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看观网陈平访谈的一点感想 -- 不远攸高

共:💬61 🌺262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大学其实应该在大中型城市中心30~60公里的范围内

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享有交通便利,还可以避开交通繁忙,同时还有效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城市化。

其实国外大型企业的总部也是这样,距离大中型城市中心几十公里。员工安排自己和配偶的生活也不难。

家园 高铁+互联网远距离沟通成本已经很低了,地蟾党主推是地铁

高铁+互联网远距离沟通成本已经很低了,地蟾党主推是地铁

不过接盘傻越来越难找

党国下一步应该是宅基地货币化,不过最好时机早已错过了

家园 中美国情不同,美国名校所在的小城市是美而小。

美国经济分布还是更均衡些,企业也不会全堆在大城市,名校所在地往往会吸引公司去开分部,就业没问题。硅谷是先有名校,后有研发型公司聚集,原来也是葡萄园之类农用地。另外美国毕竟吸引天下人才,总有溢出到各地各学校的。这些是未来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家园 你俩的认知不一致

你说的是那种把科研当做一项事业甚至理想来完成的人,我之前就跟基友聊天说,其实你看大科学家哲学家除了不刻意守清规戒律以外跟修行人没啥区别。自然越清净越好,静则生慧,才能更好的洞察事物本质。

他说的明显是把科研当做一项营生来做的,无非是糊口而已,本质上是科研事业上的螺丝钉,自然更追求世俗的享受。

忙总当年就吐槽,说中国有的是天才儿童,大部分都被他们那市侩的父母毁了。

家园 完全就是想当然

科研人员也是人,也需要老婆孩子热炕头,问问科研人员的老婆孩子喜欢清静不?

再说科研人员需要多出门交流,就说UIUC那种破地方,坐飞机需要去芝加哥中转航班不多票价死贵还是飘忽忽的小飞机,坐汽车去芝加哥容易堵车,坐火车去芝加哥经常晚点,出趟门遭老罪了。。。

那些大学建在小城市主要是区域平衡的原因,以前州政府也不搞什么转移支付扶贫开发一类,建个公立大学等于保证了今后一直不停往那个地方扔钱,相当于扶贫措施,所以建在了玉米地中间。类似的事情是,很多美国州政府也在小城市,其实相当劳民伤财,还是伊利诺伊州,一多半人口在芝加哥周边,州政府还得在芝加哥维持一个巨大的派出机构,完全就是吃饱了撑的。

家园 波士顿人口70万,旧金山88万,放中国要排到开封后面

论名气当然波士顿,旧金山更有名。 论人口,两者是四线城市中位的水平。但更重要的人口密度引发的城市布局和公共设施问题,恐怕只有中国三线城市才能有波士顿,旧金山的宽裕发展空间。

家园 新建的那些大学城离市中心基本也在二三十公里
家园 在中国波士顿市旧金山市只能算一个区

湾区人口七八百万左右,88万人不就是一个区的水平,按照中国行政区划标准衡量比较正常的是纽约,一个区一两百万人。。。

家园 去过芝大就知道,那疙瘩妥妥的前富人区

附近的老楼一看就很NB,一百多年前那一带是世博园,附近破破烂烂的绿线铁路是世界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城市轨交。。。

北边的西北大学更是富人区,汽车刚发明时那个城市号称车祸数量世界第一,不过现在附近环境有向芝大学习的趋势,去年一个研究生新生上午报到,下午回家就被流弹打死了。。。

家园 这是由于中美两国行政区划造成的误解

美国大多数大城市地区,都在行政上划分为若干个小城市,但其实建成区完全一体,也只有一个城市中心,在心理上大家都自认为是“大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费城人”。这时候的每个City,其实只相当于中国的区甚至更小。

Harvard并不在Boston,而是在Cambridge。按照中国的行政区划,Harvard的地址就应该写成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区。

相反,按照美国的行政区划,北大的地址就得写成Zhongguancun, Hebei, China。(按照美国的行政区划,那么首都就只有二环内的地方,出去了二环都属于河北。北大所在的这个小城市叫中关村。)

同理武大的地址就应该写成Luojiashan, Hubei, China.

