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和音乐 -- texasredneck
肯定不一定对,就是德国人都是有种严谨壳子下的粗鄙以及狂躁
当然不对,都说贝多芬不是德国人么
说粗鄙,总是想起电视节目里大红大绿大曲线的比基尼女郎,还不好看
说狂躁,连同马勒也能放到这个框架下 ;甚至摇滚乐队rammstein有时候玩起冲击力,瞬间我会想起贝多芬
9,好的音源要配合好的电源,要用雅鲁藏布江上的水电。
10,听之前要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保持精神上的纯洁与虔诚。
为了叛逆故意不走寻常路,从节奏、节拍、乐器,到表演者的穿着打扮,作品内容全方位的颠覆。
hifi最初的目标是完美还原音乐厅,理论上好坏也可以由此判断,但是随着录音合成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hifi应该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不同的发声原理,不同的振膜可以发出不同风格的声音,这个和乐器是一样的,只不过乐器的发声装置是集成在演奏者一端,耳机和音箱是集成在听众一端。
那听咏叹调是不是要用爱发电?听音乐究竟是耳朵的享受还是心灵的享受?欣赏音乐的层次是不是应该从悦耳,动听到拨动心弦,再到震撼心扉,再到潸然泪下?反而音响从高端到普通到耳机再到不经意溜入的一段小曲。从物质到精神才是真正的你爱的音乐。
路边小吃有人喜欢,生命力也会很长吗,但是谁家摆酒席上臭豆腐和串串儿,再差的席面也要有三荤三素一冷盘。
用俚曲来鄙视古典音乐,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的东西也能放在一起比较,虽然听音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也分为雅与俗,谁都不会说自己只喜欢雅,生活一直继续俗的东西就会一直存在,但是人都会有个追求,那就是尽量自己变得雅一点,而不是更俗。
下里巴人自然比引商刻羽生命力长啊。
我可没有用俗来贬雅,我只是反对用雅来贬俗。
一个人能欣赏雅自然是好的,但欣赏雅的同时丧失了对俗的欣赏力就不好了。
另外你今天听的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其实大部分都是当时的“俗”:歌剧与宗教音乐相比就是俗,今天来自于民歌和戏曲的中国民族音乐自然也不是士大夫的雅乐。
那时我们中国人没听说过什么“电唱机”,您所描绘的东东在中国,学名叫留声机,百姓俗称也叫留声机
可能古典音乐要绝种了,,因为过去100年,人们靠广播,唱片,电影,电视传播古典音乐,不可能有多好的音响效果。这个帖子中有网友赞赏现场音乐的美妙,我过去也经常去音乐厅,现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乐队的风格,指挥对作品的诠释和指挥风范,都是光听难以体会的。但我还是顽固地认为,除非你是土豪或很有身份的人,象我这样经常买后排甚至二楼座位的乐迷,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并不咋样。现在追求音响效果的乐迷,其CD一般是录音棚的产品,就是现场录音也是在乐团上方各种高保真设备采录的,现场听众只有少数座位能够具有这种效果吧。
我的古典音乐启蒙我记得很清楚,刚刚进入大学懵懵懂懂的乡下少年,有一天在早晨读英文时突然被学校高音喇叭中美妙的旋律迷住了,我逮住路过的上海同学,急切地问这是什么音乐,这位同学告诉我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并且告诉我还有贝多芬、莫扎特什么的大作曲家,于是我十分注意收音机中的这类曲目,慢慢地进入了古典音乐的世界。你要说高音喇叭有什么音响效果,收音机有啥音响效果,根本说不上,但古典音乐的旋律及表达的内涵,都使我欲摆不能。说一句对不起邓丽君乐迷的话,我在大学时正是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流行时,但由于先进入古典音乐世界,对港台音乐我先天免疫了,因为古典音乐太博大,从各种器乐到交响、协奏,从歌剧到舞剧,应接不暇。
音响对古典音乐的收听当然大有裨益,想当年,参加工作不久,我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立体声随身听,试音带是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部分)和莫扎特(?)的无穷动。戴上立体声耳机后,乐队突然在我后脑展开,每个音部清晰地在不同地方演奏,并整体共鸣,于是,我慢慢进入收集古典音乐磁带的阶段。但这种使用立体声耳机的时间并没有多长,不到一年,我感觉听力下降,周围同事都说是立体声耳机的原因,于是我放弃了耳机继续用外放收听音乐,对我而言,只是可惜了一下,后面对我没啥影响。
我现在欣赏古典音乐,在于方便与享受之间,方便,就是用QQ音乐,时不时编一点专题,如十大交响,十大小提琴,十大男高音,...。手机、电脑通用,在家,出差都不妨碍。享受就是看视频,声色犬马,声色连在一起,手上积累了近4T的音乐视频,既有各种舞剧高清版本,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马林斯基、莫大、英皇等林林总总每个有十几种版本,各种交响曲歌剧都有一些,还有各种美女演奏家,各种新年晚会和夏季音乐会。QQ音乐与工作不太矛盾,音乐视频就只有静下心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