么直接后果就是唐朝再无财力对抗河北藩镇,于是中唐时代,唐朝就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了。结果必然天下大乱。而河北藩镇是以塞外胡族为骨干力量的。在中唐时代,河北藩镇甚至有关起门来称王称帝的。如果江南此前已经被洗劫了,那就不会是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而将会是又一个五胡十六国。最可怕的是,五胡十六国时代还有江南可以依靠,如果安史叛军洗劫了江南,那么这一次连江南都不会留下了。
这样厮杀的结果,五代也就没有任何机会与契丹掰手腕。耶律德光被迫撤出中原的历史就不会重演。
如果这样,在北宋时代,中国就会陷入新一轮的南北朝。而且这个南北朝将是野心勃勃的辽国对阵以南唐为代表的南方诸多小国。与南北朝不同,南唐不是正朔,不具有代表唐朝的合法性。这样,第二次南北朝就很难会有什么魏孝文帝改革,而至多是忽必烈改革。看起来好像会提早出现一个南宋,其实完全可能是一群华夏国家充当夷狄附庸,就好像历史上东斯拉夫人充当蒙古人的附庸一样。
乌克兰就是一面镜子!历史上乌克兰一度是罗斯人最好的土地,后来他们被蒙古人洗了,此后就变成了奴隶产地。包括俄罗斯人这些同族在内的所有人都鄙视他们。
那么中国文化会比真实历史提前几百年陷入到元朝时代那种屈辱地位。
如果金朝那批人又崛起了,横扫了辽国,华夏文化就最多只是一个遗存。
如果还是会有蒙古,再洗一次……
届时,中国就彻底变成一个在公元800年前后衰落、公元1000年前后亡国、在公元1200年前后消亡的文明。
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做“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这样,大家打破了头,回头还是要一起生活。可是呢,在这个世界上,在关键时刻,还有一种矛盾,叫做敌我矛盾,这个矛盾叫做“后退一步,山穷水尽”。
后退一步是家国,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中国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早早消亡的古文明能够坚持至今,根子就是因为中国人在关键时刻绝对不肯屈服。
张巡不是现代人,他不会知道后来的历史,所以他想不了那么多,但是张巡是唐朝人,他以他那个时代的见识,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了保护更多的中华大地不受侵害,他们一城一地的人都可以死,他也可以放弃一切涉及到自身的准则和要求,只为了唯一一个准则:国家大义。一个有教养、有知识、爱惜名誉、充满理性、关爱他人的人,却被迫去践踏一切教养和理性,乃至于到了牺牲名誉去吃人的地步,如此牺牲,难道是为了他自己得到什么好处吗?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想要妥协,断然不能。张巡舍弃一切,他周围的人也和他一起舍弃一切,难道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吗?不,他们清楚得很。
历来研究生物,学者总是发现生物是以利己为根本目的的,但是社会中的人却可以将利他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人和马有相似的地方。马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动物,战马可以在战场上跑死,也不会放弃。人可以为了崇高的理想牺牲一切的战死,也绝不会放弃。
古人说舍生取义,有时候舍弃的何止是生呢?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