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鸦片战争胜负论英雄,林则徐史观的发明或发现 -- 用心荐华

共:💬148 🌺946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简单回答就是:不允许

通过外部势力扶持本地傀儡,没有一个好。

家园 你不是文盲,你是杠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家园 你是在说共产党不好吗?
家园 河里公认的杠精可不是我

家园 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

对太祖来说,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这就是优先级。

太祖在我前引的文章中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现代革命最主要也是首要的目标。

因此他把林则徐和民众抗英,作为中国现代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开始。而不是你认为的应该欢迎英国推翻满清。

同样,在日本侵华的威胁下,他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欢迎日本推翻国民党。

在统一战线内部坚持独立自主,这是在抗日这个大目标之内的。

国军的抗战也是反抗帝国主义入侵维护国家独立的战争,这就是我们今天肯定国军抗战功绩的基础。

家园 “降维”的亲历者证据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

这段话出自林则徐,“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是不是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

至于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抗法,已经是鸦片战争几十年后的事,二位名将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见识过洋枪洋炮的主,知其长短,这两次战争的装备已经和西方没有代差。

家园 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比国民党满清加一起都多

可这并不代表共产党否认国民党,满清曾经是代表中国的。

如果你暗示的是共产党是谁的傀儡,我只能说你的历史书读的少了一点。

家园 阎崇年的立场是有问题,但是清王朝

对中华民族的确有大的贡献:首先是大部分接受(继承)了中华农业文明的大一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并部分保留了八旗弓马传统,这两点都是正面的。前者表现在“爱惜民力”——固定土地税赋、靠打压江南商人/士大夫氏族来取得必要的国家收入;并依靠后者解决了外蒙、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问题,基本解决了汉族坐皇权时解决不了、解决不彻底的农耕区域与畜牧、游牧区域的冲突问题,即中华农业文明的国防成本问题,这使得土地税可以不增加,使农业税大体不再压垮底层农民。这样才与美洲新农作物引进一起,是人口可以翻倍增长,最终让中华成长成为一个4亿人口体量的农业文明社会,也是人类唯一一个从古至今最大人口的国家。

这样,国土+人口,才使得中华文明在面对欧美率先工业化了的”工业文明“国家(1840年英国和法国等都完成了以煤炭为能源的工业化),没有被灭族灭文,而是像凤凰涅槃一样重生了、从农业文明转型到工业文明。今天我们再回头看过去180年惊心动魄、极为惨烈的文明转型过程,难以想象如果没有1840年时的国土+人口,我们还能否走到今天?

对满清毫无限度的否定,这样的”屁股“不是中国人的、而是外国人的,特别是掌控了1840年以后历史写作、舆论的欧美文化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广州、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都有销毁档案的行为,到了民国时期,更是以传教士的记录为”真实“的历史。

因此,很有必要不断地、重新研究鸦片战争。毕竟,孟晚舟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鸦片银行至今还在作恶。

鸦片战争的研究中,我觉得还缺少对江南商人/汉族士大夫氏族干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研究。我甚至觉得这是故意的空白,希望荐华兄及其他河友给予指点。

通宝推:瀚海黄沙,方平,猪啊猪,newbird,empire2007,钛坪樽逾,陈王奋起,
家园 这个说法被人打脸了

点看全图

林则徐不少说法,后人都有所商榷,这也不能苛求古人,毕竟认识新事物需要过程。

另外,当时清军新铸巨炮,技术参数上和英军相差不远。

火药都是黑火药,但是英军的更加精致,战后清军换用英军的黑火药,能让火枪的射程有大幅增长,而英军缴获了清军的火药,汇报说配方差不多,但比较粗劣,所以都倒掉。但是清军改进也很快。

炮弹上双方都是以实心弹为主,英方使用开花弹,由于引信技术不成熟,清军表示没啥威胁。清军印象比较深的是毒火弹。

一鸦的问题是全方位的,但首要因素不能说是武器装备。战争中学习战争,说得也不算错。问题在于,战争并不仅是军事一项,一鸦二鸦,常引“器不如人”“船坚炮利”为借口,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治社会层面的风险,到了甲午海战,这借口就不好使了,直接引发了政权动荡。

通宝推:陈王奋起,方平,普鲁托,
家园 清朝的历史,必须要纳入中国叙事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更重要的是,这一点首先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是不容许争论的。

