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统治阶级禁止民间研究天文,是否就是中国无法产生科学的原因? -- 绝对不是白领

共:💬98 🌺501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就是说化学时候想说的

最讽刺的是法国皇家科学会是参照中国建置的(巴蒂斯:也许是模仿中国的政策,就实际来看应该只是启发),但是公开交流学术知识却不是中国可以比的。不是说中国不公开,而是研究领域广泛。

之前帖子说近代化学其实就是说这个。但是最后去写中外理论差异了,没细说。因为要解释这种体系比起理论差异要恐怖的多。

讨论炼金到化学,价值、任务、方法、实践、传承、视野,一个都不能缺。基督教、伊斯兰、上帝观念、传播史,战争、启蒙运动,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极难描述,所以最后放弃了。

如果用最简单的描述,那就是这些原本都是教会(里)的工作。科学把“神的属性转移到其他存在领域”,相应建置也都跟着过去了。

通宝推:天空不空,
家园 不是一种传承

近现代数学家传承主要是在大学内完成的,即便不是也是在公立机构内完成的。谱系现在都可以查到,之前发过:The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国人据此有一个整理,古今数学家系谱。虽然对于这个问题来说不太完善,比如没有那些不知名学生和具体学生数,但至少莱布兹尼这条线是很清晰的。

这种传承比起中国历史上的私学要充分的多,说白了就是没有建立起现代学术交流体系。甚至这种体系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体系化的教学,比如相对普适的教材。中国也不是没有过,但那是宋代的事情了……

家园 中国只有斗诗,对子,还是对数理不重视
家园 你这怎么说呢

你非要按现代的大学教育机制来要求清朝,我也不好说什么,劈叉我也不会。

但是,如果不是非要说现代的学术交流,学术传承才算的呢,清朝的天文数学这一块,学术传承很明晰,学术交流很充分。当然啦,水平咱不争论。

我简单说一下吧:

清朝的学术教育体系大体分两块,一是官方,一是民间

先说官方:

官方的教育机构首推钦天监,在钦天监呢,起初是分四门课,时宪,天文,漏刻,回回。其中回回科后来取消了。

其次呢,是国子监,国子监加入科技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在乾隆时期,由于孙嘉淦的提议。

这里再提下算学馆,算学馆呢本来设立是康熙的娱情之用,只招收亲贵子弟,但是在乾隆时期,算学馆整体划归国子监,学制五年,面向全国招生,不分满汉。

再说民间:

民间的学术传承首先是家学,这一点很正常。中国人的习惯嘛。

在家学的同时呢,有师徒传承,属于小规模的私人授学。

第二呢,是书院教育,比如说戴震就办有金华书院。算是民办教育。

你要说统一教材和课程设计,教学教案,验收评估,这个嘛,官方的有,民间的嘛,有倒是有,统不统一,真就说不好了。

你要说教育体系先进不先进,咱不争论。但是要说中国古人不重视教育嘛……怎么说呢,也太不客观了。

家园 按的是当时大学,不是现代大学。虽然按modern算是现代了。

没说不重视教育。传承明晰和交流充分就没否认过,说的是体系不同。说的是没能形成类似的稳定体系持续积累。算学在官学中时有中断也说明了这种不稳定。这里没讨论原因,战乱当然是重要原因。

说教学其实是说中国古代重视私学,重视个体化教育,相比大学体系在普及方面略逊一筹。类似的,交流方面缺少公开出版物也略逊一筹。这也不是吹大学,只是就普遍方面讨论一二。传承本质上还是师徒为主的。但普遍显然会影响甚至决定了生源。

说这些不是否认成果,而是说明大家在说“传承”的时候,说的可能不是一种类型。就算成体系也不是一种体系,就算有发展也不是一种持续。这种差异不是学术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官方的态度,官方的态度又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究竟是哪种差异导致了发展的不同?这也许是楼主想要讨论的。

补:现代学术交流体系指的就是modern。15-18世纪属于Early Modern,是包含在内的。前贴没说清楚,见谅。

家园 这有啥好讨论的

讨论很彻底的话题,简单来说: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办学规模。

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办学理念。

政策导向决定学科设置。

结果就是文科教育挤占绝大多数的教育资源呗。

理科教育体系在中国一直属于“又不是不能用”“差不多得了”的状态。说有是肯定有,办得咋样只能说自己和自己比呗。

经史不仅是中国古人安身立命精神价值所在,而且能凭此展示个人价值,不同时期实现不同层次的阶层跃升。

虽然说嘛,君子以一事不知为耻,但是嘛,还是以经史为先。而且啊,敢这么说话说明对专业细分缺少认识。

要求古人这事吧,差不多得了,按现在的标准要求古人,古人也懵啊。

家园 东西方都不充分。

我们很容易把意识形态解释成政治理念的差异,但我说的是整体的世界观差异。尤其是对自然的理解。

即便是讨论政治,大家无非是说生产力有限和统治者严酷罢了。可这两点本身就需要解释,尤其是这里要和西方比较。十六七世纪,东西方的差距并没那么明显。西方对阿拉伯数学的继承除外。

