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略谈包产到户与庐山会议 -- 张新泉
现在的补贴算,之前减征不算。美国佬说:我本来想抢85,现在抢30,你要感谢我。减征称为发红包,大致就是美国人的先进思维。
但问题是公社同时还是政治单位,拥有征税权,不仅可以向农民征收实物税,还可以派发劳役税。如果公社投资不善,就可以征税弥补亏空。这样的机构对经济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并没有定论w
不争论,稻公治国啊,就是图一撸之快,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结果分田之后,拖拉机都当零件拆了,这是现代化水平的极大倒退,
对这句话,你到底是认为:
1. 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现象
2. 是普遍现象
3. 不是普遍现象
也不会救不了。
因此这里的“常理”有问题,而不是拖拉机被拆是否是普遍现象。
其次,普遍的定义不清晰,中间已经拿鸡窝矿举例。也就是到处都有,但只是分布广泛,而不是总量客观。进而从普遍来讲也有多种情况。就像每个村总会有那么一家,或者小时候周围总会有那么一个孩子。
进而,常理为什么不符合?因为对具体情况了解得不够。
最后,不管拆不拆,机械化停滞甚至倒退这是事实,符合东兄原帖的核心观点。而且还让大型化严重受阻,这是补充原帖说法。
原帖的说法不妥,但很难论证这个观点,因为需要更进一步定义,否则怎么说都可以。类似的,懒厨兄也有同样的问题。
----
如果想要的得出所谓普遍不普遍,多不多,随便找个年代裁剪一下就行了。但也就不能够称之为普遍和多了。举个例子,80年代部分地区的买牛贷款和拖拉机贷款数量大体是一致的,那么拆零件显然是无稽之谈?但注意,这里是后来,而不是“分家”当时的情况,因此当时拆零件,后来买也是可能的,需要具体的证据支持才能说明问题。再比如广西82年增加耕牛32万头,平均每个县2800头。但是拖拉机增量却是200-1000不等。这种情况下产量依然是上升的,证明了耕牛的替代作用。
另外,上一帖的所谓技术、管理。是指种子供应、种植技术、气象信息、林业兽医、农机农技、农田管理等站点服务。
在“现代化水平的极大倒退”
“现代化水平的极大倒退” 会不会导致粮食产量大跌呢?
小农分田,地块狭小,拖拉机能用吗?拖拉机不生锈干嘛呢?
至于产量,化肥农药两种普及了呗。如果当时有土地集中,农业机械化,普遍上科学给水给肥,象新疆黑龙江那种 农业现代化 落地, 怕是90年代就实现了今天的粮食总产量了。
俄罗斯现在也是万亩大农场,将苏联农庄小农分田完全生存不下去,苏联农庄进行小农分田,每家几百亩吧(俄罗斯宜耕地不多),根本打不赢别人大规模经营的农场,现在俄罗斯活下来的都是大农场,小农田地没啥活路。
“现代化水平的极大倒退” 会不会导致粮食产量大跌呢?
即便现在在江苏,也是大农场打败了小农经济,因为小农分田根本无法普及农业科技,包括科学水肥,普及高效的农业机械。
https://www.douban.com/note/360499976/?type=rec
内容
每到夏收时节,除了田间地头一片忙碌之外,很多在外打工的务工人员也要提前返乡参加夏收,因此火车站也会迎来一个小高峰。但据了解,今年火车站的客流量减少了很多,原因就是农村不少地方的夏收现在不再靠人力收割,而是用上了机械化的工具。那么今年夏收的情况怎么样?真的不需要全家老少齐上阵了吗?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前往产粮大市江苏省高邮的一家农机销售店进行了调查。
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历史机械化生产“大树”好乘凉
高邮是全国有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市。眼下正是夏收时节,也是农机销售点最忙的时候。
渠帅是这里的一名农机维修员,这几天的工作强度,让这个26岁的小伙子都有些吃不消了。
牧羊有限公司高邮牧丰农机4S店服务人员渠帅:前几天到凌晨4点多,5点多,基本上这几天很忙,白天基本上农户收割,晚上他们检修机器,有点小故障就去看一下。
几分钟前,渠帅又接到了一个任务,20里外的村子有一台收割机出了点小故障。需要他马上赶过去。
渠帅:前几天倒伏比较多,我给你调节一下这个带子。这地方最好别堆着稻草,很容易失火。
机械化生产让田间农民“好”乘凉