实际上旧金山在一个小小的湾区内有670万人:

San Jose–San Francisco–Oakland, CA

波士顿也有480万人:

Boston-Cambridge-Newton, MA-NH

这两个才对应中国的城市概念。

家园 为什么需要把大学办在小城市

很多人理解不了陈平说的把大学办在小城市,那我就厚颜无耻的来讲讲

自从朱镕基搞了教育,房地产,医疗改革之后,这新三座大山就沉重的压在全国人民头上了。北上广深圳的房价如此离谱,其实就是向全国高收入群体收的教育,房地产增值,和医疗方面的税收。

从父母方面来说。如果你收入很高,那你肯定愿意去这几个一线城市买个房把小孩户口扔这里,一个小孩高考题简单录取分数低,一不小心就北大清华复旦了,二个这几个城市的房产只涨不跌,三个医疗资源丰富。家人得个大病,一线城市的医生和医疗器械肯定比三线城市靠谱。从个体的学生方面来说,身边都是有钱或者有权的同学,自然会受到同学的影响,攀比是普遍心态。我朝改开四十年,朝美帝跪了四十年,自然从父母到小孩,都觉得能出国读书无上荣光。所以北上广的一流学生,全部觉得不能出国镀金的都是low逼,几乎都报名了留学预备大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识形态跪了是没办法站起来的,你无法强制性纠正一个成年人内心的想法,唯一办法就是慢慢等这个年龄段的父母。。。去世

从进入研究生的学子来说,最大愿望可能还不是学有所成,而是找个婆娘操逼而现在的妹纸活的很现实,北上广没有一套房子最多当个炮友,想结婚门都没有。北上广10W一平米轻松愉快,100平米就是1000W了,现在教育院校又不会分福利房给学生,从外地考到北上广的同学,除了极少数家里有矿的,就算把父母的所有积蓄啃完,都买不起一套房。所以他们为了很现实的解决操逼这个生理问题,在读研究生的时期,就会时刻准备着去捞钱,这帮只会读书的人,唯一挣钱的手段,就是结识各种大大小小的资本家,技术入股,争取科创板上市,一夜暴富,解决个人问题。。。然后再说什么好好学习,成为科学家。当然他们最初遇到的商人大多是忽悠资本家,实力没有,更多是希望背靠大学,以大学的名义出去忽悠银行和政府,空手套补贴的货。绝大部分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就这么天天和资本家觥筹交错大宝剑,时刻准备着满足资本家的技改愿望。。而一个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用在喝酒大宝剑上面多了,用在科研上就少了,于是他们就这么陨落了。。。。于是我国一线城市的大学,大多教出来了一小撮留美预备队和一大帮。。。有技术的商人

如何纠正这个一线城市的“思想上崇洋媚外,生理上房价太高操不了逼”的科研困境?没有任何办法,这是无解的。

所以变通办法就是维持现有一线大学制度不变,把新修建的大学弄到小城市去,尽量从农村招学生解决生源和阶层固化问题,形成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大学科研院所,这就类似微软和谷歌的技术研究所,或者说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客制度,大多数人天天上班就是看报纸打乒乓球打游戏,但是少部分人,就能研究出来了不起的东西

这样的大学对农民研究生来说,他们已经跳了一次龙门,在学校找个婆娘生个娃已经很满足,剩下时间没事干就只有好好学习,打好研究工作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未来他出国也好,放弃科研创业也好,调到大学一线城市本部也好,就在小城市大学埋头干出科研成绩也好,都会比做学问打基础时期就到处找资本家喝酒的同学强

这个道理,就类似前三十年是打基础的时期,后三十年是腾飞的时期。现在的大学教育,类似拉美的改革开放,没有前三十年,直接从后三十年学起,基础没打牢,自然学问都是空中楼阁,出不了成果

