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居家隔离漫记-(1) -- 听松
你的态度可能符合科学规律。这“老人病”或“家长病”跟主观因素有关。
[quote]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quote]
前几天看个电影,忘了什么名字(好像看的时候就没留意),故事很简单,一个中学教师带着一个高中生儿子,妻子/母亲一年前病逝,父子都很悲伤,儿子属于正常范围内悲伤,父亲则是悲伤不能自拔,倒不是给人添麻烦那种类型,而是消极,拒绝美女投怀送抱,但也积极配合治疗,定期看医生,换了3-4种药,定期参加康复辅导小组,连电疗都用上,通通无效,情况越来越严重,医生说法是心理病发展成生理病,最后儿子忍无可忍大骂一顿,发脾气摔东西,老子居然就好了,电影是喜剧结局。这电影的意思好像是,有些毛病必须是自己想好才能好,主观因素是关键。
以后孩子能回报多一点都是惊喜。放心吧,孩子渐渐长大,也会理解你的苦心的。
你的很多做法我是赞同的,就是孩子不一样,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由于个人经历,我对家人乃至亲戚间谈亲情是比较警惕的。亲情本应该是亲人间互相付出的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用作向亲人索取的筹码。
可以尝试用 NewPipe 来替代 YouTube 这样就可以防止 Google 了解自己的喜好
就是怕您这种情况, 但是又不得不向生活低头.
老人家早晚都会来住一段时间, 只能尽量和老人家提前说清楚.
居家隔离漫记-(16)总算打完了疫苗
二、三月份时,我们在加拿大眼巴巴地看着美国在全面打疫苗,而这里缺疫苗,谁叫加拿大国内没有生产线。听说土豆政府全世界到处去订购疫苗,数量可以摊在每个人头上平均9支,但没有现货救不了急。
在政府预约打疫苗的网站上,看着够条件能打的人群从80岁以上慢慢过渡到75岁,再缓缓往下,等排到自己这个年龄段不知道要排到猴年马月去,当时已做好了等到秋天的准备。
但政府这次效率不差,疫苗的进展速度加快。先是四月中旬阿斯利康疫苗对多年龄段开放,那时已有阿斯利康可能引起血栓的报道,我不想冒这个风险。我的一个朋友去打了,他说打了疫苗得血栓的可能性是万分之几,不打疫苗染上Covid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几到几十,两害相较取其轻,再说总理做表率也是打的这种疫苗。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谁想到才过了几周,政府就把阿斯利康给暂停了,说是有风险要评估,背后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其它疫苗到货了。
有疫苗当然就更加快了进程,没几天我就预约上了五月下旬打第一针,但疫苗还是不够多,所以第二针要等4个月到九月份。虽然药厂推荐两针疫苗的间隔期是4个星期左右,间隔4个月可能第一针疫苗都要失效了,但在疫苗不足的情况下,能让尽量多的人尽快打上第一针也是无奈中的优选了,听说打了一针至少染疾后的致死率下降很多。
打疫苗那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借用小学时写的春游作文),到一个大社区中心去报到。经过两三道审核和数据录入手续,终于给分配到一个护士桌前,经过再次核对身份以及回答多个健康状况问题后,被告知会打辉瑞疫苗。这个打什么疫苗我是无所谓的,辉瑞也好Moderna也好,反正没得选。打完疫苗后除了胳膊上部有点酸胀,无其它明显的不良反应。
过了几天又来了个好消息,本来疫苗只能给18岁以上的成年人注射,5月份辉瑞获批准可以给14岁到17岁的青少年使用,这样家里的两个孩子也可以预约了。疫苗大概是还算充足,孩子们只等了两个星期就打上了第一针辉瑞,第二针也是要等4个月预约到九月份。
后来随着疫苗的陆续到货,政府组织大量人力新开了施打疫苗的注射点,连锁药店以及Walmart等大超市的药房也加入进来施打疫苗。这时进度一下子加快了许多,我们可以改预约六月底时去打第二针。
先生先去打的第二针,回来说打的是Moderna。虽然他第一针打的是辉瑞,但今天那个注射点没有辉瑞了,那里的医生告诉他辉瑞和Moderna混打没问题,反而混打可产生更强的抗体。我们一般听医生的,另外也觉得混打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我们以前打的流感或乙肝等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也不可能是一家药厂生产的。但当我偶然去本地的华人论坛网逛了逛,却发现不少人在质疑混打,有说两种疫苗浓度不一样的,有说混打没有经过试验的,等等。政府这时发出通告,说经过医学专家研究,辉瑞和Moderna混打是安全有效的,并引用欧洲最新的研究报告来证明。
