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全球瘟疫尚未结束,一场让全球大多数国家主动、被迫站队表态的战争已经开启。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来旧秩序的终结?是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旧格局的终结?它将与先前的全球瘟疫、迫在眉睫的全球经济通胀停滞衰退危机格局重构,一起开启全球新格局?
这场景与欧洲列强争霸终结时,一百年前的一战、大流感、大危机、二战,再开启战后两极争霸冷战时代,有一些可类比相似之处。
太阳底下无新事嘛。
当然,也有不同之处。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么。
最大的不同在于,百年前人类才刚刚发现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自然世界基础规则,百年来科技革命进步始终是数百年来加速提速大跃进的持续推进状态。经济增长生产力飞跃也始终是沿着数百年加速提速大跃进轨道继续飞奔。这一百年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进步,超过了近代以来几百年的成就总和。而过去几百年,又超过了人类文明史几千年万年来的成就。
百年前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的两次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一场空前绝后经济大危机,虽然极其残酷血腥野蛮暴戾,但并不具有根本毁灭人类文明的能量。
二战结束后,人类文明才真正进入全球全方位大跃进的黄金时代,一直持续至今。
但是,现在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生产力进步却已越来越迫近现有理论发现所能支撑的发展极限!这一次的瘟疫、战争、危机、新旧格局秩序调整转换完结之后,不论其结局孰胜孰败如何收场,人类文明进程却将极大概率不再延续持续了数百年的不断加速提速旧模式。
与百年前人类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打两场世界大战相比,现在人类文明却已再也打不起一场大国直接冲突决战的战争了,五常乃至任何拥核国家间的正面对决战争,都极可能毁灭整个人类文明。核电站稍严重的安全事故,就都已经确凿无疑地造成了全球生态灾难,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这一轮瘟疫战争危机、格局调整转换之后,只要人类文明没有被核大战彻底摧毁,人类文明大概率将从持续了数百年加速快进的非正常、超常规模式,再次转入一种将持续数百年乃至更久的慢增长、停滞、衰退、恢复、慢发展节奏模式。
这种模式才是宇宙、地球自然界,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长期以来更正常的常规模式。
奴隶制、资本主义文明、商业文明模式下的文明怒放模式,虽然绚烂,却从来都难以持续。动辄将区域文明、全球人类驱入毁灭之困境。
人类文明将在新生产力基础新技术条件下再次进入慢车道。一如两三千年前东西方人类区域文明先后经历奴隶制商业文明短暂的绚烂辉煌之后,都迈入长达千多年、两千年近三千年所谓漫长的中世纪。
再过几年十几年,全世界都要逐渐适应慢下来。中国经历了高速赶超完成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基本现代化后,也将慢下来。这是技术全面跟跑并跑领跑后的必然,也是经济成为世界笫一,产出占据全球三四成影响幅射超过全球六七成之后的必然。
人类文明自十五六世纪以来长达五六百年的全球化加速提速,将告一段落。三千年前在华夏区域内上演过的周革殷命、制礼作乐、周王天下等等历史剧集,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广阔舞台重演更复杂旧瓶新酒。
全世界唯一延续了五千年的东方文明,能否引领人类从资本主义的野蛮血腥毁灭之路走出新路来?条件机遇与困难挑战并存。
中国从现在开始,就时刻要思考一个问题:几年十几年最多二十年后,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赶超,全方位领跑之后,中国和世界将往何处去?
中国崛起全面复兴已不可逆转指日可待,全球新格局与中国新方位已清晰可见。
当仁不让也不容回避。
比如,弘历就还组织了一堆人研究各种禹迹禹碑拓本,最后御笔定论,禹碑是假的伪造的。
他算是秦皇汉帝以来,历代帝王里头最后一个对禹碑蝌蚪文字感兴趣而又彻底失望、最终放弃了地。
道家与佛门修炼,都有观想、调息、禅定之类法门。
其要旨是关闭五感(口耳眼鼻舌等等)与神经系统的关联,切断外界与人体的信息互动,尽量聚精会神地让神经系统与虚拟世界之间减少干扰,增加联通触碰机率?
