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共:💬220 🌺1068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他们怎么不吹鸦片战争是大清揍了鞑英呢?
家园 谢阴兄参与。一次与兄切磋两个跟帖吧

首先,历史/特别是军事史,关于山海关石河战役的分析,都模糊不清。比如三方各有多少骑兵,是没有数据的。但无疑,满清的骑兵是最强的,满清的骑兵统帅也是最强的——多尔衮率军不久前横跨整个内蒙草原,追击林丹汗,最后把林丹汗逼死在青海了。完全征服了内蒙地区各部也无疑大大补充了满清的战马/驮马资源。

第二个无疑,是多尔衮对满蒙汉三个八旗做了总动员,肯定包括了三顺王的火炮队伍。但是,这个炮队分析起来并没有参加山海关大战:多尔衮在20日傍晚接到吴三桂的再次求援后,一天一夜跑了200里(有网友画图是134公里)急行军,赶到了关外几里的地方(关上炮火打不到的地方)。也就是21日白天八旗的马队都在跑路。22日下午吴三桂突围跑进清军大营,剃发投降。23日一早吴军就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交战,下午清军趁着大风,八旗骑兵冲击大顺军“阵尾”。从清军各兵种的行军速度来看,轻骑兵最快,重骑兵次之,骑马步兵再次,徒步步兵再次,最后才是辎重和火炮(即便这两者谁在前谁在后也不好说)。

多尔衮很狡猾,能和他一起先跑到山海关外的骑兵肯定不多,所以他不敢立即进关,怕吴三桂也发现他人也不多,产生异心。所以他22日一整天都在等后面的部队赶到,让吴三桂能看到的是东边一直是尘土漫天。

第三,关于大顺军在山海关下究竟有多少骑兵?按照烤胖兄的说法,也就是3000左右。关宁军骑兵有多少?有分析说也至多3000骑。关于石河大战,三方各兵种的构成人数,至今没有可靠史料,都是只能靠分析。至于老满档说多尔衮派多铎2万骑兵冲击大顺军“阵尾”,也有夸张的嫌疑。大顺军之所以能在被突然袭击之下,还大量杀伤了满清旗佐,除了老李大哥的农民起义军战斗意志/战术经验并不差,大概也因为满清骑兵还只是轻骑兵,重甲马甲多还在后面的辎重队那里(重甲骑兵也不适合涉渡五月的石河,摔个跟头就淹死了)

说满清“2万骑兵”是夸大,也包括这样一个因素:即便是轻骑兵,经过两天200里的疾驰,也会大量掉队。即便跑到了,因为山海关外食草不多(小冰河期的关外五月也就是刚返青),也会体力恢复不过来,不能参加第二天的大战——大战从早开始,清军也必须从早开始列阵,不可能放马去吃草。这个马儿体力不支的情况,也可以从大顺军败走后,追击大顺军的是吴三桂的骑兵,这样一个事实看出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一书中,记载了解放军四百人左右的骑兵11师一部,奔袭两百公里,花费了四天时间,最终只有四十名骑兵抵达,保持了较好的状态,剩余的骑兵全部掉队,在纪律性和组织性远超旧时的近代军队身上,骑兵奔袭作战尚且如此困难,损耗率(这个是原文,应该是掉队/误期率)接近百分之九十,而在古代,运用这种轻装简行的追击战术,对于骑士和马匹的损耗,只会更加的惊人。

不过,当石河大战落下帷幕后,吴三桂们会发现满清大军还在自东方天际滚滚而来,满蒙八旗入关7-8万人,总共的马匹超过5万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总结起来,山海关之战,大顺军的6万部队,是步兵为主的部队。而满清军队则可以算做骑兵为主的一方。设想大顺军能对满清军队打成歼灭战,是不可能、不合理的。

再说阴兄此贴。不用提大西军在西南的“屯田”。对满清战斗到最后的,是老李大哥的余部,他们在湖北山区屯田。只是自西汉以来的屯田,虽然历朝历代都存在,明朝卫所的军屯也是屯田的一种,但是屯田不能成为大一统农业文明下,土地关系的主流。因此也不能作为阴兄所说的“绕过地主掌握土地的”办法,其中的因由,可以另外展开详细讨论。

郑芝龙降清,不是因为惧怕清朝的“骑射”武力。分析起来他大概是过于迷信满清对于走私商很讲信用了。游牧民族(比明朝士大夫)注重商业信用+战争中狡诈无比不讲信用,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可以另外展开。

郑成功攻取南京失败,恐怕和他的私人老师是著名的东林党钱谦益,关系更大些。

湖南田兵和江南奴仆起义在《南明史》里有记载。与其盯着“江南无强兵”,倒不如看看明初那段历史:朱元璋到底是先政治与士大夫地主阶级妥协,再北伐成功?还是先北伐成功,再有士大夫地主投降妥协?想象李自成与朱元璋反着顺序来、还可以轻取天下,可能吗?

