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的疫情经历《三部曲》 -- 方平
实际上,我去年夏天就买了投影仪,直接投在墙上。
问题是:孩子如果在家上课,还是得经常用学校统一配发的 Chromebook, 一是学校ton统一要求的,二是需要交互式触摸式屏幕。
这个问题随着九月份全州孩子必须返校,自动解决了。
再次感谢兄台关心!
N加一到三不等,中国区老员工拿百八十万走人。
屈指一算,领救济的一年多日子里,我试过的机会,居然只有三个。
而且,我没有主动投出过一份简历。
也许我真的是躺得过平了。
回头总结,我没有采取”全面撒网,重点捞鱼“,而是介乎于”守株待兔“乃至于”姜太公直钩钓鱼“之间的无求而求。这倒不是因为我拽,而真的是因为自己过于懒了。
分写成3个独立故事罢,以免过于冗长。
刚刚下岗时,把Linkedin上的求职状态开启后,便进入被猎头们人肉的阶段。一开始,我寻思着,与以前工作经历最对口的那几家大公司,无一不需要几个月的准备。
再说了,我毕竟不年轻了,也不能再走像出校的学生那种路子。毕竟多年来,都是我面试别人,而不是被面试,很多技艺都生疏了。
那么,就找一个类似以前单位的公司罢。很快,一家公司D找上门来。于是开始面试过程。D公司让我给他们设计一个系统,以解决某种Web 网站问题。为这个系统设计,他们标出了$250。
我比较认真的写了一份系统设计,应该是比他们要求的更全面深入广泛。结果,没有下文了。我猜想啊,也许是彼此之间的目标期望存在落差罢。
比较好玩的是,最后他们打给我$700。
这个事之后,我对所有的找上来的陌生公司,基本都放弃了。
怕雇不起你。
转眼过了半年,我寻思着,也不能总趟着了,该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了,否则就不是躺平而成躺尸了。
正好,一位前同事X找到我,问我对他所在的F公司是否感兴趣。
我当然感兴趣,因为这正是我特别想转型的方向:网络安全。
X告诉我:”我就是有点担心呐,我公司面试过程还是比较严格的。S就没过关,当场搞得有点难堪“。
我不由得有些吃惊,毕竟S是我十五年前入职前单位,给我做Orientation 的第一位前辈同事,本身技术很扎实。后来我了解到,S在国内高考时,是他那个地区的状元身份,上的浙大。
我不能不打起精神,认真的准备F公司的面试。
F是一家规模不大、但是近年来发展势头颇为不错的初创公司。对我的面试分为8轮,共14个面试人员。技术环节涵盖了从开发、到测试、到部署、乃至市场的全部产品部门,而人员除了一线员工外,还包括部门领导、市场领导、首席架构官、负责技术的VP。可以说,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全面的面试,也是我准备得最充分的面试。
用一个数字表达,为了两周里这八轮面试(45分钟~1小时),我前前后后总共自学了25项相关领域的技术。当然,有些领域并非第一次接触,但也是以前接触并不多、并不深入。所以这个准备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最后一轮面试结束,是一个周四下午,我正在割草。前同事X也是我的推荐人很兴奋的给我打电话,”我看了内部所有人的review,对你的评价全部是Yes,尤其是开发部门、首席架构官、负责技术的VP,对你的评价是Absolutely Yes“
(其实对这些Reviews,我并不意外。一个是自己准备得确实比较充分,另外毕竟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与那几个大头的面试的后半段,我已经把面试带向彼此讨论技术关节点了。比如其中最懂技术的首席架构官,在我问了一个问题后,他说:”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我们公司的技术痛点了“。而想招人的具体部门领导J,面试完后对X说:‘方平进来后,不止能做这个岗位的事,他还能参与很多别的部门的事’)
于是我对X说:”看来我得请你吃饭了“
X说:”是我得请你吃饭。你猜猜看,我能得到多少推荐费?“
我确实没想到,规模并不大的F公司,居然舍得开出了一万美元的推荐费。难怪把X乐得要请我吃饭。X后来告诉我,他要去度假了,问我美国独立日后能不能上班,因为一个三季度的项目棘手得很,领导们很头疼。
果然,周五一大早,F公司的HR跟我打电话,上来就问”薪资期望“。我提到了通货膨胀,问能不能考虑多给点。HR说完全理解。一切貌似都很顺利。
最后,HR问了个问题:”你有工作资格不?“
我回了句:”在你第一次跟我联系的时候,就回答过你,我有绿卡“
HR说:”哦,对的。我这就去跟Hiring manager最后商量,我估计下午一点钟左右,就会给你好消息了“
我说好。
结果,到了下午5点下班的时间,HR给我发了一个短信,大意是:”我们还需要面试完其他候选人,希望下周能给你最后答复“。
婆娘当时在我身边,她也是经常面试人的。看了一眼,说:”情况有变“。
果不其然。