观想是通过特定图象、符号类密码(包括但不限于佛家万字符、道家符篆等等),调息、念咒是通过气息波动、生物身体波动、声波等的特定节奏密码,以求尝试联通连结?
这些特定的密码,往往据说是有前人已经验证过的,是所谓师傅领进门之类的通关门卡。
毕竟三维虚拟世界按天尊佛陀等等先知们的经验,是广开法门大道千万条地,对人类这种有自主意识的智慧生物计算终端是保持开放吸纳姿态地。
道路就在那里,大门成千上万扇。
俺能把你这个想法记下来,写进小说大纲吗?
如果方便,可否把完整设定发我学习学习啊?
这个操蛋的世界随便整,别客气。
到虚拟世界再结算。
然而,还有更扯地。
DNA检验证实:曹雪芹是曹操后代!(组图)
东北新闻网 11-11 16:46 大
近日,一则《以复旦大学DNA检验结果为据,红学家称曹雪芹祖籍在乳山》的新闻被多家网站转载,引发网民关注。报道称,中国红学研究学会会员曹祖义近日提出“曹雪芹祖籍在乳山”论断,并通过复旦大学专家对山东省乳山市下初镇河南村村民的DNA样本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印证了我的论断:曹雪芹祖籍在乳山无疑。”报道称,今年1月16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行来到乳山市下初镇河南村,抽取了7个血样或唾液样品。经检测,首批抽取的四个样本Y型染色体都是O2-M268,与此前全国征集家谱中有曹操的现代曹姓人的Y型染色体相同。
“三蹻”考(一)
2013-05-26 13:25阅读:1,433

眠溪别苑
见载于典籍之中的“三蹻”,通常指龙蹻、虎蹻、鹿蹻。如《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遐览》记载有“《龙蹻经》”与“《鹿卢蹻经》”;《云笈七籖》卷六有“《灵宝龙蹻之经》”,卷一百二十有“青城丈人授黄帝龙蹻并降雨验”;等等。而在《说文解字》段注引《抱朴子》中,却声称三蹻为龙蹻、气蹻、鹿虑蹻。考之经文,云:“夫虎蹻者,风之母,水之子。用之三载,其虎自乘风来来往往,如风动败叶飞空。聚则为形,散则为风,与天地正阳之炁混合为一。”据意可知,气蹻乃虎蹻之别称也。
《道藏》中有《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一文(该经中“蹻”皆作“矫”),详尽介绍了三蹻术及相应的修炼方法。本文将以该经为主要参考对象,结合其他道教典籍,对三蹻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于“鹿蹻”之术,经文是这样记载的:“夫鹿矫者,常也,能功奉道之士,日行千里。遇鹿者,能采灵芝,自知其方位远近,鹿到有灵芝处地上,其鹿自经三遭,其芝草自不能走之,而依法采食其灵芝,自得长生不死。”而对于“鹿蹻”的驾驭之法,经文则是这样描述的:“周游行于天下,走及奔马,日行千里,徃来如飞。入山采灵芝,自在无忌。大凡用鹿矫,须用一物,隐之可用竹竿子,即用号竹安幕,幕上书马字一个,在竹内封之,了当其鹿入不能见之,常人只见是竹竿子,自见是白鹿一只。或曰荆木 ,亦得中书马字一个,在木上封了,不可教人见之,凡书字时,亦念前咒一遍,想鹿取炁一口,吹在笔上,后书其字。”
而在《三洞群仙录》中,亦有与此相类似的记载。“道义驯鹿”条转引《高道传》云:“道士王道义知终南山有尹喜真人登真之所。大和中,自姑射山将门弟子六七人,来居楼观。以永平三年,师羽化。白云满室,异香盈庭。有白鹿卧于庭中旬日,或隐或见,即殡乃绝。乡人见道义乘白鹿冲天矣。”
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王道义的白鹿已具备了鹿蹻的基本特征。“乡人见道义乘白鹿冲天”,这是鹿蹻“周游行于天下,走及奔马,日行千里,往来如飞”的功效。而此白鹿之所以“或隐或见”,有可能是王道义使用竹竿子之类“隐之”的结果。《高道传》虽不载王道义是否驾驭鹿蹻采芝养生之事,然其羽化后“白云满室,异香盈庭”,则有所隐指。而“有白鹿卧于庭中旬日”一语,则说明白鹿至此非朝夕之故,当与道义关系匪浅。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龙虎"墓

DNA探索历史民族家族
2021年12月11日