家园 朱元璋是正常的封建军阀割据再一统天下,李自成没这条件。

比如朱元璋就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租佃关系一如从前。

与其说朱元璋是妥协,不如说朱元璋建立了一个比较正常的封建地主政权。元末一堆起义军很早就有很多地主豪强参与了,起点就比明末的农民军高太多了。

虽然元朝的不少地主怀念元朝的“宽仁”,还有40多个元朝进士为元朝殉国,一堆元朝进士率军和红巾军作战,但元朝实在靠不住,对地方管控已经废了,地主也急着找新爹,朱元璋管得严,但是他能打,能提供秩序,自然能招募有名望的士绅,团结地主。

建立政权需要时间的。朱元璋北面有刘福通等红巾军,可以安心发展。明末李自成等人就没这条件,读书人基本都心向大明,投靠李自成的牛金星,宋献策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也很晚。投靠朱元璋的刘基可是元朝进士。

李自成只能靠打土豪,流动作战来筹集军粮,如果蹲在一个地方不走,屯田还没来得及收获就要被明朝官兵包围干掉了。

如果朱元璋用李自成的路线肯定是不行的,朱元璋不拉拢士绅,那张士诚和陈友谅就会拉拢士绅,朱元璋就会被他们灭了。

李自成想用朱元璋的路线也是不行,士绅有大明官府撑腰,凭啥投奔李自成?明朝统治的稳定性可不是元朝能比的。双方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

等到李自成打垮孙传庭以后有余力建立政权的时候,明军主力也基本上全被打完了,离山海关之战也仅仅只有半年,政权转型根本来不及。即使算上荆襄时期,也仅仅是新生一两年的大顺政权去打建政几十年的满清。

结果光是投降明军叛变就让大顺损失了2,3万老本兵和大量军官。大顺鼎盛时期的嫡系老本兵也就15、 6万,5万随李自成到北京,襄阳留了3万,陕西留4万,河南2万。分散状态下的闯军是很难打赢倾国而出的清军加投降明军。

李自成不仅仅没有时间转变为一个正常的地主封建政权,连吸收庞大的明军降军的时间都没。如果多2,3年时间发展,闯军就不至于一败以后一蹶不振了。

农民军流动期间就很注意收集骡马,西北那边通过互市买马也方便,农民军不缺马,看清军和闯军的交战过程,光是双方的行军速度就远远超过明军。

骑兵一般都是一人2马甚至更多的。平时用驮马,打仗用的战马肯定是保留好马力的。马也不仅仅吃草,还要吃豆料,甚至人不吃也要省粮食喂马。

山海关一战,闯军还是败在被清军的偷袭。古代打仗阵型很重要,被对方偷袭成功还能成建制撤回来已经是难得的强军了。

我们看一下1644年前后的战况就能知道,大顺军和清军的速度,对普通明军来说就是神仙打架,根本掺和不上。

李自成4月13日从北京出征讨伐吴三桂,4月20日抵达山海关,花了7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90里,这还是因为吴三桂中途使用诈降计,让李自成放慢了速度。清军4月9日从沈阳出发,4月21日抵达山海关,花了13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60里。

4月22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4月26日就回到了北京,花了4天的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150里。

4月30日,清军从山海关追到了蓟县,花了8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60里。

4月29日,李自成从北京撤离,5月8日,清军在庆都追上了大顺军的断后部队,大顺军从北京到庆都花了9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40里,这还是谷可成指挥的断后部队,李自成的主力部队肯定会更快。

清军从蓟县追到庆都,花了8天时间,平均每天行军约70里。

次年1月11日李自成从潼关撤向西安,1月13日抵达,用了2天,平均每天行军约140里。

按照李自成原本的计划,他向湖广撤退,清军应该追不上他才对,因为他过去的敌人明军从来都追不上他了,别说是明军了,让三百年后的国军穿越过来,要追上李自成的可能性也不大。

作者:项天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703948/answer/926855656

从潼关的交战情况来看,损失惨重的顺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如清军,但是相差并不大。清军也有自己的死穴,本族核心兵力太少。顺军也不用歼灭清军,只要能集合分散的全军主力持续给清军造成打击,杀敌800,自损1000的话,拼消耗清军拼不过正常的中原政权的。

