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复旦事件缘起-拉开说一下中国特色的高校内卷 -- 范进中举

共:💬31 🌺16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复旦事件缘起-拉开说一下中国特色的高校内卷

前几天复旦出来一个杀人事件,众说纷纭。这个事情毫无疑问是悲剧,无论对哪个方面。在网上传播时候,有很多舆论谈到中国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大概聊聊这种中国特色的内卷。抛砖引玉。

一、大学怎么演变的?现代大学的传统脱胎于意大利,最早是教会背景支持的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比方说 博洛尼亚的大学,原始学院就是神学院、法学院、文学院、理学院。而理学院其实地位不高,主要是为工匠们进行研究的。

还有牛津剑桥这些。另外一个传统是 德国洪堡大学算真正开创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知识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实际上本身也是现代西方文明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扩展来说,中世纪以来的知识传承传统,中国有书院和官学传统,伊斯兰有自己的经院系统,在大清真寺边上就是学校,知识体系都是在这个场所传承的,这些传统在现代的工业革命洗礼下都被打断了,没办法,他们的传承体系培养的人才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自然是被西方大学体系替代,这个不延伸了。

讲到这里,我们回顾这个知识体系传承历史,不能不看到曾经的中世纪传统,还有社会现实,至少在1900之前,哪怕是欧洲最发达的地方,识字率也达不到50%,大多数人能参与知识传播是非常晚的事情。所以至少在1900年前后,大学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精英团体,所谓象牙塔的精英传统。既然是象牙塔精英主义,自然是人数很少的小圈子。这点上 全世界知识体系传承都是讲师徒传承的。中国讲师道尊严,西方一样,伊斯兰更加有尊敬老师传统。一句话,师道尊严背后其实是中世纪的行会制度。知识作为一种生产劳动也是一种职业,尤其在近代资本主义影响异化之后,知识生产逐渐转换成一个职业,也就是赖以生存的手段,其行业内人员维持自己生存必然产生行会化需求。表现就是行业内的自我繁殖和壁垒化。这点表现最明显的是 西方的医师制度,美国的医师制度是相对自治的,所以维持非常高的进入门槛,保证这里面的人的生活。同样的这种制度延续到大学里面就是所谓tenture制度,必须高门槛,为的是保持里面的人的舒适生活和研究质量。

二 资本主义发展对大学的影响。

资本主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全方面的打碎一切的中世纪行会门槛,这种推动对大学影响是比较晚的但是还是来了。上面说了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哪怕1900年,大学都是一个精英小圈子,能读书的都是有钱有闲的阶级。到二战后,生产力的全面铺开已经导致,知识生产成为一个职业行为,读大学已经是社会的一个需要。一句话,上大学不是有钱有闲的贵族的知识体操活动,而是资本主义发展深化的社会一环。这点最明显的是 德国的洪堡大学,然后发扬光大的苏联大学体系。就是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把大量的工科和理科放入大学,并且进行文理分科,培养的大量是进行高级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现在是码农。原来大学里面 地位崇高的 神学(哲学)、法学、文学地位跌落,理学、农学、医学地位上升,因为是提供实际职业支持的。尤其是德国为了进行工业革命进行教育体系匹配,进而延续到苏联的短平快批量培养工程师体系,大学成为职业培训学校。毫无疑问,我们短暂的大学传统就一方面 接受了西方传统,建国前大量的是西方教会传统,另一方面是建国后的苏联传统,并且对建国前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文理大分家,党管教育是第一位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一点在很多所谓自由派老知识分子心目中有抱有微词的。

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到80年代从美国、英国开始推行了教育的产业化,极大的改变了教育体制,这点上欧洲还是保持其传统,产业化深入不多。英美系大规模产业化,就是教育资本化、标准化、批量化,一切都是为了资本的高效增殖。所以英美的大学表现出来就是一方面大量批量培养学士、硕士、博士。但是大学深厚的行会传统还是坚决维持,也就是在高端的tenture制度里面,还是维持高门槛,也就是说,原来高不可攀的知识殿堂掏钱就近,你花个多少万美元就可以高喊,老子嫖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但是要到这些地方吃饭对不起,不是花钱就行的,那是非常高的壁垒,大多数花钱混文凭的,知道自己就是标准化产品之一,也没有啥献身科学的想法,早早就投身华尔街去捞银子去。真进学术圈熬tenture的,不仅仅是聪明勤奋还有圈子认可,一句话就是导师、家里人脉等等的综合因素,行会不是阿猫阿狗进的去的。大家还是要学术的声誉的,这是集体利益。所以走这条路的 本身人不多,人家走tenture的90%能升上去。进门之前就做了筛选了。同样的比如律师、医师都是千难万险,淘汰率惊人,但是熬过去,有资格了,生活无忧,高薪水大豪斯等着你。也就是说英美系的大学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顶尖的金字塔封闭体系,行会制度。外面产业化是资本逻辑。这个行会维持权威的评价体系,负责知识的生产和发布。下面的知识生产流水线再进行再加工和分销。