濮阳西水坡遗址,是濮阳市文物部门在配合引黄供水指挥部修建调节池时发现的。1987年5月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并在同年发掘,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45号墓(M45)。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该墓主人为一中老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其骨架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有疑补"龙虎"图案。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 米,高0.6;蚌"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7米。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埋葬有三具年龄较小的人骨架。整个墓穴平面形似葫芦,“南圆北方”。据《考古》1989年12期公布的同位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为5800+110 年(3850B.C),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6460年+135(4510B.C)
一、
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12期)还公布了另外两组蚌塑图案:在第一组蚌图M45,南20米为第二组蚌图,又南25米,为第三组蚌图。
三组蚌图在一条直线上。原简报称第二组蚌图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东,其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其鹿卧于虎背上,特别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足长颈鹿。蜘蛛摆塑于龙头东面,头朝南,身子朝北。在蜘蛛与鹿之间,还摆放一枚石斧。第三组蚌图(下图)为人骑龙与虎。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 双腿骑于龙身并伸向腹下。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四足微曲,呈奔跑状。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时期M4S号墓发现后,1988 年的《文物》、《中原文物》 、《华夏考古》、《人民画报》向国内外作了报道,新华社和各种媒介都发了相应的消息。日本《读卖新闻》驻京特派员高井以《中国发现最早的“龙”》为题作了报道,香港《大公报》也转载了《读卖新闻》的消息。这些报道轰动了国内外考古学界。
由于配合建设工程,考古发掘时间紧迫,加之参加发掘的人员经验多寡不一,在分析判断各种遗迹现象时也难免有偏差和失误。西水坡遗址的发掘者也坦率承认了他们的一些失误,其中最大的失误是在发现了蚌壳龙、虎和人骨架后才意识到它是一座墓葬,在没有弄清楚墓室结构和周围的关系的情况下,因为天将下雨,因担心蚌图被雨冲坏,而误将北面和东面切了下去。
(编者注:有学者因西水坡墓龙虎图与后世龙虎太相像,而对龙虎图真实性表示质疑,但除非一线人员已难知挖掘原貌,本文仍以公开资料为准,且本号立足DNA考古更关注基因组研究,但欢迎相关学者展开研讨)

二、
濮阳M45号墓问世后,学者们对该墓主人和东西的蚌塑龙虎的寓意作了种种探讨:
有人根据M45号墓主人身子的两侧用蚌壳精心地摆着象征权力和神威的龙虎图案,而且大搞祭祀活动来分析,这座墓有‘王气’”,推测“第45号墓主人有可能是古代传说中的颛顼部落中的著名首领”。
有人则认为:“关于第一组 蚌图中间的人骨架是巫师,但不能确指是神话中的哪一个。”
也有学者提议:“从多种角度研究西水坡遗址所出现的龙虎蚌塑图。其中从巫教的角度加以考虑是必要的。”
还有人认为:“西水坡遗址第一组蚌塑的龙虎可能与死者送魂有关,不是王权的反映。”
