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我今天特别的高兴,在孩子快十岁时 -- 给我打钱87405
可能许多人对堂吉诃德的评价经历了多次反复。
对于堂吉诃德,有说他可爱的,有说他可叹的,最为关键的是,这场 争论永远不会终结,甚至 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在跟自己争论。
客观理性的说,个体的成长 充满了偶然性,只能抱着可遇不可求的想法向前进。但是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世界,不论它是否完备。超越自我,从头到尾都只能说是一句口号。即便作者塞万提斯自己,也恐怕 搞不清最后是自己背叛了自己,还是拯救了自己。
我个人来看,塞万提斯这部作品是伟大的,这位作者可能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创造了一部永动机。于是,生命之花绽放,以永垂不朽的方式流传至今。
说起堂吉诃德,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译本。
比较出名的两个译本,一个是早年的杨绛,另一个是晚一点的董燕生。杨绛的文学造诣较高,而董燕生却是西班牙语教授。
读者的反响也很不相同。喜欢杨绛的会说,杨的译本行云流水,意译简洁明了,喜欢董译本的却认为他的翻译才是原汁原味,避简就繁,就是为了将赛万提斯刻意编排的词句完整的重现。
我一度认为,杨绛有些自以为是,替读者做主了,不过也有可能和时代有关,毕竟那个时代的人不像今天这样,有闲情去咬文嚼字。
作为一个落后国家,中国长期从西方引入大量作品,这是个事实,但翻译却是很头痛的问题。
比如说,董燕生的翻译,用中式语言去表述西班牙的乡村俚语,中国的读者读起来,既感到亲切(容易产生代入感),又觉得不伦不类(一名西班牙骑士在中国的农村驰骋是什么样一种画面呢?)。
我想,尽管批评杨绛的人说杨绛翻的是英译本,已经转了一道手,但我想,杨翻译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取什么,舍什么,很难说谁对谁错,有时候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不仅是文学作品,其它领域也有类似 的情况,比如数学中的有理数和无理数这两个词,就时常被我拿来当笑柄谈论。
那么当初选择这两个词的译者是不是就没有考虑到我说的这些问题呢?我认为,他们是考虑过的。只不过,他们的选择我不认可而已。
依我所设想,可能最好的翻译是遵从原著的精神和风格,用本土语言进行再创作,比如人名、地名统统换掉……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道理很简单,同样一本书,一万个人读,有一万种读后感,如何才能做到遵从呢?
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要将全世界的语言全学个遍吗?
所以我到后来,是这么来看待这件事的。语言的形式,当你没有掌握这门语言时,你是无法欣赏的。拿不起的东西,就要学会放下。
故而我之后又转变了态度,反而认同杨绛的做法,也不再认为她是替读者做主了。
附带说一句:我认为之所以翻译成有理数和无理数,大概是把这个“理”字当作规则,十进位制的规则来讲,所谓有理数,就是用十进位制规则可以表述的数,而无理 数就是用十进位制规则难以表述的数。至于我的看法是不是跟当年的译者如出一辙,我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来解释,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同与异。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一会一变的。拿得起放得下,你就会觉得好玩,拿不起放不下,你就会感到无比痛苦。
好比我对堂吉诃德译本的看法,就经历了多次反复,每次我都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事后来看,那是不能称之为定论的。人,始终活在不那么确定当中。
有时候,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和女儿说起来,有时候觉得人生就像躲猫猫。当你蒙上眼时,你不知道小伙伴会藏在哪,可是你并非 是完全不知道,因为你们规定了,不许跑出这个院子。这之后,你找到了,或者没找到,你都会觉得趣味无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一辈这样教我,我这样教小朋友。