在高邮的田间地头,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仅以高邮牧丰有限公司这个销售点代理的这款收割机为例,上半年的销售量就有200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再加上高峰期跨区作业的五百多台,渠帅所在的门店22个维修人员最多的时候需要为近八百台收割机服务。忙碌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渠帅:切碎器的皮带有点松给他紧紧吧,我上去给他清清这个。
故障虽小,但顶着中午的烈日,一会儿的功夫,渠帅就大汗淋漓。而此时,村民们都站在村头的阴凉下等着。坐等收割的日子,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村民:我小时候没机子,都是人割麦子,一天割亩把地,膀子都疼。后来有了脱粒机,人站在那里脱。
村民:八分地,一个人要割一天,还要起早,两个人一刀刀得慢慢割。
而眼下,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收割机割好麦子,然后装袋、运回家或者卖掉。
村民:(以前)秸秆还要捆,麦子还要扬,这个割完就拉到那边卖掉了,机子多快呀,还是机子好。
村民:不用扬,割得干净,割了就卖,割了就到粮站那儿去卖了
村民:快几十倍上百倍了。(以前)一人一天才能割一亩多地,还要拖累。现在只要几天时间就结束。
麦客们正在使用机械收割
机械化的大规模使用意味着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像渠帅这样的维修员必须及时赶到。所以对于渠帅来说,夏收这几天就是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他是一位专门负责帮人收割的麦客。对他来说,收割机是他赚钱的“资本”。因此机器出故障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眼看着别人的收割机在田里不停地轰鸣,这位麦客越发着急。渠帅的到来,让他似乎看到了救星。
渠帅:就是这个地方卡住了。就是它。
麦客:把我燥(急)死了,有时候送上去,有时候送不上去。
渠帅:看一下,检查一下,就这地方,你看,卡住了,对吧,对吧,就这地方
麦客:还有这个,它有时候乱叫。
渠帅:它有些报警器。
麦客:不是报警,它有时候就是乱叫。
渠帅:你看师傅,它显示现在的机油压力低。
麦客:这个老亮。
渠帅:这个如果报警的话..。。
一系列的问题,难倒了这位老麦客。他说,现在农机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在操作上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只能边干边学。检查维修了近两个小时之后,临近傍晚,这台收割机终于又可以开始作业了。可渠帅的工作依然还在继续。
机械化普及累坏维修员 希望的田野上累并快乐着
现在的夏收,村民们不累了,农机站的维修员可累坏了。维修员渠帅说,现在农民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机店的机器也越卖越多,估计自己以后还会更忙。那么今年夏收的情况怎么样?农民挣钱了吗?《经济半小时》记者跟着渠帅也来到了一个正忙着收割的农户家。
渠帅:(打电话)喂,您好,贾师傅,我们到京汉村了。
贾树高:真着急,还有260亩没收呢。
家里的304亩田地今天刚刚收了40亩,收割机就坏了,这让老贾很是着急。
贾树高:这个东西他们都说卸不下来还是怎么回事?这个拉不出来?他们说越拉越紧?
渠帅:这个难点就在这个地方,拿的时候有点困难。负荷太大了,一直来回割的时候,然后负荷太大,然后轴这个地方拧断了。
除了正在维修的这台稻麦两用收割机,老贾家门口还停放着一辆大型收割机。老贾说,机器都是这两年自己陆续置办的,为的就是收割方便。
贾树高:闲着一台收割机,小儿子不会开大的,大儿子会开大的。现在大儿子不来,只能他(小儿子)一个人开小收割机,大机器停在那里,没有人开。
15年前,本打算外出打工的老贾带着一家人从外地来到高邮包地种田。从最初的五十亩,扩大到现在的300亩田地,还购置了两台收割机和一台大马力拖拉机。老贾说,放在以前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
贾树高:现在都是机器,以前那个时候没有机器的时候就受累了,那个时候人工割,能割多少田,那个田那个时候难弄。
