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毛主席的馒头和斯大林的馒头 -- 副将

共:💬407 🌺3110 🌵2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家园 陈王是60后???我一直以为是我的同龄人。
家园 你来西西河真是来错了

你看你的论调,真是懒得驳斥你。

西西河平均水平不低,至今是中文论坛水平第一。你这是侮辱西西河河友。

家园 你吃的馒头是谁做的?

河里不少人认为,其实也是八九十年代的官宣,是八十年代分田到户让中国人民吃饱了。

从1961年到1998年,中国粮食是按一条直线线性增长,这个趋势延续了将近40年,直到1998年才跌破。

图在这里,qq97:图挂了,再传一次

以稻谷产量为例,分析一下。

我们把这个时间分为1961-1980和1980-1998两段,之所以这样分,既是因为这对应这改开前和改开后两个阶段,也是因为这两个阶段粮食增长的驱动因素有所不同。

1961-1980,稻谷产量从5365万吨增加到13990万吨,平均每年增产454万吨;

1980-1998,平均每年增产257万吨。可以看出,改开前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改开后,不过这并不构成一个观点,毕竟改开后产量基数高了,咱也不知道稻谷增产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模型。

一、杂交水稻的影响: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年育成,从70年代末起开始推广。

1980-1988年增产16910-13990=2920万吨,平均每年增产365万吨

1988年,杂交水稻亩产428公斤,种植1.9亿亩,约占40%的水稻种植面积,非杂交水稻亩产315公斤,杂交水稻带来的产量增长是2140万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杂交水稻,1988年的稻谷产量应该是16910-2140=14770万吨,比1980年增加78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98万吨。

1980-1989年增产18013-13990=4023万吨,其中的2200万吨是杂交水稻带来的。

从另一方面也许可以佐证杂交水稻对总产量的决定性影响,1977-79,82-84,87-89是推广杂交水稻较好的年份,对应的收成就比较好,而80-81,85-86年推广不利,基本上也是产量较低的年份。

二,化肥的影响

1988年,全国化肥使用量2142万吨,比1980年增加了872万吨,按耕地面积占比估算,约有240万吨用于稻谷,则其带来的稻谷增产量约为240*4=960吨,即使保守一点也有900万吨上下。如果是1989年,化肥带来的增量约为320*4=1280万吨,保守一点也有约1000万吨。

三,分田到户的影响

从1988,89两年的数据来看,如果刨去杂交水稻和化肥的影响,基本上增产就很少了,1988年甚至还可能是负数。

当然,化肥的增产数据里应该包含了包产到户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有多大,是好是坏,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四、农田基础建设的影响

应该说,农田基础建设是1980年前粮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它也是分田到户后粮食生产的一个基石。农田基础建设的建设时间和发挥作用的时间都比较长。在改开前,农田基础建设主要由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就是人民公社)直接出资出工,以及国家财政支持。但在分田到户后的十几年,以往人民公社直接出资出工的中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就没有了,而国家财政支持不仅比例大幅下降,绝对值也下降,究其原因,人民公社瓦解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原来人民公社是国家财政投资的主要承办者,现在人民公社没有了。

以上双重影响,分田后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一直在吃改开前留下的老本,但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效应滞后的特点,其问题被忽视了,直到97年后,全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大幅下滑,创下了大跃进以来的历史记录,这个问题才引起重视。实际上在90年代稻谷增产速度下降,隐患其实已经显现。

如果说八十年代做了什么馒头留给后人的话,这算是留给后人的一个毒馒头。

------------------

小结一下,从分田前后二十年的稻谷生产来看,分田后粮食增产的决定性因素是杂交水稻,其次是化肥,以及改开前持续了20年的农田基本建设,这三项刚好基本上都是在1978-1980基本完成(也许农田基本建设还没完成,但反正分田到户后就没再干了):

杂交水稻76年育成,78年开始推广,李振声的小麦也是79-80年育成,然后开始推广;

43方案的大化肥工程,基本上是78-82年间投产,化肥施用量直线上升;

农田基本建设就更不用说了,从60年代开始直到70年代末,人民公社在这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十年粮食生产吃的馒头是七十年代,甚至是六十年代就开始做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先辈留给八十年代的后人的。

那么八十年代做了什么馒头留给后人呢?

分田到户是一个,但它带来的增产作用很难说,经过数据分析,即使从短期看也很不明显。

分田到户使得八十年代只是享受前期的农田基础建设带来的好处,却长期没有投入(这可是真正的苦活累活),导致其逐渐因年久失修退化荒废,九十年代的粮食增长乏力甚至巨幅下滑,这是重要原因。

所以,八十年代的功劳最多也就是维持和继续发展了分田到户之前留下来的良种和化肥,突破是在70年代未取得的,除此之外,八十年代并没给九十年代做什么新的馒头,甚至还做了一个大的毒馒头。

通宝推:拈花虎,破鱼,唐家山,侧翼,一着,桥上,方平,瓷航惊涛,三笑,mezhan,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家园 这我就更觉得奇怪了

我们的讨论源自我这个帖子:懒厨:趁着老人还在

我一直以为我们讨论的是70年代跟80年代的对比。

我反复说40年,是因为这40年始终坚持了市场经济与包产到户制,这两个局限条件没有变化,无论是80年代,90年代, 还是2000年后,直到现在。

那你到底是否反对市场经济和包产到户呢?

