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何要和美帝搞海军军备竞赛? -- 狂草舞茅
新中国追赶很快,但是底子很薄。在自然科学上,大家都承认落后。当年翻译一本国外教材都能作为成果,可以评职称的。
而社会科学上,其实同样落后,只不过文人不好意思说罢了。我举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哲学课本上关于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实际上列宁讲明了物质是 “范畴”,也就是不能定义的。这是西方哲学甚至数学常用的术语,但是我们这里就不大明了。许多人把范畴当作范围的同义词。
引用马克思,说什么八个人算资本主义,也是个有名的笑话。这样的笑话能够在全国铺开,下面的老师绞尽脑汁理解,也是对 “中央研究员” 的盲信。
最后,马克思的精髓是剩余价值理论,但是这一百多年来并不是没有发展。西方经济学引入大量数学工具,虽然谬误很多,但成果也不少。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这方面进步不够。苏联有列昂节夫矩阵,以线性代数引导规划,我们有什么理论成果?
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现代数学和计算机都还在发展中,我们必须以新成果推进研究。而中国社科界真是不行,指望不上。
但是民国的这些年,特别是蒋中正的27年到49年,给折腾个一溜够,竟然出现抗战期间大后方的钢铁厂破产关门这种糗事。
个人一向认为,tg当年没有下狠手,及时除掉老蒋,实乃一大失策,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和名节了。
引用马克思,说什么八个人算资本主义,也是个有名的笑话。这样的笑话能够在全国铺开,下面的老师绞尽脑汁理解,也是对 “中央研究员” 的盲信。
前三十年可未必,改开之初,傻子瓜子雇了十多个人,就能惊动中央,可见这个政策的分量,之前是多么深入人心。
既然有分量,估计也不会是一个两个中央研究员说了算的,所以我一直想搞清楚这个政策出台前后的过程。
问题的关键在于性质,假如雇人就算剥削,而政策允许雇七个人,那么就意味着中央允许合法剥削,这个性质就不同了。
所以,理论的解读,很重要,不能有矛盾之处。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马克思的理论本身就没定义清楚,中央研究员与河友各自解读,各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个就好玩了。。。。
您能给个出处吗?我有点怀疑此事不真。
更可能是征引了当初的政策。
另外,不知您说的中央研究员指的是什么人,如果是真的研究人员,恐怕没有太多发言权。
出处见这贴里面的链接:按照马克思的定义,鲁滨逊还真不算剥削
链接的作者是赵树凯,他的说法是否正确我就不得而知了,但七上八下的政策,应该是曾经真实存在的。
如果
有研究人员从马克思《资本论》中找出曾有“四个帮工,三个学徒”不是剥削的说法”,中央文件遂规定雇工“不能超过七个人”。
就是最初的来源,我认为这就是明晃晃的谣言。
第一,马克思没这么说。
第二,他自己也承认,之前是经过很多调查:
凡此种“深入农村”举措,未能保证政策符合实际,相反,越是“深入农村”,政策越是脱离农民,甚至走向农民对立面。
第三,决策不是这么儿戏的。至少毛那时不是,此人也承认。
第四,至于具体政策,我前面已经说了,总是得划线的,不同地方划线还可能不一样。
第五,用这样的政策来攻击那三十年,如此轻佻,置那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于不顾,我无话可说。
不知道,就没办法细说。
其次,这条线到底是地方划的,还是中央划的,也应该搞清楚。逻辑推断是中央划的,否则不会雇十几个人都能惊动中央,如果是地方划线,地方自己就搞定了。
至于前三十年的成就,是题外话,我可以说我自己的看法:前三十年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确保了国家安全,不再让外族随意入侵,但经济制度对GDP的影响比不上后四十年。
这个是不是有点那个。。。。。。
鲁宾孙有了仆人星期五,人均资源减少一半,为什么国民总产值增加若干倍?多么明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例子。非马克思经济学者应该远避才对。
你老师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想说明啥。我觉得你是黑你老师。😁
读书工作都是一般罢了,但是按捺不住一颗好奇心,有问题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大概是搞技术的人的通病吧?
七人以下,这是“改开”标志性事件之一。你是难道觉得改开后马列研究员就没人了?
还好你不是做我们化工这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