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何要和美帝搞海军军备竞赛? -- 狂草舞茅
不等价占有他人劳动就是剥削。不过鲁滨逊不是资本主义的剥削,他是前资本主义的剥削。
改开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恰恰是打破了7人的限制,而不是改开制定了7人的限制。正是因为这个突破,私营企业才有可能做大。
而我的观点是,如果说,雇人就算剥削,7人的限制,对定性没有影响,允许雇7人,就是默许了剥削。雇多雇少,不过是量的问题,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剥削。
切记,等价不是你说了算,而是鲁滨逊跟星期五都要同意才行。
交易成功的特点就是,买卖双方都认为值才行,那么必然双方对定价有不同的看法才会有交易。
就像你去水果店买个苹果,一块钱一个,店主必然认为苹果不值一块钱,因为算上房租水电人工,成本最多5毛,1块钱他很乐意出售,而你,认为1块钱的苹果,除了满足了你的口腹之欲,还给你补充了维生素,让医生远离你,2块钱一个你都愿意,现在只要1块钱,当然不可错过,立马成交。
现在,你有没有发现,你和水果店对同一个苹果的价值看法是不同的,不单是你,市区几百家水果店,几万个买苹果的人,个个都有不同的看法。
你说,等价的定义,是不是很困难?
然后,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划一条线,大家别争,政府统一定价,8毛8一个苹果?这种就是计划经济了。。。。😄😄😄
而且,显然经过很多调查,着也是那家伙也承认的,只不过那家伙认为不该这么调查。
在这两条的前提下,您有何高论?
关于前三十年,您总该承认即使是在接近零的基础上,但前三十年的发电量的增长快于后三十年吧。
如果您认为这样都不是伟大成就,凭什么认为后三十年就伟大成就了呢?
还是您认为前三十年的政策有他没他都一样,那凭什么认为后三十年的政策就忽然不一样了呢?
您一贯是很讲逻辑的,我是觉得这里逻辑不够通。
就如那条线,实际上没过那条线的就不剥削了?这也许和您想的不大一样。
本来就是实际政策,不是按本本来。认为这么搞有利于共同富裕,不致大规模两极分化,也就不会影响工业化进程。
以上这段话大体上是毛的意思,当然不是原话,那家伙说的那本调查案例的书: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书名未必准确,但书我确实翻过的,那里大量类似的意思。
第一点关于赵树凯,至少他把七上八下这个来源说出来了,好歹算是提供了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到底靠不靠谱,河里大概没有人知道细节,但是,既然提到了中央领导,我认为大概率中央的历史文件会留下痕迹,毕竟这个算是有点分量的政策。我不急,慢慢找机会验证就是。
第二点,关于发电的增长率,常识是,如果建国之初,全国没多少电站,只要没有发生战乱,仅需要建多几家电站,我们立马能见到发电量翻倍,增长率惊人,原因就是因为基数低而已,所以光看增长率这个数字,并不能全面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点,后四十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就凭这一点,认为经济成就远大于前三十年。假如,经济制度没有从计划经济切换到市场经济,那当然是前三十年的功劳,但是,事实是制度变了。
最后,再重复说一次,前三十年的功劳主要在于国家安全,不在于经济成就,没有国家安全,后四十年不可能这么顺利转变制度。
尤其是对外交往。苏联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处理太好。
当年的政策,其实就是逐步全盘国有化,如果全部工作都由国家安排,自然也无所谓剥削了。
大概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终极原因吧:消灭剥削。
一开始,我们只能建很小的电站,可不是您说的建几个电站那么简单。
白手起家不是伟大成就?反而在基础上发达才是伟大成就?
同样逻辑,我也可以说,假如,经济制度没有从市场经济切换到计划经济,那当然是后四十年的功劳大,但是,事实是制度变了。
有时候还会后退,好比退回队为基础,反对平调。
所以保留部分剥削没什么好奇怪的,至于保留多少,那时政策的斟酌。
但是不适用于鲁滨逊和星期五。
等价交换的基础是平等的人际关系。
这个更难获得共识。😏😏😏
守业我也可以说是不容易啊。
一穷二白的时候建电站当然也不容易,但也不是建规模很大的电站。所以我才说,虽然增加的发电量并不多,光看增长率数据就可以很惊人。
至于逻辑,就涉及我常说的验证了:假如你有事实验证,实施计划经济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不崩溃(苏联崩溃了哈),那么大家都会承认,计划经济完全有可能优于市场经济(至少不差于市场经济)
虽然规模大了不少,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合理的呢?😏😏😏