家园 我插一句: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了我们

156个工业项目(据说1957年最高达到了271个项目,不知道真假),你这里说:“俺说了一遍又一遍,根本就不用中美和解,文革前的62-66年就从西方进口了84个项目”。。

感情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有相当部分(不知道占多大比例)是这么来的。。呵呵

不是说要批判“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洋奴哲学”吗?怎么买了这么多的外国的项目和设备啊。。

家园 西西河刚成立,我就来了。要走的是你
家园 当农民太苦?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朋友!

当农民苦,这大家都知道。

可真正的问题是:你如果不想当农民,你想进城生活,行吗?

这才是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农民,不想当农民了,能进城生活吗? 有权力进城打工吗? 不能!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家园 这个以前我说过的

改开给农民多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貌似不起眼,其实很重要,多了一个选择,人的潜力会释放出来。

但是陈王不同意,他说他那边,改开前农民也可以进城,申请一下就行,据说容易,我认为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

家园 北纬你说的这个很好,说出了中国改革的一个特征。但是

你所说的,是技术性的细节。

中国的改革,和苏联集团的所谓改革,最本质、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的改革,对所有制---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动了刀子!彻底动了刀子!

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险的!也是最被人诟病的!

小平同志背负了巨大的历史责任和压力!

这也是我最佩服小平同志的地方!

这也是小平同志为什么被称为总设计师的原因!

(补充:在这个改革当中,朱镕基总理是具体操盘手,他也背负了历史责任。朱总理功在党和国家!)

事实证明,不改革所有制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就是苏联东欧集团(现在的朝鲜就是如此。但越南就学了中国)。

中国改革了所有制,最后笑到今天。

明天,我们还会笑!

我们会笑到最后!

我坚信不疑!

通宝推:夜郎国主,
家园 拉倒吧,煤化工路线的维尼纶也没搞好啊

1970年化纤产量跟朝鲜一样高,觉得特别光荣吧。。。

通宝推:副将,
家园 只能说倍数啊

难道跟全国人民说我们的化纤产量终于从连朝鲜都不如变成朝鲜的两倍多吗?人均化纤从朝鲜的1/80变成1/25,我们一穷二白从零开始特别不容易跟朝鲜这种老牌工业国没法比,接着用布票吧。。。

通宝推:副将,
家园 所以啊,我说过,金日成将军在世的时候,为朝鲜人民也打下了

很好的工业基础和生活基础的。朝鲜人民对他也是衷心爱戴的!金日成将军也给朝鲜人民留下了好几个大馒头的! 不是吗?

但是,你的经济体制不改革,老本不能吃很久啊。。

看看现在的朝鲜,说它的经济半死不活,错了吗?

家园 卡脖子卡得宝成铁路60年就用上了阿尔斯通的电力机车

宝成铁路坡度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爬坡上不去下坡刹不住,不行就是不行,毛子货还不成熟,以至于毛子自己刚进口一批法国阿尔斯通机车,参考毛子货的国产货自然更不成熟,没办法还是直接找法国买25台阿尔斯通机车。电力机车当时是个新鲜玩意,苏联都搞不定,中国搞不定很正常,但明明很快就买到外国货替代,还派团去学习和监工,购买阿尔斯通机车到底是怎么被卡脖子的:

1958年12月28日,经过参与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6Y1型在湘潭下线,被命名为“韶山号”。在随后的运行试验中,由于存在严重的技术问题未能定型并批量生产。而此时,宝成铁路于1958年1月1日通车运营后,暂采用蒸汽机车牵引,不仅牵引重量小、行车速度慢、运输效率低下,而且过秦北区段隧道群时严重的煤烟污染导致通旅客十分痛苦,因此6月15日铁道部启动宝凤段电气化改造施工。

此时,为解决缺乏电力机车的难题,1959年12月,为了接收首批25台大功率6Y2型电力机车,铁道部组建由机务局局长宋立刚、西安铁路局副局长刘振东为正副团长的电力机车验收代表团,从株洲机车车辆工厂、大同机车厂、宝鸡电力机车段、南京机务段等抽调9名技术、工作人员。驻外工作期间,验收团按专业进行分工,考虑车力有机械专业学习经历,主要承担机车走行部分的学习和监督。经过一年的努力,团圆满完成25台合约机车验收任务,带着一万多张6Y2机车图纸回国。,带着一万多张6Y2机车图纸回国。

6Y2型机车由阿尔斯通公司贝尔福工厂制造,首批机车于1960年7月运抵中国,配属宝鸡电力机务段,并于同年11月开始投入运用,成为当时宝成铁路宝凤段电气化铁路的主力机车。

买完法国货,马上又去买西德货,这次购买主要目的是学习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德液力传动技术,所以买的量很少,只有4台,仍然顺利买到了:

