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聊聊医疗体制的变化--序 -- 夕曦
也在努力帮助他们。
我下面准备讨论医生的一个特点是:待遇低、工作繁重、风险高。
我只所以讨论医生群体的一些负面的特点是,任何医疗体制改革方案,需要被医生群体接受,并打破他们习惯的模式才能实现。
另外,医生群体还有一个负面特点,使得他们不屑、也不懂得如何用适当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权益。结果是在体制内被压榨的更加厉害,体制不会尊重医务人员。
您说:“社会已经拥有了可以保障普通大众健康的技术和物质资源。”
这一句我觉得不够准确,也许得说:“社会已经拥有了可以保障普通大众比之前更健康的技术和物质资源。”,那就成了一句废话。
但总而言之,人的健康这件事,由于人总是要死的,就无法保障,能保到什么程度,端看“技术和物质资源”,而这是个无底洞,同时,到最后那几年,会越来越困难。
于是,也许应该说:“社会已经拥有了可以保障普通大众七十岁之前(七十是我胡说的,多少还需要斟酌,而且这个指标是可以增加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也是我胡说的,也需要斟酌,也是可以增加的)比之前更健康的技术和物质资源。”
不过这么一说,就太罗嗦了,写帖子不易呀。
他们什么病都治不了,唯一的作用是有权开处方药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也许改成“达到日本或北欧的健康水平”比较准确
目前医改现状和方向,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不对的:
1,重治疗轻预防。
2,重大病轻小病。
3,重经营创收轻祺会利益。
商业医保险实际上对社会整体医疗支出,是大幅增加的,这是很浅显的事;对治疗效果也是有损害的,这是很现实的,用保险的,经常这个不行那个不许。某科长前段时间增鼓吹推广购买商业医保,我就知道医改的方向是进一步敲骨吸髓。
说医生不容易哪来什么不正确。这是医患双方问题的一方。现在的问题是,医患双方为什么越来越不容易。
把健康卫生服务当成生意来做,这个问题就没法根除。医改的出发点必须是社会总体利益,而不是解决几个企业或者部门的痛点。
我感觉医改必须回答一些关键问题:健康和医疗服务在社会和经济运转中的定位是什么?是财富的创造部门?还是整个体系的保障部门(象消防队或者国防建设那样)?
我对在前者引入逐利性的竞争更放心些。但在后一类功能部门,竞争性的市场化有百害而无一利(就象靠雇佣军保卫国家一样)
现在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就是在从大医院分流病人的同时,由全科医生对家庭提供预防。只不过,人(医生)的因素是关键,全科医生的数量和治疗都是短期内无法大幅提升的。
后两个问题“重大病轻小病”,“重经营创收轻祺会利益”,我了解的是与整个卫生系统缺乏财务管理的资源、权力和能力有关。
当年非典爆发,副总理吴仪临时接管卫生部部长,应该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引入高强也是这个思路。但缺乏医学背景和人脉的高强,还是很快被挤掉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柴才能换粮食。三架马车是光磨刀不砍柴。把刀磨没了,磨刀师傅是赚,可是柴就砍不到,饭没就得吃。
这三项不是一般的需求,而是保障性需求,只能量力而行,只会按比例增长,没有拉动的必要,拉了也会跑偏。
按某些说法,一个经济体,流动资金为零时,资金利用率是最大的。
当年搞股票,之前猛吹居民存款达四五万亿之多(应该是这个数),不拿出来消费投资,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房地产也是如是,股票买不买还不好说,房子你大机率要买吧?不买书都没得读。现在三驾马车,就更进一步了:读书比住房更刚需,养老也是刚需,治病更是避无可避。
问题是,原本居存款变成了少数人的存款。居民存款还会用,少数人的存款,就不知怎么样了。
现代医学,打个比方70-80%疗效已经普及且廉价,从80%疗效开始成本倍增,甚至会几何数级增加,因此大众医保一般只覆盖70-80%这种费效比最高的药品或医疗路径。但普通大众会甘心接受这些吗?事实证明,根本不接受,但凡知道有90%的手段,80%以下的手段基本靠边站,三甲和下级医院的技术差距一样是这个问题,而在对待癌症上面尤其如此,很多患者仅仅为了多活几月乃至几周就可能耗尽一个殷实之家的所有资产(甚至这种活法毫无尊严可言)。你说让社会医保都去满足这种无底洞的需求?为了让一个癌症患者多活一个月耗尽1000个人的基础医保基金,这才是谋杀全社会的行为。
所以大众作为群体,在医疗这事上毫无理性可言,不用市场化手段让他们知难而退,任何社会都背不起。
我曾在协和住过院,这是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一个可悲的现象是,大部分病房护士如果30岁做不到护士长,就要失业:单位不会和你续聘。因为护士常常要连夜值班,工作也很辛苦,不仅要取悦病人,更要取悦医生,上岁数的女人比年轻人做着更难。这样的结果是,一个中年油腻男人抽个血,竟然因为血管细要等第二天护士长来,因为大部分护士并没有很多经验。小护士们主要精力要不就是准备考研,要么就是勾搭能勾搭的一切有希望的男人,比如医生或者有三套房的土著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