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谈《九月》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61 🌺696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九月的悲伤

九月确实悲伤……

海子的《九月》,诗题有两层意思,浅表一层就好理解。

九月,草原逐渐枯萎,象征着众神死去,而在这一片绝望荒芜的中,又绽放野花一片。

绝望中凝聚的野花,在九月,又能坚持多久?

绵绵不绝的空间,仿佛预示永恒时间的绝望,而在无垠的时空,又有着短暂的希望,正是这一点希望支持诗人只身打马过草原去远方追寻。

好,浅显的一层说完了,咱们说点深层次的,更加直指人心,更加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相关的。

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悲伤和绝望,每个人。

别急着反驳,等我分析完了,你想想,你有没有经历这样的悲伤和绝望。

读诗要讲究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诗和作者的生平,以及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好,这首诗写在1986年,这时候海子已经上班了,他在干嘛?

重点来了,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

注意下,谜底即将揭晓,真相只有一个。

九月,老师。

当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指向是什么?

当然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那段悲伤绝望的经历:

开学

九月,开学了,同学们。

所以,当海子写下九月这两个字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悲伤,这一点好理解,因为不能在外边浪了。

绝望,九月了,学校都开学了,还没回学校,这下死定了: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此情此景,真是欲哭无泪,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现在怎么办?

赶紧回去啊。

明月高悬,只身打马过草原。

诗人连夜赶路,回学校去了。

这种忧伤,当你亲身经历之后,感触更深。

不说了,我去准备开学的事了。

通宝推:南方有嘉木,金台夕照,高三三班,
家园 哈哈哈哈,今年又到9月开学的季节了,

看着大学老师们的悲伤和绝望,我们这种一年到头都没机会打马往回赶开学的职业,笑而不语。。。

家园 只想吟风弄月,不管柴米油盐

到哪里想这样的好事?

有。李白好像算。

我记得陈晋提到主席评价李白时说他不做实事。但李白在到处游历时有人埋单。今人要学李白,总得解决点自己的肚子问题吧。

于是,就有胖大叔的“九月的悲伤”。

明白了。

家园 李白救郭子仪,间接挽救大唐
家园 呵呵,你这个解读,本来以为自己的解读

让很多人觉得不够高大上情感上不愿接受,到了你这个解读,让人觉得海子的欲哭无泪原来就是小孩子的哭闹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以为海子这些诗基本是专注于自我内心体验,如普鲁斯特那样,包括那个面朝大海——教案的解读都是瞎扯,由于年龄、经历的原因,缺乏社会实践,情感和关注点基本来自于阅读,特别自我,是没有高大上元素的。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
家园 80年代初有大学生张华该不该救人而死的讨论,80年代末

有《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红极一时。

张华作为第四军医大学的大三学生,为救一位素不相识的掏粪老农,跌入粪坑,沼气中毒牺牲。这件事居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

讨论什么呢?讨论张华值不值。

可以想见,当时鼓吹追求个人存在、个人价值有多火。

为什么又有《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这本书?不将毛赶下神坛,不将毛的集体主义思想彻底粉碎,个人存在,个人价值这些东西就没办法鼓吹。

但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就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只有少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才有资格。

通宝推:黄锴爱李莹,盲人摸象,桥上,
家园 要不在哲学系也是教授美学的

请教老师:怎么从《九月》里,除了众神与死亡,感觉还有点失恋的味道呢?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

只身打马过草原

琴分人离,匹马孤身

家园 海子一辈子都在失恋

据说他失恋过六次。

有人说他爱过4个女孩,也有人说是7个。

还有人说,最后一次和朋友喝酒说了很多关于他初恋的故事。

但是,谁知道呢?

诗无达诂,从爱情的角度来理解《九月》,其实也能说得通,这个呢,没什么正确答案,都在读者自己。

说到主题比较明确爱情诗,海子也有不少,比如《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答复》、《山楂树》。

这些诗一般理解为爱情,但是从别的角度说,也能说通。

通宝推:方平,
家园 自嘲而已

海德格尔说,闲聊使人沉沦。

但是不闲聊,也有点无聊。

闲聊嘛,难免开开玩笑。

不过,现在开玩笑也挺危险,一般来说,有两件事不能开玩笑。

一是这件事不能开玩笑,一是那件事不能开玩笑。

剩下的嘛,只能开开自己的玩笑。

说起海子,多少有点沉重,所以,开开玩笑,轻松一下。

家园 八十年代城市家庭的物质是否匮乏,

决定因素是另一半是不是农村户口。

像那个老革命,如果妻子是农村户口,孩子要是再多,吃穿也是很艰难的。

小时候,我们宿舍区最困难就是田副厂长家,他是复员军人,太太是农村户口,五个女儿还是六个女儿跟着妈妈,都没有商品粮吃。

太太每天糊火柴盒子,厂长下班女儿放学,也都要参加糊盒子的工作。

八十年代有着前三十年的余泽,大家不用过多的考虑物质问题,当时的物质是否匮乏?就要看你怎么理解匮乏了。我小时候连奶粉都没喝过,但是大家都这样,也能活得下来,不患寡而患不均。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这就行了。