两周后,X度假回来,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的领导J,也是想招人的具体部门领导让他带给我三句话:
1、对方平表示抱歉,建议不要再等F公司了
2、具体原因,X不能问,问了,J也不会回答
3、绝对不是薪资的原因,方平可以在市场上很轻松的拿到那个数
我想了想,问X:”你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不是美国公民?问题是,1、你们公司HR第一次跟我联系,我就告诉他我是绿卡;2、你们公司招聘网站上,并没有提及需要citizenship“
X说:”确实没有明确要求。不过我也是疏忽了,我忘了我们公司人员中,不仅中国人很少,甚至连印度人都不多“
我回想还真是,面试我的14人当中,除了一个印度裔(我以前公司的同事),其余全是美国白人。
X接着说:”公司所接的项目中,也有一些是政府的。而且,我们公司人员中,很多是退位军人与前警察,。比如跟你面试的某某,就是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
X最后说,”虽然J不肯跟我讲具体原因,不过我听说,J去找公司二把手谈过,后者不同意。J也很恼火,但是没办法“
原来如此。
无疾而终,也好,也算是给我提了一个醒,甚至给我将来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世界大势走到今天,普通人的命运,不可能不受影响,只是或多或少。
从此,我不再考虑网络安全的职位。
【收获】F公司的面试过程,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面试:
1、促使我弥补了许多之前不熟悉的技术短板
2、F公司的技术线路是经过深思熟虑与多年市场检验的,这是我通过接触不同部门面试人员得出的结论。所以在面试之后,F公司的这一条完整的技术路线,给我一个非常宝贵的近距离观摩机会,以前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基本上聚合成对产品开发Pipeline的完整拼图----这对我后面的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由衷的感谢F公司所有面试过我的人,不仅专业,而且大部分人非常 Nice。
(题外话)
X本周五中午过来来跟我聚餐,告诉我,J多次问他:方平的新工作是什么?
X说:后来F公司降低了面试标准,招了两个人,都是美国公民,其中一个是非裔,大家都说他是个nerd。至于三季度想要完成的那个项目,至今遥遥无期。
这就不是我能操心的问题了。
只有VSP(volunteer separate package)才是最好的。最低也要N+3,最高N+6。一次性拿百八十万的比比皆是。
谢谢河友们的厚爱,请受老朽一拜。
今天赶着完成工作,明天一定还债。
F公司的事后,我又躺平了近一个月,直到某天,接到两个电话。
【插曲】
一个是我前公司的某上级。她已经到另一家公司当部门头了。打电话问我:”你还躺着呢?要不,试一试我现在的公司?“ 然后,让我打开该公司招聘网站,一个一个的分析我适合哪一个位置。最后选中一个,让我先投简历,她再去给该部门头打招呼。
结果,我至今没投。
我与这位前上级,关系不是不好,而是很好。当初她回前单位上班第一天,我特意从家里开车两个多小时到单位(我平时不去单位),跟她详细介绍了她离开公司这几年,公司的重大人事变动,以及项目的重大变化及风险,把她惊出一身冷汗。后来她跟我说:”幸亏你第一天给我的那个详细介绍,否则,我回来后不知道会踩进多少坑“。
那为什么我不愿意投简历到她现在的公司呢?三个原因:
1、我不认为她是一位合格的部门的头,在技术方面并不是太扎实,在担当方面也比较惧上,不敢维护团队
2、她在当天电话中,表露出对我们前公司的不屑,尤其是人员技术方面,这是我不能苟同的。毕竟每一家有年头的公司,都有老技术。并不是所有的老技术,今天都是垃圾。而老技术之所以至今存在,并不意味着技术人员没能力更新,很多情况下,是得不到必要的财务支持。总之,我不太认同走人之后,再对前东家说三道四,没有必要。
3、我不太想再做以前那个方向,我想换一个自己认为是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方向。
【缘起】
另一个电话,是我一个邻居,也是我在国内的同系师姐打给我的。她说:”我以前让你投简历到我公司(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你没有动静。现在老K(他老公)说有一位多年的前同事也是朋友L所在的W公司想招人,是做某某方向的,问你有没有兴趣?而且,W公司的福利是非常好的“
我一听某某方向,正是我想做的方向,立马不躺了,站起来把简历改了改,请老K发给L,作为我的推荐人。
意想不到的是,L马上通过老K告诉我:这样写简历是不够的,应该如何如何。然后发过来一份简历样板。