最后介绍一下田兵制和营庄制,这两个制度的共同点是佃户向官府交粮,然后官府再把其中地主该收的租税发给地主。从原来的“大租小赋、赋从租出、佃户交租、业户完粮”改造为“大赋小租、租从赋出、着佃交粮”。既承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也对地主的权利有一定的限制剥夺。

孙可望在云贵就靠营庄制拉出20万大军,不仅没有穷兵黩武,反而是“民富庶兵精强”,使得同时期的湖南、江南人都羡慕“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滇南,天下饶乐土也,其人隔绝山海,今犹袭冠带以居”。

家园 一句话总结

中国的发展道路,近现代史已经给了多种方案,清政府的,北洋政府的,军阀的,殖民地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

没必要假设,在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可能,已经被穷尽。不要低估别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想象完全不足以和身处其境中的所有人的智慧相比。

这个是人类社会制度的适者生存,我称之为制度进化论。😄😄😄

家园 “当时清朝的精英阶层对于西洋并不陌生”

“精英阶层”指哪些人,有几个,对“西洋”如何的不陌生,请你谈谈如何。

你这是不惜生造历史了。

【后世说清朝“闭关锁国”,不过是后人需要一个全盘西化的借口罢了。政治正确,但不是历史事实。】

谁鼓吹“全盘西化”,是啥时候的事情,与清朝何干。你怎末得到的推论。

【但是,当时清朝国民在心态上自认“天朝上国”是没错的。清朝前期一直对外顺差。外国基本没有什么货物能够卖给中国人,运到中国的成本太高。英国到最后只能卖鸦片。清朝的确可以自豪地说“天朝无所不有”。而清朝的百年盛世也使得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对外国人毫不羡慕。】

用“国民”字眼来掩盖满清一朝深刻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你怎末不说“国民”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知道英国有济贫法,没有饿殍于道的事实吗?

乾隆自己的种族偏见和无知愚蠢自大造成后面的历史灾难。“天朝无所不有”,这是什么样的昏话,算是“对于西洋并不陌生”吗。清宫中有钟表匠,可以修理维护钟表。但钟表的科学原理在哪儿,生产钟表的原材料满清能制备吗?

西方那时早已奠定科学基础,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产品的种类性能和成本很快超越传统农业社会。中西一次平等交流的机会被乾隆所破坏。乾隆因种族之私,遂成历史罪人。

通宝推:AleaJactaEst,
家园 连洋人都知道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倾向

现在一堆人为了河蟹而抵死不认,真是活见鬼了。。。

但在运动的领袖和创始者中间,明显存在着一种良好影响力的迹象。我们相信并且衷心希望,这种影响力 终会传播到民众中去。其领导层意念真诚的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尽管他们正在为使他们的国家脱异族的桎梏而战,急需贏得拥戴者,但他们仍然坚持推广一种从“外夷”那里学来的新的遭人谩骂的宗教,全然不顾这会给迅速扩充队伍带来巨大的困难。

(文翰爵士访问天京的报告)

话说太平天国时期,当然可以说他们的起义都是源于人多地少,地方官盘剥的阶级矛盾,可是不仅仅太平天国喊奉天讨胡,从北到南的各种起义,以兴汉灭胡,驱除鞑虏,反清复明为起义口号的起义一大堆。

这些起义里面哪个没有以民族作为旗帜了?

比如广州三合会,金田起义后,广东三合会也同时行动,他们的活动直进入到广州城,当清朝两广总督徐广缙离广州赴高州抗拒凌十八起义军的时候,三合会就在广州北门张贴一张告示,以明世袭亲王朱名义布告,悬赏一万两,购拿徐广缙。到癸好三年春,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广东革命浪潮就更加高涨了。当时有外国人记载说:当这些事情在广州城下进行时,这个大城市的人民都毫不隐瞒地向新朝表同情,并且都竭力祈祷推翻清朝。这种情绪在广东省非常普遍,和平县知县和一个军官把总都被人民刺杀了,因为他们阻止人民给叛军送军火。在各大城市中,愤恨清朝的情绪在官员的眼前高涨。时髦的年青人剪去辫子,穿著明代服装,来进行反抗。接着,天地会的支派小刀会在厦门、上海先后起义的消息又传到广东来了。而对起义尤其具有促进作用的,是太平天国派人从天京经上海乘轮船回广州联络三合会,同谋起义。是以广东各路三合会同时并起,如响斯应。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五月初三日(夏历五月十三日)何禄先在东莞县石龙墟起义,十三日(夏历廿三日)陈开就领导广东三合会在佛山镇起义,宣言为明朝报仇,蓄发易服,头裏红巾,李文茂、陈显良、甘先、何紫海等纷纷起义响应,成千成万。