通宝推:胡一刀,明心灵竹,独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小城学校当然衰落了

最新排名UMich工学院第五、商学院第十、法学院第九,医学院第16, 算不上衰落吧。

您不知道UMich过去是什么水平,UMich和UW-Madison在80年代前是和UC-Berkeley一个档次的。现在远远比不过Berkeley了,也比不了UCLA,现在UCSD和UW-Seattle的声誉已经和UMich和UW-Madison差不多了。

您说普林斯顿虽是小城,但是富人区,言外之意小城名校名不符实。相应的芝大在贫民窟,是否大城高校也名不符实呢?类似的还有南加大。

这点是说Princeton虽是小城,可绝不是中国人想象的“乡下学校”。这跟UChicago和USC所在的区域贫富无关。实际上这两所学校作为有名的私校,相当有钱,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不错。

伯克利虽然在大湾区,但是和斯坦福差远了,我认为伯克利算小城范畴。

我可以以亲身经验告诉您Berkeley绝对不算位于小城市的学校。像UMich那样的才是位于小城市。

典型的小城名校是康奈尔和达特茅斯,这俩排名都不错,加上耶鲁、普林斯顿,八所藤校四所在小城,可以了。

还有杜克、范德堡、教堂山、Notre Dame。美国的小城名校比例不低。

您说的没错,问题是陈平说的是

美国科研先进的大学实际上不是设在大城市,而是小城市

我也知道小城市有好大学,可是陈平他说的是大城市没有科研先进的大学,这跟事实完全不符。

家园 国内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科研、教育体制研究的非常深入

比较知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红,她当年的博士论文后来整理出了一本书,《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非常系统地介绍、分析了美国大学发展的历史、科研战略、体制的形成,以及与其它西方主要国家相关科研教育体制的对比。

对比这些研究,陈平的观点

美国科研先进的大学实际上不是设在大城市,而是小城市
就完全是伪命题,不值一看,更不值得去批驳。

沈红教授著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有:

1、美国宪法规定,凡未经宪法确定的事项均属各州的保留权限。由于宪法中没有写明科技、教育的管理权,所以这两方面属于各个州来管,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也是属于各州的。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才成立了联邦政府的教育部,目前美国教育中还是各州起主导作用。

2、美国原来的大学都是按照英国大学模式设置的精英学校,直到19世纪下半叶(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先从德国引入研究型大学(洪堡大学)的体制,哈佛、耶鲁大学等随后转型。

3、1900年民间成立的美国大学协会,制定并修改的大学标准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4、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联邦政府对科研进行宏观战略协调管理,并战略性地将基础科学研究放到研究型大学中开展,一石两鸟同时促进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

5、二战后每四十年左右美国对国家科技政策进行战略性评估调整,结果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大学体制变化。

6、美国的高等教育概念,仅仅是指本科生之后的研究生学习、博士后训练,并不包括本科生教育。所以美国的科研体制与高等教育体制是相对统一的。

通宝推:不远攸高,
家园 科研人员分两种,一种是应用,一种是基础理论研究。

一种是工匠,一种是科学家。两码事。

工匠就类似工程师,搞攻关得那种,工程技术实现,需要和制造业紧密结合。

还有一种是搞抽象科学研究,完全脱离应用得那种基础研究,离大城市越远越好。你看看搞这种科研得都是什么人,都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得书呆子。根本就不需要灯红酒绿。不是这块料,就不要搞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这些年,搞技术发了财,是文化传统,但不能固步自封。以为靠这种山寨文化就能领导人类。但搞基础理论研究就完全不是这回事。西方搞得这种科学思想,类似佛教修行。需要排除外界干扰。

你看任正非讲华为那些俄国青年科学家,根本不在乎俗物,整天不知道搞些什么东西,突然就搞出了理论突破。这些东西都是随机发生的,是不能按照搞原子弹那样统筹规划得。只有在小地方,才有那个氛围环境。类似人才知识得蓄水池,类似毛主席得三线方证,搞技术储备。不能全部集中在大城市,涸泽而渔,把科技人员当房奴,还要伺候孩子择校外加七大姑八大姨。这样搞的下场就是逼迫本国科技人员下海捞钱,重蹈美国覆辙,科技全靠外国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