小孩子的历练少,这种事一般不懂得怎么对付。
用你的经验教教她,指点她一条能和老师的不合理要求斗争又不用付出太大代价的路,以我的体会,这种孩子无助的时候给她些指点,对于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心、减低孩子将来的逆反,颇有用处。
说个我自己小例子,当初我孩子是辩论队队长,可换了新老师后,新老师也有自己的喜爱,就想让我孩子将队长让出来,找的理由是我孩子在学校的工作多,其实让出来也无所谓,关键是我孩子觉得这事特别不公平,自己什么问题也没有就因为换了老师就要让位,所以我这个当爹的就给她出主意,说孩子你不能光生气,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师的要求不合理,我们就要和她斗争,但斗争不能瞎斗,要有理有利有节,斗得她无话可说才行。具体怎么做呢?你看这样行不行,首先我们要表示一下我们对这个工作的热爱,说不管多忙多累,自己都愿意为队长这个工作做出完全的努力;其次,要说自己的时间能够安排得了,不会耽误工作;第三就说学校没有这种工作多就要让出位置来的规定或者习惯。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一定会、也能够把队长干好。我就不信你老师还能没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撤得了你。
结果,果然此事就不了了之,队长还是我孩子继续当。
你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我想原则都差不多,总之,如果你也觉得此事不公,那就给孩子出个主意和老师有理有节地斗一下,别吃哑巴亏,让自己和孩子不痛快。
不过斗争都是有代价的,我孩子斗争的结果就是老师之间常有我孩子不够听话的议论,这就要看你们的利弊权衡了。
她面临 的问题,是我们成年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个人恩怨。
她要的是一个理想世界。
一个人要能真正做到接受不确定性,不容易,尽管我们常说,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堂课我给她上不了,得她自己去上。
我平日跟她交流得多的是关于“舍得”。她总的来说,是比较豁达的。但这个事,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对她来说,是很难的。想想我自己,一度消沉了五年之久。
少有名气时更考验人,文人相轻,背后抹黑,损人不利己的事大把人干,心理强大的人才能搞艺术啊。
我有一个预感,今年对我来说是个坎,没想到,灵验了。
我的父母撒下弥天大谎,极有可能去搞传销了,因为他们深信自己找到了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借此找回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
传销的核心要诀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动之以情。我母亲,一辈子都想证明自己是有个出息的人,我父亲,很不甘心自己辛苦一辈子还不如年轻人一年挣的多,所以……
我失败的是,我之前总是期盼以说理的方式说服他们,没想到他们专门为我量身订制了一套谎言。好在我还有个姐姐。
我姐这会快急疯了。我只好一边报警(好吧,人家不接这个警),一边教她马上转变态度,表示坚决支持他们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假克假,获得信任,从而有机会得到更多的信息。
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若客死他乡,得能找得到尸骨。
一个理性的人跟几个特别依赖感情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就是我的心脏越来越硬了。
背景交待一下:我媳妇对我妈,心中有怨恨,并且放不下。我女儿跟我父母走动多一些。
今晚我媳妇回家后,跟我提起我父母卷入传销一事。我本不想说,但是我媳妇一个劲的问,就简单说了两句。结果我媳妇表示:“那是他们的钱,他们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本来打算睡觉的女儿,一听这话就受不了了,接茬问道:“要是你妈(她外婆)遇到这种事,你还会说这种话吗?”
