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打,还是不打 ------试论冷战对抗大背景下的朝鲜战争 -- 老钟之00

共:💬198 🌺1460 🌵6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谁有说王师没来过,你对抗美援朝还真是一窍不通

韩军第六师第七团不就到了鸭绿江边的楚山,还在美军顾问指挥下向中国境内射击,请问,这叫侵略吗?这算不算搞中国?周总理有说错了吗?然后这支部队,就给志愿军包饺子了。

至于其他联合国军为啥没到,很简单,经过一次、二次战役,被我们揍回去了。

通宝推:一鸿,
家园 你就是那个4%先生吧

上次给你列了中国和印度52-78年的经济数据,麻烦你算一下按你说的经济自循环的4%的增长率,咱们要达到毛泽东时代的成就要几百年啊?

我的态度一直没变。

毛泽东时代抢着干成的事情,很多都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现在倒好,一面想着当年的成就是理所应当的,一面又把当年没来得及干成功的事情当成主席时代的不足。真是高明。几多事后诸葛亮,谁个潮前毛泽东。

家园 这个4%我是漏了人口的增长因素的

如果算人均GDP,1952-1976是完美契合4%这个数据的.76年以后,由于平反印了大量的钞票,还要减掉通货膨胀.

没干成功是没干成功,干了没有干好是二回事.比如三线建设,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是有必要的,也是毛的战略的一部分.比如二弹一星,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干的,如果就此引起其他方面的建设不足,我根本不会多发一言.

但从56年反冒进开始,到58年国际国内可有直接导致经济大幅下降的内外因素?大跃进制定的高目标,根源到底是在中央还是在基层?

家园 人均GDP。。。你知道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用GDP计算的吗

之前统计用的是什么体系?和GDP有什么不同?换算时候有什么问题?所以我很好奇,你这个人均GDP是怎么算出来的。

你对数据的引用也太太有问题了,经济数据下降是58年?麻烦你下载一下《国家篇: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仔细对照一下吧。。。

大跃进的高指标的问题,这个看看七千人大会的总结。张素华的《七千人大会始末》写得不错,可以慢慢看。

刘主席领衔的决议起草组,首先引起争议的问题是分散主义。其实就是说,首先是试图把板子打下面,打基层。

这个不仅与会的地方干部不服,起草组里面的地方代表,特别是柯老不服,甚至彭真都有微言,毕竟彭还兼着北京市委书记。

毛泽东对这个决议也不满意,长时间对此并未表态,在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争论中是支持地方的,所以他建议把报告直接下发,由地方干部讨论。

毛主席的观点是民主集中制出了问题,就是板子是打上面,打在中央。毛主席的检讨河里也有,其他领导嘛,按公开资料,都是伟光正的

家园 也可这样理解

一边倒,是政治上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通过拉一派,打一派,借力打力,利用矛盾,甚至制造矛盾,实现中国利益的最大化。

一边倒,实质上是一定时期内,局部绝对优势的两边倒,或多边倒,左右逢源,上下通吃,直到有一天,局部绝对优势,演变为全局绝对优势,让别人都倒向自己。

家园 当然你可以用工农业生产总值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结论.

毛主席自己都有检讨,到某些人嘴里就是毛从不出错.

另外,我最烦的就是用其他人的错误来论证毛没犯错误.

PS:当然邓和以后的历届领导人,确实没有一个公开的功过评说,只有毛一个有三七开这是不对的.毛的三七开也可以商榷,但把毛说成十全十美,这就是似粉实黑.

家园 抗战末期红军的动作也值得考虑。

苏联红军在东北的那点事大家都知道,很容易可以看出来苏共是绝对不会把自己当无产阶级老大哥无偿帮助小兄弟的。这种情况下老毛肯定要考虑对策。

家园 数据分析我做过,取的是52年-76年工农业总产值

可没取49-52年恢复期的数值啊。做出来的结果是年均增长6.3%,要是把49年都算进去,年均增长率还要高。人均算了算,52-76年是4.1%,这张表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来看,1950年至1970年,日本经济增速最高,年均达到9.7%,其次是中国和西德均为6.3%,接下来依次是法国5.4%,美国4.1%,老朽的英国最低,只有2.8%。