50亩的土地曾经让全家从年头忙到年尾,而如今,种300亩地也似乎变得轻而易举。
贾树高:有机器才能种得多,没机器不能种这么多。
伏开明:种田还是靠机械化,现在像我们两个种300亩田,两台收割机,一点不麻烦,你要没有这些机器,两个人连20亩都弄不了,都包不了,都是靠机械化现在。
老贾说,随着机器越来越多,家里的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大,一家人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
夏收时节,每天夜里都是农机维修的高峰期。修好了老贾的收割机,渠帅还要赶往下一个维修地点。而对老贾一家来说,忙碌了一天,他们也终于有时间坐下吃顿饭了。
贾树高:准备包400亩或者500亩,那肯定还想多包一点。
第二天一大早,老贾和儿子早早就把修好的收割机开到了田里。谁知意外又出现了。上游的村子水稻种得早,在没有知会老贾的情况下,把水放了下来,下游又被堵上了,水全部进到了老贾的地里。
贾树高:主任,你得来一趟啊,我这个田里全部进水了,下面水又不让放,你来看一下吧,现在机器都没法进去。我九点准备来收麦子,这个机器开到这儿,全部进水了。进水了肯定(没法收)
老贾很着急,前一天因为维修收割机已经耽误了半天工夫,现在地里一进水又需要晾晒几天,等完全干透收割机才能下地作业。而眼下已经是雨季,如果下雨,眼前的这30亩麦地就彻底保不住了。
贾树高:再下雨就收不起来了,下面已经进水了,机器下不去,这怎么弄啊。
30亩地2700斤麦子,老贾看着却拿不到手里,他只能站在一旁,无奈地看着水不断的浸入自己的麦地。
可是不管心里有多难受,老贾并不想轻易就放弃这30亩麦地。他决定找紧邻的农户商量一下解决办法。
贾树高:你先让我放下来放下来,先让我把麦子收了。
任凭老贾和老婆伏开明好说歹说,这位农户就是不同意。
村民:不要放老贾,这样我田里就进水了,我种稻怎么种啊。
贾树高:哎,难死了。像你们肯定不了解这种感受。还有260亩没收呢,现在急死了,别人都收完了,都开始种(稻)了,我们现在还站在田里。
九百斤一亩,靠近三万块钱了。
伏开明:那些先去别的地方收吧,反正收不成。
贾树高:到别的地方收吧,走走。
贾树高:这里还有32亩,就剩下这两个小的,其他的都是一百多亩,还有一块是69亩,还有一块是50亩,还有一块97亩。
承包土地15年,这样的小意外虽然让老贾觉得有些可惜,但却并不能阻止他种田的热情。
贾树高:如果没有其它意外,就是有机械,有人力,这个田就会很好种。
一个小时后,老贾的拖拉机装满了第一车近4000斤麦子。他决定马上拉到镇上粮站卖掉。
《经济半小时》记者:能拿多少钱?
贾树高:4564。
拿着夏收的第一笔收入,老贾还是很开心。现在麦子每斤1.18元钱,今年他估计可以收到27万3600斤麦子,赚到十多万元钱。如果再加上秋收,估计一年下来能收入30万元左右。
贾树高:我准备种到63,64岁这样子,到时候肯定种田就更好了,有机械了,有人了,种田肯定好种了。
新型机械带来了丰收
据了解,江苏省高邮市今年夏收又是一个丰收年,亩产平均近900斤,同比增长近10%。而当种粮收入增加了之后,一些农民开始有了更大的想法,他们看到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从种粮大户演变成了农机大户。
收入增加想法更大 种粮大户变身农机大户
李德胜,正在和他一起卸麦子的是他的儿子李明杰。去年,父子俩承包了300亩土地,而今年一下子扩大到了800亩。一提起为什么要承包这么多土地,李德胜就掩饰不住的开心。
李德胜:(麦子)已经卖到一千多块钱一亩地了,以前是几百块钱,价格也高了,产量也高了,它是双重的,增产也增收了,种小麦已经赚钱了现在。
去年一年,三百亩农田给父子俩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而这还并不是他们赚钱的唯一营生。早在2008年,老李就购买了第一台插秧机,几年下来,父子俩成了拥有10台高速插秧机、一台植保机的农机大户,每年夏收时节他们都会外出进行机插秧跨区作业。
李德胜:这个久保田的几台插秧机,我外面还有几台在外面的,还有机器在浙江的,这久保田是我去年刚买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多少钱一台买的时候?
李德胜:这个是买五万二。去年就买了四台。
记者:到现在总共有多少台?
李德胜:十台。
记者:为什么买这么多插秧机?
李德胜:反正能挣钱就行了,我一台机器能挣到两、三千块钱。
记者:一天吗?
