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毛泽东年谱》看长津湖战役的真实历史 -- 回车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很多人开始关注起长津湖战役和抗美援朝来。
其实,要想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毛泽东年谱》很值得一看。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指挥,毛主席是如何指挥这场战争的,年谱提供了第一手档案资料。
而这些档案资料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战争的全过程,当然也包括长津湖战役。
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档案资料最为可信。
本文将朝鲜战争爆发至长津湖战役结束期间,年谱记载的毛主席有关讲话、电文摘录下来,并加以简略释读。
为便于阅读,本文共划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6月25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至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
第二部分: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至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开始
第三部分: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开始至12月31日
-----------------------------------------------------------------------------
第一部分:6月25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至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
这一段时间,毛主席主要为抗美援朝做准备工作,包括挑选志愿军统帅,准备志愿军一、二线兵力,统一党内外对出兵朝鲜的思想认识。
这一天,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大举进攻南朝鲜。
何谓三八线?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投降。
同一天,在事先取得苏联方面同意之后,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正式发布命令:
三八线以北的日本士兵向苏联人投降,三八线以南的日军由美国人受降。
闻颦鼓而思良将。
毛主席已经听到了战争的脚步声。
而粟裕毫无疑问是毛主席心目当中挂帅出征的第一人选。
此时,粟裕正负责指挥攻占台湾。
年谱记载,当年的3月28日,毛主席主持政治局会议,粟裕汇报华东军事情况和攻台准备。
在战争准备方面,毛主席的工作效率极高,这是长期军事斗争形成的习惯。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毛主席也是如此。
粟裕来电称有病恐难赴命,毛主席似乎不太相信,3月底还能来京,怎么忽然就说身体不行了,于是,第二次发出温柔的召唤。
在毛主席那里,似乎没有议而不决的事情。
25万大军的组建方案,从提议到敲定,一周不到便完成。
粟裕有病,没关系,先戴上帽子再说。
11天内,毛主席连发三份电报召唤粟裕,可见粟裕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
毛主席给人的感觉总是神机妙算,有先见之明,很重要的一条是毛主席的底线思维方式,正如他所说的:
“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
在他老人家看来,朝鲜战争无非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结果,金日成得胜;另一种是坏的结果,美帝得胜。
那么,需要考虑的不是好的结果,而应当是坏的结果。
只有考虑了坏的结果,才能有所准备,才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而且,他从一开始就不看好金日成,在此后的12月3日会见金日成时,便不客气地指出,“当你们越过三八线直向大邱进攻不计后方空虚的时候,你们是最弱了。”
同日,接见邓华,说,“杜鲁门在朝鲜看样子不会罢手。你在给军委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见地。你们集结东北后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作战,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打仗,还要准备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蔑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
高岗时任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有“东北王”之称。
东北边防军主要由13兵团组成,邓华为兵团司令员。
邓华是第一个预见美军仁川登陆的人。
罗瑞卿时任公安部部长。
毛主席是否派罗瑞卿去探视粟裕病情,不得而知,但在罗瑞卿回来报告之后,毛主席对粟裕的病情应该有了了解,开始考虑志愿军统帅的另外人选。
此时朝鲜人民军已经占领朝鲜半岛的90%以上,南朝鲜军和美军被逼退至釜山一带。
但毛主席却预见到朝鲜战争形势将很快发生逆转,因此给高岗的命令变得有些急迫。
批示:“德怀同志:兹将聂荣臻建议一件发给你。十九兵团是否可以照聂建议部署,请加考虑,电复为盼。”
聂荣臻时任中央军委代理参谋长,他关于配备第二线兵力的建议非常高明。
由于在长津湖战役中九兵团冻死冻伤三万多人,因此,一直有对毛主席用兵不当的质疑,认为不该用久居江南的9兵团,而应当用征战西北苦寒之地的19兵团。
但是,从此条档案资料来看,毛主席起初也是打算用19兵团的,只是在征求彭德怀的意见后便没了下文。
彭德怀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19兵团暂时动不了,估计与稳定西北局势有关。
