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直说解放军缺少大飞机平台,买俄国的飞机来做平台不行么? -- yg1993
裁军又不是一天裁完的,再说变化是从八四年一开始就 有的
因为运十项目最后不了了之,奚伯英的文章应该是是对运十试飞最全面的总结。您可真牛,凡是不利的都是错的。这还讨论啥,俺也没啥可说的了。。。
btw,您的计算错在这里,所谓“实用航程”需要留有2小时备降用油,您把这些油都用来飞了,那当然远了。其实您算的是运十15吨商载的航程,运十的设计值是6400,您算的结果是4700,这个航程哪怕不考虑备降,飞伦敦要是绕开苏联领空得加油两次,飞美国没地方加油直接掉进太平洋,您的计算真是做得太好了,万分感谢哈,请您继续论证运十是适合中国的好飞机。。。
怕了怕了
中国国内航线大部分在三千公里之内,起飞重量七八十吨最合适,轰六就是这个吨位,而中国飞国际航线去欧美需要两百吨以上的客机,航程上万公里。
另外知道为啥毛子图154和图204吨位都跟运十一样是一百吨出头吗?因为毛子地方大,国内航线也有六千公里,所以飞机自然就得大些了。
美国东西海岸飞也需要四千公里,所以相比之下中国国内航线对飞机航程的要求最少,这就是为啥C919在同级别客机里最轻,这才是符合中国需要设计出来的飞机。。。
所以对飞机航程的要求直接决定了飞机的大小,可以说是设计客机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俺的问题来了,运十那个不远不近的航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飞国内太近飞欧美又不够,到底是要飞哪个航线呢?
您为何只限制在国内航程呢?话说国内现在大飞机的航程仅仅限于您的限定么?
运十双发方案您不知道么?运十作为一个基础机有各种可能性,这才是运十设计团队的意图,这点应该很明显吧?
系播映老,一位支持运十的老专家,被您活活说成反对运十的,没意思吧?
219签名您总知道吧?
不是资金,也不完全是技术,而是时间。
主席和总理在运十立项时所希望的是短平快的项目,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轰六方案的进度,可以参考图104:
1954年6月11日,苏联部长理事会发布1172-516号令,批准图波列夫设计局以图-16为基础研制一种新型客机,编号图-16P,是斯大林生前批准的最后一个飞机研制项目。1955年初首架图-104原型机建成,1955年6月17日成功首飞,前后只有1年。再过1年后的1956年6月15日,图-104获得型号合格证。1956年9月15日,苏联民航的图-104生产型开始执行首个从莫斯科经由鄂木斯克飞伊尔库茨克的航班。
如果在轰六和斯贝的基础上发展运十(比如4发轰六I或轰八 + 图104或三叉戟的机身),2年首飞,4年投入运营不是没有可能。这样,主席和总理都能看到运十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甚至亲自乘坐(总理陪同尼克松就不需用伊尔18了)。而参考波音707的运十要到1980年9月26日才首飞,实在是太迟了。
至于航程等性能可参考轰六I的数据。虽然斯贝发动机较贵,但是寿命长、使用成本低。这样运十即使和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先进机型相比(比如波音737和空客320),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这是奚伯英报告的结论:
“运十飞机初步试飞结果表明达到了飞机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其飞行特性、巡航经济性与波音707相近。”
再强调一次,3670公里只是运十试飞中距离最长的一次(15吨商载),并不是说运十只能飞3670公里,因为上海到乌鲁木齐的航线距离就是3670公里,到站降落而已。报告里并没有提降落时还剩了多少油。
另一个例子,起降垂直侧风分量,设计指标是大于15米/秒,而实际飞行指标是12.2米/秒,并不是说运十没有达到设计指标,而是在已有的试飞中,最大只遇到过12.2米的侧风。
还有,什么是实用航程?我没查到标准的定义,而且运十设计方是怎么定义实用航程的,我们也不清楚。
另外,巡航经济性是怎么定义的也不清楚,我查到了波音707-320C的平均油耗是7.1吨/小时,远比运十试飞数据高,当然320C也比运十大,所以如果要直接比的话,运十的平均油耗数据应该是与波音707-120比较。
另外再贴一次官方根据乌鲁木齐试飞给出的结论:
1983年11月4日,运10飞机以最大起飞重量110吨(燃油38吨,商载15吨)转场乌鲁木齐。8时57分从大场机场起飞,巡航高度1.1万米,航程3600公里,历时4小时48分安抵乌鲁木齐机场。这是运10飞机起飞重量最重,持续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最长的一次飞行。验证巡航性能良好,系统工作正常,实用航程可达8000公里。由蒋祖同、王允祥带队,17个新闻单位的20多名记者、编辑随机采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领导王恩茂等接见随机全体人员,并参观了飞机。乌鲁木齐民航局100多人也参观了飞机。11月8日飞机返航(顺风)仅用3小时42分抵沪。
阿国当时是天朝在欧洲的铁杆盟友
桑塔纳当年国外万把美元/辆,上海大众的卖价加上国产化基金(国产化基金作为上海市的专项基金,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市经委主导的国产化办公室管理。每辆车2.8万元,从1988年到1994年,前后收了7年,共筹集80多亿元。)最后的单价差不多要20万人民币一辆。
真要坚持运10或是后来的麦道项目,方法不是没有,但民航就是买买买。
您那运十实用航程都是薛定谔的,一会儿四千一会儿六千一会儿八千。俺认输,运十航程88888,足够绕地球两圈,行了吧。。。
著名的马凤山笔记里就包括了图16改为图104的结构考察,所以改为图104应该是相对简单的。
但为啥仿制图104方案被早早放弃了呢?就是因为运十立项时一堆极为怪异的要求:
一、突出航程,要大于7000公里,能跨洋过海作国际航线飞行及作首长专机使用,也可以兼顾国内航线使用;二、有较好的速度特性,巡航速度要大于900公里/小时;三、升限大于12000米;四、起飞滑跑距离不大于1300米。
不远不近的7000公里航程,做到这个航程飞机必须上百吨了,远大于轰六。
还得兼顾国内航线,所以飞机又不能太大了,只能一百吨出头。
还有的高的巡航速度 — 时速800不行,得到900以上,客机快这么一点很重要吗?
短的起降距离 — 要求1300米的起飞滑跑距离,客机基本在1500-2500米,1300米是军用运输机的水平,最后根本没做到,实际做出来是2300米。
为了高速度短滑跑,运十被迫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就是110吨的运十采用了150吨707型号的发动机,油耗不大就怪了。
大航程/高速度/高升限/短滑跑,这些指标哪是在研制客机,简直就是在研制新一代轰炸机,所以从娘胎里注定运十就不可能是一款好的客机。很明显这些神要求都出自空军,结果空军最后还不要,一堆人却非得怪民航。。。
比波音落后十年。
哈哈。
主席总理着急的不是某个项目,而是国家发展,全面发展。
邓时期就是单独发展。
认为运十就是死,应该死,必须死,当时这个心理也存在,死活看不上运十。
唉。
改开以来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做的好的有高铁,液晶面板,家电,失败的有大飞机,国产车和芯片不能算完全失败,不成功是别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