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直说解放军缺少大飞机平台,买俄国的飞机来做平台不行么? -- yg1993
差远了,比如说707的铝合金是7075,运十和轰六的铝合金是落后一代的LC4,707机翼大梁是一体成型,运10的机翼大梁跟轰六一样是拼起来的。反正技术水平就是轰六水准,那还真不如弄个轰六改呢,起码短平快。。。
非要较真,毛时代浪费的钱也海去了,比如抗美援朝完事以后援助北朝鲜,中国最大的单个外援项目就是给朝鲜援助的潜艇工厂。
您真是太奇怪了。
歼六还有垂直起降的方案呢,歼十二90年代还有改隐形机的方案呢,要不都试试?为啥要断了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可能性?为啥要断了早早实现隐形机上天的可能性?
工程问题,不做产品定位,不看需求,不问供给,而是在慷慨陈词表决心。
运十是什么?是要人专机还是干线客机,军用运输机?不知道。
总体设计怎么定,不知道——当然,实际就是抄707,还没抄好。
动力怎么解决,不知道——当然,实际中就是用外国快要停产的发动机解决试飞问题,然后仿制还失败了。
更有甚者,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和其他成功的产品做比较。波音707也好,图154也好,是运十能比的么。运八都比运十强多了。就凭运十那种悲剧的商载,还改加油机,是觉得空军好骗还是怎么着。
运十最后的水平还不如30年前的707原型机,抄都没抄成功。
考虑到80年代末期歼七才吃透过关,也和米格21是30年差距。所以运十那种结果其实再正常不过。
当一个项目远远超出其原始愿景时,它被称为“范围蔓延”。 项目管理中的范围蔓延是项目失败的最大原因之一。 范围蔓延通常从一个小的更改要求开始。 只是对项目范围进行了微小的调整,似乎无伤大雅。 接下来是另一个要求,然后另一个, 还有一个。不知不觉中,“小改动”已经把项目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野兽。
和海军相比,空军就是眼高手低的典型: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提一大堆,到时又撂挑子。除了运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像是歼轰7飞豹,没有海军根本活不下来。后来看看海军用得挺欢,空军又吃回头草。
你说的战略方向,你认为错误,现在是铁的事实可以确认,这些投入完全不是浪费,资美,资台浪费要大得多。
通过投降美国换来的工业化发展是事实,但是,肯定副作用也巨大。从今天我朝的软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帮朝鲜建设修军港怎么就是浪费呢?简直滑稽。
这么大市场,足矣养起自家的产业链了。
商载不同,航程不同,很难理解吗?
这种航程数据,本来就是有油量和商载前提条件的。
实用航程4600公里(15吨商载),是奚伯英报告提到的运十设计指标;
实用航程8000公里,是运十项目根据乌鲁木齐试飞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油量和商载具体是多少还不清楚,当然肯定是多装油,少装商载。
但他肯定不如您了解运十啊。
也许是对沈飞太失望了,过于迷失了。
以前见过一位沈飞的老工程师没他这么疯狂啊!
合理不合理,都是已有的,而且能达到了,只不过是试飞不够完善。
他就卡着这点,梗着脖子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也不知道他这么牛的依靠是啥,看得出来,他不是飞机设计师,不是。
为了防止我们说事,你特意提图104,不就是知道图16设计更落后吗。
你的运十方案是防止图16,也就是轰六,和图104毛关系啊?
你一再的嘚不嘚波音落后,这个时候图16就不落后了?
无论是空军还是民航嫌弃运十不就是因为其所谓落后么?我不太能理解您的离公司为到底怎么回事?
所谓运十落后不成立的指标也是参考了波音707-120B,您这是指责波音120参数不正常吗?有啥矛盾的呢?您老一个劲的推论啥,依据啥逻辑推?
我是实在不太明白您的逻辑思维点在哪里,信誓旦旦斩钉截铁的基础在哪里。
所谓长途,也只是领导专机而已,能做到啊,即使差点,也可以经停啊,总比用的美国的全是窃听器飞机好吧。
技术落后点怕啥呢?谁要非得和西方比呢,中国这么大,几百架的市场用量还不够运十?
你一会说工业技术达不到,运十的试飞是工业技术达不到能够解决的吗?那么问题是不是在于试飞时间不够,民航不让试飞啊?
是啊,当时其他飞机条件确实不太足,就是不考虑预警机的理由了?以前没搞过预警机吗?那些大专家不如你,想不到新载机平台?我说的就是王小谟,他能想不到运十吗?
