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钢琴、波兰及其它 -- 黄序

共:💬112 🌺13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古典音乐圈最不缺少的就是“神童”

古往今来,被誉为“神童”(Child Prodigy)的人,如过江之鲫,举不胜举。就拿小提琴来说,从有录音开始,不说胡伯曼,海菲茨,梅纽因,Erika Morini ,这些以神童之姿开始一代宗师;就算是Genette Neveu, 哈西德,Bustabo,Taschner,Michael Rabin这些璀璨的流星,哪个不是在小时候就名声赫赫?他们不但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还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音色,却因种种原因提前陨落,仅留下吉光片羽。

今天小提琴界的神童,比起当年这些真神级别的神童,尚有各种不足,即便是将来未能成名,也不应有憾,毕竟神童本来就不是稀罕的。

家园 熟悉古典音乐的都知道,那就一个圈

随便举几个例子,当年EMI大名鼎鼎的制作人,Walter Legge,各种暗示大美女 Johanna Martzy给他提供性便利,伊人不从,从此被冷藏,今天只有不多的录音留下来。

Isaac Stern,小提琴界黑帮老大,海飞茨也要让他三分。

音乐家之间也有不少矛盾的,比如鲁宾斯坦和海菲茨,胡伯曼和费尔曼等,吉列而思和他老师涅高斯。

前几年还有Pletnev在泰国被捕的事呢

当然,总体来说,人品好的,演奏出来的水平也高些,哈哈

家园 黄老师此帖改变了俺对郎朗的印象

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为人民服务,琴手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家园 【原创】续18 - 孩子和小提琴

《孩子和小提琴》是八十年代在国内上映的一部南斯拉夫影片,讲述一群烈士遗孤在艺校里学习成长的故事。里面情节大多忘了,但有一段至今记忆犹新。

片中有个叫“铁青脸”的男孩,为了向同伴解释他绰号的由来,带着小提琴来到铁路上,在列车来临之际躺在铁轨之间演奏小提琴。火车从他身上隆隆驶过,琴声始终清晰可闻,未显一丝慌乱😏。

看到讨论小孩学琴的帖子,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少年时代看过的这部电影。当年看到这里时我就觉得,袜,学音乐的孩子好酷!那个男孩本身的胆识固然是重要的特质,但音乐无疑为这一特质增添了光彩。

孩子学习古典音乐的益处河友们都提了不少,我个人的体会,当众演奏音乐非常酷,应该算是重要的一条,享受音乐之外,可以让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增添一点优势,增加一份自信,无形中使自己处于众人瞩目的焦点。

职业艺术家当然也会利用这种优势,出场时自带光环,而且他们还会在音乐之外适当增加点“佐料”来吸引观众,拉近和粉丝的距离。

马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会在95号高速公路上遇到堵车时,从车后厢里取出他那把杜普蕾用过的名琴,在停滞不前的车流中拉一段海顿,也会在打完新冠疫苗现场留观时来一段舒伯特和巴赫,为周围等候的人平添一份乐趣🙂。

Yo-Yo Ma vaccine concert

我第一次在现场看马友友演出时,他一袭白色礼服出场,坐定以后用他极具亲和力的嗓音向观众们说: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for those of you who don't know me, my name is Yo Yo Ma, I am your tonight's cellist." 😉

全场观众自然如沐春风,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

小提琴家Joshua Bell也是个中高手。他在一次演出中跟我们说: “芝加哥的乡亲们啊,我想死你们啦😁😋!你们知道吗,我上周在卡耐基演了一模一样的曲目,那就是为今晚的演出热身啊!”😂

芝加哥的老乡们听了当然十分受用,虽然明知他下一站又会重复同样的戏码。

节目单上曲子演完,Bell留在台上跟观众唠嗑,启发大家: "哎我说乡亲们啊,你们还想听点什么?我在想要不要整一段慢的,嗯,something French"。观众自然心领神会,大声要求: "Thais! Thais!"。

Bell就顺水推舟,来一段Thais里的沉思曲。

Joshua Bell plays Meditation from Massenet's Thaï

当然这种佐料要加得恰如其分,过犹不及,最后还是要用琴声说话🙂。

学习音乐也给孩子们机会走出学校和家门,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可以结交各地的朋友,而且不是当下普遍流行的线上虚拟朋友。女儿曾经随学校乐团去中欧数国旅行演出,当然是收获满满(在捷克喝了人生第一杯啤酒😨)。儿子本来去年也要随学校乐团去法国演出,票都订了,因为疫情取消了,好不失望,不知道毕业前还有没有机会。

俩娃当中,女儿学琴更认真一些,出门的机会就多一点,从12、3岁起几乎每年都外出参加夏令营。我还记得第一次把她送到外州大学的营地后道别时,小姑娘可怜兮兮地说,呆帝,我会想你们的,每个小时都会给你们打电话或发短信😥!

