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借着《芳华》说点想法 -- 绝对不是白领
1840大英是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到处欺行霸市,倾销毒品。1940年大英帝国就已经时光不在,一大帮少爷兵贵族将呆在集中营,殖民地损失殆尽,已经完蛋了。现在是下一个百年过来一半,毒品问题已经是西方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想禁绝已经决定不可能了,只能对轻一点的毒品如大麻进行合法化,以图征税获利,没想到当年大清国琦善在英国,欧洲和英联邦各国有那么多的徒子徒孙,就是没有林则徐的学生,因为人家讲人权吗。并把大麻等毒品包装宣传成能刺激灵感和创作,又不上瘾,很健康,比香烟酒精还安全的福寿膏,东瀛大补丸,这样的欧美各国现在已经开始国无可用之民,民无可用之智了,只能靠移民勉强支持。而各类毒品中,毒性最大的原料据说是从中国走私输出的,要禁还得靠中国的林则徐。但中国的林则徐管不了西方各国的各路洋琦善们,所以不会有对西方的鸦片战争,直接就完蛋了
我看了《红灯记》《杜鹃山》,重排的还有《智取威虎山》没看过。
红灯记完全是按65年的版本排的,剧场几乎座满了。除了京剧的叫好习惯,也有鼓掌。
杜鹃山是因为朋友的小孩跟其中一个角儿学戏,一起去看的。借孩子的光,到后台去看了一眼。因为剧中演员多,从服装道具的准备看,花了一些本钱。剧场也几乎坐满了。
河里曾经有个内行,提到重排的京剧,说与当年那些演员的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这个我对京剧不懂,不好评论水平。
但我觉得,在一个不算亲民的剧场演出,现实意义已经不大。
现在那些角儿有的成立了独立运营的工作室,估计是资本运营,本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了,让他们演一个无产阶级形象,有当年那个感觉吗?
没有成立工作室的,背后捧的人,那也得是实力雄厚的人物。这个就不好说了。
一句话,你重排得有人吧。你依靠谁来演?
当电影结束的时候,影厅里有三分之一的观众静静地坐在座椅上,直到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结束、荧幕全黑升起字幕,才逐渐起身离开。我一年到头看电影,这种现象是唯一的一次,除了看彩蛋的那种。
无论从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芳华》都当得起年度最佳。
楼主提到的终极问题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点小小的思想性。看了楼下各位河友的讨论,好人是否有好报,恶人是否有恶报。我觉得这终究是一个哲学问题、世界观的问题。
现在流行佛系的说法,我不太明白佛系是一个什么梗。不过,从讲因果、讲缘份的佛家来说,好人终是有好报的。
不是佛家的我是这么看的,这个世界没有上帝、也没有佛、更没有真主为人类社会设定一套运行机制。好人是否有好报完全是混沌的。
当然,这类思考并不是《芳华》的主题。我觉得《芳华》的主题就是展现那个时代。不论观众从电影里是看到的是时代的善,还是时代的恶,我觉得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我看来,里面什么都有。有刘峰这样无私的,有何小萍、萧穗子这样善良的,也有林丁丁这样刻薄的,也有政委这样一身正气的......
我理解,这就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展现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就是在对现实的批判。这一点,我是同意g河友的看法的。
在理论上,现实主义就是批判现实主义,那种歌颂现实的东西不叫现实主义。
反过来想,冯导既然把片名起为芳华---芬芳的年华,那他对这个年代还是存在一种美好的怀念的。只是这种美好的怀念最终是破灭了的。在原著中,刘峰更是死于癌症。
====
越战那几分钟让部分观众看的莫名其妙,不知道敌人是谁。这个是编剧上的尴尬。在长镜头技术上却是相当的成功。录过像的大概知道,在远距离上,或者在平缓动作上,长镜头比较好完成,在近距离加上战争动作及爆炸画面上,完成有叙事力的摄影是非常困难的。
刘峰那个发型值得怀疑,我觉得士兵都是寸头才对。寸头有利于医护兵对战伤的处理,光头最好。
====
电影的艺术性,最不好说,这东西摸不透。有人看到白大腿、裸浴,觉得是色情,有人觉得是艺术。
在我看来,艺术性就是让人有情感上的享受和共鸣。色情就是在身体上的欲望。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物质的。
影厅有三分之一的人看完电影坐着不走,我觉得这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是杠杠的。
《芳华》是部好片,好就好在西化。
《芳华》是严歌苓的半自传,被冯小刚加工演义一下,再变成冯的半自传。这个片子说了什么呢?就是两个西化了的知识分子,对自身记忆的(潜意识里自觉地)再加工。对比一下其他老兵的看法,我们就看出来,成名成腕成仙成西的人物,跟普通的退伍老兵,对自身回忆的忠实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拜金的大气候下逐步放大,也就是今天社会的撕裂和不知所措。
但话说回来,如果《芳华》拍得那些普通退伍老兵都叫好,忠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正气了,在今天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这电影还能叫座吗?
什么道德啊,鸦片啊,都木有了。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黑
这是何等肚肠, 臭不可闻, 顶风十里!
不靠团体票,不靠造假
而不是文革中
文工团并没有因右派子弟等身份歧视文工团成员
右派子女照样能当解放军
文革中被推荐读军校的是木匠子弟,而不是高干子弟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我觉得把刘峰的人生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比较好。从电影中看,刘峰的结局是与何小萍在车站靠抱在一起,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温馨的。即使他以前遭受的不公,导演可能还是不想把他的一生塑造成一个悲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