要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很快发现引用的欧洲报告是关于阿斯利康和辉瑞/Moderna混打的安全性,不是关于辉瑞和Moderna混打的。论坛上已经有不少人反映说混打后浑身难受发烧什么的,我先生倒是没感觉有什么明显异常。这时大家跟踪疫苗到货数据后发现,最近两周有大量的Moderna到货,是辉瑞的好多倍,所以辉瑞疫苗可能短缺,这也是政府鼓动民众混打的主要原因。想想这也没什么错,在辉瑞疫苗不足的情况下,混打能让尽量多的人尽快打完第二针,也是另一种无奈下的优选了。
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犹豫是否接受混打第二针,可能是已经打了一针有了部份抗体所以不着急。在政府网站预约时你并不知道这次打的是辉瑞还是Moderna,都是到打针点经过几道审核后,坐在护士桌前最后才被告知。这时如果告诉你是混打,你是打还是不打?有部份人怕麻烦就接受了,有部份人宁愿重新预约也不愿混打。
大家于是吐槽,政府预约的网站应该在预约时就告知你打的是什么疫苗,这样不愿接受混打的可以当时就重新预约,也不用当天去浪费时间了。有人嘲到,按政府的效率这网站可能需要IBM来做后台系统。大家于是相约在论坛上互助,当天打了疫苗的在论坛上告知注射地点、时间、何种疫苗等信息,方便后来者改预约。但很快大家发现,疫苗是随机的,比如某人某天早上9点去某地点打的是辉瑞,但另一人当天下午2点去同一地点打的就是Moderna,而第二天可能全天该地点打的都是Moderna。有人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各打针点每天早上派送的大卡车送来什么疫苗就是什么,提前没有计划的,即使当天早上有辉瑞,也可能到中午就用完了只剩下Moderna,所以外人都不能确切地提前知道某个地点某个时间段会是什么疫苗。有人根据多天的信息总结出条规律,如果当天辉瑞和Moderna都有,那么早上是辉瑞的可能性大一些,可能是因为辉瑞的保存条件要求更严格,所以早上会先用辉瑞。
关于第二针我想了想也不是那么着急,还是不要混打了,就打辉瑞。这时反而孩子是否现在就打第二针有了疑问。虽然18岁以下的孩子两针都只能打辉瑞,但刚刚出来新闻,说有相当数量的孩子打了第二针后出现了心肌炎的症状。网上的民科们进行了各种分析,有一种分析我觉得还有点道理,说孩子也是用的和成人一样的剂量,对成年人合适的剂量对孩子们就过量了,所以引起了孩子身体的过激反应。也不知道这种心肌炎的症状是临时的还是会对孩子未来的身体有影响,毕竟时间还短缺乏数据。有些家长担忧,宁愿等待些时间,等更多的数据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孩子要打第二针。我也是想等等,要知道就是前不久政府还鼓励民众尽快打阿斯利康,说得血栓的比例很低,但突然一天政府就宣布阿斯利康不安全不再使用,已经打了的几百万民众也不知道有没有后遗症。但先生还是希望孩子尽快打第二针,早打早保护,毕竟得心肌炎的案例还是少数,我也同意他的想法。但老大刚好满18岁才几天,如果第二针要混打Moderna我是不同意的,有人说Moderna的剂量比辉瑞还要高几倍。
七月中旬的某个早上,两个孩子和我预约在同一个地点相邻的时间段一起去打第二针。那天到护士桌前被告知成年人只有Moderna,我当即决定另约时间。本来要给老大也重新预约,那个护士很nice,看了看老大的生日确实才到18岁几天,就说她去请示医生,医生同意给老大也打辉瑞。于是全家就只剩下我没打完疫苗了。
先生说我不愿混打是不明智的,但马上负面新闻就出来了。先是世卫组织发言说不建议辉瑞和Moderna混打,因为可能不安全,正当政府分辩说混打安全时,又有新闻出来说一些国家认为混打辉瑞和Moderna的旅客并未完成两针疫苗,需要隔离两周。这下子大量的民众都开始观望了。我也不着急,因为网上的能人已查到马上大量的辉瑞到货,是Moderna的好多倍,到时辉瑞会很充足。但我不想再到现场碰运气,必须提前确认是哪种疫苗。
政府的预约网站做不到的事情,各药房的预约网站倒是做到了,会在预约时就告诉你现在有哪种疫苗,然后自己打电话去药房,可以明确地预约是打辉瑞还是Moderna。我问了几个药房,正好一个地方说过两天有最后一个辉瑞的空位,于是赶快约上。到药房打针还是第一次,程序比政府的打针点简单多了,自己填一个表,也没什么审核,就被指到一个房间,半分钟打完就完事了。这个程序太简单,我都怕我的信息没有被录入到政府的系统里,那政府怎么知道我已打完第二针。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才出房间不久,手机上就接到政府的邮件--你已完成两针疫苗。接下来的几天听说辉瑞大量到货,想打Moderna反而不容易。