It never happened!🤣

小妮子很快和营友们打成一片,不再搭理我们了。老找不到人我们也挺担心,后来发现孩子和她钢琴老师倒是随时联络,分享营里的八卦。这下我们就放心了,找不着人就问老师。

有一次老师告诉我,有个傻小子在营地找大学教授上课,到办公室门口见门没开,犹豫间短信问老师要不要敲门。而同一时间屋里的教授也在给老师发短信,问你那个学生咋到点还没来🤭。

两周后我们去接她回家,原以为分别多日见面时她会兴奋地扑上来,结果发现想多了,人家跟小伙伴们难舍难分,根本没把我们老两口放在眼里。

除了美国国内,小姑娘也常常有出国参赛或参加音乐节的机会,我们全家也跟着沾光跑了不少地方。孩子跟不同国家的老师们学艺,跟各地孩子比拼交流,又饱览异国的风土人情,阅历比同龄人丰富得多。现在孩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俺们的朋友遍天下,对那种“学琴的孩子离群不善交际”的说法嗤之以鼻。

当然孩子们自身最大的欢乐还是在不断演出中获得的。我想起这么一个例子。

Tico tico(《雀鸟》)是一首非常欢快的巴西名曲,被用在美国老电影《出水芙蓉》后广为流传:

Ethel Smith - Tico Tico

吉他名家的独奏尽显大师风范:

Paco De Lucia - Tico Tico

名指挥家+名乐团的名场面:

Abreu - Tico Tico - Barenboim, BPO

最后这个是巴西本土的Bahia青年乐团为大家带来的欢乐现场:

Orquestra Juvenil da Bahia - Tico Tico no Fubá

诸位最钟意那个演绎?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最后一个视频,孩子们在演奏音乐并与现场观众交流的过程中所能体会到的欢乐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土鳖扛铁牛~

通宝推:尚儒,光头佬,铁手,白玉老虎,澹泊敬诚,GWA,桥上,大眼,唐家山,金台夕照,
匿名 其实我本来就在沟里,不是被您绕进去滴

简单说,就是沟里的人希望知道沟外的世界,但是由于理解力有限,希望能得到一个简单描述。问题是严谨滴描述不可能简单,于是我就被严谨滴描述搞得更加糊涂了😭😂

家园 我本来就在沟里,不是被您绕进去滴

简单说,就是沟里的人希望知道沟外的世界,但是由于理解力有限,希望能得到一个简单描述。问题是严谨滴描述不可能简单,于是我就被严谨滴描述搞得更加糊涂了😭😂

家园 你家小孩大概多大你发现可以加码培养了?

看你的帖,我觉得你自己本身对音乐理解也非常深,所以在这种判断上来说,可能要容易一些,作为对音乐了解一般般的我来说,难度就比较大了。

对你来说,大概从哪些方面来判断小孩对音乐方面有没有大希望(比如个人兴趣,钻研程度,水平提高程度等等?),大概在什么年龄就可以作出这种判断?是通过自己的判断,还是水平高的老师的判断?老师怎么找的?

我家小的,看起来对钢琴有那么点意思,有时候也挺认真,但也没有特别喜欢的样子,最近花了点时间自学了一个电视主题曲,感觉似乎可以推一把试试看。现在那种普通的音乐学校学,老师水平不好说,但估计也高不到哪里去。在那里时间也够长了,我想应该做个选择了。

匿名 如果你或者太太也有兴趣,也想弹琴。

孩子学这个不感到孤单,那就继续。

不然随缘就好。

你问老黄,算问错人了。

他就是傅雷那种人,层次太高,没办法回答你。

家园 主要还是靠老师

我算是个音乐爱好者,但对小孩学琴在某个年龄能达到什么水平以前并没有什么经验。实际上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低估的,很多小孩子的学习能力超过了成年人的想象。换句话说,等家长觉得该加码时可能已经迟了😂。

开始找老师的时候基本上靠跟周围人打听,慢慢发现有其它的信息来源,比如说可以看本地各个年龄段比赛的结果,获奖的学生都是谁教的,如果某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老师在附近就进一步了解。

很多比赛都有公开的winners' concert,另外不少老师每年会安排一两次公开表演,可以去看看老师的studio里某个年龄段孩子能弹到什么程度,然后找机会和老师直接交流,让人家看一看自己的孩子。