三 中国大学非升即走的离奇内卷

99年中国大学在教育产业化大政策下面坚实的走出了一步。当时全世界英美的教育产业化正在攻城略地,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是最高潮时候。

通宝推:寂灭,燕人,
家园 教学,研究。

个人觉得,产业化不妥,工厂化不妥,可以深入一些企业,但是,深入的就深入进入,成为企业相应人才。

我猜测大概是想全科的结果,产学研,结果大学全包了,还要行政化。

所以,社会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清白吧?

家园 没有什么内卷

所谓内卷是因为都想往舒服、有脸面的地方钻,中国的发展在广阔天地。广阔天地的需求很大,反而是缺乏人才资源,正确的引导、放弃虚荣,中国距离内卷还远着呢!

家园 tenure

好文,涨知识了。期待续文。

有个小问题tenture 应该是 tenure 吧? 查了一下 tenture 在法语里有帷幔门帘的意思。也许是一语双关?

家园 上海主城区老年人占比三分之一

七普数据讲,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四分之一,想必主城区比例更高,家家户户都持有着价值一千几百万的房产,如果一只股票是这样的筹码分布,对于庄家来说,是没有任何介入价值的。

散户则更要回避,应该把它从自选股名单里删除,这样的股票是注定缺乏活力的,科创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家园 三 中国大学特色的非升即走

西西河网址好像今天有点问题,老是无法上来。

-----

下面是正文。三 中国大学特色的非升即走:

前文已经说了大学知识传承内在的行会传统,对应于现在的痕迹就是各种专业学会,进入学会获得相应等级头衔是业内对你的一个认可,这个头衔在中国情况下面自然是很容易和行政职务带来的权力挂钩。这也是知识分子圈一直比较喜欢闹腾的一个话题,学术的行政化,权力化。实际上这种行会制度是对学术圈自己的一个保护,欧洲、日本学术圈就是顽强的搞这种传统,他们没搞啥非升即走,香港的医师协会 律师协会也是这种门槛很高的行会制度,一句话资本主义的大潮还是顽强的被阻挡在小圈子外面。

接着我们说中国非升即走,有人考古过最早非升即走是北大,张维迎搞过,后来鸡飞狗跳其实是推行不利。真正的非升即走是原来的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张尧水2011年底去中南大学搞的,然后在985高校里面大面积推广,现在95%是985都已经搞了。也就是说大家诟病的非升即走制度其实就是推了8年左右,大面积推也就是6年。

前面说了中国拷贝了美式的tenure制度,而欧洲日本没有大规模搞,tenure本身是资本主义制度对高教领域的一个推动,是资本追求效率逻辑冲击中世纪行会残余的一个自然行为,但是在美国因为是实质性严进宽出,实际上冲击并不强烈,虽然服务于此的博士后制度还有其他制度压力很大,但是下决心走学术道路的人,还是有基本保障,而且美国制度有跟进制度,3年左右会根据情况进行评估,一切都是为了能进入门槛的未来学者保持一个高的学术水准,-维持圈子的高收益。把教育产业化大面积培养的硕士 博士和进入学术圈的同事群严密的切割。教育产业化为教育整体行业的资本膨胀提供弹药,作为金字塔尖的学术圈的教授们当然是喜闻乐见,好的科研本身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这样就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循环,对大众开放的教育产业化获得大量资金,然后给大众提供丰富的教育需求,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装逼,还是就业敲门砖都是没问题的,有钱人砸钱吗,但是筛选很少数的聪明人又有资源支持的,很高门槛筛选并且经过一个辅助的制度培训也是规训阶段进入学术圈。所以英美的tenure制度,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金字塔尖部分。在英美教育产业化中,明显区分的是英系教育资本搞批发学历发财,比如英国的一年制硕士、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大学大量招留学生。美系还维持一下学术金字塔的光环。这五个国家正好是五眼联盟,是英美盎撒系统在教育产业链上的顶层集团。

中国由于2000年前后推行的教育产业化,客观上为后面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者-工程师。没有这些扩招出来的知识分子,无法想象华为、中兴的工程师兵团,互联网平台的突飞猛进,我们基建狂魔后面的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持。这个千万级别的产业需求是中国高教领域努力结果,所以不能像高校里面的那些老冬烘去片面否定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甚至于得出结论是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太多,导致技工缺乏,这种糊涂结论。