终于也是有疫苗保护的人了。
居家隔离漫记-(17)纪念减重30斤
今年很少来河里,到年底了,写篇文来冲冲KPI。
去年疫情后呆在家里狂吃,几个月就增重了快10斤,衣服都要扣不上了。去年11月份起开始人生第一次减重,半年后到今年5月份减重30斤,之后半年体重大致保持稳定会有1-3斤的波动,到今年11月份可能是贴秋膘的缘故一下子增重5-6斤。自己也算是经历过减重、保持、反弹等一个完整过程的人了。
过去一年从一个从来没关注过减重、从来不运动、特别喜欢吃的纯小白,通过在知乎油管等地狂补很多有用没用的知识,走过弯路踩过坑,经历过沮丧焦虑甚至抑郁,总算是到达或曾经到达一个彼岸,就来简单记录一下。
人到中年,天性爱美食厌运动,年轻时怎么吃都吃不胖,所以一直是想吃就吃、吃撑了还要塞(曾写过一篇吃自助餐的回忆 扶墙进扶墙出)。近十年发现吃多了就不断增体重,但总安慰自己人生苦短,去年疫情后出不了门更是不停地以甜食为慰籍。然后有一天发现才买的大一码裤子又扣不上了,于是去网上订了一个体重秤,当看到体重数字的那一刻是不可置信的。打开储物间看着一柜子很喜欢却多年前就穿不进去的衣裙套装,痛定思痛,拿出手机上了知乎,在搜索栏里输入:如何减去15斤,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小白来说什么知识都是新的,也分辩不出有用无用,只有拿自己当小白鼠去进行试验了。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定下两个减重原则:一是不能饿肚子,对爱吃的人来说饿的感觉是抓心抓肝不能忍受的;二是不能做可能会磨损关节膝盖的运动也不能剧烈运动,毕竟是几十年不动的老胳膊老腿,一旦有损伤就不可逆转。
从去年11月份起体重以每个月4-6斤的速度慢慢下降,减去15斤时从外表上不太看得出来,冬天一直穿着绒衣运动服感觉没怎么瘦,但新买的体重秤也不会出错,所以估计可能主要减的是内脏里的脂肪。到了春季换装时翻出一条15年前的时装裤,就说试试看还要减多少才能塞进去,结果却发现穿进去毫无问题竟然还有点富裕,当时有点不敢相信,因为十多年前这条裤子就因为小了而被雪藏。天气热了点时又翻出了20多年前为第一次本地工作面试而买的小黑裙,当发现居然能穿进去时简直是热泪盈眶啊,要知道买裙子的时候还没有结婚生子,在学习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之下人是比较瘦的,在本地人的店里衣服买最小号还是觉得有点大。当然现在的体重比起20多年前还是重了10多斤,但这个减重结果已经超出了最开始的预期,感觉很满足了。
这个过程中另一收获是终于不排斥运动了,虽然只是在家里的瑜伽垫上做些简单运动,也没有运动器材,但也是运动不是。从开始时上楼梯都喘气、健身操跳5分钟就跳不动,到几个月后半小时起步、1-2小时不嫌多(后来发现过度运动对身体也不好);从只知道几个常用的体育术语,到为了知道如何运动更有效而有兴趣去看体育专业的文章;从觉得会腰痛驼背等是因为年龄大了,到认识到长年肌肉用力不平衡或姿势错误才是主要原因,而且通过训练可以纠正... ...这些进步都是一年前喜欢坐着不动的自己所不敢想像的。现在已习惯经常在家里动一动,客厅里小小一块空间却让生活有很多改变。
不过我个人觉得运动对减重的效果效率不太高,它主要是对身体素质及形体上的作用,让肌肉更紧实看起来瘦了,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运动量不够大。个人觉得对减重最有效的还是通过饮食调整,曾试过不少方法,因为基本上是几管齐下,也说不清是哪几个方法起了多少作用。总结下来,觉得这些方法可能是综合起来对自己有用:
-16小时轻断食。我一般是晚饭在晚6点前吃完,早饭在早10点后吃,中间有16个小时不进食但可以喝水,为防止晚上饿我的晚餐都是吃得很饱的。也的亏疫情期间都呆在家里时间灵活,孩子也大了可以自己做东西吃,否则这个饭点还不容易实现。
-把主食换为杂粮。我一般是用黑豆红豆黑米鹰嘴豆等混合煮干稀饭,看起来实实在在的,吃一碗就饱了。
-多吃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食物。我晚上会先吃不少鱼、肉、青菜、木耳、喝汤等,最后吃主食就吃不下多少。
-用健康APP如薄荷和厨房秤。一开始从大体重减下来比较容易,再往下减,就需要比较精准地控制进食的热量。