L这个举动,让我非常意外,印象深刻。
故事才刚刚开始。
以方平同学的本事,耐心等待机会,经济必然会复苏的。
我以前一个室友是马来西亚华人,专业是卫星通讯,和我讲英国只有一家国防部下面的公司才能用他,叫他等空缺。我问他英国国防类企业能用你?他说他是马来西亚公民,还好。要是中国人肯定没戏。
歪下楼,看看下面这段文字。看着很厉害对不对,其实是强大的中国文化和强大的人民币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汇率1:3就行了,在我看来是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还是要相信那位老人家的话:
一个人的命运,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参考历史进程。
改开四十年的出国大潮,实在是很短暂的历史瞬间。我没有恶意,祝方平兄好运。
====================
@黑海海步一般兵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如果有人问我,美国媒体业比中国媒体业强在哪儿,我就想回答,美国媒体比中国媒体强的原因和美军比鳖军强的原因是一样,就是他妈有钱。
图一是知名女殖人Emily Feng,冯哲芸,她于2019年加入NPR,随后走遍中国的各个大城市和小村庄,以报道“社会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和政治新闻”为名。
她最近比较出名,因为她之前去毕节一顿胡几把写抹黑脱贫攻坚成果,让毕节公务员给举报了。
这样一个NPR驻京记者,她每年的工资大概是全美驻站记者的中位数,8万刀以上,相当于中国一个大厂程序员的输入,这还不算拜登打牌时给的灰色收入。
她的工作量是一周两份稿子,大量洗稿,相当于国内8000小编一天的工作量。然后在报道中创造了“社区免费分房不是脱贫”,“贵州人工收入低于浙江沿海所以不是脱贫”等船新概念。
像她这样的人海很多,包括华邮的Lily Kuo、Viola Zhou、Jessie Yeung、Alice Su、Nectar Gan、Li Yuan、Amy Qin、Emily Feng,这一票牛鬼蛇神(名字顺序感谢@科学未来人 ),随便拉出来,收入都比王冰冰高
对了,毛子怎么干死自由派媒体的——国营RT的工资是自由派牛鬼蛇神自媒体的两倍。对了,RT的经费未必小于总台,远高于CGTN。所以RT拿着庞大的经费,干的真有CGTN好吗……
W公司的HR很快给我安排了三轮面试。
【一】
第一轮是一位中国人Z,资深技术背景。用L后来的话说,她事前给Z打过招呼,让Z认真摸摸我的底,看我是不是hands on(动手能力强不强)。
我事先看过Z的Linkedin,其中提到一个词,也是一项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技术。我分析并判断,这是他们这个部门的核心技术之一,也将是必问点。于是,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不止是去阅读材料,而是装平台、实操。
Z果然在面试中,反复问到这个技术点,问的非常细,全是实际操作。对我的答复,Z表示满意。当然,也问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技术。
正常面试45分钟结束后,Z说,我们讲中文吧,我就是来给L把关的,因为之前有不少印度人,简历写的漂漂亮亮,懂这个会那个,结果一问下来,全是看的材料。
我会心一笑。
Z接着说,我肯定会给你写好评。你下面两轮面试,一位是这次招人的Hiring manager,也是我们整个部门的大老板D,他不懂技术,问的应该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你好好准备。另一位法国人S,“他总是乱问”,你不用太担心。
Z跟我聊了15分钟中文。我感觉Z对我是有好感的,大概是我们之前的职业经历比较类似,当然,也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二】
大老板D第二个出场。一位非常典型的美国老白人管理人员。一上来就问我住哪里,“哦,我们是邻居镇啊”,这下子,气氛就融洽多了。
融洽归融洽,D作为经验老到的管理者,面试过程是非常专业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我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的评估。而且他对我的每一个回答都认真做记录。
当然,我的答复,从事后看,D应该是很满意的。本来45分钟的面试,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最后D说:“Hope everything goes well. I hope someone in my near area can join the team”,---- 我希望有个邻近乡亲能加入到我的团队来。