著名的美藉华人张光直教授认为:“龙、 虎、鹿显然是死者驯使的动物助手或伙伴。并联想古代原始道教上的龙、虎、鹿三跷。”认为濮阳45号墓的墓主人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巫师。
三、蚩尤说
濮阳西水坡M45墓主人的骨骼不完整,脊柱自胸腔处向下整齐地缺少4个胸椎骨,甚至这段的肋骨也严重缺损。这明显是被腰斩杀害以后埋葬在此的。况且,这个墓实属于一次葬,不是二次迁葬。这一现象正反映了蚩尤战败被开胸腰斩,断臂残肢,肩髀分离,致使胸椎大部无存的历史史实。
造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就是西水坡M45墓主属于非正常死亡,而是战死被腰斩破胸。墓的时代和墓主人正与蚩尤情况相当。
王大有著文称,“M45墓主人的脊柱自胸腔处保持上下齐整地被利器砍断的痕迹,胸椎和大部分胸肋骨荡然无存,断肢残臂,系被破胸腰斩而亡,非正常死亡,应是战死。真相只能是墓主人的胸椎、部分胸骨被破胸时毁掉了,下葬时就没有了。可见葬的是肩髀分离尸身。
《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而寿张县,即今濮阳市台前县一带。这里所记述的十月祭蚩尤,是十月太阳历的十月,每个月36天,岁余5日,与今天通行的十二月历不同。“十月”正是冬至之时,蚩尤的后裔苗族现在仍以这一.天为国难日, 把这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从初一到初五为国难,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算过了大难。这一天也正是蚩尤战败被杀害的日子。

四、
还有人认为: M45男性主人是伏羲、炎帝或黄帝等。
尽管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认识不一致,但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今后继续研究原始材料,结合古文献分析对比,将会逐步符合客观实际达到基本一致的认识。
濮阳M45号墓及三组蚌塑图案的发现是仰韶文化考古最大的收获,而M45号墓两旁的龙、虎蚌塑图案画幅大,最为真实。龙虎摆在墓主的东西两旁,又与汉代四神兽中的龙虎的方位完全吻合,这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可以说汉代四神的方位,特别是龙虎的方位有古老的来历,也是有一定根据的,真是源远流长!
濮阳M45号墓的墓主人,是仰韶文化时代唯一在其两旁摆塑龙虎图案的一座墓葬,埋在遗址中心地区的较高的地点,这样崇高的礼遇,显示出他生前受到全氏族人的尊重,也许他是该氏族移到西水坡定居后,组织全氏族人民的力量与大自然作斗争,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中作了突出的贡献,为本氏族发展、强大建立了赫赫功勋。也许他在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和以虎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建立氏族联盟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而受到全联盟成员爱戴。他又能驾御龙与虎这两种神异动物,上天人地去沟通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和先祖领域的各种信息。故他去世后举族悲痛,给他在居住的中心地区举行隆重的悼念和埋葬仪式,还希望他的灵魂继续驾御这种神异的动物,以继续确保本氏族和氏族集团的兴旺发达。在M45号基之南的两组蚌塑图案是这里的先民在45号墓墓主人归葬之后,在节日间为祭祀他及其先祖举行祭祀活动后遗留下来的遗迹。