1961年已经开始与西德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接触,就引进大功率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计划进行磋商,并派员赴西欧多国对柴油机、液力传动装置、柴油机车进行选型考察。亨舍尔、克虏伯、克劳斯-玛菲、斯默林-格拉茨-鲍克尔等著名机车制造商,都曾经向中国推荐过多种大功率柴油机车的技术方案。1965年12月,经过比较和参考德国联邦铁路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使用情况后,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西德亨舍尔公司正式签订总值约合250万美元的外贸合同,引进四台以德国联邦铁路V320型柴油机车为基础、根据中国方面订货要求而设计的4000马力NY5型液力传动柴油机车,作为自主研制大马力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技术样板。1966年底,NY5型柴油机车出厂后在巴伐利亚州境内的纽伦堡-班贝格铁路完成了高速运行试验,最高速度达160公里/小时。机车完成出厂验收试验后在汉堡港分两批装船启运。

1967年初,四台NY5型柴油机车相继运抵中国,配属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同年3月正式投入运用。1967年5月4日至6日,NY5型0003号机车在京山铁路和沈山铁路进行了高速试运行,试验列车由13节车辆组成,其中包括一节动力学试验车和一节轨道检测车;北京至沈阳之间全程840余公里,试验列车的运行时间仅为8小时50分钟,较当时京沈之间最快的11/12次特快列车缩短超过2小时,最高试验速度达157公里/小时,全程平均运行速度达100公里/小时。

这还没完,NY5用了都说好,本来只是做个仿制的参考,但用了就上瘾了,文革高潮过去后,1970年夏季,又跟西德亨舍尔公司只谈判三个月就急忙下了新订单,在NY5的基础上换装更大功率柴油机,订购30台,其中10台采用4600马力柴油机,还有20台采用5400马力柴油机,签订订单时离尼克松访华还有一年半,这批机车于1972年夏季运抵中国,分别命名为NY6和NY7型,NY7号称史上最大功率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全世界独一份,这脖子给卡的啊。。。

不过铁路毕竟是为人民服务的,再来飞机的,为领导服务的空军专机师空34师发展壮大的光荣历史:

1961年初,英国维克斯公司来华推销子爵涡轮螺旋桨支线客机。3月14日,时任交通部副部长马辉之打报告认为子爵客机及其发动机寿命长于中国现有的几种运输机,适合中国国内航线使用。1961年12月1日,与英国维克斯航空公司签订合同订购6架子爵飞机(专机师2架、民航4架),1963年7月,维克斯公司开始在广州交付客机,专机师于1963年10月和1964年1月,各接收1架。戚本禹回忆录里提到坐过该机,英国飞机性能比毛子货强多了,领导坐了都说好,但子爵飞机卖完这一单就开始卡我们脖子,竟然关闭了生产线,没地方买了。

没办法,还得回去找毛子,虽然中苏关系已经相当不好了,1966年1月,又进口2架苏联图124飞机装备专机师,这是苏联1962年才服役的新型喷气式客机,成为专机师最高档的飞机。不过中方很快接触了三叉戟,觉得还是英国货更好,但购买三叉戟可能真的被卡了脖子,1970年8月只好从巴基斯坦买了4架二手货,都给了专机师,其中就有副统帅那架。虽然是二手货,那也是相当新的,一架在1965年出厂、两架在1966年出厂、剩余一架在1967年出厂。

三叉戟太大,子爵又停产了,专机师急需涡浆专机,1969年12月4日,又派出验收组11人,赴苏联验收5架安-24飞机,第一批2架1969年12月29日回国,第二批2架、第三批1架分别于70年1月17日和31日回国,其中3架装备专机师。

另外1968年2月(7架)、3月(8架)进口法国“云雀III”直升机运抵广东湛江港,4月10架装备专机师,地质部3架,民航2架,仍是专机师占大头,70年庐山会议,那句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暗地里指的是副统帅等人,明面上指的就是几架部署在庐山的云雀III。

60年代专机师真是快速壮大,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刚缓过来就花外汇买专机的光荣操作,文革也没耽误大发展,换得飞机真是越来越好,直到副统帅啪的一下,老百姓才知道,原来大领导坐的专机这么洋气啊。。。

通宝推:老老狐狸,醉寺,副将,
家园 呵呵,一架专机的价值,不知道可以抵多少吨小牛肉啊。。

据说是法国进口的小牛肉。。听着就想吃,呵呵

家园 他那是强词夺理。改革开放前,农民进城探亲访友当然可以

你想随便进城打工?定居? 改户口? 呵呵。。

你们看过陕西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吗? 看看男主角、“乡下人”高加林的人生。。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有个名词叫“半边户”吗?

半边户,是指一对夫妻,一人户口是城市户口,一人户口是农村户口,这样组成的家庭,叫半边户。

一直到90年代,应该是,这个问题才慢慢解决。

半边户生的子女,户口都随女方!随女方!!

比如,男方是城市户口,女方是农村户口,生下的子女的户口就一定是农村户口。

反之,女方是城市户口,男方是农村户口,子女的户口是城市户口。

知道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吗? 就是限制城市户口数量!因为,国家养不起这么多的“城里人”!

想一想这个政策,真是“妙”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