【三】
紧接着是传说中的法国人S出场了。S是资深的技术背景,属于团队的架构师。之前也做过管理。他在W公司11年了,对产品非常熟悉。
我感觉这是三轮面试中,最不自在的一个,当时却说不出具体为什么。比如法国人问我:“你对W公司的产品熟悉嘛?” 我据实回答:“不熟悉,你公司的产品的License 卖的比较贵,我以前单位没买过。我只用过类似的产品某某与某某等”。我接着加了句:“不过,我自己了解过你们公司的两个产品X与Y,它们都非常不错”。
后面本来是一句虚话罢了,不料,法国人立马抓住话头,把我往别的方向带:“哦,你对X与Y产品感兴趣啊,那你应该去试那个方向的职位啊”。
我赶紧打住这个话题。
事后,法国人对我的评语是:方平很优秀(super),但是他对本公司产品不熟悉,他应该去试X与Y产品的职位。结论是:不推荐。
过了几天,W公司的HR给我电话,很简短:“我们有更合适的候选人”。
至此,我想这个事应该差不多结束了。
结果,中秋节那天,L直接电话到我这里,跟我讲了背后的真实情况:
1、她事先低估了法国人S,当时S在度假,没有给他打招呼,S大概觉得自己在招聘过程中被忽视了;
2、法国人曾反问过L:“你前不久不是已经招过一个清华的中国人了嘛”
3、法国人自己想把这个位置,留给他一位大客户(Bank of America)的朋友 ---- 而这个情况,居然被我师姐提前几天给分析到了
果然,大公司招人,往往不止是招人本身,而是牵扯到错综复杂的内部人事。他们管这个叫“运气”。
我听完后,对L表示感谢,毕竟大家之前并不认识,能帮我到这个地步,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我唯有感谢。
L接着开始抱怨手下的一个印度人的工作能力,我静静的听,没评论。L说到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这个印度人一个月始终进入不到状态。
我问了句:是不是某某与某某方向,他以前没做过?不熟悉?所以对某某某问题,他不知道如何去Debug的途径?你可以带一带他呀。
这句话,一下子勾起L的话头。她跟我说:“你知道嘛,你、我,还有Z,我们都是做技术出身,遇到问题,有能力去钻研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有些人,只能写写脚本,我称他们为scripter(注:我不知道这里是否包括法国人)。你让我怎么带他?一个月了,始终进入不了状态,每天给我找各种借口,我又不是幼儿园老师,还能手把手帮他解决问题嘛?”
最后,L说:“我当初真应该让Z当你的推荐人,我来面试你,就没法国人S什么事了。结果搞成现在,Z同意,D同意,而S不推荐。这个事就被搅黄了”。
L与S都是一样的头衔,Z略低一级。
我说,无论如何,我都感谢你给我这次面试机会。然后我聊到她正在做的一个大项目,因为我之前颇花了点时间去看相关的公开文档。这下子,L的话更多了。也是通过这次交流,她知道了我在简历上没写的内容:我以前在L公司的B实验室,以及A公司工作过,有着某某方向的背景。
事后看,我们这次电话交流,其作用,丝毫不亚于前面几轮面试。
过了两天,L给我发了个消息:能不能考虑以Partner的身份,先加入到这个项目?只要你参与这个大项目,即使万一将来不留在W公司,出去也是非常有益的。
我才明白,所谓Partner,就是Contractor(合同工)。我有点犹豫了。
我把这个事告诉我师姐,她一直在大公司,以前也做过管理。她建议我:应该先接受合同工,你知道不,我组里两个合同工,技术大拿,大家都怕他们离开。合同工的好处是不参与那些人事,反而更有利于关注于技术。你先进去,然后再转,甚至可能会转更高的岗。再说了,我家老K以前也是合同工。
这个时候,婆娘发话了:“你是不是对Contractor有所偏见啊?招我到现在这个公司的部门主管,来当主管的时候,就是以Contractor身份,过了半年,觉得公司不错,才转成正式雇员。我们公司现在的CEO,刚来的时候也是Contractor身份,一个月后互相满意,才转的身份”。
婆娘既然发话了,自然不比外人。
婆娘与师姐两番开导,总算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了:确实,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回复L,我可以考虑Partner,但是我想一定要做之前提到的那个大项目。
L非常迅速的回复了:我立即找大老板D,去办这个事。
当时已经是周五下午接近5点。
那个周末,我基本上认为,将要以Partner身份加入W公司的项目了。
【挈妇将雏,偶遇晚霞。空旷无旁人,帝国的黄昏下,唯余一家人。】
夫复何求?
记得有人说过,这次疫情有个想不到的好处,就是享受了以前未有机会的家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