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写个华西村的事情啊,有河友对我说华西村不以为然 -- 真历啊

共:💬25 🌺11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忘了以前在哪里看到的

说集体经济有三分之一搞得不错,反对分田单干,三分之一觉得无所谓,坚决要求分田的,只有三分之一

家园 这个说法太宽泛了,你说的应该是毛主席的话

就是说三分之一搞得好就够了。

实际上不止了。

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不支持的,因为单干的问题,大家都懂,又不是傻子,可问题是邓就要强干。

有关社队企业是有数据的啊。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71年,全国新建了社队企业53100多个,年产值39.1亿元。

1972年,全国社队企业为56000多个,年产值46.0亿元。

到了1976年,全国社队企业为106,200个,年总产值为123.9亿元。

止1978年年底,中国社队企业发展到793,977个,年总产值为388.76亿元。

家园 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

1. (2019·淄博模拟)

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

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

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

这一现象( )

A .

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

B .

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 .

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 .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家园 这个听起来比较符合人性

怎末会有整齐划一的全部同意呢。

家园 历史上一直是私有单干

什么结果?

公有制才十几年尝试。

毕竟分田单干是人类社会有史来的人心。

其实分田对很多没有壮劳动力的是个极大的负担,并不受欢迎。这一部分人的诉求被无视了。

家园 身份不同了,

那些人身份主要是书记,继任者身份主要是儿子。

家园 集体制对领头人的能力要求太高

没有能干的领头人,就只能单干。

我记得包产到户前,家里的柴火都不够烧,到冬天手脚没有一年不冻疮的,包产到户之后,很快柴火多得丢在地里不要了。曾经问过我妈为啥这样,按我妈的回忆,集体制时大家都出工不出力,玉米能种二尺一颗,追肥这头儿追两颗,那头追两颗,中间就不管了。产量低,收秋时每家分的就少,自己家想多得点怎么办?普通人就是偷,饲养员之类就往家夹带饲料。

家园 您这绝对不是一个一般的农村的状态

是最恶劣的农村之一。

普通农村根本不会这样。

家园 不符合自己想象的,都不是一般的普遍的

即使你当年也在农村,你村里搞得好,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了象腿,也别轻易笑话摸到象牙的人,说人家说的不一般不普遍

这样可能比较客观

---------

前一段春节前后,网传华西村集资没能按约定付息,你知道详情不?

光提过关斩将,不说走麦城也能理解…

家园 为CBA河友横跳一下

@cba:

河友你好啊,你刚说完产量代表质量的硬道理,紧接着你说是谢华安进了科学院是靠的袁隆平的没有选上,你这,也真不好接话了啊?

难道不是谢华安的研究并不比袁老差嘛?实际上开发了,也不单纯是袁老的研究吧?

再说硬道理,产量,普及亩数,应该是谢老远远高于袁老吧?无论是试验田还是广普大田,谢老都是远远占有啊。

这不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嘛?也是研究的目标呀?

从头到尾,谢老的论文一直是受人质疑的,如果我个人也开始心迹推测的话,那么我个人甚至认为谢老就看不上这个论文。当然院士肯定还是小有在乎的,从常理和感觉上,他应该有这个傲气啊。

那位帮他写论文的,呵呵,虽然说了论文是自己所写,可是从始至终,没敢叫嚣研究成果也属于自己。

我也展开一下啊,呵呵。

当然,我承认袁老的落选可能给谢老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不是凭借谢老的真本事吗?

至于张曙光,你的意思是谢老和张曙光一样是拿集体智慧当自己的成就么?你是否认为那些代写论文的就是主要研究者?

谢老是踏踏实实凭借不差于袁老的地头的精神和研究成果获奖的,张曙光算个什么人?配吗?

你这段话里,这样说事,很难让人相信你的科学精神。

我对农科感兴趣是因为我对文革各种历史比较感兴趣,由此了解了农业种子历史,大寨历史还有陈永贵的成就。

所以,你的猜测是错误的。

至于你说轮流,我实在是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怎么到了这里就轮流了呢?按照你的逻辑,李振声、吴常信、李家洋、桂建芳等是和谁轮呀?

你起码有个整理吧?

这一块本来就是个论文和院士资格的问题,结果你给转到谢袁之争了。

你这个论文写得可挺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