这种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北部,冀南的漳河和卫河流域,在河北的洋河、桑千河流域也有其文化遗存,并影响到内蒙古南部直至河套地区一带。其相对年代在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文化之前,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距今5800+110-- 5405 士90年之间,最早的年代可能在6000年以前。据以往安阳后岗、同乐寨、浚县大赉店、河北武安赵窑、正安南杨庄发表的材料看,遗迹不太丰富,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种类、数量较少,陶器的制法仍以泥盘筑和捏制为主等方面看,到后来才有慢轮加工,反映出这种文化的生产水平比较落后。西水坡总面积5万平万米,在遗址的中心地区发掘了4000余平方米,仰韶文化堆积达1.2-2.5米。仅发现仰韶文化的就有房子6座、窖穴20座,灰坑250个,窑址3座,基葬120余座,瓮棺葬55座,还有蚌塑图案三组和40余处蚌壳堆积。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种类较少,数量不多,主要器形有方形石耜、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磨棒等,其骨器有针、锥、镞等。陶器有后岗文化常见的鼎、罐、钵、瓶、壶、盆、碗、缸和器盖等。从器物种类少,数量不多,陶器素面多,彩陶数量少,纹样简单等方面考察,反映出当时的生产水平还是较低的,在已发掘的120余座基葬中,基本无随葬品,就是像M45这样极为重要的基葬,墓主人身上无任何装饰品,身旁也无任何随葬物,只是摆塑了龙、虎图案,也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氏族成员是平等的,看不出有贫富的差别。
在遗址中还发现不少兽骨如猪、鹿、牛、竹鼠、蜗牛、田螺、蚌壳和一些果核等,反映出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是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说明农业虽然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所获的粮食还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从手工业看,制陶还处于手制阶段,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较少,造型也不精致,手制陶器是妇女的主要职责,制陶是为满足氏族成员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制陶手工业并未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陶业尚且如此,其它手工业是否分离出来就可想而知了。手工业是氏族成员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的生产活动。从整个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遗迹、遗物来看,当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渔猎和采集业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部门,从现有资料还反映不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形成。从房基布局和墓中的随葬情况还看不出有贫富的差别,阶级分化还不具备条件,大家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平等的氏族制的生活。在这种氏族社会的阶段,殉人现象是不会产生的,故对M45墓有殉人之事应当慎重考虑。
陈尽忠等著文说:"蚌壳龙虎图案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应是一处按原始宗教习俗举行瘗葬仪式的遗迹,45号墓的墓主生前应是氏族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或执掌宗教职权的人物。其周边的三具人骨架,应是用作人祭的牺牲。蚌图不仅显示着墓主崇高的身份和地位,也显示着因其生前的功绩而为氏族成员所表达的恭敬和仰慕之情。在这里出现的蚌图,我们认为其社会意义还在于:表明社会早已进入成熟的父权制时代;出现了特权阶层,执掌宗教职权的人一巫觋,也有 了等级之分,他们已是从事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应是我国出现的第一代知识阶层,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已出现华夏文明的曙光。”