写资政新篇的洪仁轩致死都不忘提驱除鞑虏。

他的绝命诗是这么写的:

春秋大义别华夷,时至于今味不知。

北狄迷伊真本性,纲常文物倒颠之。

志在擦爽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

足根踏破山云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意马不辞天地阔。心猿常与古今愁。

世间谁是英雄辈,徒使企子叹白头。

英雄吞吐气如虹。慨古悲今怒满胸。

验犹侵周屡代恨,五胡乱晋苦予衷。

汉唐突厥单于犯,明宋辽元鞑與凶。

中国世仇难并立,免教流毒秽苍穹。

北狄原非我一家,钱粮兵勇尽中华。

在吾兄弟相残杀,豪士常兴万古嗟。

这些诗句(原件影印见拙撰《稀见清世史料 考释》,497页

太平天国从上层到下层,各种文书里,从来不用特意去找兴汉灭满之类的玩意,因为太泛滥太普遍了,反倒是没有提兴汉灭满/驱鞑复周的才是异类。

哪个平行世界里面清朝没有以民族革命为旗帜的起义了???

家园 钟表怎么没有自制啊

上海博物馆里收藏的康熙,乾隆时期的国产钟都是假的吗?

当时制作最精致的钟表是内务府“做钟处”出品。

民间最好的出自粤和沪。上海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钟表制作的图书。

有意思的一点是,按《上计档》的记载,皇帝“穷奢极欲”一些的话呢,手工业就发达一些。相反皇帝“克勤克俭”,比如中国好皇帝排行榜至少能进前三的嘉庆期间,手工业反而萎缩一些。

我一直很奇怪一点,你们到底是先有观点,还是先看事实,如果观点已经固定,又何必动不动拿史料出来讨论呢?

通宝推:李根,从来,任爱杰,
家园 英国皇军不贩毒,不杀人放火抢东西,多好?

洋大人贩毒被经济制裁了,当然是满清无知不肯搞“自由贸易”,不肯允许英国自由贩毒。

乾隆拒绝割地给英国,当然是出于种族偏见和无知愚蠢自大。看看,当初不肯割地,不肯开放多口通商,结果五十年后被打得不但要割地还要赔款。这是怎样的灾难啊?这是怎样的无知啊?😥

英国的“济贫法”简直太好了。英国富人们深刻认识到一个真理: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惰。所以把穷人抓起来当奴隶强迫劳动,折磨到死,就既解决了穷人又保证了治安嘛。相比之下,中国从古到今搞得赈济啊,减免赋税啊,义庄啊,养济院啊,普济堂啊通通都弱爆了。中国搞这种东西,还是有乞丐饿殍,闹大了还要造反。像英国这样直接把穷人关起来看不到,或者直接发配到澳大利亚作苦役,多好。而且发配澳大利亚还充分体现了英国的科技先进,航行万里都不会迷航。像满清这种没海军的,想发配穷人去海外还发配不了呢。

所以嘛,老兄尽管继续英吹就是。我不指望能叫醒你了。

通宝推:东方的木头,李根,从来,
家园 我关注讨论的主要就是两点:

第一就是不能假设大顺军可以通过山海关一战就对满清实现歼灭性打击,因为这是由步兵为主的一方、对阵骑兵为主的一方的军事科学所决定的。因此大顺军有可能在山海关大战中取胜,但对满清的战争会是长期的。

第二就是中华农业文明时代,农民起义的最终结局只有两个:或失败,或建立新王朝。而建立新王朝的必要条件,就是对地主阶级、士大夫阶级妥协。而对士大夫阶级妥协的结果,就不可能在东北亚地区搞出领土扩张。

对于第一点,这几天并无网友能举出历史上步兵为主的一方、对骑兵为主的一方,打出了歼灭战的例子。对于第二点,阴兄举的“营庄制”等,显然也打动不了东林党等士大夫地主阶级。

阴兄所说明末农民起义军注重搜集骡马,这个是事实。只不过这个事实并不说明大顺军有比较强的(可以比肩八旗)的骑兵部队。”农民起义军西北买马“不知阴兄看到了哪些史料?似乎从未听说这种说法。从山海关“成建制撤回北京“应该也不成立——大顺军在山海关应是遭到了歼灭性打击,中下层骨干损失殆尽,因此才会不守北京,并一路败退始终站不住脚。

我自己通过讨论,倒是更加深理解了教员在四卷中的教导。比如为什么要打歼灭战?此处所谓歼灭就是要消灭对方基层骨干,主要是中下级指挥和有经验的老兵。如果打成击溃战,对手的中下级指挥和有经验的老兵都跑掉了,即便看起来对方损兵80-90%,但是有中下级指挥和有经验的老兵在,恢复起来就很快。如果中下级指挥和老兵都没了,对方即便恢复了人头+武器+番号,战斗力还是大大降低了。