通宝推:冻雨,
家园 李中堂会说“大清气数已尽”

问题是你承认不承认这是对“满清是怎么丢掉江山”的有效回答。

很多时候,所谓原因,不过是我们愿意接受的一个说法而已。

家园 别转移话题

主席的斗争行为那是另外一篇文章。

我一直批评的是当今搞历史的人屁股坐歪了,把清政府的失败写得如丧考妣。1840年是中国人民开始觉醒的日子,所以主席在碑文中专门提到1840年,另外提到林则徐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站在人民的角度来看待看待鸦片战争、甚至包括后面的八国联军,那就是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为中华民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是积极意义。当然,对于侵略行为本身,人民还是反对的,这叫做辩证的看待问题,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儿童思维。

家园 打脸可能不成立

你截的图里,“实无远及十余里之事”这句之前是:“故在内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

也就是说,射程不到十里的是“一二千斤及数百斤之炮”。

然后截图开头几句是:“英逆所恃惟船与炮……至于数千斤之大炮,,夷船虽能任载,,而只可施于深水外洋,不能施于近岸之内洋。”

也就是说,英舰上另有“数千斤之大炮”,射程肯定更远。至于具体数据,钦差大臣伊里布的家人张喜等人,曾经四次登上英国军舰,发现“其船之头尾,安设两大炮……据云:’可打九里,并可攻城。’”

所以林则徐所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应该是指英舰上的“数千斤之大炮”。

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留在广州待审,1841年7月离开广州,发配新疆伊犁。1839年9月的九龙之战,1839年11月的穿鼻之战,1841年1月的虎门之战,林则徐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作为道光帝朱批“认真”“勤劳”的封疆大吏,这类基本的军事常识,搞错的可能性不大。

……

其实你截图的这篇文章我也看过,大概是各自的关注点不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以下内容:

欧洲火炮制造

【欧洲火炮铸造从16世纪以来一直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给实心火炮上钻孔的实践据说开始于1713年,在英国伍利奇的皇家枪炮铸造厂,泥范整体模铸法一直延续到1770年以后。大约在此以后,英国的铁器制造者威尔金森(1729-1808)开发出一种改进了的给火炮钻膛的机器。随后,1794年英国机械师莫兹利(1771-1831)发明了车床上的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了安放在铁底座上带有移动刀架的车床。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发明了全金属车床、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机,到19世纪40年代时,达到了用工作母机制造机械的领先水平。

这些技术先后应用到制造火炮方面,利用车床先将火炮铸成实心圆柱金属铸件,然后用一种配用超长钻头的大型钻床钻出一个孔,接着到锤床上将这个孔逐步锤削成型,加工成火炮。此法可使炮身较模铸法更加均匀、对称、光洁,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击精确度高。既提高了铸炮的精度,又节省工时,坚实耐用。

在炮膛游隙方面,19世纪中叶,欧洲因机械制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减少到内径的1/42,如此,只要装填较少的火药就可达到较高的速度,且同时提高发射的准确性,再者,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管壁即使变薄亦不致于膛炸,连带也使得火炮的机动性大增。】

中英双方火药比较

【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已有性能不次于英军的火药,除福建省外,其它一些省份也曾制造使用。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二十三日署江苏巡抚程矞采奏报:“火药一项,臣在省严饬营员,照上年钦颁前任福建提督陈阶平所奏提硝舂炼各法,加工制出一万余斤,眼同点放。试之于手掌而掌不热,试之于纸而纸不燃,已解至上海局,妥为受贮。”但由于清朝社会制度方面的弊端,致使清军在许多战争中仍然使用质量粗劣的火药与英军作战。

19世纪初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已经居于世界各国的领先地位,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纯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进行药料的粉碎和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压式机械,将配置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而均匀的颗粒,使火药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实性;使用机械式造粒缸,将火药块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对制成的粒状火药,放在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用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藏期。这些先进的工艺,保证了英军火药的优良品质。】

中国火炮改良

【鸦片战争之际,机械工程专家福建泉州人丁拱辰(1800-1875),参考西洋炮的构造,在广州铸成了性能良好的铁炮。于1841年编成《演炮图说》,1842年《演炮图说》受到两广总督祁癮、靖逆将军奕山的重视。同年,清朝政府下令推广《演炮图说》所述方法。