专业细分对此影响不大,因为那时候大分科还未产生。十九世纪之前,哲学和科学等同,大师们几乎都是全才。中国为什么没能维持这种传统也缺乏解释。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实践数学。

单纯讨论教育,宋明办学脱离现实,学而无用,难以维持。而西方能够维持,仅仅是因为所谓文化价值吗?又或者是后来产生的战争推动吗?甚至人家的科学院还是模仿中国建置的?

这些其实是从西方科学史来讨论的,比如数学向二阶语言的转变,自然物与人工物差异的消解。这些本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背后有具体的形而上预设。而这些预设和政教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注意这里讨论的并不只是理科教育,而是作为整体的古代科学。

家园 最近的一期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建议去看看

这期节目就是谈李约瑟之谜的,里面专家给出的解读就是欧洲文艺复兴前后经历过上百年的战争,科学技术的爆发完全是战争的原因(和后来国内有些人认为的人种社会制度半毛钱关系没有)。而且那个战争是国家之间的,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涉及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欧洲人竭尽全力去搞技术创新用在军事上。

有本书(书名忘了)的作者也来到现场,说那时候的欧洲人为了制造火药,要从人畜的尿液粪便中提取硝石(这个头一次听说),当时的火药在欧洲非常昂贵,是黄金的五倍。这样就大大促进了现代化学的发展

家园 操,居然呆在这幅图里
家园 过于简练的原因是什么呢?

竹木简时代可以说是减少书写成本,到印刷术纸张普及,动辄一生写几百万字的时候为什么不稍微多写几个字避免误会呢?为了去解释、注解,额外花了多少成本造成多少误会?关键是制造了很大的传承的困难,难以很快找到前人的肩膀。

关于忽视基本主体,是否对五行之土有理解不到?且不同层次主体各有五行的运转形式。对太极、无极之下的无数中间层的性质实际上是放弃了。因为自已经得了道,这些玩意儿就没意思了?研究这些档次就低下来了?因为自己已经内圣了,这些玩意儿自然被外王搞定或无须搞定?前有几个至圣了,赶紧让自己也到达至圣就算功德圆满?

家园 因为现实太复杂。

也可以说是为了省字。因为现实的复杂不是几卷书就能说明白的,必然要去繁就简,强调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中国更强调人文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境而定,永远始料未及,书本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国外也是解释、注解和额外成本啊,这点大家没有区别的。就连《几何原本》,看上去千百年来没变。其实关键在于中世纪,尤其是14-17世纪数学基础的改变,才有了如今这种理解。之前的《几何原本》,其实并不能像现在许多人想的那样,构造出所谓科学逻辑。所谓解释和注解,本质上是重新发明,至少也是扩宽人类的理解。

中国的体系,简单说有六点:

一、以不变应万变,以价值为导向

  探索无限变化背后的常道,告诉我们应该往哪里走。

二、以生成为结构,以类比为核心

  概念都是基于类比创造的,很少有纯粹的抽象符号。

三、以情境为主体,以预设来分化

  框架不变,代入具体情境的预设来实现意义的分别。

前三点是中国的特质,后三点实际上中外并无区别。你会发现,英语已经出现这种特征了,尤其是专业英语。也就是必须放到专业中才能够理解,必须保持预设才能够应用。这其实是分析语或者说谓词思维的基本特征。尽管中国的表达过分紧凑,几乎到了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用五行阴阳这一套学说来把握的程度。

所以关键还是前三点。前三点加上后三点最终导致了这种简练。

简单说,由于现实的复杂,从人文出发,更倾向于对事实的把握,而不是对事实的还原。用我们最熟悉的话就是太过实用主义。

实用是不可能追求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去学个上百卷的(古代一卷至多一万字),也没那个时间。更倾向于给你个思维框架,然后用经验去填。而且古代官员什么都要管,免不了什么都要了解。就和现代管理几乎什么都要懂一样。

所以简练。

家园 忘记说主体了,这个比较复杂 -- 有补充

只能尽力说一点。

中国有自己的基本主体,变化。

1、中国是以变为主体,然后再分出各种类型的变化。先是阴阳五行,分出基本的变化。而后加级层累,不断限定,得到具体的变化。虽然不重视物理学主体,但是从未忽视引起变化的物质,如五行物。

2、我们谈论的物理学主体,实际上是近代产物。重视也是十四世纪以后的事情。在那之前,尽管也关注基本主体(比如四大元素、原子),但和实际相差甚远。因为有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约束。