再比如,农业文明时代,为什么如北宋那样经济技术发达,却和骑兵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对阵时老是打败仗?有个原因也往往被忽略:就是骑兵的生存率远远高于步兵,骑兵受了伤,只要有马,就比步兵有更大几率脱离战场,医伤疗伤,因此有经验的老兵比例会大大高于步兵。步兵受了伤,如果没有骡马,就要靠同伴背扶抬,脱离战场不易,轻伤容易变重伤,重伤多会死亡,因此经验积累不易。

家园 历史人物确实是复杂的

比如说乾隆,外宽内忌,为政峻刻。

但是在赈灾这一点上,特别大方。所谓意外之恩常加于其所不及望。也因此捏灾冒赈的贪污案件层出不穷。而且清朝荒政的制度化于乾隆时期定型。

如果说这是因为乾隆好大喜功,赈灾邀誉嘛,应该也是原因之一,不过呢,应该也不全面,在赈灾出手大方的同时呢,乾隆对士绅,生监阶层的赈济非常苛刻,基本上是“例不应赈”“不应给赈”。如果仅出于邀誉,对掌握舆论场的阶层不进行收买,也不合常理。

家园 评价历史事件需要一个标准

每个人的标准自然可以不一样。

比如说你认为,只要有政治口号就足以说明起义的性质。

那么,按你的标准,吴三桂算不算民族主义起义呢?

如果你说算,OK,我这边没问题了。只能说各自保留观点了。

另外呢,为了防杠,我上边写的是清朝196年内,你不会觉得我眼中的清朝只有196年的历史吧?

家园 我知道你站中国立场

但是不要被“立场”蒙蔽眼睛。

我也站中国立场。但我实事求是。

家园 你是认真的吗

任爱杰引用的好啊,“立场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我忘记了内务府和上海某店铺竟然可制作钟表,据说外观性能还优于英国礼品。

这能够说明乾隆时满清的工业技术不劣于欧洲吗?

我原文说了,中国人那时懂得钟表原理,能生产各种钟表原料吗?不过是采购机芯等核心部件,在外表装潢上更得国内品味罢了。

英国人有句俗话:monkey see ,monkey do. 他们这是讽刺外国移民能够模仿。

我当年在一家法国点心铺子打工,以为法国美点巧夺天工。回国后看到北京的西点,美观程度简直与国外的相差无几。同店的一位北京小姑娘评论道,看着漂亮,(与国外的比)吃着不行。与乾隆的钟表是一个道理。monkey see ,monkey do嘛。这当然是多年前的事情。现在的应该已经可以了。

你既然能把钟表看作手工业,你有如此观点也不足为奇了。

家园 【整理】崇祯与光绪灵魂互换

朱由检与载湉的灵魂互换

1887年亲政时载湉的灵魂,与1627年登基时朱由检的灵魂,发生了互换。

朱由检成为爱新觉罗载湉以后:

1887年,朱由检亲政。他小心侍奉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学习清朝历史,并观察大清国内外政治现状,积累了一些经验。

1889年,叶赫那拉氏认为朱由检没有什么问题,遂完全归政,不再干涉一般政务。朱由检掌握政局后,一方面继续给予慈禧太后优渥的物质待遇,一方面不动声色地用自己的亲信接管了一些关键岗位。(从九莲菩萨等事件看,朱由检对于太后等后宫长辈还算尊重,在自己掌握政治主导权的情况下对她们偶尔干政也能优容。而叶赫那拉氏在1889—1898年对光绪帝处理政务也还算放权。)

1890年,朱由检认为在天津开设霸府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对自己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但认为李鸿章拥兵自重不能草率处理。最后,朱由检借鉴清廷之前的政治智慧,把李鸿章与两广总督张之洞对调,并以李鸿章兼任粤洋大臣。随后,朱由检大量启用八旗亲贵和清流党人接管中枢、北洋的重要职务,同时又提拔宋庆、聂士成、丁汝昌等将领以分化瓦解淮系。因为李鸿章仅欲保全个人富贵,所以并未与朱由检冲突。朱由检的集权获得平稳成功。只是清流多有名无实,加之与淮系利益冲突,导致许多洋务窒碍难行,朱由检遂又通过张之洞引用谭嗣同等新锐人物。