分阶段来看,1950~1959年:中国经济增速最高,达到10.8%,其次是西德8.2%,再次是日本7.7%,接下来依次是法国4.8%,美国4.1%,英国仅为2.4%。

1960~1969年:日本年均增速达到10.4%,法国以5.9%紧随其后,接下来依次是西德4.8%,美国4.4%,英国3.1%。中国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影响,年均增速仅为2.0%。

1970~1979年:中国虽然大部分时间仍处于文革时期,但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3%,列六国之首;日本这一时期年均经济增速降至5.2%,法国以4.1%仅次于日本,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年均增速分别为3.2%、3.2%和2.4%。

所以你这个4%能算普遍规律吗?

家园 是无奈的选择。一是国力不够,玩不起大三角的游戏,

二是当时也不存在这样的中间地带,中国不是瑞士等小国,有地缘价值,是谁都会争取的筹码,三是骑墙就得不到美苏任何一个强权的实质援助。

最后,当时是意识形态高涨的时代,与美国关系再好,美国也不会援助156个工业项目。

家园 呵呵,估计你没听过这句时代的口号
家园 呵呵,人民万岁也是那个时代的口号。
家园 别逗了

50后是中国社会的中坚?下岗的中坚还差不离。。。

家园 不能总盯着沉底的看啊

有沉底的就有出头的,而且正是这批人在七八十年代打的底子,后人才有的玩。虽然他们这批人出头的少,沉底的多……

相比较来说,美国的中坚比国内早大约5-10年,也就是婴儿潮克林顿那批。45年后二战打完了回家生娃,高潮就是90-00年间。

日本也一样,黄金一代是30后,31年918后经济腾飞,躲过了二战上战场也吃过苦,爆发在70-80年代

所以说,从人口时间线上就知道接下来几年比较危险……

家园 多少企业的总工40后退了就是60后70后接班

打底子是30后40后干的,50后壮年的时候正碰到经济转型,计算机懂吗?--不懂。能学吗?--初中学历比较困难。那还是60后来干吧,50后就回家吧。50后是倒霉的中坚还差不多,下乡下岗都赶上了,沉底的实在太多。

中国的中坚世代明显是60后,从90年代就开始挑大梁,这拨人也是中国的婴儿潮,而且现在正当年。。。

家园 50后婴儿潮时期就不用争了

这点其实全球共通,战乱结束后10年基本上都是回家爆人口。

解放前受教育水平限制,人跟人差别太大,所以30后接受过教育的人数基数太少,更何况其中大批能跑的都跟着家长跑了,40后也有这个问题,家里背景好(相对的教育水平高)的跑路的多,留下的少。真正爆人口是在解放后的50年代,家家至少3、4个孩子,口粮也有保证,最基础的教育也有,6070年代进工厂上山下乡当兵都是这批人。尤其是70年代返城进工厂,70年代工业化量变到质变,靠的就是这批骨干。别看后来沉底的多,但是基数太大,正是这批后来下岗的其实才是产业工人的核心。另外其中一比几十录取率杀出来的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50后还有个优势在教育,教他们那批的老教员底子都比较硬,毕竟受过传统教育。60后就不行了,学习的黄金时期赶上文革,学生以及教师的断档差别比较大。而且60后参加工作最起码是80年代,那时候工业化门槛基本已经迈过去,最苦最累原始积累打底子的活儿已经叫50后干完了。脏活累活让50后干了,吃技术饭又比不上70后,所以你说的中坚是60后不成立。

90年代挑大梁的其实是40后以及50后,60后在90年代30岁左右,还都没出头呢。30岁放到机关也就是科级干部最好不过正处,局级基本不可能,扔到工厂企业也最多算骨干,进不了领导层。

60后真正挑大梁实际上差不多是上一届那10年,2000年以后60后40多岁开始逐渐进入处级局级领导层,然后就废了变成全面溃败的10年……这是教育断层的硬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代价之一,没辙。

后面其实还得看708090后,不过关键在于能不能挺过目前这个坎儿。积重难返还是起死回生,就看这10年。

这些等我以后有时间慢慢具体写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