其实,认为M45墓主人是大巫或部落酋长的观点,与前几种说法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因为,无论颛顼、伏羲、蚩尤,甚或是黄帝也罢,都是大巫,都是部族中的大酋长、大首领,亦即大宗教主。远古时期的部落领袖,无一例外。
张新泉按:
个人以为,这个墓极可能就是黄帝第五子张挥公之墓,是张氏部落最早始祖宗族墓地。
张挥公\张氏部落自黄帝时代起,就长期担任辅助首领具体主持部落联盟祭祀、宗教、医药、历法等事务。
史书中记载的辅佐颛顼帝的张氏祖先,大概率是这个部落张挥公千年后的后裔族长。
上古时代的地理地形气候与五千年后的今天相比,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气候:温暖湿润,整个海、黄、淮河中下游区域,都更近乎现代长江乃至珠江流域的亚热带、热带气候。
地形:海岸线更近太行山脉,平原更低平更狭小分割,河网纵横,湖沼广阔。甘宁陕晋豫黄土高原区域更低平连片,植被茂密,无大沙区沙漠,远非现在沟壑纵横黄秃情形。
四千年前长达数十百年两三代人的连续大洪水之后,气候地形地貌才大变化。
此后,每五百年、千年,气候也仍然有较大变化,植被生物群落及越来越强大的人类文明之影响,也大大改变状况。
炎黄时代海、黄、淮流域之战争,从气候地理地形角度而论,与春秋晚期之吴越争霸、吴楚战争相仿佛。
但人口、社会组织、军事技术、生产力角度则与从春秋战国至中晚明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元、满蒙草原部落各自初早期争雄时情况更相似。
以濮阳西水坡遗址举例,这地方在远古时叫帝丘,是古代黄河口近海或大湖(巨鹿巨野泽之类)滨平原区域的较高丘陵地带。然后被洪水冲毁掩埋,附近的近海平原(或大湖)成了现代海拔50米左右华北广大平原之一部。
西水坡遗址反而成了大平原内相对低洼地带,现代发掘时,其埋深不过1.5至2.5米。
现代黄河中下游之河底,在五六千年前,是距当时地面几十米乃至更高的半山腰高度。
这套丛书之名称,显然仍与禹帝、金册玉书、尚书、蝌蚪文字有丝缕关联。
满清诸帝,与之纠缠者居然颇多。
以"嘉"字名年号者,计有:
清之嘉庆与明之嘉靖,再往上是南宋之嘉熙、嘉泰、嘉定,北宋之嘉祐,再往前是魏之嘉平,吴孙权之嘉禾。
嘉禾→嘉平→嘉祐→嘉熙→嘉泰→嘉定→嘉靖→嘉庆。
《诗·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书·大禹谟》:嘉乃丕绩。
《易·乾卦》:亨者,嘉之会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注:嘉,善也。
《左传·襄四年》:《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楚语》:百嘉备舍。
又《周礼·秋官·大司宼》以嘉石,平罢民。注:嘉石,文石也,树之外朝,欲使罢民思其文理以攺悔。
为嘉庆编《宛委别藏》的是阮元。
阮氏世代后会稽。其姓氏始显于世,为魏晋时竹林七贤阮籍、阮咸,与曹魏之外戚嵇康友善。
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人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
越南之阮氏也从这一支而来。
阮氏与曹、贾两姓相比,与禹碑之秘密关联没那么紧密。但其后世既有治书、易之大家,亦有为南越之国王者。以此观之,也有留意之必要。
有红学家比较奇怪薛家怎么给儿孙取了个虫字辈的名字来排辈分。薛蟠还好一点,但薛蝌就谦虚得过分了。
绍兴的会稽山宛委山是禹帝得金笥玉书之地,上面有个古迹叫薛壁居。
当然,这里显然不是小说中人物薛蝌曾经的居所。
薛壁居也许应该叫穴蝌居,是洞藏蝌蚪文之所?
会稽山宛委山的山石大多象是卵石累积堆压又经火烤,与一般火山岩略有区别。远望香炉峰,俯观这些蝌蚪窝状山石,感觉它们就象是太上老君炼丹后倒掉的炉渣堆积而成。
曹霑或曹家人给小说人物取薛蝌之名时,有想到过薛壁居、蝌蚪文字么?