1891年,朱由检碍于慈禧太后的存在难以罢免荣禄,遂引入志锐等旗人亲贵,选拔内务府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以及其他各方面人才,并引入德国教官,编练自己的嫡系武装勇卫营。勇卫营初期为3000人,后扩编为5000人,甲午战争爆发后又扩编至万人。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朱由检亲自领导清军进行抗战。虽然清方比起OTL减少了高层内耗,增加了协调性,但朱由检的瞎指挥和清流党名过其实反而导致中下层组织更趋于混乱,加上朱由检不能解决清军痼疾,清军依然在朝鲜、辽东、山东连续溃败。朱由检急功近利,连续诛杀袁世凯、叶志超、卫汝贵、山东巡抚李秉衡、盛京将军裕禄、钦差大臣吴大澂等人。

1895年,朱由检拒绝日本割让辽东、台湾的要求,组织辽东、山东退入直隶的军队和各地勤王兵总计十万人展开直隶平原会战。战败后,朱由检逃往热河,途中诛杀张之洞以推卸责任,引起文武恐慌。不久,朱由检与难以容忍其施政失败的慈禧太后矛盾激化,计划发动政变擒拿慈禧太后,但是慈禧太后数十年来通过小恩小惠收买太监、宫女导致朱由检方情报泄露。最终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步军统领荣禄和惧怕被诛的直隶提督宋庆等人抢先联手发动政变,囚禁朱由检,并联合日军包围解散勇卫营。慈禧太后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比历史上更多。

1896年,慈禧太后毒杀朱由检,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利用朱由检此前颁下的勤王密诏发起勤王义兵运动,大清国更加趋于混乱。慈禧太后虽引入列强镇压了勤王义兵运动,但大清国提前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慈禧太后也被迫提前启动清末新政。

清末民族主义者把朱由检塑造为维新变法图强的符号。

1948年,朱石麟导演《清宫秘史》,描写朱由检积极变法图强抗击日寇、反被卖国贼慈禧太后勾结日本推翻的故事。

爱新觉罗载湉穿越为朱由检后:

1627年,载湉继位,对是否诛杀魏忠贤犹豫不决。经曹化淳等人的竭力劝说,加上回忆《明史》记载得知此事不难,载湉才决心动手。结果有惊无险消灭了魏忠贤集团。

1628年,载湉一方面清理魏忠贤集团,启用东林党人;一方面计划与爱新国议和。载湉认为,议和既可以避免像弘光帝那样被杀,也可以避免祖先被自己杀死,还可以镇压农民起义,是一举三得之事。因此,他启用了熊明遇为兵部尚书、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嘱咐二人要以战促和。

1629年,爱新国的洪太汗致信,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于载湉,止称大金国汗,又去年号而书干支;然而拒绝退还辽、沈之地,并要求明方不再修缮大小凌河等城堡。载湉力排众议,同意弃辽沈招抚爱新国。

洪太又要求每年百万两市赏(有利于爱新国的朝贡贸易),载湉只答应把给林丹汗和土默特的32万两市赏转给洪太。洪太得知后公开此事,林丹汗大怒攻打大同但被总兵满桂击败。洪太无奈,只好妥协。

1630年正月,双方达成了第一次崇祯封贡,或称崇祯三年封贡。载湉封洪太为恭顺王,封其他贝勒为都督同知、贝子为都指挥同知有差,弃辽河以东之地,每年市赏32万两。洪太对内则继续称大金国汗,但弃用天聪年号,改用崇祯年号。明金11年的战争告一段落。洪太用丝绸调节国内,摆平了诸贝勒,改良制度,逐渐摆脱了之前努尔哈赤民不聊生的局面。

1630年四月,洪太在达成封贡后立刻就出兵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国力还不如OTL,在爱新国雷霆一击下直接崩溃了。林丹汗仅以身免,逃往青海大草滩,洪太进入归化城。载湉派人责问,洪太嘲讽说:北虏肆虐,我为你讨平北虏,你应该赏我才是啊!如何功罪不分!随即向载湉索要百万市赏,被载湉拒绝。洪太因为国力还没有充实,故而也不进攻,把人口、牲畜搬运回去,又编制察哈尔八旗、土默特二旗,留贝勒、大臣镇守察罕浩特、归化城。从此长城以北皆属爱新国矣。林丹汗在青海蹉跎数年,后病死,部众又被国师汗消灭不提。

不过载湉对洪太也有所防备,他趁洪太进攻林丹汗继续修建大小凌河城堡,1630年内修成二堡。袁崇焕派辽东总兵祖大寿入守之。东江的毛文龙还是被袁崇焕斩杀,之后混乱一阵,最终被黄龙控制住,于是载湉又令黄龙继续骚扰辽南,以削弱洪太。