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在2008后客观上来说,进入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扩展期,这个也是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发展。从2000年扩招大学生最原始动力是延缓青年就业问题,还有给教育产业提供资金。到2008前 扩招的大学生本身提供一个庞大的考研人群基础,2008 带来的就业压力,于是就传导到高教领域带来一个惯性动作-扩招。

这样的扩招使得,在2014前,中国的博士生数量有一个数量级别提升。这就为“非升即走”制度的骚操作提供了庞大的弹药。

另外一个因素是,中国高校从2000年前开始的排名制度,进而教育部搞的各项学科评估都是以顶级刊物论文发表为核心的。同时,几乎所有科研课题的评估都是以论文为核心,顶级刊物,SCI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几乎不言自明的水平证明,深入中国科研评价的方方面面。论文崇拜迅速在2000年第一个十年席卷中国高校还有科研体系,有一个必然性,就是科研工作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当年有司引进SCI影响因子评价作为冲击高校教师当年的所谓人浮于事情况是有其必要性的。说到这点,岔开一下,中国高校是深受西方传统影响又主要受到苏联体系影响的,所以高校系统长期是理工独大,这个也是服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90年代国家自己财政紧张时候,高校教师自然是自己想辙,所以90年代扩招之前,大学教师因为机制死,收入低,导致人才流失极为严重,逆向淘汰机制维持了十几年,到教育产业化大跃进时候,等于是盐碱地突然大水漫灌,985名校获得大量资源,总的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相对来说,2000年后因为国家重视军工,并且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军工系高校体系还是能维持一个比较好的人才传承,并且也是硕果累累。十几年财政短缺造成的人才流失到2000年后的大跃进,客观上造成90年代留校的人水平不高的现实,当然这些人主体上是为中国发展做出来重大智力支持的,同时赶上了好时候,这些人乘着SCI崇拜东风迅速确立有利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形成论文崇拜科研评价体系的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拥护者,人才称号、课题经费都是点顶级刊物论文,这批中国当前学术精英在国际最近十几年大规模投入的科研经费支持下面,可以说是混的脑满肠肥,骄奢淫逸。90年代清北复交的大量学生是留校欧美的,所以网上很多这些留学生高华对国内的当年不如自己师兄师弟的脑满肠肥是眼红的很,有各种各样的吃不着葡萄的酸感,这点情绪要注意。

通宝推:大眼,寂灭,
家园 中国特色的非升即走(2)

前文说了大学扩招导致的大规模的硕博士后备军,高校尤其是985高校的待遇提高让就业吸引力大幅提高,各个高校迅速进入学历崇拜的引领者,很快2005左右博士就是进入高校的门槛条件,然后演化到第一学历崇拜,这个风气已经在现在所有行业都一样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扩展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的非升即走制度特别残酷的客观基础之一。

然后从2000年开始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迅速进入SCI论文崇拜进而进入顶级刊物崇拜核心,几乎所有的评价体系都和这个挂钩,拿到顶级刊物的论文就是名利保证,于是中国的高校迅速变成论文制造工厂,而顶级刊物是掌握在英美系手里的,于是貌似公允的论文发表,变成一个自我循环的产业链。投入科研经费、人力无力,瞄准顶级刊物跟风做研究,发表论文进而获得更多经费,更高级别课题资助,更高的人才称号,一篇篇顶刊论文变成上位的坚实阶梯。这个自我实现的循环,让中国科研工作者趋之若鹜,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整个链条运作,至于科研产出的成果,就是一篇篇论文,其他不管。

到大学校长这边就更有意思了,雄心勃勃的校长,要提升学校影响力,就需要顶级刊物论文,因为大学排行意味着经费和政绩,一切都服务于此。中国特色的论文军备竞赛就这样开始了,始作俑者就是中南大学的非升即走制度。并且迅速推广,迅速变形。

前文说了美国的tenure制度,门槛很高,80-90%的最终录取率,中国呢,搞土法上马,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兵团作战,本来论文战争的主角是扩招的硕士博士,因为要拿文凭可以随意压榨,这个是公开秘密,研究生导师叫老板,课题组就是公司,大老板是天天跑关系拿项目,小老板是分包商,这个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情况,这种资本主义运作模式已经造成各个大学的内卷竞争到达极限,在2010年之后几乎没有啥效率提升空间,加上大学频发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2010后非常强调各方面对学生权益的保护,高校的学生有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工各个条线的关心支持,一句话导师对学生的压榨成本迅速抬高。

既然学生压榨成本提高,一个青椒群体自然成为压力导向,所以非升即走可以全面推行,因为这个群体是没有博弈能力的,也没有啥机构关心。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针对学生,学工系统也是服务学生,工会系统关心青椒吗?青椒都不算职工,发福利粮油都没分,不算工会成员。和青椒打交道的学校机构除了学院领导,其实就是人事处和财务处了。一句话青椒团体是最好被压榨的群体,最被忽略的群体。

非升即走制度最终如何走向奇葩内卷呢?