李德胜:一天。七十块钱一亩地,插四十亩地就是两千八百块钱。如果要插到五十亩地,正常就可以赚到三千块钱。尝到甜头了,能挣到钱了肯定越买越多了。本来一台机器,一年只能挣两万,我现在四台机器一年二十万,就这个意思。
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至少可以插40亩田地,每亩70块钱,而传统的人工插秧,每天150块钱的人工成本却只能插七八分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让像李德胜父子这样的“种粮大户”摇身变成了“农机大户”。
李明杰:肯定靠它赚钱的我们,我们吃喝都靠它了。我肯定是好好对它。
800亩地,再加上十台插秧机,一台植保机,父子俩分工明确。老李负责种地,儿子李明杰则负责家里的农机。很少有人能够看出这个29岁的小伙子早已是一个农机服务经验丰富的“老手”了。
李明杰:我2010年到浙江插秧,那个时候好像那边老板娘看见我就说,他说我一开始看你过来,怎么不像一个种地开插秧机的人呢?那几年白白净净了,这几年感觉好像老了很多。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吗?
李明杰:对,很黑,以前我很白的,以前我也不种地。
从学校毕业之后,李明杰直接去了常州的一家工厂上班。2008年,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钱。也就是那一年,在常州上班的他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意思是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几万块钱,自己再开销什么东西,年轻人在外面开销也大,也挣不了什么钱,他说要么回来发展吧。
虽然李明杰答应了父亲的提议,回到了家乡,和父亲一起种地、做农机服务。但一开始,在他的内心里,并不是特别认同父亲的安排。
李明杰: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有点不喜欢,比如说那个时候早上四点钟要起来,给人家农户,那时候地还没有多少,一开始插秧,四点钟起来,天还黑。
起早贪黑,这样的日子,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李明杰来说,重新赤脚走在田埂上,要找回父辈面对泥土的感觉,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明杰:肯定有一点差别吧,就是没有想象中,那个时候想象中的好像没有这么辛苦,然后就是回来了,天天大热天的太阳晒着,挺累的,有时候,开插秧机有时候打磕睡。
无法安心干农活的李明杰,那时只有25岁,这样的年龄,他不甘心把自己束缚在土地上,本该拥有时尚,享受现代生活的他,是不会轻易用自己的双手把插秧机,秸秆还田机开到地里的。纠结,被动,一个月下来,种种麻烦,不安,让他尝到了苦头,也付出了代价。
田野间的丰收和喜悦
李明杰:倒车的时候撞坏了,然后感觉蛮心疼的,那个时候刚好是农忙,坏了一台,调度很麻烦的,人家农户会找你说话的,比如人家约好了明天要给他插的,插秧机坏了,要维修一两天,人家农户很着急的,他每天都过来,比较麻烦。
俗话说,农忙时节,你误它一时,它误你一季。辛苦,麻烦,突发状况,父亲的坚持,李明杰开始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此后他发现,农业机械化已经深入每一个村民的生活,没有机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寸步难行。李明杰决定安心和父亲一起践行他们的“种地梦”。他很快学会了开高速插秧机,父子俩也开始把他们的机械化视野从机插秧,转向机植保、机耕这样更广泛的领域。
李明杰:这个18万。这个合资的应该我家是第一台,我喜欢就是买别人没有的机器。
《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
李明杰:这个我感觉到不管什么东西少终归吃香一点。这个肯定是,回头率比较高的。
记者:现在县里应该没有这种机器吧?
李明杰:县里没有,就这一台。
植保机是负责给庄稼撒药、杀虫等工作的机器。这台植保机是老李父子俩花了18万买的,虽然价钱不便宜,但费用却与传统的人工植保相差近一倍。传统的人工植保平均15元一亩,而这台植保机只需要6至8元,除此之外,人工植保面积每天最多30亩,使用植保机却能达到每天500亩地。
六月底,这台植保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坐在这上面的时候心里觉得怎么样?
李明杰:总归有点自豪感。种地应该就是机械化的,光靠人工好像不行的,比如说地里面除草,人工的话那个太困难了,叫三四个人也能干多少天的,中午的时候还要休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机械化以后感觉挺方便的,几百亩地一天就可以搞定。
李明杰的底气来源于他对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娴熟的运用和掌握,这一点上他已远远走在了父亲的前面。
李明杰:我觉得可以,没问题,有这个信心,绝对能完成,也许说不定还比他搞得更好呢。
这天一大早,李明杰就叫来了两台秸秆还田机,把昨天收完麦子的80亩麦地秸秆还田。以前,每到收割结束,田里的秸秆经常成为负担,要不就要焚烧掉,要么就得专门找车送到回收的地方,儿现在依靠还田机可以把大部分把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李明杰叫来的这辆大马力还田机旋耕深度能达到15到20公分,搅拌程度更加均匀,平整度也更高,对接下来的水稻种植更加有利。
李德胜:刚才那个打电话给我,他意思就是跟我说了,23号以后帮他插秧,我已经跟他谈好了,我23号以后保证过去。
《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你这个插秧机预约的这个人多吗?