1630年封贡成功后,有许多大臣认为关宁已经无须这么多兵,“是非取信于外夷之道”,载湉于是在关门、前屯、宁远、锦州、大小凌河各保留1—1.5万人,合计6万人。另1万人调入内地围剿农民军,蓟镇、宣大也各抽调一万人前往围剿农民军。载湉又提拔巡抚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全力围剿农民军。洪承畴在陕西狂图,农民军多无法抵挡,但又因其杀降而不能投降,多数进入山西、河南躲避,又被载湉调动蓟辽、宣大精兵围攻。1631年秋天,明军击毙紫金梁王自用,三十六家起义军被打散,一时间没有大股起义军了。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然而洪太不能容忍东江军骚扰自己。1632年正月,洪太以黄龙“收受朝鲜国贿赂,骚扰辽南”为由,发动八旗主力四万人、蒙古仆从军万人,猛攻朝鲜和东江镇。东江副将毛承禄等东江镇反黄龙派叛变,引洪太突袭皮岛,黄龙苦战失守,逃往旅顺投奔尚可喜。朝鲜军队顽强抵抗,竟然击败爱新国一路军队、击毙贝子硕托,但终究不敌洪太亲自率领的大军,导致朝鲜王被困南汉山城。载湉闻讯大惊,宣布洪太叛变,下令全面讨伐。这样崇祯三年的封贡仅仅维持了两年就彻底失败了。

载湉命令登莱水师提督陈洪范,领水师、登莱兵、东江兵、南兵等救援朝鲜,成功击败爱新国东江公毛承禄率领的东江叛军拦截,突入南汉山城附近接应朝鲜王逃入江华岛。然而,不久爱新国军队就消灭了大陆上的其他朝鲜军队。

载湉又命令蓟辽督师袁崇焕出击爱新国,围魏救赵。袁崇焕不知为何,认为六万关宁军足以破敌。他连去山西围剿“流贼”的兵力也不召回,直接抽调三万兵马命令祖大寿出征三岔河。祖大寿经三岔河深入爱新国,攻破耀州城,扫荡了几个堡垒,斩杀“真正壮夷”一千多人。

洪太闻讯,找到一个李朝远支宗室扶植为傀儡,命令阿敏镇守汉城,自己率领大军回去应对祖大寿。祖大寿不知道洪太返回,正耀武扬威,突然洪太掩至。祖大寿震惊,抛弃在耀州修筑野战工事的步兵,自己带领万名骑兵逃走。但步兵见大寿先走,全部崩溃。洪太率领3000护军穷追大寿,大寿不能渡河,全军覆灭。大寿本人也被爱新国将领鳌拜击毙。耀州一战,损失辽东总兵祖大寿以下官兵23700名、马20000余匹、大小炮700多门。洪太乘胜攻打大小凌河,守军自度不敌皆遁去,洪太毁二城及周边堡垒数十、掠军民二万余人而去。

载湉闻讯辽东大败,震惊,命令袁崇焕戴罪立功。袁崇焕也没有良策,只能申请巨款重建军队。载湉只好抽调原来去内地镇压农民军的三万人去援辽,又把诏安的农民军一万多人送去援助,凑足七万之数。

载湉被爱新国吓怕,下令陈洪范守住江华岛即可。好在朝鲜的伪政权不得人心,洪太一撤兵,到处都是朝鲜义兵。阿敏5000人被困汉城等几个据点。阿敏见八道百万义兵,吓得抛弃傀儡王,宵遁。朝鲜义兵缺乏野战能力也不能拦截,阿敏一路逃回鸭绿江以北。洪太趁机囚禁阿敏,不久又利用莽古尔泰、德格类病死削除其势力,完全实现了集权。载湉则丧事喜办,让陈洪范护送朝鲜仁祖回汉城复辟。

1633年,洪太再行外交,宣布立傀儡是阿敏自作主张已经被他处罚,但要求载湉撤换袁崇焕、黄龙,并把市赏增加到百万两。载湉同意撤换袁崇焕、黄龙,但只允许恢复原来的三十二万两市赏。洪太认为掠夺朝鲜收获足够,暂时同意载湉的要求。于是封贡被恢复,此为崇祯六年封贡。尚可喜等武将认为明廷纵容洪太,产生动摇;江南文人则把载湉比作宋高宗,认为封贡已经沦为笑话,编出98种辽事小说来嘲讽载湉。东林党在阉党瓦解后本就分裂为几个不同的圈子,互相指责对方是阉党余孽;如今更是因为封贡问题而互相攻击,搞得党争愈演愈烈。载湉遂又扶植新生代的复社君子,认为这些人是忠臣,但他们其实更热衷于党争,导致明廷行政愈发混乱了。