-隔段时间进行diet break/refeeding,让因为控制饮食而降低的新陈代谢恢复正常。
-尽量少吃含糖食物。我最开始几个月不碰任何甜食,后来忍不住了就自己用可可粉、代糖等做低糖低脂巧克力。
这些内容如果说细节可能要写几篇文了,如果有河友感兴趣,以后有时间写一下。
这个过程中身体肯定会有吃不消的时候,这发生在开始运动3个月后。之前兴致勃勃地每次做1-2小时的运动如力量训练都不觉得累,还以为自己的身体适应得不错。只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突然有一天就莫名地觉得很累,也找不出原因。之后就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都没法再做到一小时原来的运动量,后来发展到做半小时都累得不行,只能去跳运动量小得多的健身舞了。而且整个人明显感觉到精力没有减重之前好了,这可能就是运动过量后的反噬。
这期间也伴有情绪的变化,有时会厌倦会坚持不下去,要中断1-2周什么也不做,等情绪回复了才能继续下去。还有焦虑,常在知乎走,怎能不焦虑?知乎上的帖子不少都是小女生一个月减20斤、15天练成天鹅臂等之类的,还有众多的新名词如直角肩、女团腿、A4腰等,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去比较不要焦虑,毕竟年龄都可以做那些女生的妈了。
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兴趣的转移。自从开始减重健身后,对以前很感兴趣的内容如投资等完全丧失了兴趣,哪怕逼着自己去看都一点看不进去还觉得厌烦,以前经常看的新闻网站、论坛等也很少去了。开始时觉得是自己懒惰了,心里难受也提不起精神,后来读了些文章猜想是引发了原来就有点的抑郁并加重,这只有自己去排解,外加吃些提升情绪的非处方补充剂。自己分析原因是减重虽然看起来是个体力活,但实际上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转变以前的生活习惯等会耗费很多精神精力,自己的精力有限,做了这样就没有精力再做另一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己排解安慰自己后才慢慢感觉好多了。
减重从去年11月开始到今年11月经过了完整的一年,然后11月份莫名地体重就突然增加5-6斤,饮食等都没有变化,不知是不是因为到冬天了身体要积累脂肪。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保持体重不反弹比减重更难,自己也放平心态随缘了,毕竟尝试过了也做到过了,人生的经历添加了一笔,可以唱“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了。
17年戒了半年烟,蹭蹭长30斤。现在想戒,又怕胖。
要批评七天河友,他总是听松姐姐听松姐姐的叫得甜,误导大家好象你早就40+的样子,从这文看起来,你还比他年轻。
经常看知乎等国内的论坛会有割裂感,在一个中年人如何减肥的问题下往往都是些30岁上下的人来诉苦。明明在这里还是中年还要打工好多年,在国内就快要到退休年龄,连大妈这一称号都快保不住了。
一下减重三十斤,把多年积攒的体重也减了二十斤,肯定打破了平衡,有点回弹也正常,影响了经理就不好了。不过确实厉害,只是以后还是在保持低运动量的基础上随缘吧。
2022年的目标是再减肥20斤
因为实在坚持不了每天做两顿(中饭、晚饭),慢慢改成中午好好吃一顿,晩上就相对简单一些,吃些汤水多的灌灌肚子,可能无意中符合了减肥的过程。现在接近念大学时的体重,大概掉了十磅。
在这之前读过河友钓鱼任公子的生酮系列,了解饮食比运动更有助于减肥,多吃各种肉和青菜,也不排斥肥肉(吃了很多五花肉),主食可以减少些。没怎么运动,除了每天出去遛弯一小时左右。
居家一年多,其实厨艺还提高了,开始注意网上做菜视频,挑选一些食材好找、操作容易的学习,现在对做菜稍有点体会。
一个去海边度假的富翁劝戒一位同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多去打些鱼,这样能慢慢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了。于是,渔夫就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我以前一个人吃饭时,想尽办法搞得好吃点,菜谱买了十多本,经常跟车间的大小姨姨讨教。后来变成有得吃就好了,煮菜就油盐酱醋酒。你呢,关注起厨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