每个老师会有自己选人的标准,如果看上孩子教一段时间觉得不错的话,老师会决定什么时候加码。家长对音乐一窍不通,但小孩水平非常高的情况非常常见。

美国的各种音乐比赛很多,很多偏重普及,孩子们重在参与,有些就规格高一些。比如全美音乐老师有个组织叫Music 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MTNA),每年都会组织各种乐器组别的比赛,从州一级开始(州级比赛也往往还有预选赛),获胜者逐级进入regional和national的竞赛。这些比赛的结果网上可以查到,一般从近几年州里比赛的结果大致可以看到哪些老师的学生获奖频率高,这也基本上能反映老师的水平。

另外本地华裔和韩裔各自组织有比较高水平的比赛,那些结果也能作为参考。

除了私人教师,也可以看看当地有没有面向社区的青少年艺校,像我们附近的Music Institute of Chicago(MIC),也有不错的老师,有些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乐手都会参与教学。

哦,顺便说个音乐家培养子女学艺的故事😉。

芝交的单簧管助理首席叶强也在MIC教小孩子,有次我碰到他就聊起来,说到他自己孩子时他跟我说:“唉,周末看电视啊,Food network,上面有我女儿Molly!”。原来他这个女儿从小学习打击乐,后来进了茱莉亚学院,不过最终却转行去了餐饮业😋。

锅碗瓢盆交响曲

对了,芝交的打击乐首席正巧也姓叶,叫叶孟芸,是个台湾妹子,跟叶强没什么关系🙂。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有希望达到比较高的音乐水平这事比较复杂,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观察是孩子们从小都跟我去听音乐会,显示出比较浓厚兴趣的,比较能坐的住的那个,练琴的主动性更强,水平提高得更快,也能坚持学琴更久。

孩子学琴这些年家长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跟老师请教,跟小孩到处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对这个领域也多了很多了解。孩子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除了自己的私人老师,也会有机会接触其他高水平老师。有时候是自己老师请来的,有些是自己主动联系的,跟着上上大师课或者短期课程。一般的青少年音乐节都会有这种安排,或者参加某个比赛,作为对获胜者的一种奖励,组委会会安排大师教学内容,运气好的话,甚至会有跟业界顶级大师学习的机会。

我孩子有个师兄曾经去亚利桑那参加过一个比赛,赛后得到一个大师课的机会,小孩儿回来后说教他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不过倒没忘跟老太太照张合影。

我们一看照片,好么,阿格里奇!

把他爸气得半死🤣🤣🤣。

通宝推:自由呼吸F0,铁手,
家园 试着分析一下调音过程

钢琴是一系列长短不一的两端固定的弦,由木槌敲击振动发出声音。产生的波是驻波,有基频和倍频。基频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基频和倍频的叠加决定了声音的频谱分布,也就是声音的音色。

调音软件应该是采集声音的信号,再做傅立叶变换,得到基频,再进行校准。可以选择一个高频音作为基准,然后校准其它的音频对这一基准音频的相对值。由于琴弦相邻很近,会相互影响,可以再采集相邻弦的和声再次校正,如此反复,应该得到不错的效果。

由于琴弦的材料及制作的不同,再考虑到钢琴的整体构造对发声的影响,再对音色进行调节。这样每架钢琴都会有自己声音指纹。一般人对声音的分辨可以精确到三赫兹,机器可以做的更精确。

一点浅见。

家园 因为朗朗曾经在白宫表演:我的祖国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被国内媒体的公知打压,公众评价一度低于李云迪不少。

通宝推:楚天,
家园 时间很重要

说说我的经验:

我的目标很明确,让小女练琴,就是因为她是独女,难免有孤单的时候,有个乐器帮她排解情绪,陶冶性情,这个乐器只是个工具。

其次,孩子将来必须有个谋生的手段,我始终认为靠乐器来谋生,不是一件易事,只有顶级的才容易有体面的收入。为了达到顶级水平,每天练琴至少要两个小时(两小时,是小女的老师介绍另一个优秀的学生的经验),孩子如果不是有这个天赋,要她练两小时,大人小孩都受不了,天赋这个东西,有经验的老师应该看得出来,家长则看得出孩子有没有兴趣,天赋跟兴趣缺一不可。

两个小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我宁愿孩子去锻炼身体,阅读,做数学题等等,这些对她未来谋生,或者更加有用。

所以当年我从不逼小女练琴,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就是20-30分钟的样子,放假的时候外出旅游,或者回国的时候,索性就不练了,但也没有放弃,只不过练好的时间拖得长了而已,前两周,她老师让她去考级,老婆听她练琴,评价是终于像模像样,可以带动听众的情绪了。

嘻嘻,今天庆祝一下,她刚刚告诉我,她当选了初中部的Music Captain。

家园 这首弹的真不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6045395/

家园 平均律调音,每个音都有极轻微的失准

这是系统性误差,因此无解。

家园 不要败了兴

很同意。从小老妈教我弹琴,现在,我要教6岁的儿子弹琴,老妈唯一的忠告就是 - “不要败了兴”。我深以为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