在这种情况下,载湉虽然竭力确保不加征新饷,但频繁调动军队,再加上灾荒加剧,兵变民变依然频发。载湉根据后世清朝经验,试图引入鼓励团练、军功保举和捐官等大清治理术平定“流贼”,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不符合大萌传统也引起一些问题:办团乡绅进一步拖欠税收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了数百万两,办团乡绅和军队、地方官也发生冲突导致多地械斗,以上二者导致军队欠饷增多诱发许多千人级哗变。明朝出现兵权、财权向乡绅下移的瓦解之势,但一时形势比OTL有一定改善。

1636年,维持了三年多的和平又不能继续,洪太征服喀尔喀后为了控制蒙古王公需要更多奢侈品,要求载湉把市赏规模提高到一百万两。载湉只好允许,但要求洪太派遣努尔哈赤的一个儿子到北京居住,又要求一百万两市赏必须在一年中分四次支付。洪太表示满意,把努尔哈赤曾经派去给明朝当人质的第十一子、一等参将巴布海派回来当人质,纯属敷衍了。

1640年,洪太在第二次封贡7年之后终于还是为了给儿子豪格立威而发动入关之战,是为庚辰之变。爱新国军队分兵两路,从蓟镇东协、中协破口入关。洪太率领的主力击杀蓟镇东协总兵,但被及时赶回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阻击于蓟门;多尔衮率领的偏师则围攻蓟镇中协总兵于三屯营,持久不下。洪太遂移师破永平,绕路向京师冲来。载湉闻讯大惊,下令除了在京师和各关隘固守的军队外,命令蓟辽总督方一藻领关宁兵三万人尾追爱新军;但方一藻被永平的多铎缠住,爱新军主力成功进入京畿。此时“四方勤王兵多不至,或反哗变”,仅在京师拼凑了六万能出战的勤王兵和团练。载湉却下令总监高起潜和总理卢象升带领六总兵、六监军道率领这些人出击,尝试乘爱新军立足未稳进行短促突击,结果被洪太全部消灭。卢象升等人或战死、或被俘。明军溃兵逃回京师,突破京营拦截冲入城中到处劫掠,京师防御完全崩溃,爱新军前锋也尾随溃兵冲入京师。此时,御马监太监王承恩率领勇卫营前来护驾,载湉抛弃太后(张后)、皇后、公主等人,带几个儿子入勇卫营中仓皇逃跑,趁乱冲出北京。爱新军先锋不多,都忙于控制城门,后续部队又劫掠,遂追之不及。

载湉在王承恩、周遇吉、黄得功等勇卫营保护下一路狂奔到保定,被保定总督杨文岳迎入城内。载湉仍不敢在此安居,派太子前往方一藻处监军,自己带其他皇子逃往南京。

1640年四月,洪太入京师后决定入关,但遭豪格、阿济格等旗主反对,洪太惊讶于豪格不成大器,大怒生病。他意识到来不及平定载湉统一天下,又担心继承人在关内陷入内斗,决定焚毁京师后尽掠财富壮丁北走。五月,洪太离开北京。爱新军在京师五十日,杀人十五万、掠人十一万,焚毁京师三分之一。方一藻、杨文岳和宣大总督反击出关八旗军,但除了大同兵获得小捷外都不成功。此次八旗入关,在京畿杀45万人、掠33万人,财富不计其数,北京被焚毁,但洪太焚毁北京之举也让世人认为他胸无大志,不再有什么人期待爱新国入关。(不过后来爱新国仍能利用明廷南迁逐步入关,控制了北中国。)

1640年(崇祯十三年)庚辰之变,京师被焚毁,导致崇祯帝载湉南迁建立南明。北明结束。后来载湉在南方重整了秩序,但黄河以北逐步失控,出现军阀割据和为争夺兵饷而爆发的内战,最终在豪格领导的几次入关劫掠中被爱新军攻占。豪格在北方建立了大清国,与南明对峙。载湉见此,于1649年郁郁而终,庙号高宗。

通宝推:真理,北纬42度,
家园 何必要脑补呢?

看看人家写的钟表制作图书不就完了吗?

所有的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何必脑补什么核心部件是采购国外的呢?

这不是什么偏门的书,孔夫子网上一大把,有兴趣买一本看看不就完了吗

300元人民币而已,既然这么感兴趣这个话题,何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呢?

下边是购买链接:

https://book.kongfz.com/6566/289244013/

还有啊,我明明说的粤和沪,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成了上海某店铺了?清朝的钟表制造业您一句话缩小了几十上百倍。

您如果要反动还需要什么知识呢?靠脑补就足够了,张嘴就来的本事,本人甘拜下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