李德胜:预约的人肯定多的。
记者:已经预约到什么时候了?
李德胜:6月底了,因为那个都是朋友,老朋友,一般的都没时间帮他插了。
找朋友,托熟人,才能预约到父子俩的高速插秧机,这让李明杰找到了新型农民的自豪感。农活的档期已排到了6月底,忙完县里的活儿,两人还要带着插秧机赶往浙江进行跨区作业。
李德胜:一年正常像去年三十万块钱基本上能赚的,去年地少,今年刚征了六百亩地。
记者:预计今年能收入多少钱?
李德胜:预计大概,今年一年大概几十万,六七十万应该是没问题的。儿子负责机器,我负责种田,今年打算再,如果有田的时候再收二三百亩地,保证一千亩地。
这天傍晚,从地里忙了一天回来的老李突然认真的刮起了胡子。原来他约好了和县里几个同样即将启程跨区作业的合作社负责人晚上一起吃饭。
李德胜:就是谈谈跨区作业的经验。
在宝应县,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农机服务合作社。从机插秧、机条播、到机收割、机耕翻、粮食烘干,农机服务合作社全程参与其中。周必胜所在的锼庆丰跨区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就拥有169台大型农业机械。每年到农忙的时候,合作社的社员都会携带着大型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奔波忙碌在各地。在这个农业合作社的机库里,我们见到了传统的步进式插秧机。
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省工节本,不仅让农村大忙不在忙,农民种田也不再那么辛苦。
江苏省宝应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王其龙:截至目前我们也做过统计,我们全县目前已拥有大马力拖拉机1800台,联合收割机1600台,插秧机2900台,粮食烘干能力接近4000吨。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四十八万千瓦,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水平大概要达到90%,应该来说我们广大老百姓享受到了农机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王其龙,江苏省宝应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他告诉我们,宝应全县一共有86万亩土地,以前夏收时间至少需要半个月,而现在普遍使用机械化后,夏收时间只需要5天。
王其龙:一个就是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程度,第二个方面我们觉得就是说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半小时观察】
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旋耕机,各种各样的农机具正在彻底颠覆农村的生产方式。当我们还在担忧农民都进城了,谁来种田时,大农场时代的规模经营已经悄然取代小农经济。随着土地流转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生意人回乡变成农场主。而随着土地集中化,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的过渡,他们积累起来作为职业农民、农场主必须具备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抵御农业风险,而这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http://www.mrcjcn.com/n/14776.html
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旋耕机,各种各样的农机具正在彻底颠覆农村的生产方式。当我们还在担忧农民都进城了,谁来种田时,大农场时代的规模经营已经悄然取代小农经济。随着土地流转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生意人回乡变成农场主。而随着土地集中化,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的过渡,他们积累起来作为职业农民、农场主必须具备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抵御农业风险,而这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如果其他条件变化很大,很难说。
所以这个论题最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停滞或者减缓,也就是本来应该有的增长没有了,完全是依靠其他方面的进步维持原本的增长速度。之前说看历年和天气就有这个意思。一是生产有恢复期,二是增幅曲线稳定。
小农分田,地块狭小,拖拉机能用吗?不生锈干嘛?
我猜分田之后不能用拖拉机的是少数,有请 @假日归客 @bearvalley @柴门夜归 @Swell
他们都是有一线农村经验的。
小农思想,平均主义,不让别人得利而已。别看拆了,后来又买了。前面的帖子已经提供了背景。比如拖拉机贷款、“宗族” 抬头等等。
其他河友也提供了帖子,也即个人买下,收费服务。且不谈后来买拖拉机收费服务的其实很普遍,当时个人能买下的是什么情况?
我觉得这里是讽刺。不过很难确认东兄是不是认真的。
一方面承包规模增加,一方面可以多户合买,一方面可以对外出租,一方面还有维持队的。
虽然有破产,但九十年代也就回来了。问题是大型农机和原本的农机发展被打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