波音用于预警机无数,王老能想不到运十?这个改装思路很早么?您的额逻辑怎么成立的?让您这么自信啊。
马凤山作为运十团队骨干总师,他都不愿意选择轰六,他不如你?
他去美国学习波音手册,是为了促进中美尽可能的合作,当然,他是个小政治角色,改变不了大局,由此郁闷回国,大概某些群体是想通过这个好处利诱他放弃运十一,当然,我们知道的是他没有放弃,忿而去世!根部看不上出国这一系列的所谓好处。
你在这里贬低运十,还自称支持马老,我也是醉了。
马凤山长期从事技术领导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身处逆境,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终于在1982年积劳成疾。在病休期间,仍然十分关心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对运10飞机试飞成功又停止研制十分忧虑,曾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能继续研制生产运10飞机,为发展我国民用飞机多做贡献。病情稍有好转后,就立即参加工作。曾受中国民用航空局委托,组织技术骨干在参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运10飞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民用飞机适航标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经中国民航局批准,已于1985年底颁布实施,对促进我国航空运输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6年,他还以衰弱之躯,受航空工业部的委托,率中国航空工业设计技术人员赴美国全程参加美国、中国和欧洲航空工业企业联合开展的高涵道比(桨扇)技术准备项目。
至1988年,中国设计技术人员完成了大量技术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声疲劳等技术攻关、验证机和生产型号方案设计、非定常气动力和内部噪声专题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这是中国航空工程师首次有组织地直接参加国外航空新技术开发。
马凤山生前,上下左右都亲切地直呼他“老马”。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热情诚恳,从不摆当领导的架子,对任何人总是平等相待,愿意和大家谈心交朋友。他阅历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却从不对任何人居高临下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在比他年轻的同志心目中,他是德高望重、可信赖的慈祥长者。更多人心悦诚服地把他当作对自己倍加爱护,诲人不倦,可敬可亲的老师。 在研制运10过程中,马凤山不为生活的清贫、家庭的困难和身体的病痛所拖累,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马凤山爱好广泛,书法、京剧、古典和现代音乐、桥牌和象棋全都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擅长唱老生。但是为了专心致志于更钟爱的航空事业,他从不允许自己玩物丧志,为这些爱好花费过多的时间,以致连在他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同志对他的爱好还不甚了然。 马凤山在病休期间,仍十分关心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对运10飞机成功试飞又停止研制深感忧虑,曾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能继续研制生产运10飞机。1986年受航空工业部委托,他以衰弱之躯,带领一批技术人员,赴美国麦道公司参加高涵道比(桨扇)技术准备项目合作研究,完成了大量研究工作。 1986年12月20日,马凤山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7年12月15日,经航空工业部批准取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他并被航空工业部640研究所聘任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9年3月27日,航空航天工业部聘请马凤山为干线飞机总设计师顾问。
1990年4月24日,马凤山病逝于上海,享年61岁。
马凤山的夫人赵孟华曾为他深情地撰写纪念文章说:“童年你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狂轰滥炸,目睹日寇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深感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就没有祖国的安全、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你在青年时期就立下誓言: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航空技术,亲手设计制造中国自己的飞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你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马凤山说得最多的是:“人命关天,质量第一。”在运10设计中,他统领着几十个专业、几百个单位的大协作,却始终认真审核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数据,带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十四万三千页设计图纸在内的全部技术报告、手册进行了逐一审查,飞机研制10年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因为数据错误造成的大返工。
他一生驱驰,无条件服从党的号令和祖国的召唤。
由于运10飞机受历史原因影响未能继续走下去,他生前没有获得重大荣誉,但他从无怨言,魂牵梦萦的依然是“自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对于大飞机事业的坎坷曲折,他坚信“搞这样大的工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1982年,他就被查出肝疾,之后的8年里他把医生开的一张张病假条悄悄塞进了抽屉……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视察大飞机研制。总书记指出,中国飞机制造业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曲折的历程,“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的资金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总书记满含深情地寄语技术人员:这条路很长,我寄厚望于你们,希望你们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扎扎实实、脚踏实地。
2019年5月,新老大飞机设计师们相聚到总书记视察过的C919设计研发中心,树立了一座马凤山半身雕像,以此重温和宣誓这支队伍血脉相传的对党、对祖国、对事业的坚定与忠诚。
我也是佩服,这些919的也能舔脸把自己和运十联系上,马凤山要的绝对就是民族自己的飞机,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