其实,女儿的心思我最懂。女儿的心思是,她在极力维护她心目中一个正直母亲的形象。
我赶紧提醒我媳妇,说话注意分寸,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可是,我媳妇完全听不进去,一边否认她是幸灾乐祸,一边强调她毫不关心。
显然,我媳妇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误读为她是在幸灾乐祸。而已经失去理智的她,根本 没有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
我媳妇不仅没有闭嘴,反而跟女儿历数她所受的种种委屈。
女儿听她说完之后,说道:“这件事我已经听过多个版本,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太一样,我有我自己的判断,不能说谁全对,也不能说谁全错。但是我认为你(指我媳妇)少了点智慧,不会放下心中的怨恨……”
女儿还未说完的话,被我媳妇粗暴打断:“你就是一白眼狼,我不想再听你说任何话。”
女儿接下来的话,不出意外,应该是:“我觉得你这样对自己并不好,你心里装满了怨恨,难过 的是自己。”
女儿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基于她在学校的经历,她已经学会了一些放下。
被我媳妇攻击之后,女儿失声痛哭,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我只好将她们二人分开。
我对我媳妇说:“难道你一个四十好几的人,听不出来孩子的立场是站在你这边吗?难道你不知道孩子是在关心你吗?只不过她关心的角度、方式不是你喜欢的、你需要的。你不喜欢、不需要,也没有问题,可是你为何要去攻击 她呢?难道她不是你的女儿吗?”我媳妇就沉默了。
我又去女儿房间,劝慰女儿,跟她说:“我们人不能简单的把家人和外人分开,家人不一定就比外人更容易相处,也不一定就更容易 理解,但是家人彼此之间的关心程度,一般来说,是外人比不了的。你刚刚劝你应该多一点智慧,这句话对你同样适用。
你的妈妈在这个问题上,就很糊涂。她认为你没有替她鸣不平,于是就认为你不关心她,不跟她站在同一个阵营里。这显然是她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现在也这么想,认为你妈妈是在有意攻击你(指神智清楚),恐怕 你会犯下跟妈妈一样的错误。”
又哄又劝,说了半天,孩子好 不容易脸色有些好转,我就让她睡了。
有一种病,叫感情依赖症。我媳妇就有这种病。我女儿有没有我还不能肯定,但因年龄小的缘故,总是会有类似 的表现的。
感情依赖症患者,给人的感觉是极度 自私,似乎从头到尾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其实这些人,一旦恢复平静,就会换一个人。
我刚跟我媳妇认识的时候,我还不懂这个。有一阵,我非常讨厌我媳妇,都不愿意见到她。后来我读了书,才明白,这是一种病。
怎么判断 自己是不是感情依赖症患者?比较难。有一个办法可以做个估算,那就是回想 一下自己,理和情,哪个更容易 打动自己。如果情占的份额很大,自己就有可能是位感情依赖症患者。
一般人,理也会听,情也要讲,只不过倾向性不太一样,这是正常表现,不必多虑。
我媳妇这个病,我已经有免疫力了,但是孩子还小,不明白,叫我头痛。我担心孩子以后也会有,因为她的母亲就是如此,我不是说遗传,而是母爱的缺失。
我媳妇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她的父亲,也就是我岳父,长年在外工作。她既渴望父爱,又因得不到而生恨。这份恨意,一直到我岳父去世,也没有放下来。
我母亲就更不用说了,她自幼双亲早亡。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患上这种病,但是我姐有。
坦率的说,我活这几个女人当中,有时真的有一种生不如死之感。
咋办呢?凉拌。
比很多大人都强,强得多
你受的苦能在女儿身上酿成美酒也不算白受苦了
这贴子里的内容,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我女儿有超人的智慧”之感。真实情况是,我打孩子幼时起,就跟她聊人性。
聊人性,是从语言开始聊起的,孩子逐渐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很大程度上是心和心无法直接沟通,很多情况下是借助语言这种第三方工具在进行交流,阅读方和表述方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之后又聊政治、经济,最后转到心理学和脑科学上面来。这些谈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人与人的关系来谈,目的就是为了让她对人性产生敬畏感,知道自己和大伙都是一知半解的。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对人脑的进一步了解,有多么重要。
西方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是,假定(成年)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如果这个假设是不正确的话,那么许多经济学原理都是站不住 脚的。
问题是,我们后来发现,这个假设就是有问题的。
于是,就有人解释,西方经济学家只不过是一群西方政府圈养的“打手”,伪装成某某家,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西方掠夺其它国家的财富而服务 。
这个解释它有没有合理性呢?我们说,它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恐怕不合理的地方更多。因为经济学家,是根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推论,而当他们在做推论时,难以避免的会调用对人性认知的模型。这下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如果对人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那么以它为基石发展出来的很多理论都是不那么可信的。
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持对立观点的双方,却陷入了诛心的陷阱。这根本 就解决不了问题。
我再举一个例子,离大家更近一些。懒,我们很多人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人人都懒,懒是人的劣根。