不说数据都是耍流氓,以武汉大学为例,他们的淘汰率是97%,几百个所谓青年研究员能通过考核留下的就几个人,这种淘汰率和美国的天壤之别。同时,众所周知科研就是烧钱,几百人投入进去,找经费发论文就是各凭本事了,6年下来,博士们如果熬不到留下,35岁门槛就导致他们几乎没有啥别的地方,所以只能是拼命,这种几百人的养蛊模式下面可想而知青椒的内卷程度。因为淘汰率太高,那么为啥不抬高门槛,少招点人呢?你问校长们吧。

另外为了冲榜,校长们还玩一个邪招就是,大力发展影响因子高的学科,比如生物、化学、医学类,影响因子高,就大量向这个领域倾斜,造成学科发展的畸形发展。一切为了排行榜。最近几年形成一个事实上的趋势就是,中国大量投入的科研经费和人力,砸到美国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上面,跑出来数据,在顶刊发表后,美国人再在验证过的实验基础上进行深入研发。也就是说美国人提想法,底层的活,被中国的这些非升即走的青椒承担了,他们实际上成为全球科研产业链最底层的生物。

事实上我国大量需要的科研需求被浪费,只能是各个部委搞叠床架屋的专项经费,而进入专项经费的才是有保障的。当然不是阿猫阿狗能进去分钱的。

所以中国式非升即走已经演变成一个非常奇葩的制度,中国式田园资本主义内卷制度,被压榨的是大量的青椒。改革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程度。

通宝推:达雅,东晓山,朴石,和平共处,陈王奋起,大眼,寂灭,
家园 读之痛心疾首

大好人才被如此使用。

【中国大量投入的科研经费和人力,砸到美国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上面,跑出来数据,在顶刊发表后,美国人再在验证过的实验基础上进行深入研发。也就是说美国人提想法,底层的活,被中国的这些非升即走的青椒承担了,他们实际上成为全球科研产业链最底层的生物。】

最终科技成果市场化后,从他们到导师老板,再到美国人。可以想象这些“青椒”也拿不到多少钱。也是一个底层打工者。

家园 这是三十年来的事情

改开四十年来开始还好点。

家园 是的,美国忒牛制度对🇺🇸科研科技人员压力不算大,

大不了不玩了,中国由于舆论和风气不得不。

同时美国底层科技保障尚可。这点国内也是压着不接受。

挺没劲的。

这些可以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坚的,却成了打工人,没必要,我觉得是浪费了。

家园 功利导向带来的最大问题价值观的败坏,人心坏了

学术界完全变成名利场,不择手段、吃相难看。这个影响就不是几年、十几年的事情,而是很多代,因为树长歪了,后面跟着歪。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及其徒子徒孙还担负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家园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捷径,增加论文可以依靠集体力量

大家多参与多人研究小组署名,导师带的徒弟群体规模大,论文自然数量就上来了,大不了轮署名一作,而孤立份子面临数量不足的压力。

家园 四大天坑,生化环材

淘汰率97%这么恐怖啊,几乎相当于说“这几年外面就业状况不好,我这里给大家过渡一下,延迟几年走上社会。大家顺便看看自己是不是搞科研的料,科研是依赖天才的,不是靠什么勤能补拙,如果不是天才趁早别掺和科研。”

一开始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也好。

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逼着他多与产业社会保持联系,项目合作也好,留意将来就业机会也好,促进了产学研转化。

另外,为啥中国的生物这么不堪呢?有个原因没人说,因为生物顶级实验是美国主导的————看来武汉P4跟美国人确有过多来往,依附爬藤植物,长不高的,切割一下也好。

家园 请教

既然扩招的硕士博士青椒是教育产业化工业化的产物,是tenture制度下待选之物,淘汰率不正常吗?

请教
家园 正常,但是残酷,没有必要,搞的大家都累

不仅从美国来说学得太急,就是国内,科研人员搞交际,也是痛苦。

下面的青年不是靠少数出来的,而是靠基数庞大支持高端人才的。

只是我们也改变不了啥,甚至不能改变姜文华的以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