国内外现存禹碑形制上大致有以下几种:
1,长沙岳麓禹碑。
77字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共九行九列,对应所谓"洪范九畴"。左起第1列为五行字符,即"水火木金土″。字符或囊括《尚书洪范》、《禹贡》、《大禹谟》乃至《伏羲八卦》中关键文字。
此碑其原始来历,是宋代时临摹夏代玉册符文(来历不明,大概率为赵宋皇家所藏)所刻制的衡山禹碑。
2,昆明法华寺禹碑。(现有复制品刻于昆明安宁市温泉摩崖石刻区。
77字符,从上到下、自右而左11行七列。依明代杨慎所解读之禹碑释文,重新排列字符。
明嘉靖以来国内各地翻录复刻之禹碑,多以此版本为依归。具体形制上有些还存在若干变异。
这种版本,或有意或无意地客观上彻底消除了禹碑字符与《尚书》文本、洪范九畴之关联。
3,福建漳浦赵家堡禹碑。
万历年间刻制的该碑原件已断裂残损。现在赵家堡内的复刻件,仅有三十八字符。以册页形式,现存两页,自右而左从上到下共五行八列。左起1列仅三字符。
两残页中间断裂破损处,应另有五字符或十字符、二十字符。(即原版本应共有四十三字符或四十八字、五十八字符。而四十八字符概率更大)
4,韩国《大韩平水土赞碑》。
李氏朝鲜显宗年间李俣从中国购得《禹碑》新泉书院本(明万历二年版本),许穆从原来的77字选了其中48字,作了变异本《平水土赞碑》,并在朝鲜半岛广泛流传,并相继出现了朝廷和多个地方刻板,而其定本《大韩平水土赞碑》被立在了江原道三陟。
此版本从上到下自右而左为八行六列。
5,日本之《大禹谟》《文命碑》之类残字碑。
这些碑刻附会禹碑之名,版本形制全无体例。
张良生活的年代,既有周秦、秦汉之鼎革,亦有楚汉之逐鹿。作为周代礼制、战国七雄之五世相韩贵族世家之后裔,汉初三杰、新贵世家之代表开创,还是张氏家族、道家、道教创始之关键人物,他与金册玉牒、夏周九鼎发生一些关联,不足为奇,没有联系才奇怪。
周鼎入秦中途没入黄河,或被劫盗至淮泗彭城殷商故土。张良与博浪沙大铁锥误中副车之大力士游侠们的交往。
张良长期徘徊于淮泗之地,与道家、兵家隐士黄石公之辈交往。
张良求封留县,受封地与墓葬地地域上与微山湖、微山岛、微山、微子陵寝接近。
张良与周秦之隐士所谓"商山四皓"之关系。
这些都是张良之生平经历中可摘要出来的线索,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线索。同时代其它历史人物身上,找不出相似关联线索。
关于张良墓,也有几点谜题。
张良墓既有微山岛,留候封地的留候世家张氏祖墓、张良祠。亦有徐州黄河故道旁、子房山前的张良墓道碑。还有湖南大庸(今张家界)所谓水绕四门的张良墓。
徐州九里山(又名九嶷山!?)下,近黄河故道之名胜除了九里山古战场,还有一个白云洞。白云洞如今是佛教庙宇白云寺所在。洞内九曲九转之处,都供了一个佛陀、菩萨、天王、罗汉之类的东西。这些佛家石雕前都有一个大大的四方鼎作香炉。各种元素混搭得极其地不伦不类。数目倒是刚刚好共有九个,但这一批沦为香炉的九鼎,当然与夏周九鼎无关。周秦汉之间,九鼎最后下落据说就在彭城泗水一带。如今的彭城徐州,刚刚好有九鼎的,也只有这里。
夏禹九鼎还在这附近,所以留有若干藕断丝续的线索?还是在两千多年历次战乱中早已被熔铸了,仅存一点回想?
2022年4月23日徐州九里山白云洞
但又不能入齐鲁之境。
于是沿自东北向西南的泗水再辗转往南。或埋在微子墓周围,或没入附近河湖,或藏于周边山洞。
张良墓就在微子墓侧,不是没有原因。
求封于留,如今就在水下,也不是没有原因地。
徐州雎宁下邳古城近年来有考古挖掘,也在附近。希望能碰巧挖出九鼎或相关线索,
此外,南京古称金陵,秦始皇以所谓东南有天子气而埋金镇之,遂得名。甪里,苏州吴县似乎有这个地方。也许,当年劫夺者将九鼎分别埋藏了。风陵渡后土祠有之,彭城淮泗殷宋故土孔子故里有之,吴越会稽夏禹陵周边亦有之。
劫鼎者为六国反秦之人,韩魏贵族五世相韩张氏、信陵君之流有之,殷宋后裔孔儒有之,周室贵族后裔道家有之。战国秦汉战乱,劫夺者又是多方"合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多用黄老,虽欲用之,而无机缘。几十百年下来,事过境迁,鼎藏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