当时西北地区,绥远的起义部队仍在改造之中,上半年甘肃各地叛乱不断。19兵团是西北的主要军事力量,如果将其调走,刚刚平定的大西北恐将生变。
毛泽东认为:作战局的分析和判断有道理、很重要。
为此,和周恩来决定:(一)检查督促东北边防军各项战备工作情况,严令其务必在九月底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二)将敌军可能在仁川等地登陆的情况告诉朝鲜和苏联政府,并告朝鲜对此应有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三)总参谋部和外交部要密切注视朝鲜战局的变化。
雷音夫时任周恩来军事秘书,军委作战部一局副局长兼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
他在邓华之后,再次提出美军仁川登陆的可能。
遗憾的是,金日成没有听进去中方的意见,未对仁川加强防御。
也许此时,毛主席已经开始考虑让彭总出征挂帅了。
关于毛主席是否考虑过让林彪出征朝鲜,年谱没有提供直接资料。
但从此条档案来看,林彪应当是在粟裕因病不能挂帅后的第二人选。
新中国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包容性极强,囊括了很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
毛主席的讲话旨在取得党外人士的共识,让党外人士对出兵朝鲜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可是党外人士中出了一个奇葩,此人叫张东荪,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此人较为亲美、恐美,反对当时“亲苏反美”的一边倒政策,居然向美国方面通风报信中国的出兵意图,试图充当中美之间的调停人。
事情败露后,被所在的民盟开除,差点以叛国罪逮捕法办。
后来还是毛主席出来讲话,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才将他养了起来。
由于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的确是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奔赴朝鲜战场,所以这件事就被演绎成由于张东荪泄露军情,迫使9兵团仓促上阵。
长津湖战役的主角9兵团终于登场,尽管是以替补方式。
这份批示显然是采纳了聂帅的建议,只不过将19兵团换成了9兵团。
如此调整,一是如前所述,19兵团暂时动不了;二是自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航母舰队进入台海,9兵团攻台计划因此搁置,没有另外的军事任务,将其作为志愿军的二线兵力较为合适。
批示要求9兵团开到徐济线,应该是考虑挨着铁路,机动响应速度快捷。
为什么不一下拉去东北?估计是从部队供应考虑。
九兵团15万人,东北边防军25万人,当时刚解放,全国都很困难,如果40万大军全部挤在东北,高岗会叫苦连天,部队分散各地才能保障供应。
此时的毛主席尽管预料到朝鲜战争形势会发生逆转,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但他还是没料到后来战争形势的变化如此之快。
谁也没有料到作为二线兵力的9兵团会那么快入朝参战。
批示中9兵团11月中旬才开始整训,但后来的实际情况是,9兵团11月7日便跨过鸭绿江,奔赴长津湖战场。
不仅如此,9兵团既然作为二线兵力,也就是当预备队考虑。
在毛主席最初设想中,9兵团是用来轮替一线部队作战的,因此,在指挥体系上说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主要是考虑跨地区的部队供应问题,具体作战还是以兵团的指挥机构为主。
毛主席也未想到9兵团后来会开赴朝鲜战场东线的长津湖地区,独自作战,于是导致东西两线同时开打时,东线的指挥机构明显比西线彭总领导的志愿军司令部薄弱。
也许战争就是如此吧,谁也没办法算清楚每一步。
后面的第二部分,我们会看到,关于9兵团的调动命令,是一变再变,有时甚至一天之内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命令。
(未完待续)
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
就已经谈到南北朝鲜的摩擦会不会导致战火越过边境了。
送花一朵,以示敬意。
建议下达给【氨基酸浓汤】同志和【混个脸熟】同志学习。
同意。
【混个脸熟】
部队从南到北就要差不多3个月时间。
现在回过头复盘,当初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太及时了。如果等到仁川登陆才开始集结由于解放战争而大都在中国南方的解放军的话,那部队只能在路上干瞪眼看美军一路畅通无阻前进到鸭绿江了。
只能说战场上由于形势变化一而再再而三改动部署的事情太多了,当年的国力就是贫弱到没法保障九兵团出国作战。九兵团几乎在毫无后勤的情况下在长津湖击溃了美军。
关于张东荪多说几句,他的罪行是向台湾特务秦应麟提供了美军的电台。
有关秦应麟提供了哪些信息给台湾,公开资料上写的不多,但是想想美军在朝鲜的空中优势,如果美军信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得出志愿军会入朝的判断,那后果不堪设想。
还好历史上美军狂妄自大,没把志愿军放眼里,忽视了志愿军入朝的碎片信息。但这不意味着张东荪的间谍罪行可以一笔带过。
要求是五倍围歼美军,可是九兵团用2027两军,26军做预备队,结果东线打成了添油战术
你是段子写多了养成坏习惯了!
阻击打的是不错,但是综合能力,提不起来啊。宛东还算出点小彩,其他的什么平西撤退,泰安攻坚,七月分兵过黄河,济南主攻,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打之前:志愿军心想不就是美械装备吗,我们见过。霉菌心想不就是中国军队吗,我们知道。
打之后:草,TMD的蒋介石。
美国人本来认为国军是垃圾,打了几下,突然发现国军好像不是那么垃圾,麦克阿瑟曾大力要求装备国军去朝鲜。
不用打就溃散了。
估计是这原因想起果军了。
难怪曾泽生汇报的时候被问出一身汗。
可能这个习惯是不太好。
。
国内环境太压抑了,难得上个网,所以不小心就放飞自我了。
我以后注意=。。=
【混个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