浙江嘉兴县丞龚振麟痛感中国泥模整体铸造法的不切实用和烦琐,而立志改革。于1841年发明了早于欧洲30多年的铁模铸炮法,铁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铸炮多蜂窝易炸膛的缺陷,缩短了铸炮周期,降低了铸炮费用,并写成《铸炮铁模图说》,1842年被印发沿海各省参用。至1841年9月浙东之战前夕,已铸成120多门新型火炮,时人称其为:“至去冬以来,浙江铸炮,益工益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

按照上面这段的陈述,既然中国造炮技术并不见得落后,为什么鸦片战争还是输掉了?而且一鸦输了二鸦输,八国联军输了甲午战争又输?

其实以上的大段引用已经给出了答案:关键在于当时的中国不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能力。

要具备这种能力,需要相应的机加工设备,要驱动这些机加工设备,需要造得出蒸汽机,要造出蒸汽机,需要懂得相关的科学知识,需要系统的现代教育、成熟的商业体系、重商主义的政府……这些加在一起,也就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距,也是我认为鸦片战争是“降维打击”的道理。

再补充一个数据:【1840年前后,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1806年英国铁产量为25万吨 , 1840年170万吨,1850年250万吨。】

通宝推:用心荐华,燕人,普鲁托,
家园 现在的人应该理解孙中山那批人当初“划拉到盘里都是菜”

不加区别地引用各种黑满清的“历史材料”,是当时起事闹革命、以及为自身合法性的政治手段。但是今天的人们的历史观,绝对不该停留在孙文、传教士的“历史资料”水平上。

家园 风帆时代怎么可能打这么远

1、先说炮的射程。当时英国最大的炮是68磅炮,经过多次改良,巅峰时期的射程是3200米。

这种重炮正式列装是在1846年。一鸦时期,英军的海军只有2门。

具体到侵华英军,旗舰仅是三级战列舰,怎么可能有如此重炮。即使是巅峰重炮,也不可能打9里,十几里,这么夸张。

2、林则徐是个好人。

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嘛,似乎不宜捧得过高。比如他闹的最有名的笑话,说英军就枪炮厉害,玩白刃就不行,行军装具太多,一倒下就起不来,一个清兵能手刃数咦。

另外,他对英的很多战略战术,都充满了书生气。

一方面,我们不能苛责古人,另一方面,对古人的一些认识不能全盘接受。

3、说到清朝军工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你说不具备。这一点并不准确。

事实上,从康熙开始,就对清朝枪炮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做出要求,到乾隆年间,各项制度,标准,已经非常完善。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规模化和标准化,并没有使得清朝的枪炮的技术得到进步,质量得到改善。相反,质量越来越差,技术固步自封。

大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技术的发展完全掌握在政府之后,出于保密,以及不愿意让别人分享制造分额,还有固有的职业师徒体系。都造成了职业人才的缺失和技术发展的缓慢,当然已经不能说是缓慢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军工产业说到底也是要讲究成本核算的。清朝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利用国力,表现在战场上就是重视火力强度,在和传统的游牧民族作战时,比如清准战争,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清军都不占优势,所以对枪炮非常重视,靠火力压制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一鸦之前,道光皇帝的常胜将军杨遇春在谈到练兵的时候,特别重视诸兵种合成战法,而首先提到的炮兵的作用,火力压制。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清军觉得自己的火力足够了。10门炮已经够压制了,需要再加5门吗?现在的枪炮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需要再更新吗?

正好,朝廷也是这么想的,打仗是要花钱的,军工产业从来都是吞金兽,当然也是科技之花,社会进步的阶梯。西方列强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支持自己的军工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清朝靠什么呢?掠夺谁呢?所以军费开支一直再压缩。道光前期火药的平均造价,只有雍正时期的一半,军工产业不用钱砸,可不就这样了。

4,最后说代差。

代差有没有?有。工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这明显存在代差。

但是,在回顾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不能陷入“代差决定论”。

怎么说呢,代差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比如甲午战争,这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怎么就没想到侵略日本呢?

而且代差落实到具体的战争层面,只是决定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和美军,有没有代差?肯定有,第七舰队一来,我们就过不去了,但是该打还得打啊。

通宝推:从来,方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