3、只有消解了形式因,让质料(元素微粒)和作用因成为万物的本质,才能够出现近代科学。才能够出现我们所谈论的物理学主体。

4、单纯从这两点讲,中国似乎更为先进。问题在于,中国的质料——气,实际上是质料与动力的组合。而且由于过早规定,也没人想过解气本身是什么。因为会用变化去规定,比如五行之气。

下面开始民科。

5、按照现代思路,就是用性质规范主体,而不是主体规范性质。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无法出现西方现代科学似乎是某种必然。但科学革命之前的西方也是如此。

6、本质上讲,东西方的主体都是谓词,都是客体(对象)之上的规定。也就是定义。问题在于,中国的定义从未与客体有所分离。而自然数学化,实际上就是构造出一种可以脱离客体讨论的对象。

7、尽管最后依然要回到客体,但是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已经有所分离。而经验研究则依赖于实验发现。进而形成了理论-实验的循环机制。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修正理论。

8、只看这种机制,人类自创造文明就已经掌握。但回到以上语境就可以发现,理论是指这种构造性对象的理论,超验逻辑。而实验则是理论所规定对象的实验。

9、或许我们可以讲,中国的部分学说算是这种理论。但很显然,一方面主体本身的探索有限,一方面未能形成普遍的体系。而这源于我们都知道的,数学化极为有限。也就是没有mathesis universalis。

0、所以钱大昕说「中法之拙与欧罗巴也,由于儒者不知数也。中土之善于数者,儒家辄訾为小技。舍九章而演先天,支离附会,无益实用。」是十分精准的判断。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 补充帖

这样有夸大数学化之嫌。实际上数学化或者说对象化是有严重问题的,那就是脱离经验世界。如果没有实验修正,就无法发展。换句话说,实验提供了数学化表征所对应的实在对象。但即便如此,也曾经难以发展,这就是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的背景。

数学化表征、新实验运动和它们的本体论基础是自然数学化的实质。单纯强调数学化表征容易让人误会,必须有相应的实验才能够得到发展。数学化出现问题之后,现象学给出的办法也是回归生活世界。

见前补充 4704755
家园 啥意思?什么叫做居然呆在这幅图里?
家园 我发现如果不看之前帖子

或者熟悉科学史几乎没法理解。当然下面可能还是这样。

指的是之前帖子里的

  

阴阳五行只不过是个代指。甚至完全可以做到火性的火性的火性的火性,因为每个级别的主体都是不同的。比如以上四个火可以分别对应体质、脏器、病灶和表现。

  

比如所谓的寒湿证,寒湿是主要表现或者原因。或者又是理论推演的结果,比如一水不胜五火,源于一水不胜二火,二火则可演变为五火。

也就是当你看到「水」、「火」之类术语的时候,没有经验或师承几乎无法理解。

重说一下,虽然也是之前帖子里的

这和上面是一回事。对象用性质(运动变化)来表示,也只能用性质来干涉。比如某一火性、火象或者火气(的东西),要用水、木去干涉。

但是在西方那里,可能就是具体物质或组织,比如黏膜或者肌层。其干涉可以用物质实体去干涉,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药物分子和外科手术。

简单来说,中国是在五行等性质上面不断分化、修饰,而不是发明新的名称去对应。所对应的东西,就现代物理学来看,是含混不清的。

这里是说古典理论已经描述并规定了所有运动,而近代科学则是打破了这种规定。也就是之前帖子里说过的

  

进而在古代化学中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炼金术依然在寻求基本物质,寻求改变物质的另一种物质。炼丹术寻求的却是产生变化或者变化过程的体现——阴阳、五行之气。更接近现代科学的能量,而不是物质本体。

所以中国不需要探寻具体物质和作用因,并且分门别类。因为无非是阴阳五行……

以上也就是

  

不同主体的性质都是同一表征,层层嵌套,主体繁多,难以把握。

转换一下也就是

  

不管什么东西都用同一套术语。即便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词也可以对应茫茫多的东西。而且他们都指向某种运动变化。所以没有经验,不对应具体实物,难以把握。

典型就是中西医的脏器。西医可以还原为细胞,通过研究细胞加深认识,从理论上构想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中医做不到。必须结合整体(辨证方法)和具体病人才能认识和治疗。

比如中医的心脏是指具体的功能,其「本质」可以是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等等。我们只能从血脉运行和神明变化的规律上面得出认识,而且这无法规定为心脏的本质,只能说是功能群,甚至是人体系统的本质,体现在心脏上。

进而,关键不在于心脏,而在于人体系统和病因是如何构建的。心脏是由具体情境定义的,不同辩证(医派)中的心脏是不同的心脏。这就为理论化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理论化要构建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心脏、各家理论里都相同的心脏。

这也就是所谓「还原论、机械论」和「整体论、系统论」的区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