家园 或者这么比较

我认识最典型的一家。70年代,单位宿舍区我家的邻居,男同志是职工,爱人和4个小孩来自广东某个很穷的县,岳母也大部分时间一起过,大娘帮我家带过小孩,所以记忆比较深,爱人也有点收入,在街道的服务社做点什么,割胶鞋之类,老大老二上小学,不清楚交没交高价学费,医疗福利肯定没有,口粮如何解决也不清楚,总之一家过下来了。这种情况放在今天不可想像。

90年代搬进了楼房,倒是有两家来自外地的职工自由落体了,据说因“家庭矛盾”,厂里炒了很多半老不少的职工,再招外地工补上。

当年也不是每家都"物质匮乏",双职工有孩子参加工作,生活好很多,我家隔壁老大上山下乡,今天来说也就离广州一百几十公里的农村,老二进了厂,只有老三一个上学,过得挺滋润。今天父母加一个孩子,三个人三份收入,也不少过得愁眉苦脸。

相对的比较,很难说今天有多大的改善,40年了。

家园 没文化的老革命照顾到传达室很正常

我爸单位上看传达室的是土改根子

家园 这就是社会主义啊

其实吧,毛主席搞的这一套呢,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前三十年这一块呢,社会主义具体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权力结构呢,就是城市这一套叫“单位制”,农村的呢,叫“公社制”。

这些年相关的研究非常多,我记得以前在河里谈过多次,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这一套社会主义制度,简单来看呢,从感性认知呢,就是党和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建设国家。

从理性上来看呢,就是党,人民,国家,三方签订契约,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党利用国家这一组织把人民背负在身上。

这一套东西,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马克思的一面,有苏联经验的一面,也有传统的一面,更多的是来自中国革命自身的实践经验,有的研究者称为“新传统主义”,很有见地。

这套东西,也有些问题,首先就是一个物质基础,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签订契约的这一阶段呢,党,人民,国家,都要让度一部分东西。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党的地位太超脱了,它既在契约之内,又凌驾于契约之上,而人民呢,相对来说,就弱势一些。今天党要为人民服务,如果明天党要人民为它服务。这怎么办呢?毛的文革,就是试图解决这一点,能不能解决,解决得好不好,见仁见智。

但是不管怎么说,从前三十年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这套制度把党国家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我们说“人民当家做主”,毫无违和感。小时候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教的人觉得是真理,唱的人觉得是天经地义。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有一点比较好,宣讲的东西真话比较多,比如党章是真的,讲话精神是真的,有时候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而不是主观上想怎么样。人民呢,在这套制度的保障,怎么说呢,是能生活下去的。至于说,好不好,幸福不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我个人的感受,挺不错,无忧无虑,真的是无忧无虑,发自内心的无忧无虑,比现在的孩子幸福,虽然我没喝过奶粉。

但是,这套制度能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物质积累呢?还是存在争议。正反双方都很多观点,这里我也不做综述了。

邓的问题是什么呢,邓吧,应该是个挺不错的执行者,但是呢,历史把他放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他过多的从执行的层面理解原则问题,邓的路线就变成了甩包袱的路线。从风雨同舟,负重前行,变成了轻装上阵,怎么轻装呢?把一些人踢下船不就完了吗?当然,这么表述也不完全准确。毕竟,成就也不能视而不见,只不过,从此之后,党,人民,国家的联系就渐渐淡了。

通宝推:明心灵竹,东海后学,盲人摸象,didae,报以琼琚,天马行空,瀚海黄沙,南方有嘉木,阳春白雪,云山,ccceee,鱼与渔语,老陈70,钢铁飓风,唐家山,住在乡下,白马河东,桥上,心远地自偏,从来,起于青萍之末,陈王奋起,高三三班,普鲁托,薄荷糖家族,
家园 这样一解诗,连我家孩子都容易理解和共鸣

不仅仅是悲伤....

是什么

让孩子们如临深渊

是什么

让家长们如卸重负

而又心怀忐忑

九月

开学了

灾难史诗大片

全球同步上映!

家园 想起了澎湃网上介绍的这本书

摄影好书|《你好小朋友》:元气满满的80年代中国儿童

本文图片均在1981年到1982年间拍摄。

秋山在访谈说提到,80年代时,他觉得日本的孩子并没有“元气”,忙于课业、补习班,甚至在日本举办了一个“不开心的孩子们”摄影展;而中国孩子面对镜头更好奇,在照片中显得非常有活力,有一股“坚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的能量”。画册里呈现出的小朋友的状态是理想化的,这种理想化在态势瞬息万变的今日似乎难以被“复制”。孩童的脸,总是能反射时代的光线。

通宝推:东海后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