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弄不清汉朝的治国理政的套路,怪不得他。
志趣不同,一开始就会被黜落。
上学的时候写作文,有些的圈子很喜欢,有的圈子很不喜欢,有的圈子喜欢文章不喜欢观点。我见到过老师因为文笔好而忽视文章中明显硬伤的情况,也见到过老师对一些明显离经叛道的观点提出质疑、但仍然因为被文章打动而打高分的情况。
中国当前社会普遍大量考试,改卷子的主要是些老师,他们中间有些人很不负责,有些人稍微用心,但是普遍的政治属性不是很强烈。所以只要不是笔迹极度潦草、格调极其低下、文笔十分粗糙,大体都能得些分。避免了这三个问题之后,要是能够写得花团锦簇有说服力,那么一般都会得高分。但是一般人见不到这样的评语,大多只能见到自己任课老师的评语。所以不容易产生统计学上的认识,难以做出所处位置的判断。
我粗略分析了一下,结论是文笔较好但是思想观点不太符合当权者口味的人,如果扔到古代去,考个秀才应该是绰绰有余,考举人就要看是不是对口味,考进士基本不可能。因为这三个层次,随着主考官能力的不同,他们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也有所不同;随着主考官阶级属性的强弱不同,他们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政治取向的嗅觉也有所不同。特别是政治嗅觉,在秀才这一级,考官的政治嗅觉往往较差,有时候会单纯的喜欢你的文字,对观点上的不同更容易以年轻人还需要锻炼为理由轻忽过去。因为这些人自己往往都是政坛新手,政治属性还不够深入骨髓。在举人这一级的考官,派别分野就比较多了,能力不足的要淘汰一批,取向比较明显的还要干掉一批,但是文笔好,说服力强,即便观点不同,立场有异,还是能打动人心的。但是到了进士一级,主考官已经不容易为文笔所动,这个时候看人,固然要从能力上淘汰一批,更重要的是看是不是同路人。不是同路人,写得再好,也不用。可以说,这个级别的主考官已经变成了冷酷无情的政治机器。
左宗棠不能考中进士,而曾国藩很早就中了进士并成为穆彰阿这样老油条的得意弟子飞黄腾达,与他们在政治属性上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左宗棠属于做事的人,曾国藩摆明了走的是操弄人心的道路。包括曾国藩吃了大亏之后借用左宗棠的智慧打仗一事,就充分体现了他操弄人心手段的娴熟。我们所见的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厚黑学”,其实就是这些人的真实学问。至于那些仁义道德,不过就是装点门面,形象大使罢了。鲁迅说读这些人的历史最后只能读出满篇的“吃人”,是真正看破了他们表面的虚妄伪装。
左宗棠的文章,让那些主考官去读,读出来应该是满篇的“幼稚”。实际上不是幼稚,实际上是满篇的坦荡。曾国藩的文章,让那些主考官去读,读出来的应该是满篇的心狠手黑。特别是曾国藩嘱咐曾国荃一切军务听从骆秉章左宗棠的建议的话,那些主考官应该能够从中看出深刻的“政治智慧”,并嘲笑左宗棠白给曾家打工,不能有效的运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私人利益服务,不知道帮助同僚就是加强自己仕途上竞争对手的道理,因此更加嘲讽左宗棠的“幼稚”。我记得很早以前我解析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主考官们应该是比较喜欢钱塘湖春行里面满满的暗喻的。
值得一提的是,进士们的主考官有时候还不算最厚黑的人群。
但是这些厚黑的家伙都不过是些肤浅的寄生虫。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种东西,抽几鞭子就听话得很。直白地说,手里只要能有三五个不怕派出所的打手,他们就会很老实。要是有三五个手里有人的部下,能横行乡里,他们愿意做你的座上宾。要是称霸一县,那他们可以随叫随到。这些人也学会了一些太高身价的伎俩,尽量找个高一点的平台,找个拳头大的主子。
这些人,后世叫清客,东周的时候,就叫儒家。
老左中不了进士很正常,中了则说明他更加看明白怎么玩了。
我写不了这么长篇大论。
大抵上,举人出身的官僚都比进士出身的官僚更能干些,原因就在于奴才气还不多,有个性,有想法,胆子大,所以袁世凯在朝鲜能建功立业。
明朝那些举人也是有个性的,比如海瑞、唐寅、徐渭,都是能力强,个性强,却不容于官场,一辈子穷困潦倒的人。
我倒是认为诸葛亮只是被刘备临死时一句,“君可自取”,而绑死在刘家战车上的一个可怜人。
诸葛亮这个人,属于老实人,大耳贼刘备把他看的透透的。啥叫老实人,就是责任感强,能挑担子,你对他好,他就掏心掏肺对你好的人。
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苦了大半辈子才积累起来的基业毁掉大半。此时刘备已经是风烛残年,关张都已经离世,自己儿子刘禅又不争气,益州集团蠢蠢欲动,荆州集团雀占鸠巢人心不稳。此时唯一能挑起大梁的就是一个诸葛亮了。托孤给诸葛亮,刘备还不放心怕这个老实人撂挑子,还要说一句君可自取,那诸葛亮死也得替他老刘家死在北伐大业上。
你说诸葛亮图啥呢?其实诸葛亮说的很明白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刘备不嫌弃他非世家大族,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头,三次亲自上门请他这个二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出山,他是非常感激的。
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以后,他真是拼了命来完成这件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嘛。你说蜀地百姓因此天天受苦,这就未必了。陈寿说的很清楚嘛,诸葛亮严刑峻法,但百姓并不觉得苦。因为他限制的是蜀地世家大族的利益,打击的是蜀地士族豪强。蜀地士族确实觉得苦,觉得年年月月北伐,打没有希望的战争,暗无天日。诸葛亮简直是大魔王嘛。但蜀地百姓却纪念诸葛亮纪念了两千年,连刘备的昭烈祠,也被百姓称为武侯祠。可见诸葛亮治蜀,是深得人心的。
所谓盛世受贪官污吏的压榨,所谓乱世受刀兵血雨的侵袭。
我欲乘风归去啊
杜甫那个时候是“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现在就是只闻武侯祠,不记先主庙了
出名举人多是因为基数比进士大。真的挨个数过来未必成材率更高。
以后弄个AI,不动感情地细阅高考卷子,一见文字不平者,移送“纪委青少年感化辅导干校”,从此天下无忧矣。
科举,考官系统为国家举拔的不是人才,而是思想上的同类物种。
我倒不觉得诸葛亮是故意当伪君子,但他的做派里,有很大的“儒家伪君子”的成分,只是他不自觉罢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在《出师表》(我们的英文版,其实就是揣摩他的真意再翻译过去)里,对刘禅言辞谦恭,但文意是颇为坚定甚至是严厉的,是代表你爹教训你(你穿在刘禅的鞋子里体验一哈?),不允许你离开“两个凡是”的轨道。
确实有人迷恋于权力,为了权力可以很清廉很勤劳,但归根到底,他们不是为了广大人民,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但是在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思想下,为了身后留名也需要尽量考虑民间和士人的口碑风评,所以一般不是大坏人。比如张居正。
比起在市区的武侯祠来说自然是后者更受欢迎。真正的诸葛亮粉丝才会去定军山的。
刘禅听了肯定不舒服,不过刘禅好就好在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老爹交代的,捏着鼻子就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