尽管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但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目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懒,它的本质是人脑内部有几个模块,是专门用来快速处理危险、压力、不快这类处境的。
当我们希望能够面对压力时,能够不惧风险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个懒它的负面影响。
但是,当我们要躲避危险时,我们恐怕就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个模块,人类早就灭绝了。
所以,这并非是人有劣根。
任何一样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理论上,用好双刃剑的办法就是分门别类进行处理,但由于许多模块是原生的,也就是相关机制是本能,我们有时候根本来不及去做细致的判定,它就已经自行处理了。所以古人云,事缓则圆。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给人性贴了太多不正确的标签。这些标签极为流行,历史久远,对于人的三观的建立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还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又听到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但仔细一想,这两句话是对立冲突的。
因为我不愿意这么做,所以我也不愿意见到他如何如何,结果,对方说我是小人,度他的君子腹。
这又是什么原理呢?这是我们人脑的另几个原生模块在发挥作用,即,我知道你知道什么,我能通过 阅读你的表情感受到你的感受。
这是人类独有的模块,如果没有,像人这种单项能力值不高甚至 偏弱的物种,早就灭绝了。
大概就说这么多。多了解一些脑科学(心理学的基石),就不会动不动一会赞美人性的光辉,一会哀叹人性的黑暗了。至少,不会随意给人(包括自己)贴标签了。
另外,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学习脑科学(心理学)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树立这样一种态度:敬畏人性。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人性,那就多观察,多思考,慎下结论,少下结论。
最后,说一个观点。五百年前大学生学加减乘除,五百年后小学生搞得滚瓜烂熟,是人脑更发达了吗?我不知道。但是,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大,以前的所学只够在游泳池里扑腾,现在是要去大海航行,只会游泳已经远远不够了,得有造船的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什么年龄学什么,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依据,更多的是参照传统做法,我们有太多的条框,这个不宜学,那个学不会,诸如此类,所以有人听说我从小就跟孩子聊人性,他们都很吃惊,认为我是揠苗助长。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摸着石头过河吧。
我们很多人,是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人的观察,以及阅读文学作品、历史传记来了解人性的,我想,这么做的人并不少。比如王立群就说,他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人性,冰心也说,她一开始是喜欢上读书,是被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所吸引,后来通过读书了解了人性。
我以为,这种学习方式过于依赖经验,缺少系统性的分析,也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逻辑推理的成分太高,并不利于掌握相关知识。所以我认为,对于21世纪及以后的人来说,历史要读,文学要看,但学一点心理学、脑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因为你从小就跟你女儿讲人性,所以她才能更好的了解人性啊,才不会那么容易的踩进各种各样的坑里。
至于是不是揠苗助长其实没有意义,我当年上学那会所有的老师都忽悠大家将来要学生物,我自己学计算机的,结果系里面老师也整天跟我们讲写代码就是青春饭什么什么的,结果呢?回过头一看最近10来年搞生物的都苦逼,搞计算机的都赚大发了。举这个例子是说,我们觉得有用的,不一定到时候就有用(套用我的财富理论,你认为的财富未必会成为公认的财富)。所以做好自己就好,至少你觉得不懂人性难受,所以你教她,她更愿意从这方面思考有所得,那就好了(那就是你认为的财富),至于这份财富是否当她长大后能够成为公认的财富(所学是否有用),那就看命了。
回过头来只要你女儿觉得有用那就是对的了。
很难说对或者错 了。我还是那个老话,举着火把前进,摸着石头过河。
我姐终于打听到了我父母的去向,算是个好消息,但是我们一时半会也想不出来什么办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我说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认为,这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过去的家庭、家族,其模式是重大资产的处置权都交由有一定能力的壮年人或者老者来掌管。想想看,父母不就是孩子的监护人吗?但是,改开之后,中国原有家庭(家族)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了,更多的是子女 和父母分居两地,并且基本上是各管各的,这就给了一些人可趁 之机。可以说,包括我在内,很多人还不知道(甚至 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应付这一局面。在新的意识形态下(各管各的),当子女的,怎么去管好(监护)自己年迈的父母,是一个新课题。
我这个前车之鉴,还望引起各位河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